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路風云際會,名人聚集。近代以來,眾多的歷史人物在這里留下足跡與業績。
清朝時期,河北地區既是李鴻章大搞“洋務”的基地,又是袁世凱推行“新政”的中心,兩人都曾在中山路居住過。李鴻章任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時,在海河北岸今中山路以東建造一座公館,寓居于此。人稱“中堂大人公館”,簡稱“大公館”。李去世后,“大公館”為袁世凱軍樂隊駐地,其后房屋增多,形成胡同,便成了“大公館胡同”。袁世凱任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時,直隸總督衙署在今金鋼公園和第二醫院處。袁在距此不遠的今中山路地緯路東口建起一處花園式寓所。
與袁宅后墻相對,是著名教育家、實業家盧木齋的寓所。盧為清末直隸提學使,一生致力于教育事業。
距盧宅不遠,舊時有條胡同,叫元吉里,上世紀初周恩來的伯母便住在元吉里2號院。1913年春,周恩來來津投親,就住在元緯路元吉里2號的伯母家中,同年8月考入南開學校。鄧穎超當時也住在距中山路不遠的地方。1910年前后,鄧穎超的母親楊振德曾在新開河畔的長蘆育嬰堂當醫生,鄧穎超隨母親住在這里。至“五四”運動前后,周恩來等組織的覺悟社、鄧穎超等組織的女星社,也都沒有離開中山路。
與元緯路相鄰的黃緯路有李純、曹錕等人的私宅。李宅靠近三馬路,為民國初年建筑,如今此處已建起河北區人民法院。曹宅靠近五馬路,人稱“曹家花園”。1924年曹錕倒臺后,李景林、褚玉璞、張作霖等均在此居住。
馮國璋、蔡成勛、唐紹儀、劉夢庚等人的宅院坐落在宇緯路、宙緯路和日緯路。唐紹儀的宅院在1916年轉賣給樂達仁建達仁堂總廠,保存至今。宇緯路靠近中山路的鐵路一小,舊時為北洋銀元局,是北洋時代造幣總廠廠長劉夢庚的住所,現在這里依然聳立著高大的門樓,并留有石獅、抱鼓石和大石礎,今人仍可一睹當年的氣勢。
黃緯路二馬路舊時有條胡同,叫二賢里,中國武俠小說的宗師宮白羽曾居住在這條胡同。
除上述名人名宅外,周馥、徐世昌、周學熙、白雅雨、張相文、李大釗、張太雷、馬駿、郭隆真、劉清揚、李崎山、張若名、黃愛、許廣平、林楓、楊秀峰、劉格平、姚依林、劉春霖、佟麟閣、張伯苓、馬千里、葉恭綽、詹天佑、傅增湘、李叔同、曹禺、張友漁、彭真、陳省身、章鈺、周汝昌等,也都曾在中山路生活、學習、工作和奮斗過,為百年中山路留下了重重的一筆。
1 源茂里近代建筑(民國)源茂里一弄、二弄、三弄
2 蔣宅(民國)積善坊巷10號后院內
3 石觀音閣舊址(清代)元寶心路67號
4 顯寧寺舊址(民國)半山鎮劉文村
5 教場路30號別墅建筑(民國)教場路30號
6 紅門局別墅建筑(民國)紅門局65、66、67號
7 逸云寄居(民國)孤山路2號
8 開元路78號民居建筑(民國)開元路78號
9 雙劍樓(民國)舊仁和村街5號
10 舊仁和村街6號別墅建筑(民國)舊仁和村街6號
11 舊仁和村街9號別墅建筑(民國)舊仁和村街9號
12 十五奎巷26號民居建筑(民國)十五奎巷26號
13 十五奎巷31號民居建筑(民國)十五奎巷31號
14 十五奎巷32—33號民居建筑(民國)十五奎巷32、33號
15 元寶心路66號民居建筑(清代)元寶心路66號
