午夜片无码AB区在线播放APP

登錄
首頁 >> 諸子百家 >> 國學文化

元朝開國第一帝:忽必烈

吉林維恩 2023-11-02 18:35:20

孛兒只斤?忽必烈,元朝開國皇帝。忽必烈之前應稱為蒙古帝國,自忽必烈始有元朝。忽必烈,1215年生人,托雷第四子,蒙哥汗同母親弟弟。仁明英睿,尤善撫下。1260年3月即位登基,史稱元世祖。阿里不哥,托雷第七子,蒙哥的七弟。忽必烈,托雷第四子,蒙哥的四弟。1259年7月,蒙哥在親征南宋之時駕崩于合州釣魚山(四川重慶一帶)。1259年9月,親王穆哥自合州釣魚山遣使來告蒙哥汗駕崩,且請北歸以系天下之望。必烈回說:“吾奉命南來,豈可無功而還?”遂進兵圍鄂州。此時,先朝諸臣阿藍答兒、渾都海、脫火思、脫里赤等人謀立阿里不哥。阿藍答兒發兵漠北諸部,脫里赤括兵于漠南諸州,阿藍答兒乘傳調兵,距“開平”僅百余里(開平,錫林郭勒盟正藍旗境內),脫里赤亦督兵至燕。皇后聞之,遣人馳至軍前密報忽必烈,請速歸。忽必烈見嫂子親派密使來報,知事緊急,就留將拔突兒帥諸軍繼續圍困鄂州,自己返回開平。臨走之時,告訴拔突兒“六日后,退圍鄂州,退守滸黃洲”。就在這個時候,南宋的宰相賈似道軍前派宋京來議和,忽必烈令趙璧回復賈似道說:“汝以生靈之故來請和好,其意甚善,然我奉命南征,豈能中止。果有事大之心,當請于朝。”當天,忽必烈就帥大軍北歸了。注:《宋史》中關于元人兵圍鄂州后突然退兵,只記錄了“賈似道軍前議和,蒙哥汗駕崩,朝中有事,元兵退。”南宋把功勞全計到賈似道名下,以為賈似道帥師克敵制勝,以至元人退兵。賈似道還據此邀功,得到重賞,班師回朝時百官夾道相迎,但具體原因并未說明。今讀《元史》方知其詳。忽必烈帥軍北還,至燕京。脫里赤正在括民兵,民甚苦之。忽必烈責問脫里赤括兵的理由,脫里赤假托以蒙哥臨終之命。忽必烈明知其包藏禍心,把脫里赤括招的民兵全部予以遣散。駐軍燕京近郊。1260年3月,忽必烈車駕至開平。1260年3月,忽必烈車駕自燕京返回開平。親王合丹、阿只吉率西道諸王,塔察兒、也先哥、忽剌忽兒、爪都率東道諸王,勸進。忽必烈三讓,諸王固請。忽必烈即皇帝位。1260年3月,忽必烈在開平(錫林郭勒盟正藍旗)登基稱帝,以即位詔天下。1260年4月,阿里不哥在哈拉和林(蒙古國哈拉和林)上尊號稱為蒙古大汗。原因:1.1:老四忽必烈志在南地,推崇漢家耕種文化,行事多有漢化之風。1.2:老七阿里不哥志在北地,承襲蒙古游牧文化,行止多崇蒙古之風。2.1:老七阿里不哥留守王庭哈拉和林,主動權在握,只要忽必烈歸來,必成階下之囚。2.2:老四忽必烈未回哈拉和林,卻在開平率先登基,搶先上位,讓阿里不哥措手不及。3.1:老四忽必烈手握南伐重兵,又深得東部蒙古諸王支持,背后還有金、宋之地為用。3.2:老七阿里不哥長期經營北地,占有蒙古王庭哈拉和林,又深得西部蒙古諸王支持。注:蒙古帝國自此分裂,北部由阿里不哥統制,政治中心在哈拉和林;南部歸忽必烈管理,政治中心在開平(錫林郭勒盟正藍旗)。隨后,分別代表南北蒙古勢力的兩兄弟開始了長達4年的內戰。第一戰:1260年秋,阿里不哥兵分兩路,大舉南下。東路軍自和林逾漠南進,西路軍直指六盤山。東路軍直接威脅開平和燕京,因此忽必烈親自領軍逆戰。1260年9月,忽必烈派合丹、合必赤和汪良臣在姑藏(武威境)擊敗阿藍答兒和渾都海的西路聯軍,阿藍答兒和渾都海被殺。忽必烈又親帥大軍擊潰阿里不哥的東路軍,順利進至和林。時至初冬。阿里不哥退至吉利吉思(托雷的封地,今俄羅斯薩彥嶺以北葉尼塞河上游流域),生恐忽必烈乘勝追擊,乃遣使假意求宥,并稱待馬力稍復,再赴闕謝罪。忽必烈深以漢地政局為念,遂留移相哥鎮漠北,自己冒嚴寒逾漠南返,12月底才回到燕京近郊。第二戰:1261年秋月,恢復元氣的阿里不哥再次舉兵東來。以詐降的方法騙過忽必烈留守和林的移相哥,移相哥疏于防備,遭突襲,哈剌和林城再次失守。1261年11月,忽必烈率諸路漢軍與蒙古諸王所部再度北征。兩軍相遇于昔木土腦兒之地,阿里不哥先因所部外剌軍隊潰敗撤兵。待阿速臺率領的后繼部隊趕到,阿里不哥回軍再戰。其右翼被擊敗,左、中兩翼與忽必烈軍鏖戰至夜仍不分勝負。自是雙方引軍后退,相峙于大磧南緣。是年冬末,忽必烈師還,“詔撤所在戍兵,放民間新簽軍”。忽必烈占領漠北王庭哈拉和林:1262年,據守和林的阿里不哥因糧餉不繼,而由他派往察合臺兀魯思的阿魯忽又拒絕聽命,截留他征集的貨物,因此憤而移兵西討阿魯忽。阿里不哥自知一旦揮兵西指,和林終將不守,所以臨行指令和林城諸長老,許其舉城歸降忽必烈軍。阿里不哥西徙之后,忽必烈所部果然不戰而收復和林。阿里不哥最終向忽必烈投降:1262年冬,阿里不哥在擊敗阿魯忽后駐營于阿力麻里。他肆行殺掠,伊犁河流域為之殘破不堪。1264年春,阿力麻里大饑,軍心愈亦渙散。1264年7月,阿里不哥計出無奈,被迫與諸王玉龍答失、阿速帶、昔里給等向忽必烈投降。忽必烈詔諭:“諸王皆太祖之后裔,并釋不問。”其謀臣不魯花等皆伏誅。注:阿里不哥和忽必烈長達五年的“正統”汗位之爭至此結束,但也直接導致了蒙古帝國的大分裂。蒙古帝國的四大汗國中,曾經支持阿里不哥的欽察汗國(拔都)、察合臺汗國(察合臺)、窩闊臺汗國(窩闊臺)因阿里不哥失敗,又不承認忽必烈的正統汗位,先后各自獨立。當初只有伊爾汗國(旭烈兀)支持忽必烈,但被遠隔于三大汗國和忽必烈之間,自此也獨立稱國。