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是歷史之上的古早社會,還是現在,權力都是一個人身份象征。太平盛世,帝王無過,自然有能耐之人只能甘為人臣,若是恰逢亂世,政權林立,那么屬于他們的時代便到來了。他們可以盤亙一方,養精蓄銳,而后加入最后爭奪中心權力的較量。能夠終結一個時代,而后重新開啟新紀元的人,無疑是偉大的,那么在此之中秦始皇嬴政必定是榜上有名的。身為一國之君、天下共主,手中握有眾人艷羨不已的權力,自然希望自己死后也能夠享受更好的待遇,于是他們便會耗費心力為自己的身后之地早做打算。
秦始皇贏政無疑是十分出色的人,在他的手中我國歷史上的一個紛亂時代就此終結,而后正式開始了大一統的時期,而且從他這里也正式開始沿用了皇帝的稱號。在其執政期間,不僅在政治上做出了諸多功績,還為我們留下了不少有名的建筑,譬如長城、阿房宮。除此之外,也許是出于對生死的敬畏,也許是出自對權力的看重,當時的他耗費國內約72萬青壯年勞動力為自己修葺身后之地,為了保證施工進度,他還派出了一支軍隊專門負責管理監督。而這座陵墓在其去世后的十幾年中也未曾修好,足可見其規模龐大。
上個世紀七十年代,陜西的幾個農民在田間耕作時無意間發現了一處墓葬。經過考古隊員的實地考察,證實為秦始皇的兵馬俑,而這一消息的傳出立刻震驚了整個世界,但是這個令人嘖嘖稱奇的奇跡,也不過是恢弘的秦始皇陵的冰山一角,隨著這批兵馬俑的出土,人們才知道令世人贊嘆的大手筆不過是帝王陵的守護者,而真正的地宮則另在他處。
可是真正的地宮入口又在何方呢?沒有線索的指引,這個問題一直困擾這考古隊員,終于在某天這個問題迎來了答案。那是一個寒冷的冬天,萬物凋零,一片慘淡,可是令眾人十分奇怪的是,有一處的石榴樹上的花朵依舊嬌俏可人,這可嚇壞了眾人。后來經過專家的分析和推算,不僅解開了石榴冬天開花的秘密,還解決了在人們心頭盤亙已久的疑云。
原來這處正是秦始皇陵地宮的入口,由于內在土壤被人為翻動,所以其中的空氣和水分狀態早已改變,于是土壤的溫度就會相對較高,從而使得在此處生長的植物可以在冬天存活。
由此,這座爭論頗多的皇陵被逐漸揭開了神秘的面紗,讓世人可以心中窺得其二三分真容。雖然它的真正模樣今天的我們仍舊無法完全摸透、理清,但是就現在已經出土的部分來看,有人推測,其真正的面積大概有七八個故宮那么大,若是有朝一日挖掘工作完全完成,想必又是一次震驚歷史的創舉。
傳說秦始皇陵里有大量水銀。
秦始皇陵地宮中,以水銀為江河,灌注大量水銀,不僅是為了保持陵墓的完整性,也有減緩秦始皇尸體腐化的左右,更為重要的是,地宮里面那么多水銀,可以防止盜墓賊盜墓。
據專家保守估計,秦始皇陵中的水銀有100噸左右。并且他們提出一個側面佐證,秦始皇陵附近的山上不僅野生植物十分稀少,連野草也無法存活。而且種植的一些石榴樹,長得十分矮小,結出的石榴個頭小,這些石榴中的汞含量嚴重超標。
軼聞傳說
陵墓飛雁
秦陵地宮內有哪些珍貴的隨葬品,千百年來由此引發了許多神奇的傳說故事。地宮飛雁就是一個十分迷人的傳說。
據《三輔故事》記載,楚霸王項羽入關后,曾以三十萬人盜掘秦陵。在挖掘過程中,突然一只金雁從墓中飛出,一直朝南飛去。斗轉星移過了幾百年,到三國時期,(寶鼎元年)一位在日南做太守的官吏名曰張善,一天,有人給他送來一只金雁,他立即從金雁上的文字判斷此物乃出自始皇陵也。
漢代有關的文獻記載,在司馬遷和班固的記述中有“黃金為鳧雁”的文字,顯然兩位史學大師記載的是墓內有用黃金制作的“鳧雁”,而古代文人很可能由此演義和“創作”了飛雁傳說的故事。
提到秦始皇,但凡有點歷史常識的人,應該對他都不會感動太陌生。
