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夜片无码AB区在线播放APP

登錄
首頁 >> 諸子百家 >> 國學文化

山下奉文:70天撕掉了日不落帝國的遮羞布,英國自此至今一蹶不振

觸不到的思念 2023-09-19 17:47:35

如何(he)公正準確地評判一(yi)個人自古(gu)以來(lai)便(bian)不是(shi)一(yi)件容易的事(shi)。例如我國的千(qian)古(gu)一(yi)帝—李世民,從(cong)國家層面來(lai)說(shuo),他是(shi)一(yi)位(wei)千(qian)古(gu)明(ming)君,為大(da)唐帶來(lai)了前(qian)所未有的繁榮昌盛。可是(shi)從(cong)道德層面來(lai)說(shuo),他迫害兄長,搶奪太子(zi)之位(wei),這實(shi)屬不光(guang)彩(cai)的舉動。

對于山下(xia)奉文(wen)這個人(ren)來說也(ye)(ye)是一樣,他殘害無(wu)辜人(ren)民(min),是當(dang)年那場赫赫有名的(de)“新加坡(po)大屠殺”的(de)主謀(mou),他有著無(wu)法逃(tao)避(bi)的(de)責任(ren)。可是從軍事指揮能(neng)力(li)來看,他也(ye)(ye)是一位不可多得的(de)良將。

當年(nian),他僅憑借著11萬人(ren)的(de)(de)軍隊便打敗了號稱“日不落帝國”的(de)(de)英(ying)國,而且這(zhe)場戰(zhan)爭僅僅只持續了70天(tian),英(ying)國人(ren)還是抵御不住(zhu)他們的(de)(de)猛烈進攻,萬般無奈只能開城投(tou)降。

這場戰爭讓曾經百(bai)(bai)戰百(bai)(bai)勝的英國狠狠地摔了一(yi)個跟(gen)頭,一(yi)向身經百(bai)(bai)戰、自稱(cheng)“百(bai)(bai)戰不敗”的他們怎么也沒(mei)想到(dao)自己居(ju)然(ran)會折(zhe)在日本這個彈丸小國手里。

這次的打(da)擊對于英(ying)國來說或(huo)許過于沉重了(le)(le)(le),以至于他們仿佛被(bei)扯掉了(le)(le)(le)遮(zhe)羞布一般(ban),自此以后便(bian)一蹶不(bu)振(zhen)了(le)(le)(le)起來。

而日本則恰(qia)恰(qia)相(xiang)反(fan),這次的(de)戰爭(zheng)給(gei)予了他(ta)們(men)足(zu)夠的(de)信心,也(ye)增(zeng)長了他(ta)們(men)的(de)氣焰,這也(ye)是他(ta)們(men)繼續開(kai)展戰爭(zheng)的(de)重要原因。

不過,在這場戰爭中(zhong),山下(xia)奉文究竟是用何種手段,扭轉(zhuan)劣(lie)勢,打敗兵力強盛的大英帝國?

山下奉文:來到戰場,信心滿滿

1941年11月26日,一(yi)架來自(zi)于日本(ben)的飛(fei)機(ji)登陸到我(wo)國(guo)的三亞,從飛(fei)機(ji)上走下的男人正是當時大(da)名鼎鼎的日本(ben)中將—山下奉文。

他此次來(lai)到這里的(de)原因正(zheng)是為了征服新加坡—這個曾被英國統治的(de)國家,雖然(ran)占地面積不大(da),但是由于特(te)殊的(de)地理(li)位置,那(nei)里物資(zi)豐富,對于那(nei)時的(de)日(ri)本來(lai)說無疑是最好的(de)資(zi)源(yuan)補給(gei)地。

因此,為了日后的發展(zhan),征服新加坡,打敗英(ying)國(guo)對(dui)于他們來說是必不可少(shao)的。

可是(shi),此時的(de)日本(ben)(ben)也并無優勢。英國(guo)那(nei)時的(de)兵(bing)(bing)力足(zu)足(zu)有十四萬士兵(bing)(bing),裝備兵(bing)(bing)器更是(shi)凌(ling)駕于日本(ben)(ben)之上。這(zhe)場(chang)戰(zhan)爭(zheng)對(dui)日本(ben)(ben)來(lai)說必定(ding)是(shi)一場(chang)苦戰(zhan),當時沒有人看好這(zhe)場(chang)戰(zhan)爭(zheng),就(jiu)連(lian)日本(ben)(ben)的(de)大部分(fen)國(guo)人也是(shi)一樣。

不過(guo),山下奉文卻表現得(de)格外自信,他(ta)此次前來只(zhi)帶(dai)了十一萬(wan)士兵,他(ta)本(ben)人甚至(zhi)聲稱根本(ben)不需要這么多人。

英國:自視甚高(gao),看低敵人(ren)

自(zi)從工(gong)業革命以后,英國(guo)(guo)正以驚人地速度飛(fei)速發(fa)展,從一(yi)個名不經傳的(de)海上(shang)小國(guo)(guo),成長(chang)為令敵(di)國(guo)(guo)聞風(feng)喪膽的(de)“日不落(luo)帝國(guo)(guo)”。