16 崔家巷5號民居建筑(民國)崔家巷5、6號(包括5-1號)
17 郵電路16號民居建筑(民國)郵電路16號
中山路始建于上世紀20年代初,上個世紀的20年代初,泉州賢達之士提出拆城辟路,以打破泉州古城長期閉塞的落后局面;1924年,南北大街全線貫通;隨后,為了永久紀念孫中山先生,全國各城市的主要街道統一命名為“中山路”。泉州南北大街改稱“中山路”。 老城區最著名的街道 中山路本身也是老城區最著名的街道。它形成于上世紀二三十年代,沿街廊柱式騎樓濃縮了南洋式建筑精華,正所謂“南國多雨天,騎樓可避風”,是我國僅有、保存最完整的連排式騎樓建筑商業街。中山路上,羅馬式鐘樓、大上海理發店、原為施瑯后花園所在地的基督教堂、花橋慈濟宮、秀才讀書的泮宮,同樣散發著古城特有的魅力。泉州市中山路曾獲得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二00一年亞太地區遺產保護優秀獎”。它長達二公里多,路兩邊的連排式騎樓建筑,既結合泉州民居的傳統特色,又融入海交文化的建筑精華,是歷史上中西合璧的成功范例,也是中國僅有的、保存最完整、最長的連排式騎樓建筑商業街,是泉州從古代向現代轉折過渡的歷史見證。
“東西兩座塔,南北一條街。”后一句說的是泉州的中山路。
“南國多雨天,騎樓可避風。”中山路濃縮南國建筑風格,是我國僅有、保存最完整的連排式騎樓建筑商業街。
從泥土路到石頭路,再到泉州市區的第一條名為七賢的水泥路,最后是1922年正式改名為中山路。中山路經歷80多年的風風雨雨。
短短的中山路,卻承載了很多的歷史,要穿越這歷史的迷霧,走進中山路,了解中山路,下面幾個關鍵詞我們不可錯過。
南門:南門,是中山路必須提到的第一個關鍵詞。中山路以與南環路交匯處為界,分為南段和北段,其中的中山路北段,據世居中山路一帶的“老南寧”講述,原來叫南門,這個稱謂當始于明、清;而南門與現在的南環路交匯處,叫南門口,南門口以南,即現在的中山路南段,原來叫南門外,也叫草鞋街,現在還有許多老人這樣叫。上世紀20年代,南門被命名為中山路時,不包括南門外,直到1952年,政府才將南門外與南門“合并”,統一稱為中山路。中山路的歷史及其與南門的關系,要從明代說起。
明代以前的南寧城,以宋代元豐三年(1080年)重建城為基礎,原南寧城已于宋熙寧九年(1076年)正月十一于交趾(今越南)侵略軍攻陷后毀壞,重建后的南寧城原有7個城門,以后歷經擴建、維護,減少為5個:分別是朝天門、望京門、鎮遠門、咸濟門、安塞門,惟獨沒有南門;元朝時南寧城在宋城基礎上以維修為主,且因戰爭頻繁,基本上沒有新建設。
明代,南寧社會較安定,經濟有較大發展,人口增多,史稱“小南京”(明·華廈蠡《兩廣紀略》),城區范圍比宋朝時擴大,越過了宋城城墻,向城墻外西郊、南郊發展。到明萬歷三十年(1602年),才終于在現在的中山路與南環路交接處城墻上開辟了南門,所以此處就叫南門口,當時南寧城南面的城墻約在今南環路與今江北大道(前江濱路)近邕江大橋北岸處,而現在的中山路北段當時是在南門口向城內延續部分約幾百米,有門就有出入往來,“走的人多了,也就成了路。”(魯迅語),此段路即因連接南門而得名“南門”。這也同時解釋了中山路南段原來叫南門外的來由——蓋在南門之外是也。