秦始皇是我國歷史上的第一位皇帝,雖然很多人對他的評價不怎么樣,但他功績卓著的一面是難以被隱藏的,比如他統一了六國,也統一了文字、度量衡和貨幣。這是中國歷史上的一大壯舉,而這一切都離不開秦始皇的功勞。
秦始皇被后人詬病的地方有很多,比如他死后陵墓的建設,雖然宏偉,單也勞民傷財。大家看很多歷史題材的紀錄片應該都有了解,秦始皇死后有大量的陪葬品,這引起了很多考古學家的關注。但是相比起這些,人們對于秦始皇陵墓的復雜構造,也更有興趣。
為了讓自己的陵墓變得更加安全,秦始皇在陵墓中增設了大量的機關,其中就包括在墓穴中注入大量的水銀。
這也算是那個年代高技術含量的一項技術了,只是這個要付諸行動的時候,會比較困難,畢竟注入水銀的量是非常大的,而且水銀是有毒物質。
秦始皇陵墓中到底被注入了多少水銀,也一直是很多人想弄清楚的一個問題。不過,要回答這個問題,就比較有難度了,而這個問題的標準答案,可能也只有當時的建筑工匠和秦始皇自己能說明白。
一如前面我們所提到過的,水銀是有毒物質,所以秦始皇陵墓中有多少水銀,也不好判斷,更不好去直接測量。不過,雖然我們無法直接通過測量來獲取到,秦始皇陵墓中水銀含量的準確數字,但是我們可以通過秦始皇陵上面的植物,來籠統進行判斷。
住在秦始皇陵墓附近的人應該都知道,在秦始皇陵墓的上方,是種植了很多石榴樹的。根據石榴樹的長勢來看,就可以大概知道秦始皇陵墓中被注入的水銀量。
喜歡看考古類節目的朋友應該都知道,秦始皇墓的設計結構很特別,陵墓的形狀呈現出的是?大江大河?的狀態。而當時的工匠之所以這樣設計,主要原因就是為了讓水銀更好地揮發,從而達到讓盜墓者知難而退的目的。
由于水銀揮發,對于上方植物的生長有一定影響,所以秦始皇陵墓上方的石榴樹,較之普通的石榴樹要顯得比較矮小。并且,石榴樹上結的果子也比較稀疏。從而專家得出答案,秦始皇陵墓中的水銀含量之多,遠遠超乎我們的想象。
根據專家預測稱,秦始皇陵墓中的水銀,至少有一萬公斤。也因此,有很多人說,只要看看驪山的石榴樹,就能知道秦始皇墓里有多少水銀。
不知道大家認為,專家對秦始皇陵墓中水銀含量的估計,準不準呢?
秦皇陵地宮就在封土堆下!”日前,在北京召開的秦始皇陵考古遙感與地球物理技術成果驗收會上,秦始皇陵考古隊隊長段清波宣布,通過最新遙感考古和物探勘查表明,中國第一個帝王陵園的布局之謎已經解開。
據悉,該項目為國家“863計劃”之一,這是我國首次將考古工作納入該計劃,這也是我國有史以來對西安秦始皇陵所進行的資金投入最大、技術水平最高的地下考古勘察工作。此次考古探測于去年底啟動,主要采用遙感和地球物理探測技術,不會對秦始皇陵地宮產生損害,特別是高光譜遙感考古在國際上是第二次采用,而在國內還是首次。
墓室約一個足球場大
地宮是放置棺槨和隨葬器物的地方,為秦皇陵建筑的核心。有關秦陵地宮位置問題,歷來眾說紛紜。史料《漢舊儀》一書中有一段關于秦始皇陵地宮深度的介紹:公元前210年,丞相李斯向秦始皇報告,稱其帶了72萬人修筑驪山陵墓,已經挖得很深了,好像到了地底一樣。秦始皇聽后,下令“再旁行三百丈乃至”。“旁行三百丈”一說讓秦陵地宮位置更是撲朔迷離。民間曾傳說秦陵地宮在驪山里,驪山和秦陵之間還有一條地下通道,每到陰天下雨的時候,地下通道里就過“陰兵”,人歡馬叫,非常熱鬧。據悉,考古學家根據這個傳說曾作過很多考察,但卻一直找不到這個傳說中的地下通道。
“我們用遙感和物探的方法分別進行了探測,其實地宮就在封土堆下。”段清波介紹,規模宏大的地宮位于封土堆頂臺及其周圍以下,距離地平面35米深,東西長170米,南北寬145米,主體和墓室均呈矩形狀。墓室位于地宮中央,高15米,大小相當于一個標準足球場。