四大汗國中無論哪一個,其實都不承認忽必烈“正統”的蒙古宗祖地位,因為成吉思汗一手建立起來的蒙古帝國世居北部草原,蒙古王庭在哈拉和林,而忽必烈經略的是中原之地,都城設在燕京,因此始終不被認可。直到1279年,忽必烈滅掉南宋,最終在東方建立起了強大的大元王朝,四大汗國才最終承認忽必烈的宗祖地位。欽察汗國:1582年被俄羅斯公國滅掉。察合臺汗國:1680年被準格爾汗國滅掉。窩闊臺汗國:1310年被大元和察合臺汗國瓜分。伊爾汗國:1355年被金帳汗國滅掉。1260年7月,忽必烈開始全面為北伐阿里不哥做準備,因此極力維護與南宋的邊境和平,以免后方生變,又在穎州、漣水、光化開立互市,以易所需。南宋兵開始主動進攻邊城。1260年8月,南宋兵臨漣州,李璮乞增兵渡淮攻宋,忽必烈不從。1260年9月,李璮再請攻宋,復止之。1260年10月,南宋兵再攻漣州,李璮防御之。1261年正月,南宋兵圍漣州,李璮戰敗之。1261年2月,南宋兵再攻漣水,命阿術帥兵赴之。1261年5月,忽必烈派李全義至南宋淮東制司,訪問國信使郝經所在。1261年10月,南宋兵攻瀘州。1262年2月,南宋攻打新蔡(河南)。1262年4月,南宋攻打徐州、邳州、毫州。1262年6月,南宋攻打滄州、雅州。1263年2月,忽必烈以王德素為國信使,劉公諒副之,使于南宋,致書宋主,詰其稽留郝經之故。注:這個國信使郝經特別逗,當初南宋的宰相賈似道帥兵增援鄂州,私自與忽必烈軍前議和,忽必烈當時還沒登基,只說“議和之事當請于朝”。忽必烈登基后有意與南宋議和,就派這個“國信使”郝經去南宋找賈似道接著談議和。當初賈似道是軍前私自議和,南宋皇帝根本就不知道有議和的事兒,賈似道怕皇帝知道此事,就找各種理由推脫。這個郝經已經在南宋等了半年了,連南宋皇帝面都還沒見著呢!數年后終于見到了宋理宗趙昀,提起當初議和的事兒,又說了賈似道的不厚道,宋理宗聽后“茫然不知所語”!1261年7月,忽必烈詔諭將士舉兵攻南宋,說:“朕即位之后,深以戢兵為念,故年前遣使于宋以通和好。宋人不務遠圖,伺我小隙,反起邊釁,東剽西掠,會無寧日。朕今春還宮,諸大臣以舉兵南伐為請,朕重以兩國生靈之故,猶待信使還歸,庶有悛心,以成和議,留而不至者,今又半載矣。往來之禮遽絕,侵擾之暴不已。彼常以衣冠禮樂之國自居,理當如是乎?曲直之分,灼然可見。今遣王道貞往諭。卿等當整爾士卒,礪爾戈矛,矯爾弓矢,約會諸將,秋高馬肥,水陸分道而進,以為問罪之舉。”注:誤會,完全是誤會。此時的宋理宗趙昀也巴不得與忽必烈和好,只是郝經人在揚州,宋理宗皇宮在杭州,兩人根本就沒見上面。
都是那個鬼道的賈似道從中作梗,欺君罔上,才遺害兩國。1262年2月,李璮反元入宋,盡殺蒙古戍軍,引麾下入益都(山東青州),后至濟南。忽必烈以清剿李璮之名,進兵山東,7月,李璮兵敗濟南,投大明湖未死而被俘。忽必烈大軍集結濟南,順勢控制山東。一:嚴肅軍紀,不許破壞農田,打擾百姓。二:禁以俘掠婦女為娼。三:百官以漢人官制為制。四:派兵護送高麗世子回境,以和平手段解決高麗問題;詔諭日本,通問結好。五:南宋新附之民撥給土地衣糧,給牛種,禁止邊將分匿人口。六:給俸祿、頒公田、均賦役、戍邊關,撥付錢糧賑災育民。七:1264年8月改燕京為中都。八:命蒙古軍開墾荒田。九:以蒙古人充各路督官,漢人充總管,回回充同知,永為定制。十:普及教授蒙古文字。1269年6月,詔董文炳率兵22000人南征。7月,派人前往高麗點閱所備兵船,詔諭南宋官吏軍民,示以不欲用兵之意。與夏貴所帥南宋水軍戰鹿門山,俘殺二千多人,戰艦五十。1270年2月,南宋于襄陽出步騎萬余人,兵船百余艘,被擊敗于萬山堡。1270年3月,阿術上言:“圍守襄陽,必當以教水軍、造戰艦為先務。”忽必烈許之,遂教水軍七萬人,戰艦五千艘。1270年5月,在陜西和四川戰勝南宋軍。1270年8月,筑環城以逼襄陽。1270年9月,南宋派范文虎以兵船二千艘來援襄陽,戰敗之。1271年5月,忽必烈以東道兵圍守襄陽,余者水陸并進奔嘉定,令重慶、瀘州、汝州同時出兵以牽制南宋。1271年6月,南宋范文虎帥水軍十萬增援襄陽,阿術帥軍戰敗之。1272年11月,參知行省政事阿里海牙上言:“襄陽久圍不下,宜先攻樊城,斷其援軍。”忽必烈從之。1273年正月,阿里海牙攻克樊城,2月,南宋京西安撫事、知襄陽府呂文煥以襄陽城降。注:呂文煥在里無糧草,外無救兵的情況下,獨自苦守襄陽長達3年之久。此時南宋朝廷腐敗,將帥離心,南宋雖多次派兵援助呂文煥,但終不得進。呂文煥最后也是一氣之下選擇了投降。呂文煥是南宋后期難得的軍事人才,投降后身份忽必烈賞識,特別要求親自接見呂文煥,并授以昭勇大將軍、侍衛親軍都指揮使、襄漢大都督。襄陽失守,南宋軍事防御很快瓦解。1273年3月,忽必烈得襄陽,4月,命荊湖、山東、淮西之兵擇機南進,又命襄陽造船千艘,以備水陸并進,攻擊南宋。1271年11月,忽必烈正式在中原之地建國,國號稱“大元”。大元者,取《易經》“乾元”之意。1272年2月,改中都為“大都”,建中樞省署于大都。伐木遼東及乾山營建大都。1274年正月,大都燕京宮闕告成,忽必烈始御正殿,受朝賀。1274年正月,阿里海牙上言:“荊襄自古用武之地,漢水上游已為我有,順流長驅,宋必可平。”阿術也上言:“臣略地江淮,見宋兵弱于往昔,今不取之,時不能再。”