明末時局動亂,南門被堵塞。直到清代康熙十年(1671年)才重開南門,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更在南門外壕塘里用石料修建成七拱橋(位于今中山路中段),光緒四年(1878年)重建南門城樓。
1927年,南門拆除;1930年,南門至觀音閣(今南寧電信大樓西側)長約2000米城墻拆除;1931年以后,拆除工程斷斷續續,直到1950年解放初期才將殘墻、斷壁清除完畢,至此南門消失殆盡,惟有中山路北段的南門菜市,在市井生活中繼承和見證了這一段歷史的變遷。
“鈞培里”在上海灘名氣交關響,那是因為它是名震上海灘的原法租界華人督察長,也曾是蔣介石的恩師、“老牌大亨”稱黃金榮為“老牌大亨”,那是筆者對不少著作中稱其為“青幫大亨”的一種糾正。黃金榮非正規青幫人物,是個從未開過香堂、投帖拜過師的,論不上字輩的“空子”,但因其勢力所在,在上海灘的幾位大亨中,資格最老,故稱其為“老牌大亨”。黃金榮的私人宅第,所以就有了非凡的歷史意義。
黃金榮(1868—1953)祖籍浙江余姚,生于蘇州,1880年舉家遷居上海。
宅以主貴。“鈞培里”自然令人刮目相看。
因為是獨門獨院式的宅第,其建筑樣式與氣派就與上海灘同時代建造的無數條具有海派建筑風格的“石庫門”海派住宅的特有名稱。弄堂不盡相同。說是弄堂,卻只有九幢二至四層磚木結構的里弄房子,不論其建筑式樣,還是房屋結構,都還夠不上“石庫門”的資格。短短的一條弄堂成弧形,相當于北方獨家大院。
“鈞培里”——黃金榮寓所
“鈞培里”黃宅統共只有30多個人。除了黃金榮本人和兒媳婦——人稱大少奶奶的李志清,以及李志清領養的兩個兒子黃起予1952年去了香港,后又去了美國。、黃起明,養女黃悅明后去了香港。外,還有管家程錫文、秘書駱振忠、賬房先生俞永剛,以及麻將室管理員、鴉片煙房侍工、門房、當差、保鏢、司機等人。
“鈞培里”身處上海鬧市中心,地理位置頗佳,市口極好。
“鈞培里”之所以建成獨門獨院的式樣,因為它是1915年黃金榮成為林姓家族招贅的上門女婿后建造的一座私人宅院,也就是黃金榮的前妻林桂生的家產。林桂生原先曾在南市小東門陸家宅橋口后取名一枝春街,今平湖路。開過一家“煙花間”低檔妓院。,人稱“桂生姐”。開妓院,當然需要得到警方的照應。當初,一心想撈錢的黃金榮在法租界巡捕房做華捕便衣“包打聽”時,經常光顧此地,由此,黃金榮就成了“桂生姐”可以依賴的靠山,一來二去,也就有了意思。1901年,黃金榮就被林家招贅為上門女婿,四年后,黃金榮便從八仙橋“同孚里”“同孚里”共八幢房,上海灘青幫人物杜月笙、金廷蓀、馬祥生、范恒德、王阿慶等都曾在這里居住過。其中,金延蓀當年還在這里接待了京城來的京戲名旦李玉茹,在家里學了一段日子的戲文。那一樓一底磚木結構的小平房搬進了林氏家族所建的“鈞培里”。
這也叫各取所需,“桂生姐”林桂生為青幫十姐妹之一。另外九個姐妹分別是:史錦繡,人稱“強盜錦繡”,是十姐妹之首;金剛鉆阿金、阿桂姐,南市陸家橋私娼,后為妓院老鴇,是黃金榮早年的姘婦;洪老五,揚州人,她繼父親洪九豹子開設妓院;小腳阿娥,寧波人,娼妓出身,精拳術,傳說中虞洽卿的姘婦;李寶英,上海人,專事“仙人跳”、“放白鴿”等勾當;陳寶姐,上海龍華人;沈扣珠,蘇北人,早先在上海做幫傭,后淪為私娼,后從事“販豬崽”;丁寶英,蘇州人,與林桂生關系密切,專設賭局害人,據傳,上海灘第二代青幫“十姐妹”由她建立。需要后臺、靠山才能順利營業賺錢,而錢、色都很貪的黃金榮需要的是錢財加女人。