中煤航測遙感局遙感應用研究院環境所工程師周小虎給記者講了一個有趣的現象:今年元月初,秦始皇陵區氣溫降至零下12攝氏度,封土堆上的石榴樹正常開花結果,而在封土堆南墻外的石榴樹卻凍害嚴重,不能正常開花結果,差別特別明顯。“墻外的土壤未經擾動,而封土堆土壤的結構和含水量則已發生改變,又因為墻內地下存有地宮,才使得土壤相對溫度較高,從而造成植物長勢的差異。”周小虎解釋說。
宮墻堅固墓室未坍塌
在這次勘探中,研究人員發現在封土堆下墓室周圍存在著一圈很厚的細夯土墻,即所謂的宮墻。經驗證,宮墻東西長約168米,南北141米,南墻寬16米,北墻寬22米。“在修建宮墻的施工中,為了檢測用泥土夯實的宮墻是否堅硬,施工人員會站在遠處用弓箭射墻,若箭能插進墻體,修好的宮墻必須推倒重建。”段清波說,宮墻都是用多層細土夯實而成,每層大約有5-6厘米厚,相當精致和堅固。“超出我們預想的是,宮墻頂面甚至高出了當時秦代的地面很多,向下直至現封土下33米,整個墻的高度約30米,非常壯觀!”在土墻內側,研究人員又發現了一道石質宮墻。段清波說,根據探測,發現墓室內沒有進水,而且整個墓室也沒有坍塌。“關中地區歷史上曾遭受過8級以上的大地震,而秦始皇陵墓室卻完好無損,這與宮墻的堅固程度密切相關!”
“這種宮墻是前所未有的發現!這種嶄新的墓葬形式可以稱為‘秦陵式’。秦陵式宮墻對中國古代陵墓制度的研究能起多大的推動作用,現在還無法預知。”段清波說。
地宮有道“防水大壩”
除了宮墻,研究人員發現在秦陵周圍地下存在規模巨大的阻排水渠。
段清波說,長約千米的阻排水渠其實是堵墻,底部由厚達17米的防水性強的清膏泥夯成,上部由84米寬的黃土夯成,規模之大讓人難以想象。“阻排水渠設計相當巧妙。秦始皇陵園地勢東南高西北低,落差達85米,而阻排水渠正好擋住了地下水由高向低滲透,有效保護了墓室不遭水浸。”段清波說,《史記》中記載的“穿三泉”中,“三”其實是個概數,其實應該是指在施工中遇到了水淹,所以才修建了阻排水渠。
段清波風趣地說:“秦人太聰明了,正在修建的北京國家大劇院,也不過是按照這套辦法來解決水浸問題的。”
宮內水銀防腐防盜
據《史記.秦始皇本紀》記載,地宮內“以水銀為百川江河大海”。中國地質調查研究院研究員劉士毅介紹,通過物探證明,地宮內的確存在著明顯的汞異常,而且汞分布為東南、西南強,東北、西北弱。如果以水銀的分布代表江海的話,這正好與我國渤海、黃海的分布位置相符。“秦始皇曾親自到過渤海灣,所以他很可能把渤海勾畫進自己的地宮。如果這被證實,說明秦代對中國地理就有了調查和研究,也是個新發現。”劉士毅說。
秦始皇以水銀為江河大海的目的,不單是營造恢宏的自然景觀,在地宮中彌漫的汞氣體還可使入葬的尸體和隨葬品保持長久不腐爛。而且汞是劇毒物質,大量吸入可導致死亡,因此地宮中的水銀還可毒死盜墓者。
物探同時還發現,地宮中有石質墓室的存在。
墓室只有東西兩墓道
以前曾有媒體報道稱,考古人員用鉆探方法在封土東邊發現了5條墓道,封土西邊北邊也各找到1條。在昨日的驗收會上,始皇陵考古隊隊長段清波澄清說,根據這次探測結果,除了東、西各一條墓道外,其余則是一些陪葬坑。
從商周到漢代,帝王的墓道通常都為4條,分別貫穿東南西北4個方向,這是尊貴身份和地位的象征,而普通官員和百姓的墓道為一條或兩條。按常理秦始皇的墓室也應為4條,但目前卻僅僅發現了東、西兩條墓道。這一發現在昨日會上引起專家的極大關注。
“意料之外其實也是意料之中,秦始皇本來就是個怪人!”段清波說,秦始皇在位期間所做的事情多超乎常人的想象:統一中國,統一貨幣,建造近60平方公里的陵園和龐大的兵馬俑陪葬坑……“秦始皇腦子里在想些什么,誰都說不清楚。這位生前驕橫跋扈、性情不定的始皇帝,死后留下的陵墓必然會撲朔迷離。”段清波說。
