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稿 | 程羽黑
▲新版《倚天屠龍記》(圖/網絡)
過了很久,我才知道金庸是浙江海寧人。多年以后,我在電視上看到金庸接受采訪,他不擅言辭,加上他的普通話帶著濃濃的口音,幾乎聽不懂他在說什么。這更加深了我的看法——他寫書時腦海中響動著的語言一定是吳語。我無法想象一個人能用自己不擅長的語言寫出數百萬字的佳作。
我想有人會拿《鹿鼎記》反駁我,因為《鹿鼎記》的主人公韋小寶操一口揚州話,揚州話屬于江淮官話,不是吳語。但我認為,《鹿鼎記》恰恰能佐證我的說法。
▲陳小春版《鹿鼎記》(圖/網絡)
金庸在《鹿鼎記》里刻意強調韋小寶的語言,時不時來一句“辣塊媽媽”,“乖乖龍地東”,我問過揚州的朋友和專門研究江淮官話的老師,他們都說,揚州話有“辣塊”,但沒聽過“辣塊媽媽”的說法,“乖乖龍地東”倒是有的,表驚嘆,不過沒有“乖乖么得命”常見。這說明什么呢?這說明韋小寶說的話,與其說是江淮官話,毋寧說是吳語人群想象中的“江淮官話”。
金庸的青年時代大半在上海、杭州等地度過,那時對吳語人群來說,江淮官話有符號意義,略似大阪話在東京。東京的電視節目里出現關西口音的人(《柯南》里服部平次的口音),往往意味著他是一個喜劇角色。
▲金庸(圖/圖蟲創意)
我記得王小波說過一句話,大意是現在我們已經有很成熟的書面語言了,不必再用難懂的方言寫作了。我覺得這話有其合理性,我也不太喜歡刻意強調方言的作品,那反而是一種迎合。但方言在現代文藝中仍有意義,何則?因為普通話很現代、很正式,而方言,我們可以說很土,但另一方面,它很生活,很接地氣;前者是盛裝,后者是睡衣。一個人不大可能永遠盛裝(當然我也見過有些人睡覺都不卸妝),休息時總要穿上寬松的睡衣。
▲古天樂版《神雕俠侶》
粵語版中的楊過(古天樂飾),像個平平無奇的鄉村青年,郭襄(李綺紅飾)則宛然鄰家小妹,兩人一開口,都帶著點土氣,顯得很古典。
▲黃曉明版《神雕俠侶》
最后我想再說兩句以結此文。現在有很多倡導保護方言的活動,但在公共生活中保留方言顯然越來越困難。我認為保護方言最好的方法,是拍攝優秀的方言影視作品。這也是方言在現代社會的真正用武之地。
金庸的小說可以說是非常經典的,有好多小說都被翻拍成了電視劇,雖然我們看到的很多電視劇其實都是由他的小說改編過來的。但是在眾多的作品當中,他的一部作品《連城訣》為什么沒有人再翻拍了呢,今天我就來給大家好好地講一下這件事情。
金庸有一部小說,它的存在感并不是很高,但是在03年的時候就拍攝了,他就是《連城訣》。這部電視劇和其他的武俠小說有一些不同,因為它不同于其他系列的小說,而且跟那些小說沒有任何的聯系,是單獨獨立出來的,在小說當中描繪的那些場面都沒有宏大的氣勢,也沒有什么好氣如云的武林從頭到尾都是在揭露人性的丑惡。所以我覺得就憑上面這幾個點就是這部電視劇沒有被再翻拍的原因吧。
《連城訣》沒有被翻拍的原因,其中一個就是劇情的原因,其實這不是重點,還有一個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因為這部小說的影響力不是那么的大。相比于射雕三部曲,還有《天龍八部》,笑傲江湖這些地,《連城訣》這部小說的影響是比不上前面幾部的,但是對于那些拍攝電視劇的人來說盈利才是第一位,如果你連小說的影響力都非常低的話,那么拍出來的電視劇肯定沒有更多的人去觀看,一想到這里他們就沒有在去翻拍這部電視劇了。
以上就是我認為沒有再去翻拍《連城訣》的兩個原因,你還有什么更好的意見呢?歡迎寫在評論下方。