也正是畏(wei)于(yu)英國的(de)(de)勢(shi)力(li),新加(jia)坡對于(yu)英國的(de)(de)殖(zhi)民(min)行為不敢有任何反抗(kang),只(zhi)能乖(guai)乖(guai)地俯首稱臣,任由它壓迫自己的(de)(de)人民(min),掠奪自己的(de)(de)資(zi)源。

而當(dang)日本(ben)宣稱要從英(ying)國(guo)(guo)手中奪(duo)走新加坡以后,英(ying)國(guo)(guo)軍隊先是一愣,接(jie)著便哈哈大笑起來。日本(ben)在他(ta)們眼中不(bu)過是一個(ge)小國(guo)(guo)家,不(bu)過是蜉蝣之力罷了,根本(ben)不(bu)足為懼。

山下奉文:攻于心計,轉敗(bai)為(wei)勝

雖然山下奉文算不(bu)得是(shi)(shi)一個品行良好的(de)人,但(dan)是(shi)(shi)在戰術運用(yong)上(shang),他的(de)的(de)確確是(shi)(shi)一位難(nan)等可貴的(de)人才。

他對自己軍隊的勢力了如指掌(zhang),他深知如果只(zhi)(zhi)是(shi)(shi)貿然迎(ying)戰,那么(me)必(bi)定是(shi)(shi)以(yi)卵(luan)擊石,必(bi)敗無疑。如果想要奪取勝(sheng)利,就只(zhi)(zhi)能出(chu)奇制勝(sheng)了。于是(shi)(shi),他召(zhao)集自己的幕僚們探討(tao)戰術,直至(zhi)朝陽初(chu)露,帳篷(peng)中(zhong)的竊竊私語才停息。

而(er)在(zai)英國軍(jun)(jun)隊(dui)方面,他(ta)們認(ren)為(wei)自己(ji)勢在(zai)必(bi)得。無論從人(ren)手上(shang),還是軍(jun)(jun)事(shi)實力上(shang)來看,日本遠遠不及自己(ji),這場戰爭的(de)結果(guo)根(gen)本就是一目(mu)了然。他(ta)們堅信(xin)日本會從海上(shang)進(jin)行進(jin)攻(gong),于是他(ta)們決定(ding)使(shi)用戰斗機炸毀日軍(jun)(jun)的(de)海艦(jian),一鼓作氣結束戰爭。

誰知山(shan)下奉文(wen)棋高(gao)一(yi)手,他(ta)已(yi)經(jing)預料(liao)到英(ying)軍的戰術。通過多(duo)年的經(jing)驗(yan),他(ta)料(liao)定(ding)英(ying)軍會想通過掌控制空權來打敗自己。于(yu)是,他(ta)決(jue)定(ding)就(jiu)此(ci)給敵人來一(yi)次措手不(bu)及。

他提(ti)前(qian)便命令部下(xia),用軍(jun)隊(dui)里為數不(bu)多的戰(zhan)斗機前(qian)往馬來(lai)西亞的北(bei)部機場—那(nei)里安置著英軍(jun)的所有(you)戰(zhan)斗機,也是他們的制勝法寶。隨著山(shan)下(xia)奉文的一(yi)聲(sheng)令下(xia),機場里傳出了接二連三的爆炸聲(sheng),英軍(jun)的王牌戰(zhan)斗機就此毀于一(yi)旦。

當這(zhe)個(ge)消息(xi)傳到(dao)英軍耳中時(shi),所有人皆是晴(qing)天霹靂(li)。原本毫無(wu)懸念(nian)的勝利就這(zhe)樣不翼(yi)而飛,而且(qie)形勢(shi)逆(ni)轉,英軍現在的實力已(yi)經大(da)大(da)縮水(shui)。而且(qie)后(hou)方的支援無(wu)法馬上(shang)趕到(dao),這(zhe)場戰爭的結果已(yi)經顯而易見(jian)了。

山下奉文自然不會(hui)(hui)放過這個大(da)好良機(ji),他立即讓軍隊(dui)用(yong)最(zui)大(da)火力(li)進行攻擊(ji),決心速(su)戰速(su)決,不給敵人(ren)(ren)留下絲(si)毫的(de)活(huo)路。面對(dui)敵人(ren)(ren)的(de)強(qiang)勢進攻,英國已經沒有機(ji)會(hui)(hui)反擊(ji)了,只能選擇投降(jiang)。

山下(xia)奉文僅(jin)僅(jin)只(zhi)用短短七十天的(de)時間(jian)就撕掉了(le)日不落帝國(guo)的(de)遮羞布(bu),讓(rang)這個曾經(jing)稱(cheng)霸海上的(de)國(guo)度只(zhi)能被(bei)迫降(jiang)伏,甚至(zhi)失去了(le)對新加(jia)坡的(de)控制權(quan)。以往(wang)的(de)榮(rong)耀(yao)已(yi)經(jing)不復存在(zai),他(ta)們所(suo)有的(de)尊嚴都被(bei)一個新生的(de)資本帝國(guo)給(gei)狠狠地踩在(zai)腳(jiao)下(xia)。