據悉,此次探測一期工程完成后,二期工程還將對陵墓深入研究。
四大謎底揭開
1、地宮在不在驪山?民間傳說秦陵地宮在驪山,專家用遙感和物探方法進行探測,確認地宮就在秦陵園封土堆下,距地平面35米深。2、墓室完好與否?探測發現,墓室周圍有一圈極厚的宮墻,墓室完好無損與此密切相關。這種新發現的墓葬形式被稱為“秦陵式”。3、地宮有無水銀?探測證明,地宮內的確存在水銀,且東南、西南強,東北、西北弱。《史記》中“以水銀為百川江河大海”初步得到證明。4、墓道有幾條?探測結果表明,只有東、西各一條墓道。而從商周到漢代,帝王墓道通常為東南西北4條。這一新發現引起專家極大關注。
史記.勘察
關于秦地宮最早的歷史文獻記載是司馬遷的《史記》:“始皇初繼位,穿治酈山,及并天下,天下徒送詣七十萬人,穿三泉,下銅而致槨,宮觀百官奇器珍怪徙臧滿之。令匠作機弩矢,有所穿近者,輒射之。以水銀為百川江河大海,機相灌輸,上具天文,下具地理。以人魚膏為燭,度不滅者久之。”
對秦始皇陵園第一次全面的考古勘察始于1962年,考古人員繪制出了陵園第一張平面布局圖,經探測,陵園范圍有56.25平方公里,相當于近78個故宮,引起考古界轟動
秦始皇陵地宮之迷
公元前210年夏,中國歷史上的第一個皇帝??秦王贏政逝世。
他被安葬在了一座巨大的陵墓中。這座陵墓在他生前就開始修建,前后共花了39年時間,修陵頂峰時用工達到70多萬人,占到了當時全國總人口的1/10!
2000多年過去了,顯赫一時的秦始皇陵如今只剩下了一座孤零零的小山包,聳立在陜西省臨潼縣的驪山腳下。它就是秦始皇陵的封土堆。據史書記載,當年秦始皇命丞相李斯修筑陵墓,陵墓挖到一定深度,就再也挖不動了。李斯于是奏表請示,秦始皇回答說:?其旁行三百丈乃至。?
這個記載引出了人們的種種猜測。地宮,這個用來存放秦始皇棺槨和隨葬物品的宮殿,究竟建在哪里?是在封土堆下,還是在它周圍?三百丈?遠的某個地方?
從1962年起,考古工作者開始對秦始皇陵進行考古勘察。經探測,陵園范圍達56。25平方公里,相當于近78個故宮的面積,這么大面積的陵園在世界上也屬罕見。
1974年,秦始皇陵再一次震驚了世界。人們在它的東側挖出了一個巨大的兵馬俑坑,成百上千個比真人還要高大的陶俑出土,轟動了整個世界。第一個被發現的兵馬俑坑被命名為1號坑,它的面積達到14000多平方米。
然而,10個兵馬俑1號坑的面積才相當于一個地宮的面積。
考古學家預言,地宮作為秦始皇陵的核心宮殿,它的價值將不可估量。
幾十年來,地宮之迷一直困繞著考古學界,人們始終沒有探明它的準確方位。去年11月,一項名為?考古遙感與地球物理綜合探測技術?的?863計劃?正式啟動,這是我國第一次把考古工作納入到?863計劃?。考古界和科學界聯手,展開了一次大規模的針對始皇陵的考古勘察工作。
一年后,謎底終于被揭開了。
秦始皇以水銀為江河大海的目的,不單是營造恢宏的自然景觀,在地宮中彌漫的汞氣體還可使入葬的尸體和隨葬品保持長久不腐爛。而且汞是劇毒物質,大量吸入可導致死亡,因此地宮中的水銀還可毒死盜墓者。
物探同時還發現,地宮中有石質墓室的存在。
墓室只有東西兩墓道
以前曾有媒體報道稱,考古人員用鉆探方法在封土東邊發現了5條墓道,封土西邊北邊也各找到1條。在昨日的驗收會上,始皇陵考古隊隊長段清波澄清說,根據這次探測結果,除了東、西各一條墓道外,其余則是一些陪葬坑。
從商周到漢代,帝王的墓道通常都為4條,分別貫穿東南西北4個方向,這是尊貴身份和地位的象征,而普通官員和百姓的墓道為一條或兩條。按常理秦始皇的墓室也應為4條,但目前卻僅僅發現了東、西兩條墓道。這一發現在昨日會上引起專家的極大關注。