這條獨門獨院式的弄堂之所以取名叫“鈞培里”,那是得之于林桂生的養子福寶又名“鈞培”的緣故。
如今,“鈞培里”的私宅成了他名下的房產,是事出有因的。
民國二十年,在“大世界游樂場”隔壁、愛多亞路上的“共舞臺”老上海在勞勃生路(今長壽路)、膠州路口有一座共和大戲院,也稱“共舞臺”。的戲班里有一位名叫露蘭春的京劇名伶,因演出改良京劇而名噪一時,引起了黃金榮的興趣。“共舞臺”原本就是“大世界游樂場”的一個組成部分,當初大世界的創始人黃楚九為了擴大影響,將原本是內場演出的場所改建成對外開放的“共舞臺”。
那天,黃金榮興致勃勃地來看露蘭春的《宏碧緣》,覺得唱功頗佳的她并非浪得虛名。散場后,黃金榮饒有興致地趕到后臺去探望,甫見露蘭春卸妝后真容,果然一絕色女子。色藝雙全的露蘭春深深地吸引了黃金榮,便當場認了師生。而后,兩人過從甚密,漸生愛意,就有了男女私情。黃金榮為了給露蘭春一個名分,就向林桂生提出要將露蘭春收為二房,曾當過妓院“老鴇”的林桂生,生性兇悍,臥榻之旁,哪容他人鼾睡,當然不肯答應;況且,她對黃金榮“吃著碗里,想著鍋里”的做法頗為反感。這時,黃金榮已成了氣候,有了勢力,羽毛也豐滿了,不再是當年的窮巡捕,哪能會再容桂生姐撒潑。于是,兩人各不相讓,遂鬧翻,以至于一拍兩散,離了婚。林桂生一怒之下,將財產擄走,留下了帶不走的不動產“鈞培里”歸黃金榮所有。林桂生于1981年在上海逝世,那是后話。
露蘭春嫁與黃金榮時才24歲,要小他整30歲,因不能生育,便漸漸地被黃金榮冷落在一邊。露蘭春不能生育,其母怕她寂寞,就為她申請領養了兩個兒子,一個取名黃源燾,小名連弟據說是當年二馬路(今九江路)榮記大舞臺唱武生的一個山東人的兒子。另一個叫麥正學,小名叫根弟,又名麥元勛其父母因販賣鴉片被捕,死在獄中,根弟由法租界會審公堂判給露蘭春領養。根弟在結婚后,就與黃家斷絕關系,遠走他鄉。。加之黃金榮又與盛七太太有染,露蘭春便漸與黃金榮疏遠。三年后,露蘭春就離開黃金榮嫁給了唱老生的安舒元曾在黃金大戲院主演《八大錘》、《寶蓮燈》等。。可惜好景不長,不久她又改嫁給了德孚洋行買辦、上海“四大顏料大王”之一薛寶潤的第二個兒子、時年30歲的薛恒。從此,露蘭春在麗都花園的薛家隱居,不參加公眾活動,不在公開場合拋頭露面,盡管如此,風流倜儻的薛公子與露蘭春恩愛如蜜,仍是黃金榮的一塊心病。不久,他指使門徒將薛恒綁架到了浦東錢郎中橋邊的一村莊里,敲詐了4萬大洋才把人放回,經此驚嚇,薛二公子與露蘭春相繼病故。
盡管這時黃金榮已經在他父母的墳地造起了“黃家花園”今桂林公園。,但畢竟遠離市中心,地段偏僻,不適合長期居住;盡管黃金榮在繼露蘭春之后,也曾與盛家七太太在呂宋路今連云路。10號同居,但那總是一種暫時的偷情,不能公開。所以在絕大多數時間里,黃金榮還是住在地處鬧市中心的“鈞培里”。
文章來源于網絡,所有權歸原作者所有,大道家園只作為存儲空間,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進行刪除。
本文地址://n85e38t.cn/guoxue/129579.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