生長於武俠作品的發源地—香港,我有幸看到這三十年來武俠電視劇的演變。
第一套有印象的金庸電視劇是白彪、米雪主演的《射雕英雄傳》,還記得當時的宣傳口號是”硬橋硬馬真功夫的武俠劇”。從此,也就喜歡了武俠劇,也知道金庸是誰。
第一套令我感到震撼的金庸劇是七十年代末的鄭少秋版《倚天屠龍記》,這套電視劇令我認識到何謂美女,那便是趙雅芝演出的周芷若了。至今,還記得最後的一段戲:張無忌站在趙敏墳前,忽然看到趙敏的身影,追出時卻不見了,那時張無忌臉上的迷茫、無奈(改編劇情)。鄭少秋是迄今為止最成功的張無忌。
內地的朋友喜歡用港臺武俠劇來區分內地電視劇,其實,單以金庸劇而論,香港與臺灣和其它亞洲地區的制作是有很大分別的。金庸武俠的最大長處是描寫人物與人性,不是單單指幾位主角,而是小說中的各式人等。臺灣等地的制作,只會選幾位有知明度的明星當主角,其它角色的選擇和塑造卻草草了事。縱然,在其它制作條件上比香港的要優勝,也難有金庸小說的神韻和味道
。在二千年以前,也只有香港電視臺,才擁有足夠的人才,開拍金庸小說這樣的巨作;也只有TVB才拍得出金庸小說的韻味。
若要選出每個年代最喜歡的金庸劇,我的選擇會是鄭少秋版《倚天屠龍記》、劉德華陳玉連版《神雕俠侶》、黃日華版九七《天龍八部》。二千年以後,那便是張紀中金庸劇的天下了。
在張紀中的《笑傲江湖》以前,看到的內地電視劇不多,也就是《三國》、《武則天》、《水滸》、《雍正皇朝》等大制作。記得當時看到《水滸》時,想像若是以此等制作拍攝《天龍八部》,那將會是何等的完美。當時假想丁海峰扮演的武松若換作喬峯,在他那健碩的胸膛繡一個狼頭,豈不比黃日華雪白肌膚上的紋身真實得多。
由於喜愛金庸小說,每逢電視臺播放金庸劇,也會錄下收看。二零零二年末首次看到內地版《笑傲江湖》的宣傳短片,只有短短數十秒,其中一小段是令狐沖、任盈盈坐在石崖上琴簫合奏。當時便有眼前一亮的感覺,感到鏡頭的運用與取景跟以往的金庸劇有所不同。但也不怎麼於在心上,只道又是臺灣的有名無實金庸劇。
看了第一集後,發覺平時所想像的武俠意境,都在戲裏有所體現。例如令狐沖與曲洋在樹上邂逅,便與心中所想的不謀而合。真不明白為什麼有一些觀眾說《笑傲江湖》沒有武俠味。真屋真林、真山真水,正正是金庸文子裏的描寫。看了數集後不禁心想,要找間大屋或樹林什麼的作背景不難,但思過崖的場景不免要用廠景了吧!當真是坐井觀天,內地的洞穴,要多少,有多少,比其它的外景更容是找到,看到那思過崖的大洞穴,才真正感到什麼是原著神髓。
其實,當時TVB把《笑傲》的首幾集刪剪得支離破碎,而李亞鵬的令狐沖實在大有不足,但當時只顧著欣賞它的長處,已感到非常滿足,不像一些內地的朋友般只是挑刺。
這麼精彩的武俠劇,當然要好好真藏,錄制了十多集後,發覺沒有錄影帶,到街上購買時,無意中發現有《笑傲江湖》的VCD發售,大喜之下,以三百六十多元港幣購得。
香港電視劇的播出時間,遠不如內地電視臺般討好觀眾,一次播數集。一般的港劇是在星期一至五,每日播出一小時,還夾雜三段頗長的廣告時間,頗不痛快。這次看《笑傲江湖》電視劇,是首次感到一氣呵成的痛快和滿足。當時并不感到劇情拖沓,每集都頗有感覺,每每有所驚喜。竹林大戰、少林三戰、東方不敗之戰、五岳盟主之戰和結局大戰,皆暢快淋漓,感到前所未的滿足。
當時對《笑傲江湖》有這樣的評價:「以住的金庸電視劇,只不過是金庸小說的衍生物,其成果,也不過是發揮了小說的部分精彩之處,有點意思而已。這部內地版《笑傲江湖》,卻提升至與小說同等的地位;也就是說,有部分情節是用文子來表達的好,也有不少的場面,用電視來演繹比文子更好,而大部分是文字光影,相得益彰。」現在看來,這樣的評價是有點過譽,但也表達了當時震撼的心情。