?意料之外其實也是意料之中,秦始皇本來就是個怪人!?段清波說,秦始皇在位期間所做的事情多超乎常人的想象:統一中國,統一貨幣,建造近60平方公里的陵園和龐大的兵馬俑陪葬坑秦始皇腦子里在想些什么,誰都說不清楚。這位生前驕橫跋扈、性情不定的始皇帝,死后留下的陵墓必然會撲朔迷離。?段清波說。
據悉,此次探測一期工程完成后,二期工程還將對陵墓深入研究。
四大謎底揭開
1、地宮在不在驪山?民間傳說秦陵地宮在驪山,專家用遙感和物探方法進行探測,確認地宮就在秦陵園封土堆下,距地平面35米深。2、墓室完好與否?探測發現,墓室周圍有一圈極厚的宮墻,墓室完好無損與此密切相關。這種新發現的墓葬形式被稱為?秦陵式?。3、地宮有無水銀?探測證明,地宮內的確存在水銀,且東南、西南強,東北、西北弱。《史記》中?以水銀為百川江河大海?初步得到證明。4、墓道有幾條?探測結果表明,只有東、西各一條墓道。而從商周到漢代,帝王墓道通常為東南西北4條。這一新發現引起專家極大關注。
史記?勘察
關于秦地宮最早的歷史文獻記載是司馬遷的《史記》:?始皇初繼位,穿治酈山,及并天下,天下徒送詣七十萬人,穿三泉,下銅而致槨,宮觀百官奇器珍怪徙臧滿之。令匠作機弩矢,有所穿近者,輒射之。以水銀為百川江河大海,機相灌輸,上具天文,下具地理。以人魚膏為燭,度不滅者久之。?
對秦始皇陵園第一次全面的考古勘察始于1962年,考古人員繪制出了陵園第一張平面布局圖,經探測,陵園范圍有56。25平方公里,相當于近78個故宮,引起考古界轟動。
1。 秦皇陵封土取自何處?
體積龐大的封土堆堪稱國內之最,但它的土究竟是取自秦始皇墓中,還是挖自魚池一帶?
秦始皇陵封土堆呈覆斗形,高76米,長和寬各約350米,如此大規模的封土堆在國內堪稱之最。但體積龐大的封土取于何處?
在臨潼地區長期流傳著一種說法,認為封土堆的土是從咸陽運來的,因經過燒炒,所以陵上寸草不生。可是12月3日,記者在秦始皇陵看到,封
土堆上石榴樹密布,灌木叢生。
封土堆是秦始皇陵的一個象征,但封土從何而來至今沒有定論。傳說土是從咸陽運來的,因經過燒炒,所以陵上寸草不生。
《史記?秦始皇本紀》:?復土驪山?。《正義》曰:?謂出土為陵,即成,還復其土,故言復土。?意思是說把原來從墓穴中挖出來的土,再回填到墓上去。
《水經?渭水注》說:?始皇造陵取土,其地污深,水積成池,謂之魚池。池在秦始皇陵東北五里,周圍四里。?記者經過實地考察,在始皇陵封土東北2。5公里的魚池村與吳西村之間,果然找到了這處地勢低洼、形狀不規則的大水池,有人曾估算魚池總面積達百萬平方米。酈道元?取土于魚池?的說法得到了陜西省考古學會副會長、秦始皇兵馬俑博物館名譽館長袁仲一等不少考古專家的認可。而大部分學者認同封土的來源有兩個方面:一是從墓中挖出來的土,二是從魚池一帶取的土。
秦陵考古隊隊長段清波對此提出了質疑。?在對封土堆進行鉆探中,我們從洛陽鏟中提取了大量的土樣,發現土中含雜著大量的沙石;而取自魚池里的土卻是純凈的黃土,且粘性強,極少含有沙石。取土于魚池一說值得商榷。?段說。
這次對秦陵陵區高光譜遙感探測中,在秦陵南部的驪山腳下發現了一處南北走向串珠狀的巨型凹陷。中國煤炭地質總局航測遙感局遙感應用研究院環境所高級工程師萬余慶說,經實地勘查,他們發現這個深達30米的巨型凹陷處于山間沖擊扇的緩坡上,與周圍地形特征格格不入,且有明顯人工挖掘的跡象,而凹陷的土質也與封土相同。
?秦陵陵區地勢南高北低,且落差很大,從山下的魚池取土顯然要費力的多,而從山腳往下運土距離也較近。?支持同樣觀點的還有萬的同事周小虎。
段清波說,他還沒有到這個巨型凹陷處考察過,如果確如萬所說,從驪山取土的說法的確是個新推斷,不過還要通過體積還原計算和對比才能最后定論。
2。 ?旁行三百丈?究竟何意?