阿里海牙和阿術共同上言:“我師南征,必分為三,舊軍不足,非益兵十萬不可。”忽必烈詔中書省簽軍十萬人。2月,造戰船八百艘于開封。1274年6月,忽必烈誓師出征南宋,誓詞原文大致如下:爰自太祖皇帝以來,與宋使介交通。憲宗之世,朕以藩職奉命南伐,彼賈似道復遣宋京詣我,請罷兵息民。朕即位之后,追憶是言,命郝經等奉書往聘,蓋為生靈計也,而乃執之,以致師出連年,死傷相籍,皆彼宋自禍其民也。襄陽既降之后,翼宋悔禍,或起令圖,而乃執迷,罔有悛心,所以問罪之師,有不能已者。1274年9月,遣忙古帶、八都、百家奴率武衛軍南征,兵發襄陽。注:這個賈似道可把南宋害慘了,他一個軍前私自議和,對內欺君不報,對外拒見郝經,終止南宋、大元兵刀相見,而其因盡出于賈似道。1274年9月,伯顏都水軍兵發襄陽,距郢州二十里,南宋兵十萬陳郢州,夾漢水,兩岸戰艦千艘,鐵鎖橫江,貫大艦數十。伯顏繞過南宋主軍,攻克唐港水壩,出唐港,整列而進,進至漢口。南宋淮西制置使夏貴,都統高文明、劉儀以戰船萬艘,分據隘口,元軍不得進。元軍自漢口開壩,引船入淪河口,經沙蕪,轉入大江。阿里海牙攻武磯堡,南宋夏貴以兵來援,阿術四面合圍青山磯之水泊,進軍沙洲。夏貴敗,元兵登南岸,追至鄂州南門而還。南宋將朱祀孫逃往江陵,鄂州以城降。阿里海牙以兵四萬鎮鄂州,伯顏、阿術帥大軍,水陸并進而東下。1275年正月,元軍至黃州(黃岡),南宋黃州知府陳奕以城降。軍至蘄州,南宋蘄州安撫使管景模以城降。軍至江州,南宋江西安撫使、江州知府錢真孫以城降。百家奴、唐古、忙兀兒帥漢軍萬人赴蔡州(汝南)。忽必烈詔諭嘉定、重慶、江陵、郢州、漣海等地各自為守的南宋軍來降。1275年2月,兵至安慶府(安徽),安慶知府范文虎以城降。忽必烈命阿里、撒吉思各帥蒙古、漢軍會于邳州(江蘇),又命河南戰船千艘赴之。隨后進軍池州(安徽),池州權事趙卯發上吊而死,都統以城降。南宋宰相賈似道以都督的名義再派宋京、阮思聰來,請還已降諸州,約貢歲幣。忽必烈回復:“未渡江時則可,今沿江諸郡皆已內屬,欲和,則當來面議。”注:無論是賈似道還是孩子皇帝趙顯,誰都不可能也不敢和忽必烈面議。1275年2月,大軍至丁家洲,戰船蔽江而下。賈似道分派步帥孫虎臣及蘇劉義集結兵船于江之南北岸。賈似道與淮西制置使夏貴親帥后軍,戰船二千五百艘,橫亙江中。伯顏命左右翼萬戶率騎兵,夾岸而進,繼而命舉巨炮擊之。夏貴先逃,賈似道錯愕失措,鳴錚斥諸軍散,南宋兵遂大潰。阿術帥步騎及水軍追殺150里,得船二千余艘,軍資器仗、督府圖籍符印。賈似道東逃揚州。注:《元史》對賈似道兵敗和逃跑說的很客氣,其實賈似道敗的很難看,跑的更難看。賈似道來時帥有重兵不下10萬,結果一戰即敗。逃跑時僅以“單舟逃回”,帥印都差點沒弄丟了。丁家洲(安徽銅陵)之敗,南宋前無可守之險,后無退守之地,手中再無御敵之兵。屯子重兵的江陵(荊州),此時又處敵后,回師不易。阿里海牙上言忽必烈:“江陵,宋之巨鎮,地居大江上流,屯精兵不少于數十萬,若非乘此破竹之勢取之,江水泛濫,鄂漢之城亦恐難守。”忽必烈下令進兵。大軍進至建康府,南宋沿江制置使趙溍南逃,都統徐王榮、翁福、茅世雄及鎮軍曹旺以城降。1275年3月,鎮江以城降;江陰以城降;滁州以城降;常州以城降;岳州以城降;阿術分兵取揚州。1275年4月,南宋屯以重兵的江陵,在荊湖制置使朱祀孫、湖北制置副使高達、京西湖北提刑李湜的帶領下全軍出城投降。郢州、復州先后投降。1275年5月,辰州、隨州、均州、沅州、靖州、房州,皆降。6月,嘉定降。持詔往諭四川,潼川、江安州降。注:健康(今南京)重鎮,臨安最后的門戶,居然寸兵未動就主動投降,南宋亡之必矣。賈似道直到1275年2月才放歸大元國信使郝經,其私心之重,其謀權之深,古來少見。忽必烈數次提及國信使郝經,甚至不惜以兵戈相見,賈似道為一己之私,竟然對上欺君不報,對外不給回音,此時忽必烈已知皆是賈似道所為,與南宋皇帝無關,但事已至此,只能進兵。是《元史》原文記載:1275年4月,阿術師駐瓜洲,距揚州45里。宋淮東制置司盡焚城中廬舍,遷其居民而去。阿術創立樓櫓戰具以守之。1275年5月,阿術駐兵瓜洲。阿術立木柵欄于楊子橋,斷淮東糧道,且為瓜洲藩蔽。1275年6月,南宋將揚州都統姜才、副將張林帥步騎二萬人,乘夜攻楊子橋木柵。阿術自瓜洲以兵赴之。詰旦(清晨)至柵下,姜才帥軍夾水為陣,阿術揮騎兵渡水擊之,陣堅不動。阿術引軍退,姜才來逼,阿術力戰,姜才遂走。阿術揮步騎并進,大敗之,姜才僅以身免,生擒張林,斬首八千級。1275年7月,阿術集兵船于瓜洲,阿塔海、董文炳集兵船于西津渡。南宋沿江制置使趙溍、樞密都承旨張世杰、泰州知府孫虎臣等陳舟師于“焦山”南北。阿術分兵船千艘西掠“珠金沙”,阿術、阿塔海登南岸“石公山”,指揮水軍劉琛循江南岸,東趨“夾灘”,繞出敵后。左中右三路進擊,張弘范自上流繼至,趨焦山之北。大戰自辰至午,呼聲震天地,乘風以火箭射其船蓬。宋師大敗,張世杰、孫虎臣皆逃。獲大船數百艘。宋人自此不復能軍。1275年11月。阿里海牙攻潭州。伯顏分兵三路直逼臨安(杭州)。1275年12月,宋主親書請和。宋主再遣尚書夏士林、右史陸秀夫奉書稱“”乞和。忽必烈答宋國主書,令其來降。1276年正月,嘉興府以城降,忽必烈大軍至皋亭山。正月十八,南宋皇帝趙顯派保康軍節度使尹甫、和州防御使吉甫赍“傳國玉璽及降表”至軍前(降表內容與《宋史》記載一致,不再羅列)。