二零零三年年初,無意中在一間影視店內發現了《射雕英雄傳》的VCD,只售二百多塊。那是內地入口的,包裝十分不美觀,封面上的郭靖有點兇惡(當時還不知是令狐沖的扮演者),黃蓉也不美麗。比較吸引的,反而是封面上那萬馬奔騰的景象。翻轉背後,看到了張紀中的名字,還有鞠覺亮、馬玉成、趙箭等制作人的名字。導演鞠覺亮雖然是香港人,但名不見經傳。馬玉成卻并不陌生,是頗不錯的武術指導。其後,與《笑傲江湖》的制作人比較一下,發覺與《笑傲江湖》是同一制片,那就是張紀中了。
香港的電視劇以監制為首,電影則以導演為首,那制片人是否等同於監制呢?或只是等同於投資方?還有另一疑問,究竟《射雕英雄傳》是拍攝於《笑傲江湖》之前或後?這通通對這部電視劇的成績大有影響。反之,主演是誰卻不怎麼放在心上,反正一個也不認識。這樣也有好處,不會有演員的固有形象,看劇時可以更加投入劇中角色。
當第一次看到片頭曲的畫面時,登時放心,那是比《笑傲江湖》更高檔次的制作。整部《笑傲》的效果是極其平均,《射雕》卻有虎頭蛇尾的感覺,最不能忍受是華山論劍的草草了事,比《笑傲》的結局大決斗相差甚遠。還好,最後郭靖與成吉思汗論英雄一節拍得相當不錯,李亞鵬的演出也異常出色,成功地樹立了小郭靖的大俠形象。這也是我重看最多的其中一節。
看完了這部《射雕》之後,是多麼的渴望能看到這一對郭靖蔩蓉的成長。金庸筆下,也只有郭靖黃蓉,由青年寫到老年,依然血肉豐滿。李亞鵬和周迅不能續演《神雕俠侶》,這兩部書的延續也就斷了。無論將來的《神雕俠侶》有多成功,這也是一大遺憾。
同年的年中,亞視播出了《天龍八部》的宣傳短片,雖只有數秒鐘,也看得出是張紀中的制作,其它的金庸劇是沒有張氏金庸劇的氣氛和構圖的。還發現段譽由林志穎演出,我只看過他在十多年前的電影《流星蝴蝶劍》中演出的一個配角,覺得他有著段譽的高貴氣質。從那時開始,便每隔一段時間到影視店逛逛,渴望這套《天龍八部》的面世。
二零零三年十二月中,《天龍八部》VCD終於出售,但只有上半部,這也是內地進口的,包裝同樣極不吸引。第一眼看到的是盒裝封面上的胡軍,看過他的《無間道II》,對他的演出也印象深刻,覺得他演出喬峰將非常合適。再看看其他演員,較熟悉的有鍾麗緹、湯鎮宗、林志熲。港臺內地大混合,有點不倫不類,不像是張紀中的電視劇,反而更像臺灣資金的制作。盒裝背後,竟然連制作人的名字也沒有印上,不禁懷疑是不是張紀中的作品。
由於只得上半部,那時也非常忙碌,沒有時間觀看,并不急著購買,便抄下發行的網址,再作打算。通過了這一網址,發現了很多對張氐金庸劇的報導,也驚奇地看到這樣足以自豪的金庸電視劇,在國內卻遭到無情的謾罵。
兩星期後,懷著了激動的心情,開始看這期待了半年的電視劇。相對於兩套前作,我對《天龍八部》的期望是大了不少。最希望看到的情節是杏子林、聚賢莊、阿朱之死及少林大戰。相比於當年看九七天龍的感受,以直觀感覺而論,杏子林與聚賢莊的感覺差不多,阿朱之死卻有所遜色,(青石橋的重拍非常出色,這裏是指整個布局編排,而九七天龍的這一段內,編導演卻異常成功)。
到了少林大戰才是真正張紀中電視劇的氣魄,是前所未有的震撼,而喬峰大英雄的形象氣蓋,也是到了這時候才真正建立。而沒有期望的情節,卻常有驚喜。《天龍八部》是迄今為止最成功的金庸劇。
看罷《天龍》之後,我閱遍了有關內地金庸劇的報導,也開始追蹤有關《神雕》制作的動態。包括籌備,選角,拍攝及現在的等待。我從沒對一套電視劇的制作如此熟悉。相對於之前的金庸劇,《神雕俠侶》卻完全失去了神秘感,選角、造型、服裝、場景等皆耳熟能詳。但對《神雕》的期望卻異常之高,這樣必然會影響了他日觀賞時的感覺。當然,我對《神雕》的成績還是充滿信心的,它必然是武俠電視史上的另一個高峰。