一說:地宮巡游通道遇阻改了方向;一說:地宮初挖點向北移了700米
史料《漢舊儀》一書中有一段關于修建秦陵地宮的介紹:公元前210年,丞相李斯向秦始皇報告,稱其帶了72萬人修筑驪山陵墓,已經挖得很深了,好像到了地底一樣。秦始皇聽后,下令?再旁行三百丈乃至?。?旁行三百丈?一說讓秦陵地宮位置更是撲朔迷離。
這次科技人員運用遙感和物探的方法分別進行了探測,證實地宮就在封土堆下,距離地平面35米深,東西長170米,南北寬145米,主體和墓室均呈矩形狀。地宮雖然被定位,但史料記載?旁行三百丈?究竟何意?
對此,中國秦文化研究會副秘書長、陜西省考古研究所王學理研究員指出:?兵馬俑坑、銅車馬坑、珍禽坑、城垣??從目前的考古挖掘情況看,秦始皇生前享受榮華富貴,死后把這些也帶到了陰間享用,上具天文、下具地理的地宮建的猶如秦咸陽宮殿。?他說,秦始皇生前多次出游,向南到了洞庭湖、浙江的會稽山,向東走到了山海關、渤海灣,西北方向則到了寧夏,這在史料中都有記載。
?秦陵地宮在《漢書?賈山傳》有所描述:被以珠玉,飾以翡翠,中成觀游,上成山林。?中成觀游?即巡游天下的意思,可在地宮里如何實現巡游?只有修挖四通八達的通道。?
王學理說,?封土堆南部緊挨驪山,由于山間沖積扇的原因,山下的地層中分布著厚層的礫石,修陵人從地宮向南挖巡游通道時,遇到了大礫石,最后不得不順著礫石層改向挖掘,即所謂的?旁行三百丈?。?
中國地質調查局研究員劉士毅帶領的物探課題組在秦陵區進行探測時,發現在封土堆南約700米處出現了重力異常的現象,按地質理論說明該異常區與周圍土質存有差異。段清波推斷,秦始皇陵地宮最初挖掘點可能位于這個異常區,因土中含有大量礫石,修陵人無法挖掘,只好向北移到了目前封土堆的位置。
秦陵西側發現大量修墓人的骸骨,一處農田旁的土坡側立面上隨處可見暴露在外的骸骨。史料記載,秦陵的修建動用了72萬人。
3。 司馬道走向未有定論
秦陵司馬道究竟是南北走向還是東西走向,考古學家和地質專家說法各一
古時,帝王在世時專用的道路叫?御道?,而死后特意為其專修的道路就叫?神道?,也叫司馬道。司馬道一般也是帝王陵墓的中軸線,具有重要的考古意義。
袁仲一、王學理等眾多秦陵考古專家都一致認為,秦陵的司馬道為東西走向,即陵園面向東。袁仲一先生在《秦始皇陵考古紀要》中給出了三個論據:其一,陵墓南、北各有一條通道,惟有東邊有五條通道,?說明東邊是主要通道,即始皇陵墓的方向為東西向。?其二,?從陵園的整個布局及地理環境方向來看,只有陵東側地勢開闊,符合古代選擇墓向?明堂要清?的要求。?其三,墓葬和陵園為東西向是秦人故有的習俗。
陜西省考古研究所研究員張占民也給出了東西走向的兩個理由:陵園內外城垣惟有東門規模最大;惟有東側的陪葬坑不但規模宏大,而且多與軍事內容有關。
司馬道持南北走向的觀點最早是由地質學家孫嘉春先生提出的,并得到了不少人的贊同。?陵園南高北低,背依驪山,俯視渭河,南北高差達85米,陵園面向北是再合適不過了。同時,其他國君大多將封土堆安置在回字形陵園的中部,而秦始皇陵的封土堆卻位于內城南半部,從對稱角度講,司馬道東西走向說不通。?萬余慶說。
?在室內形成的遙感圖像中,我們也驚奇地發現,如果把封土堆與驪山主峰??望峰連線,竟然與南北子午線完全重合。再向北,魚池遺址旁秦時修建的大壩竟然也正在這條子午線上,這應該不是巧合。?