伯顏受《降表》、“玉璽”。南宋國亡。元軍至臨安城北十五里。得知陳宜中、張世杰、蘇劉義、劉師勇等人挾趙昰、趙昺二王出嘉會門,渡浙江逃去,惟太皇太后、嗣君趙顯在宮中。伯顏馬上派諸軍先占據錢塘口,以兵五千人追陳宜中等,過浙江不及而還。元軍至湖州市,伯顏兵巡臨安城,觀潮浙江,南宋宗室大臣以次來見,暮還湖州市。1276年2月,宋恭宗趙顯率文武百僚至詳曦殿,望闕上表,乞為藩輔之國。當日,南宋文武百司出臨安府,各以其職來見。當月,忽必烈詔伯顏偕南宋君臣入朝。元軍入臨安城,取軍民錢谷之數,閱實倉庫,收百官誥命符印,罷南宋官府,散免侍衛禁軍。伯顏派南宋內侍王野入宮,收南宋國袞冕、圭璧、符璽及宮中圖籍、寶玩、車輅、輦乘、鹵薄、麾仗等物。1276年3月,伯顏入臨安,遣郎中孟褀籍宋太廟四祖殿,景靈宮禮樂器、冊寶暨郊天儀仗,及祕書省、國子監、國史院、學士院、太常寺圖書祭器樂器等物。1276年2月,忽必烈平滅南宋后,把南宋的降將們召集到一起,問:“你們為什么這么容易就投降啊?”南宋降將們回答:“南宋有強臣賈似道擅國柄,每優禮于文士,而獨輕武官。臣等久積不平,心離體解,所以望風而送款也。”忽必烈說:“借使賈似道獨輕汝曹,特賈似道一人之過耳,且汝主何負焉。正如所言,則賈似道之輕汝也固宜。注:高度不同對問題的看法不同,格局不同對問題的認知有異。忽必烈此言,意味深長!1273年3月,伯顏帥軍先行離開臨安北歸。隨后,阿塔海、阿剌罕、董文炳等入宮,催促宋恭宗趙顯同謝太皇太后北上入覲忽必烈。郎中孟褀奉詔宣讀元人旨意,至“免系頸牽羊”之語,太后全氏聞之泣,謂宋恭宗趙顯曰:“荷天子圣慈活汝,當望闕拜謝。”6歲的小皇帝趙顯拜畢,母子皆肩輿出宮,唯太皇太后謝氏以疾留。注:南宋自此亡國,但未絕嗣,尚存趙昰和趙昺。但此時已向元人納《降表》和傳國玉璽,其實已亡。所為二王,是元人的稱呼,其實是后來的宋端宗趙昰和宋懷宗趙昺。南宋滅亡,宋恭宗趙顯被擄北上朝見忽必烈,陳宜中、張世杰、蘇劉義、劉師勇等人挾趙昰、趙昺二王出嘉會門,渡浙江逃往溫州。趙昰先被立為宋端宗,后來病死于碉州,再立宋懷宗趙昺為帝,至1279年厓山海戰,南宋絕嗣。1276年5月,6歲的趙顯到達元大都燕京,忽必烈封其為開府儀同三司、檢校大司徒,瀛國公。1282年12月,趙顯自元大都燕京被遷至元上都開平。1291年12月,全太后、瀛國公趙顯母子出家為僧、尼,有地360頃,免租。起因:忽必烈想讓日本和高麗一樣臣服于大元,日本不接受。忽必烈先后數次向日本派出使者,以示通好并曉以戰爭利害,日本始終不接受。第一次征日本:1274年3月,在南宋未滅,國內戰事緊張的情況下,忽必烈命鳳州經略使忻都、高麗軍民總管洪茶丘帥屯田軍及女真軍,并水軍,合15000人,戰船大小九百艘,在高麗軍的配合下,出征日本。結果:元軍順利登錄日本九州島嶼,但在進攻九州腹地的過程中遭遇日本的堅決抵抗,元兵臨時撤至船上俢政,準備再戰。元軍退至船上后卻遭遇臺風,戰船和人員遭受巨大損失,忻都和洪茶丘只能退軍。第二次征日本:首次出征日本失利后,出于國內滅宋戰爭的原因,二次出征日本的計劃被暫時擱置。繼續向日本派出使者,希望通過詔諭的方式讓日本主動臣服,直至1280年2月,元朝派往日本的國使杜世忠等人被日本給殺了。征東元帥忻都和洪茶丘馬上請求率兵出征日本。但此時國內出征準備還不充分,最后朝廷廷議暫緩出兵(姑少緩之)。1280年12月,高麗國王王賰領兵萬人、水手萬五千人、戰船九百艘、糧十萬石,出征日本。1281年正月,命忻都、洪茶丘軍陸行抵日本,兵甲則舟運之,增漢軍萬人。1281年6月,詔阿塔海統率軍馬征日本。結果:三路兵馬總計10多萬人,總兵力有絕對優勢,但出發時間不一致,在日本的分路抗擊之下,戰果很不理想。高麗軍率先抵達日本,被日本軍擊敗,高麗和大元兵聯合后再反攻,奪取了壹岐島,而后向九州進發,在日本的頑強抵抗下,元軍再次被破退回船上。悲催的事情再次發生,又一次遭遇大臺風。忻都、洪茶丘、范文虎、李庭、金方慶(高麗)諸軍,船為風濤所激,大失利,余軍回至高麗境,十者僅存一二。注1:二次出征日本失利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戰船的質量可能有問題,不抗風浪。1281年2月,福建省左丞蒲壽庚就曾上言:“詔造海船二百艘,今成者五十,民實艱苦。”這說明后期造船的速度過快,質量必然會有問題。二:到達日本和發起進攻的時間不一致。三:軍隊人員結構有問題,有高麗軍、蒙古軍、女真軍、漢軍,還有一部分重囚犯。注2:先后兩次出征日本失敗,讓忽必烈很郁悶。1283年,忽必烈下令再次建造船只并廣集糧草,準備第三次征伐日本。1283年正月,發五衛軍二萬人、蒙古軍習舟師者二千人、探馬赤萬人、習水戰者五百人征日本,高麗國備糧二十萬石。3月,遣揚州重囚謫征日本。5月,立“征東”行中書省,以高麗國王與阿塔海共事。給高麗國征日本軍衣甲。御史中丞崔彧上言:“江南盜賊相繼而起,皆緣拘水手、造海船,民不聊生,日本之役,宜故止之。江南四省應辦軍需,宜量民力,勿強以土產所無。”忽必烈無奈只能作罷。1285年,在平定了各地反元起義后,忽必烈再次下令打造戰船,準備于次年春天出兵征日。但因大臣反對,忽必烈不得已下詔罷止征日。1286年正月,忽必烈以“日本孤遠島夷,重困民力,罷征日本。”