分別是《飛狐外傳》《雪山飛狐》《連城訣》《天龍八部》《射雕英雄傳》《白馬嘯西風》《鹿鼎記》《笑傲江湖》《書劍恩仇錄》《神雕俠侶》《俠客行》《倚天屠龍記》《碧血劍》《鴛鴦刀》。
《雪山飛狐》根據金庸同名小說改編,是香港導演王晶首次執導內地版金庸劇,內容包含《雪山飛狐》與《飛狐外傳》兩部作品。由聶遠、朱茵、鐘欣桐、安以軒等主演。
《天龍八部》(1963年)金庸著,該劇講述的是面對亂世,蕭峰、虛竹、段譽三人開始了非同尋常的江湖生涯,遇見了諸如天山童姥、慕容復、大輪明王、丁春秋、游坦之、四大惡人等各色高手,生死情仇、愛恨別離、民族大義在因緣際會中施展等故事。
《鹿鼎記》是由李添勝執導,陳靜儀編劇,陳小春、馬浚偉、梁小冰、陳少霞、劉玉翠等主演的古裝武俠電視連續劇,于1998年6月1日在中國香港首播,現在翻拍了這么多版本。
上世紀90年代,金庸先生以“一塊錢”將《笑傲江湖》版權賣給了央視,由張紀中做制片人,從此開啟了【張紀中版金庸劇系列】。金庸老人家的良好初衷,就是希望內地電視劇界,能像制作94版《三國演義》98版《水滸傳》一樣,拍攝出具有黃鐘大呂之感的史詩巨作。
大家喜歡看武俠小說嗎?作為武俠小說的鼻祖之一,金庸先生用他扎實的文學功底寫出了好多的武俠小說。而他寫出的作品也是一部比一部受歡迎。像《倚天屠龍記》、《神雕俠侶》、《天龍八部》、《笑傲江湖》這些都是我們經常看的作品,這些作品也都被拍成了影視作品。而且這些作品經常性會被進行翻拍,且翻拍率還挺高。但是金庸先生有一部作品卻沒有被翻拍過,它就是《越女劍》。
早在1986年,《越女劍》就被改編并翻拍成了短篇電視劇,但如今時隔30余年,這部作品卻始終處于"無人問津"的狀態,再也沒有導演將它翻拍成電視劇或者電影。很多人都好奇,為什么單單只是這部作品呢?原來是原著中的描寫使得不少人知難而退。在原著的描寫中,越女阿青是一個劍術高超且美艷絕倫的角色,她曾戀上了主角范蠡,卻在得知范蠡與西施早有約定后選擇了放棄。雖然原著里沒有說明阿青和西施誰更美,但卻將這兩位主角相提并論,因此在選角方面可謂是相當困難的。
而且《越女劍》中還有這樣的一幕,最難的一幕當是下面這一段,我們一起來看看——破曉的日光從窗中照射進來。驀地里宮門外響起了一陣吆喝聲,跟著嗆啷啷、嗆啷啷響聲不絕,那是兵刃落地之聲。這聲音從宮門外直響進來,便如一條極長的長蛇,飛快的游來,長廊上也響起了兵刃落地的聲音。一千名甲士和一千名劍士阻擋不了阿青。只聽得阿青叫道:"范蠡,你在哪里?"范蠡向西施瞧了一眼,朗聲道:"阿青,我在這里。""里"字的聲音甫絕,嗤的一聲響,門帷從中裂開,一個綠衫人飛了進來,正是阿青。
有網友表示:越女劍是金庸先生最短的武俠小說,拍電影還可以,拍電視劇難度太大,把故事拉長,很難還原原著精神。也有網友表示:難道中國就沒有導演可以挑戰一下嗎?讓我們這些金庸的小說迷太失望了。小編認為翻拍越女劍真的是很大的一個挑戰,可能對顏值有著較高的要求,也可能是對動作的要求太高,所以沒有人敢進行翻拍。
文章來源于網絡,所有權歸原作者所有,大道家園只作為存儲空間,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進行刪除。
本文地址://n85e38t.cn/guoxue/127457.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