除了地理環境原因,萬又提起了這次考古遙感探測中所得出的圖像。?在封土堆西側發現了大面積的溫度異常區域,考古人員鉆探也證實其下為一片大型陪葬坑,共有6個陪葬坑。?萬說,在陵園里至今還沒有發現一處大型文官的陵墓,而絕大多數都與?武?有關。目前已有考古人員推測,那片異常區很可能就是秦朝大名鼎鼎的文官呂不韋的陵墓。
4。誰燃秦宮火未有定論
火燒秦陵僅僅是一種燎祭方式,還是項羽所為?這一歷史懸疑至今沒有結論。
近日,根據阿房宮遺址考古挖掘發現,前殿遺址20萬平方米的勘探面積內只發現了幾處紅燒土遺跡。專家認為,這表明歷史上有關項羽放火焚燒阿房宮的記載是不準確的,媒體也紛紛展開了?項羽沒燒阿房宮?的報道。
?才剛剛開挖,就匆忙下結論,這樣搞研究有些糙。?中國秦文化研究會副秘書長、陜西省考古研究所研究員王學理對此直言不諱地表達了自己的觀點。他說,根據史料記載阿房宮?復壓三百余里,隔離天日?,占地面積相當大,是我國歷史上規模最宏大的宮殿建筑之一。其中僅前殿遺址東西長就達1270米,南北寬426米,總面積超過了5萬平方米。而目前對前殿遺址的試掘發掘面積卻只有1000平方米,挖掘工作還只是剛剛開始。
?在對秦始皇陵的陪葬坑的挖掘中,1號坑和2號坑都發現了火燒土,而在3號坑中卻沒有發現,這不能就斷定秦陵沒有遭到大面積的火燒。?王學理說,只有經過大面積的挖掘工作后,出來的結論才會有科學性。
項羽是否火燒秦陵?根據這次遙感探測,科技人員發現了陵區有大面積的火燒土分布,同樣考古人員在對秦陵陪葬坑的挖掘中也發現了大量火燒土和殘余焦木。?如果是項羽火燒了秦陵,那么陪葬坑里的珍寶為什么沒有被運走??工程師周小虎說,珍禽異獸坑雖然遭到了火燒,但坑內卻完好保存著精美的銅鶴、銅鵝、銅鴨子等,讓人不可思議。?火燒陵墓很可能是當時的一種祭祀方式,即所謂的燎祭,這在發現的秦代陵墓中并不少見。?一位陜西的考古人員在聊天中,提出了自己的觀點。
王學理說,根據《史記》記載?火燒秦宮室,火三月不滅?,從中可以看出作風嚴謹的司馬遷并沒有提到項羽曾焚燒秦陵,但項羽火燒秦陵的可能性最大。
?秦始皇陵的收尾工程尚在進行之際,由陳勝吳廣發起的農民起義揭竿而起,關東各地紛紛響應。起義軍不久便打到距陵園不足10華里的戲水附近。這時數十萬修陵人員只好遵命放棄未完成的陵園工程,跟著少府令章邯阻擊起義軍。?王說,備受折磨的十萬修陵人員后來也加入了起義軍,由于對秦始皇極度仇恨,也不排除他們返回臨潼后火燒秦陵的可能性。
兵馬俑坑、秦銅車馬坑、秦石鎧甲坑等陪葬坑和陪葬墓的發現與發掘,使全世界都受到了強烈的震撼。人們為這偉大的歷史奇跡驚嘆,同時自然會把視線投向這偉大奇跡的母體??秦始皇陵地下宮殿。這將是一個更加神秘莫測,令人心馳神往的偉大奇跡。
秦始皇陵封土下的地宮距現地表深約30米。地宮的周圍有近似方形的地下城垣。關于地宮內的情況,司馬遷在《史記?秦始皇本紀》里是這樣記載的:?始皇初即位,穿治驪山,及并天下,天下徒送詣七十余萬人,穿三泉,下銅而致槨,宮觀百官司奇器珍怪徒藏滿之。令匠作機弩矢,有所穿近者輒射之。以水銀為百川江河大海,機相灌輸。上具天文,下具地理。以人魚膏為燭,度不滅者久之。?也就是說,秦始皇陵地宮建筑猶如秦咸陽宮殿,內有百官位次,地宮屋頂砌筑了紋石和明珠像征日月星辰,地面還以水銀像征百川江河。而且,這座埋藏著無數珍奇動物及物品的地宮中,還有用人魚膏(據說是東海中的一種形似人的四腳魚)做成的蠟燭永不熄滅地燃燒著,使地宮常年形同晝。為了防止盜墓賊進入,工匠在地宮內制作了神奇的機關暗弩,當盜墓賊一旦接近墓門,便暗箭齊發,將之射殺于墓外。
因為沒有挖掘地宮,司馬遷的描述還無法得到印證。不過,在1981年12月和1982年5月地質學家利用現代儀器對地宮進行的兩次測試均證明,地宮內有強烈的汞異常反應,面積達1。2萬平方米,略呈幾何形分布。這證實了司馬遷所說?以水銀為百川江河大海?的記載。自秦兵馬俑出土之后,經過多學科的科學工作者十幾年努力探尋,逐漸解開了秦始皇陵地下宮殿謎團的一部分。