直到1294年正月,忽必烈去世,出征日本的計劃也就永遠的被擱置了。注3:忽必烈征日本表面上只實施了兩次,但準備卻是長期的。最終放棄也絕不是忽必烈的本意,是國力實在不允許才無奈而放棄。忽必烈征日本是以東至高麗,南至福建、廣東為后方基地,整個燕京以東地區都在籌集物資和兵源,東南地區全員在造戰艦,中部兩淮地區長期在備水兵和錢糧,連蒙古官員自己都說“江南盜賊相繼而起,皆緣拘水手、造海船,民不聊生,日本之役,宜故止之。江南四省應辦軍需,宜量民力,勿強以土產所無。”造了多少戰船?1289年2月,尚書省臣言:“行泉府所統海船15000艘。”足可見天下蒼生受役之苦,也足見忽必烈是擔心宇內嘩變影響其統制之根基而最終作罷。越南:第一次,1284年12月,忽必烈派皇子脫歡率領大軍出征越南,1285年正月,在富良江大敗越南王世子陳日烜的水軍,陳日烜逃往天長,脫歡派李恒追擊,再敗陳日烜,元軍攻陷其首都升龍城。隨后由于暑雨、役作、氣候、地形等因素,元軍決定北撤,越南軍以游擊戰術尾隨攻擊元軍,脫歡手下主將唆都、李恒相繼戰死,最終元軍在損失慘重的情況下撤退北歸。第二次,1287年忽必烈再派皇子脫歡帥6萬大軍進剿越南。1287年11月,元兵渡過富良江,兵至交趾城下(今越南河內),敗其守兵。越南王陳日烜與其子棄城逃往敢喃堡。1288年正月,越南國王陳日烜直接逃到海上,元兵追之不及,引兵回交趾城。隨后越南王陳日烜采取堅壁清野的戰術,元軍再次攻陷其首都升龍城,但最終元軍又以補給、氣候、后勤等因素撤軍,再次在撤退的途中遭遇重創。兩次征討越南均告失敗。印尼:當時的印尼是南亞的一個強國,忽必烈為打開水上貿易通道,派水軍出海征討印尼。1292年2月,忽必烈派出海船五百艘、軍士二萬人由泉州出發,出征爪哇(最終僅派出5000人)。開戰初期,元朝的水師占據著絕對優勢,進展非常順利,爪哇的國王都被殺了,就在爪哇即將滅國之時,由于爪哇國的內奸背叛了元朝大軍,在元軍不備的情況下被打回到海上,最終被迫登舟回國。在死傷3000多人的情況下,忽必烈征爪哇最終宣告失敗。緬甸:1277~1287年,經過忽必烈的多次進剿,緬甸的江頭城、太公城等重地先后被大元所占。1284年5月緬王以國書降,且言:“緬國經唆都擄掠,國計已空,待來年再遣嫡子以方物進。”自此,緬甸中部地區淪為大元的緬中行省。1286年2月,忽必烈以雪雪的斤為緬中行省左丞相,奧魯赤為平章政事,都元帥烏馬都迷失全行中書省事。緬甸自此淪為大元的附屬國,緬甸也因此由一個完整的蒲甘王國分裂成若干個撣邦(王邦)。注:忽必烈征南亞諸國,以云南、廣西、四川、貴州、海南為后方基地,其中又以云南為重中之重,這也是忽必烈優先滅大理國的初因。出征爪哇的2萬軍隊,最終僅派出5000人,根據是:1293年4月,樞密院臣言:“去年征爪哇軍二萬,各給鈔二錠,其后只以五千人往,宜征原給鈔三萬錠入官。”忽必烈說:“非其人不行,乃朕中止之,勿征。”乃顏,成吉思汗鐵木真弟弟鐵木哥斡赤斤的后裔,封地位于今呼倫貝爾地區,長期掌控著遼東大部分地區。忽必烈稱帝后,為加強中央集權而設置東京等處行中書省,損害了乃顏的既得利益,于是,乃顏于1287年起兵十萬反叛。1287年6月,忽必烈親統蒙漢兩路大軍出上都(今內蒙古正藍旗東)征討乃顏。在高麗王王?的配合下,先于通遼西南的撒兒都魯(今內蒙古奈曼旗南)打敗乃顏六萬人的先頭部隊,隨后,忽必烈大軍取咸平府(開原)、過遼水。1287年7月,忽必烈出沈州(沈陽),兵進懿州(今遼寧阜新蒙古族自治縣東北塔子營村),乃顏悉平,并將乃顏處死。乃顏之亂后,忽必烈正式設置遼陽等處行中書省,作為東北地區最高行政機構,強化了對東北地區的統治。注:在整個忽必烈時期,高麗與元朝的配合始終非常緊密,無論忽必烈東征日本、乃顏,還是西征南亞,始終伴隨著高麗積極的身影。在整個高麗歷史中,以往大多處于被征伐的狀態,只有在忽必烈時期才出現如此積極的配合態度,作為附屬國,高麗對忽必烈的忠誠度,史無前例。忽必烈經年累月的東征日本、乃顏,西南征緬甸、越南、老撾、泰國、印尼等諸國,國內經濟壓力與日俱增,長期工役繁甚,幾近民不聊生。遼東常年備軍需,江南常年造戰船,西北常年建軍驛,西南常年屯駐軍,舉國常年募兵役、征錢糧。此時,江南大部多有絕丁破產之家;湖廣地區群生愁嘆,四民廢業,城邑居者多已不足二百人。注:忽必烈起家于上都(今內蒙古正藍旗東)和中都(燕京),在其稱帝并從零開始建立大元王朝的過程中,其麾下的蒙古兵和治下的蒙古人數量本身非常有限。當初,若非南宋羸弱無骨至極,忽必烈在北方蒙古帝國各部不承認其宗主地位,蒙哥汗新逝,部分兵力還在四川,自己在漠南新帝登基帝位尚不穩定,遼東又在乃顏部之手,四面楚歌的情況之下,先滅南宋恐怕并不是忽必烈的最佳選擇。忽必烈滅南宋后,治下的疆土東至朝鮮半島,西至新疆,西南至緬甸、越南中部、泰國和印度北部,南至海,北至蒙古大漠。僅以大元之力,分兵控制,無異于癡人說夢。在少數蒙古人的統制之下,忽必烈以中國腹地作支撐,源源不斷的輸送錢糧兵馬。漢人的傷亡數量、生存壓力和經濟負擔,自不必多言。《元史》雖無具體記載,但其情可想而知,漢人生存狀況之慘烈,不言自喻。說忽必烈靠一己之力在漠南建立了強大的大元王朝,不如說漢人在忽必烈的統制下以慘烈的犧牲換取了遼闊的大元版圖。1286年2月,敕中外,凡漢民持鐵尺、手撾(zhua)及杖之藏刃者,悉輸于官。

1288年正月,兩淮行省言:“兩淮土曠民寡,管內七十余城,僅土田兩所,宜(yi)增(zeng)置淮(huai)東、淮(huai)西兩(liang)道勸(quan)農(nong)營(ying)田(tian)司(si),督(du)使耕(geng)之。”

1288年4月,尚書省臣言:“兩淮饑,命行省賑之,吏與富民因緣為奸,多不及于貧者。杭、蘇、湖、秀(嘉興)四州大水,民鬻妻女易食。”

1288年11月,湖廣省言:“左、右江口溪洞蠻獠,所調官畏憚瘴痢,多不敢赴,請以漢人為達魯花赤(主官),軍官為民職,雜土人用之。”忽必烈從之。

1289年4月,江南民挾弓矢,犯者集而為兵。

1289年4月,遼陽省管內饑荒,甘肅、山西、貴州也鬧饑荒;兩淮、福建、江西在平叛、剿盜賊;舉國還在征繳出征日本的水軍和軍糧;忽必烈同時還要征兵以親征西北的海都。

1289年12月,忽必烈賜諸王、公主、駙(fu)馬如(ru)歲例,為金2000兩(liang)、銀25萬(wan)260030兩(liang)、鈔11萬(wan)290錠、幣12萬(wan)2800匹。

1290年3月,蘇州漁陽稻戶饑,給三十日糧。

1290年4月,發六衛漢軍萬人伐木

注:

這就是忽必烈大元(yuan)(yuan)朝治下(xia)的真(zhen)實情況(kuang)。兩相對(dui)比,還敢為元(yuan)(yuan)朝疆土(tu)之廣而(er)引(yin)以(yi)為傲嗎?

此時的元朝:

對外征伐戰事不斷(duan),對內征兵、征糧連年不絕,百姓役使日(ri)甚,荒田(tian)遍布四野,舉國餓殍滿地;

國內(nei)四方(fang)叛亂并起(qi),平叛剿賊、累(lei)年兵荒馬(ma)亂,宇內(nei)饑(ji)荒頻發(fa),百(bai)姓(xing)流離失(shi)所(suo),漢人(ren)疲(pi)弊至極。

貧乏,漢人受其苦;