根據考古調查資料表明:秦始皇陵地宮上穴近似方形。在距現地表2。7??4米深處發現了地下宮墻。宮墻東西寬392米,南北長460米,總面積約為18萬平方米。這樣大的墓穴,在中外歷史上都是絕無僅有的。宮墻高和寬約為4米,用未經焙燒的磚坯砌成。宮墻的四面有門,東邊發現5個,其余三連各有1個。封土下的地宮距現地表深約30米。放置棺槨的地方叫做玄宮,是地宮的核心,無疑是位于四面環繞宮墻的中心部位。
總之,這座神奇的地宮如同秦始皇生前的宮室一樣,在地下王國內繼續寄托著他?萬世?的愿望。
秦始皇陵是否被盜
秦始皇陵以其規模宏偉、空前的厚葬而聞名。每位關心秦始皇陵的人都對它是否被盜十分關心。從整個中國古代史來看,每個朝代的末年都是最混亂的時期,群雄爭霸,盜匪橫行,整個社會處于無 *** 的狀態。而此時正是盜墓者掘墳挖墓的大好時機,歷代王朝的陵墓幾乎都是在這個時候被盜的。
項羽對秦始皇陵的破壞
據史書記載,項羽帶兵進入關中后,先殺了已投降劉邦的秦王子嬰和秦王室貴族,然后把咸陽城內擄掠一空,最后一把火燒了咸陽城。接著,項羽又帶兵來到秦始皇陵,命士兵挖掘始皇陵,將陵墓上下所能見到的東西統統運走。當時運東西的人有30萬,30多天還沒有運完,足見陵中珍寶之富。最后,項羽將不能過走的東西一把火燒了,大火燒了許多天。這可能是秦始皇陵最早和破壞最大的一次劫難。
項羽東撤后,關東的盜賊紛紛涌入秦始皇陵,傳說搗毀陵內銅槨以取銅。再后來,傳說有一個牧童在此放羊,羊走進了被亂軍挖開的地下穴道,找不到了。牧童便拿了一個火把,進入墓穴中去找羊,結果失火,大火燒了90多天。據說,方圓數十里的陵區地面,也隨著一些陪葬坑和陪葬墓的坍塌而下陷了好幾米。這樣使秦始皇陵的地面建筑蕩然無存,地下埋藏也受到一定程度的破壞。這些記載都被當今考古發現所佐證。秦始皇陵發現的陪葬坑、陪葬墓幾乎都遇到過被盜和火焚的破壞。
經過四年楚漢戰爭,劉邦打敗了項羽,建立了西漢王朝。為了籠絡人心,公元前195年,劉邦下令對秦始皇陵妥為保護,安排20戶人家住在秦始皇陵附近,作為守陵人看管秦始皇陵。此后,各朝各代的統治者對秦代帝王陵墓,也都下令保護。宋太祖開寶三年(公元970年),曾令臨潼縣保護和修整秦始皇陵。清朝的陜西巡撫畢沅,還曾為秦始皇陵立碑。
但是秦始皇陵埋藏豐富,必然會引起各種人物的覬覦。據記載,東漢末年赤眉起義軍、魏晉后趙時期統治者石勒和石季龍、唐朝末年黃巢起義軍等都盜掘過始皇陵墓。
地下宮殿可能沒有被盜
已出土的兩乘銅車馬位于秦始皇陵封土下面地宮西墓道的耳室里。有史料記載秦始皇陵地宮普遭火焚和洗劫,如果真是這樣,那墓道旁的隨葬品應該首先遭到破壞。但銅車馬出土前沒有遭到火焚和其他人為破壞,這也為地宮沒有被盜火燒做了一個旁證。十余年來,考古工作者在秦始皇陵封土四周進行了細致的鉆探工作,先后打了4萬多個探孔。
?
鉆探資料表明,秦始皇陵地宮四周均有4米厚的宮墻,宮墻還用磚包砌起來,并且找到了若干個通往地宮的甬道,發現甬道中的五花土并沒有人為擾動破壞的跡象。只發現兩個直徑1米,深度不到9米的盜洞,但這兩個盜洞均遠離地宮,尚未進入秦始皇陵地宮之內。此外,秦始皇陵地宮中存在大量水銀的事實,更是其未遭到盜掘的有力證據。因為地宮一旦被盜,水銀就會順盜洞揮發掉。由上述理由可以推斷,秦始皇陵地宮可能沒有被盜。隨著最新科技手段的運用,地宮是否被盜掘和焚毀的真相將會大白于天下。
文章來源于網絡,所有權歸原作者所有,大道家園只作為存儲空間,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進行刪除。
本文地址://n85e38t.cn/guoxue/133917.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