役使,漢人當其先。

不知是出于殺伐過重,還是因襲漢家文化太深,忽必烈后期始終篤信佛教。1288年2月,改南宋宮室為塔一,寺五,詔以水陸地五十頃養之。1288年4月,建成萬安寺,佛像及窗壁皆金飾之,費金五百四十多兩、水銀二百四十斤。1288年12月,命亦思麻等七百余人作佛事于玉塔殿、寢殿、萬壽山、護國仁王寺等凡五十四會。命天師張宗演設醮(祈福消災)三日。以光祿寺直隸都省,置禮源倉,分太倉之糧米藥物隸之。1289年12月,忽必烈下詔:“天下焚寺所貯存《藏經》,集僧看誦,仍給所費,使為歲例。”又幸大圣萬安寺,置旃檀佛像,命帝師及西僧作佛事坐靜二十會。此后為常制,每歲必行之。注:以丘處機和成吉思汗鐵木真的關系,蒙古人理應以獨尊道教為宗。可惜,成吉思汗死后蒙古后裔卻改以佛教為尊,尤以藏傳佛教為崇。其一:丘處機對成吉思汗的影響是在大漠深處,隨著蒙古人南進,可能是漸受中原漢傳文化影響。其二:可能與成吉思汗死后官方組織的四次佛、道兩教辯論競賽有關。至于忽必烈為何要“焚天下寺所貯存《藏經》”,還要“集僧看誦”,不解其意,或為佛教儀軌,未可知也。通州河:1280年,疏通通州運河。濟州河150里:1281年,忽必烈令奧魯赤開鑿山東濟寧至山東東平的濟州河。會通河265里:1288年10月,桑哥請明年海道漕運江南米須及百萬石。又言:“安山至臨清,為渠265里。若開浚之,為工300萬,當用鈔3萬錠、米4萬石、鹽5萬斤。其陸運夫1萬3千戶復罷為民,其賦入及芻粟之估為鈔2萬8千錠,費略相當,然渠成亦萬世之利。請以今冬備糧費,來春浚之。”忽必烈制可。通惠河165里:1292年,又開鑿通惠河,北京崇文門至通州。派軍隊參與疏通河渠:1289年5月,忽必烈派武衛親軍千人浚(疏通)河西務至通州漕渠。1289年6月,派侍衛軍二千人浚“口溫腦兒”河渠。注1:自此,自兩淮至大都(北京)漕運水道相連,京杭大運河全線貫通。京杭大運河:北京-臨清-淮安-杭州,1797Km。隋唐大運河:北京-洛陽-杭州,2700Km。注2:京杭大運河是在隋唐大運河以洛陽為中心,以北京和杭州為端點的“人”字形基礎上,在山東臨清和江蘇淮安之間加了一“橫”,使得京、杭之間的直線距離變的更短,顯著提高了京、杭之間的運輸效率。1289年7月,海都兵犯邊,忽必烈親征。海都:窩闊臺的孫子,封地在蒙古帝國西部的海牙里(哈薩克斯坦巴爾喀什湖東南塔爾迪庫爾干附近)地區。原因:成吉思汗家族中當初被封在中亞地區的后裔始終不承認忽必烈的汗位,對其用漢人、行漢法更是持無法容忍的對抗態度。因而,只要經過休養生息后有能力、領地水草豐美人員健碩時有實力,必然起兵反抗忽必烈,有時是單個部族的反抗,有時是聯合諸部一起反抗,成吉思汗黃金家族諸王的叛亂在整個元代都是常態,始終難以解決。結果:打的敗,但剿不滅。對于蒙古帝國中亞地區的家族后裔,忽必烈也是鞭長莫及。一方面忽必烈不可能丟下長期經營的整個中原大后方根據地而全力進擊中亞;一方面也沒有這個實力。最終的結果就是,忽必烈可以守住現有的元朝疆土,但在中亞地區也永遠的失去了控制力。注:自忽必烈開始,推崇游牧民族本性的蒙古帝國后裔在西方長期占據著“北庭”別失八里(今新疆吉木薩爾境內)以西的地區,忽必烈則占據著蒙古帝國曾經的首都哈拉和林(外蒙古嶺北地區)和中原腹地,雖相安無事,但也漸行漸遠。1290年3月,四川舊移重慶、成都之民苦于供給,詔復遷治成都。建昌丘元集眾千余人掠南豐諸郡。楊鎮龍剽掠浙東。太平縣葉大五集眾百余人寇寧國。1290年4月,兩淮行省言:“朝廷遣白潔矩來,令發宋宗族赴京,人心必致動搖,江南之民方患增課(稅)、料民、括馬之苦......。”1290年5月,江西鐘明亮反,率眾寇贛州。同月,江西行省言:“吉、贛、湖南、廣東、福建,以禁弓矢,賊益發,乞尉兵持弓矢。”同月,婺州永康、東陽、處州縉云呂重二、楊元六等反。泉州陳七師反。1290年6月,廣州增城、韶州樂昌亂;杭州唐珍亂。1290年7月,貴州貓蠻作亂,劫順元路,入其城,殺傷官吏。同月,建平王靜照作亂伏誅;蕪湖徐汝安、孫惟俊伏誅。1290年9月,福建省以管內盜賊蜂起,請增戍兵。......余不贅述。注:短短6個月,宇內造反、作亂、為賊寇者就如此之多。當然,在《元史》中可以理解為造反、作亂和賊寇;在漢人眼中卻不必作此理解。在《元史》中也同步大量記載了忽必烈賑濟災民的史實,但傻子都知道,賑濟的情況下還有這么多人造反,不賑濟會是什么樣子?忽必烈又不是傻子。關鍵問題是,天下為什么會突然冒出來這么多饑荒的災民!而且還經年不衰!只要動動腦子,還會為忽必烈唱贊歌,為大元朝之強而驕傲嗎!僅舉1291年3月一例:己亥,真定、河間、保定、平灤饑,平陽、太原尤甚,民流移就食者6700戶,死者371人。辛酉,呂連50戶饑。壬戌,杭州、平江等五路饑。溧陽、太平、徽州、廣德、鎮江五路亦饑。武平路饑。這是《元史》原文記述,僅僅發生在一個月內的事實,其中居然包括自古富庶的天下魚米之鄉。1290年12月,忽必烈命樞密院括江南民間兵器及將士習武(征漢人以擴軍)。又派遣兵部侍郎靳榮等閱實安西、鳳翔、延安三道軍戶,元籍4000外,又得33280丁,樞密院欲以為兵,桑哥不可,忽必烈從桑哥之言。注:仔細品品,這(zhe)里邊意味著(zhu)什么!“元(yuan)(yuan)籍”當然是指(zhi)元(yuan)(yuan)人(ren),“元(yuan)(yuan)籍外”當然是指(zhi)漢人(ren)和其他民族。桑哥為什么不同意?8.32:1的比(bi)例,忽(hu)必烈怕(pa)的是什么,不言自喻!1291年5月,宮城中(zhong)建葡萄酒室及女工室。1291年12月,戶部上天下戶數:內郡:199萬9千4百(bai)44戶,

江淮、四(si)川(chuan):1143萬878戶,

人口:5984萬8964口,游食者42萬9118人。

宣政院(yuan)上:天下寺(si)宇(yu)4萬(wan)2318區,僧、尼21萬(wan)3148人(ren)。

注:金章宗泰和七年(1207),金國人口5350萬,估計總數在5600萬。宋寧宗嘉定十六年(1223),南宋有1267萬戶,2832萬口;學者認為有1550萬戶,8060萬口。元先后滅金、南宋,人口盡歸于元,加上忽必烈南征的蒙古軍士,又經過70年的繁衍,總數卻銳減了2155萬人至7633萬人!殺伐之重,非禮佛事所能得解脫!然,壽得80,又豈非無神靈護佑!1293年4月,大司農燕公楠、翰林學士承旨留夢炎上言:“杭州、上海、澉浦、溫州、慶元、廣東、泉州置市舶司凡七所,唯泉州物貨三十取一,余皆十五抽一,乞以泉州為定制。”忽必烈從之。1294年春正月,忽必烈駕崩于紫檀殿。在位三十五年,壽八十。4月,30歲的皇孫鐵穆耳至上都,即皇帝位。世祖度量弘廣,知人善任使,信用儒術,用能以夏變夷(以華制夷),立經陳紀,所以為一代之制者,規模宏遠矣。注1:《元史?本紀》共紀蒙古大汗十五位,忽必烈為元朝開國皇帝,位列第五汗。《元史?本紀》以三分之一強的篇幅記述忽必烈,甚至于以年為章,一年一記,所費筆墨如此之巨,然,死后評述卻僅聊聊數語,僅見高遠,不見評述。注2:這段評語中真正的重點是“用能以夏變夷,立經陳紀。”以夏制夷是以漢為正,以蒙古為夷,這句話的分量不輕,稱之“為一代之制,規模宏遠。”不為過;立經陳紀是按漢家之制主俢帝王之紀。《元史?本紀》共四冊,其中記述蒙古前四汗的總篇幅僅區區57頁,而忽必烈獨占三分之一。注3:忽必烈45歲稱帝,80歲壽終,在位35年,卻始終受困于蒙古大汗正統之名。嚴格意義上講,忽必烈是蒙古帝國的背叛者,也是蒙古祖制的踐踏者。蒙古帝國祖庭在哈拉和林(外蒙古),忽必烈卻在上都(內蒙古正藍旗)稱帝,此其名不正之一。忽必烈以蒙古帝國南征之師獨自立國,此名不正之二。蒙哥汗故去,忽必烈未按祖制經庫里臺大會共同推舉而稱帝,此其名不正之三。有此三名不正,忽必烈雖可以確保元朝皇帝之名,卻始終無法確保其蒙古大汗之名。注4:這就決定了忽必烈無論以大汗身份還是以皇帝身份,殺伐都必將是其宿命。一:蒙古帝國的后裔永遠都容不下他。二:不完全掌控中原,必將死無葬身之地。三:祖庭哈拉和林必須抓在手里不能丟,丟了祖庭就丟了汗位,汗位丟了帝位也就沒了。四:要嘛滅掉南宋,要嘛打回漠北,否則腹背受敵,永無立足之本。注5:忽(hu)(hu)必(bi)烈以區區十(shi)幾萬之(zhi)(zhi)兵,欲(yu)治(zhi)(zhi)泱(yang)泱(yang)華夏(xia)大地之(zhi)(zhi)兆(zhao)民,殘暴僅(jin)為其表,滅種(zhong)乃為其實(shi)。一:不強(qiang)權無以為治(zhi)(zhi),亂則萬事皆休(xiu)。二:施以重(zhong)役(yi),征(zheng)(zheng)以重(zhong)兵,以出征(zheng)(zheng)之(zhi)(zhi)名(ming),賦以殺壯丁之(zhi)(zhi)實(shi)。三:忽(hu)(hu)必(bi)烈在位三十(shi)五(wu)年,從未踏入中原半(ban)步(bu),僅(jin)往來于(yu)上都和中都之(zhi)(zhi)間。四(si):高麗忠心臣服(fu)而(er)(er)遠征(zheng)(zheng)日(ri)本;大理已滅而(er)(er)兵進南(nan)亞。其因為何?僅(jin)于(yu)能征(zheng)(zheng)善戰?恐(kong)非(fei)(fei)忽(hu)(hu)必(bi)烈所(suo)想。五(wu):勞役(yi)日(ri)繁、課稅日(ri)重(zhong)、民不聊生,終至宇內叛亂四(si)起,此其不欲(yu),故而(er)(er)開始為治(zhi)(zhi)道(dao)。外族(zu)之(zhi)(zhi)制,非(fei)(fei)僅(jin)于(yu)暴政。外族(zu)之(zhi)(zhi)治(zhi)(zhi),非(fei)(fei)僅(jin)于(yu)窮兵。外族(zu)之(zhi)(zhi)志(zhi),非(fei)(fei)僅(jin)于(yu)謀國(guo)。

文章來源于網絡,所(suo)有(you)權歸原作(zuo)(zuo)者(zhe)所(suo)有(you),大(da)道家(jia)園只作(zuo)(zuo)為存儲(chu)空間(jian),如有(you)侵權請聯系我們進行刪除。

本文(wen)地(di)址://n85e38t.cn/guoxue/137311.html.

聲明: 我(wo)們(men)致(zhi)力于(yu)保護作者版權,注(zhu)重分享,被(bei)刊用(yong)文(wen)章(zhang)因無法核實真(zhen)實出(chu)處(chu),未能及時與(yu)作者取得聯系,或有版權異議的(de),請聯系管(guan)(guan)理員,我(wo)們(men)會(hui)立即(ji)處(chu)理,本站(zhan)部分文(wen)字(zi)與(yu)圖片資源來自(zi)于(yu)網絡,轉載是出(chu)于(yu)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de),若有來源標注(zhu)錯誤(wu)或侵犯(fan)了(le)您的(de)合法權益,請立即(ji)通知我(wo)們(men)(管(guan)(guan)理員郵(you)箱:),情況屬實,我(wo)們(men)會(hui)第(di)一時間予以(yi)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yi)篇(pian):

下一篇: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