也(ye)許(xu)是因(yin)為這次戰爭使(shi)得英國(guo)(guo)元氣大傷,而且再無(wu)新加坡給予他們物資補(bu)給,在這之后英國(guo)(guo)一蹶不振,再也(ye)沒有恢復曾(ceng)經的威名(ming)。

不(bu)過日本則是恰恰相反(fan),這次戰爭之后,為(wei)了繼續擴展自己(ji)(ji)的(de)國(guo)土(tu),也為(wei)了展示自己(ji)(ji)的(de)強(qiang)大(da)(da),他們選擇(ze)繼續進行侵略活動,發誓要征服更多的(de)國(guo)家。不(bu)過最后的(de)結(jie)局大(da)(da)家可想而(er)知(zhi)。

小結:

興,百姓(xing)(xing)苦;亡,百姓(xing)(xing)苦。

盡管這次的(de)戰爭對(dui)于日本和(he)英國來(lai)說都有著巨大的(de)影響,甚至直(zhi)接改變了國際(ji)局勢,重新洗牌。可是(shi)對(dui)于新加坡的(de)貧民(min)百姓來(lai)說,他們(men)的(de)苦(ku)難生活依(yi)舊沒有結束。

對于新加坡的(de)(de)人(ren)民(min)來說,這次戰爭(zheng)不過是(shi)換一個(ge)統治者罷了(le),他們依舊過著(zhu)被(bei)壓(ya)迫(po),被(bei)壓(ya)榨的(de)(de)日子。更不用提,在日本侵入新加坡以后,制造的(de)(de)種(zhong)種(zhong)惡行簡直是(shi)令人(ren)發(fa)指。也(ye)讓人(ren)們對可憐的(de)(de)新加坡人(ren)民(min)們心生同情。

我(wo)(wo)們中國在此之(zhi)前同樣是(shi)備受磨(mo)難(nan),這(zhe)(zhe)足以看出如今的幸福與和(he)平(ping)是(shi)多么來之(zhi)不易。有(you)人說,我(wo)(wo)們不是(shi)生活(huo)在一個(ge)和(he)平(ping)的年代,而是(shi)生活(huo)在一個(ge)和(he)平(ping)的國家。我(wo)(wo)認同這(zhe)(zhe)句話,這(zhe)(zhe)無(wu)疑也表示我(wo)(wo)們應珍惜這(zhe)(zhe)百不得一的和(he)平(ping)。

英國的朝代

更新1:其實(shi)我最想(xiang)知(zhi)道各朝(chao)代(dai)的英文(wen)名...


更新2:我不會因為誰的答案長篇大論就選誰
論涌躍發言.


更新3:York 還有冷氣機
工廠用的大匹數型號
頗出名的.


1. 到底由建國至今
英國經歷過多少個朝代? 請給予各朝代的中英文名稱. 樓上的歷史資料這樣詳細而且和我知的不同(特別是溫莎皇朝年份),我怎會不怕,不過既然樓上沒有朝代的英文名,我略作補充如下: a/ Anglo-Saxon Dynasty (839-1066) b/ Norman-Plantage Dynasty (1066-1377) c/ Dynasties of Lancaster & York (1377-1485) d/ Tudor Dynasty (1485-1603) e/ Stuart Dynasty (1603-1714) f/ Hanoverian Dynasty (1714-1910) g/ Windsor Dynasty (1910 – 現在) 2. 每次改朝換代原因為何? 請參考樓上. 3. 今天有什么東西用這些朝代名字命名? Saxon : Saxon Tower 在荔枝角 Norman : 防毒軟體 Lancaster : 護膚品/皮革用品 York : 牛仔褲 (我記得很久以前有York牌男士 *** 圖片參考:.yimg/i/icon/16/9 ) Tudor : 名貴手表 (幾時先買到?) Stuart : Jill Stuart 時裝算不算 (或者動畫’一家之鼠’算不算?) Hanoverian : 漢諾威馬及漢諾威山地犬又算不算? Windsor : 皇室戲院
皇室大廈
溫莎酒店
英國雖然只是西歐的一個島國,面積不大,但由于最早的工業革命發生在英國,曾經建成號稱「日不落帝國」的世界最大的殖民帝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前是世界影響最大的國家,戰后雖然被美國取而代之,但美國的主要語言也是英語,美國的主體民族也是盎格羅—撒克遜人,美國的學生除了要學習不長的美國歷史外,也要學習英國歷史。 英國人歷史上局處島國,偏于保守,歷史上雖然英國的社會狀況不斷改變,但政體變化不大,至今沒有一部成文的憲法;王室雖然也在不斷地改朝換代,但和中國不同,英國歷史上很少發生改變統治家族的叛亂,每次變更多是王室缺乏男性后裔,而需由女性后裔繼位,既而使王室姓氏相應更改。因此,現在的女王伊莉莎白二世的血統可以追溯到最早的撒克遜諸王的身上。 各朝代的英國歷史 史前英國(凱爾特英國,公元43年以前) 羅馬時期英國(44年—410年) 盎格魯-薩克遜英國與七國時代(約440年—850年) 丹麥律法施行區時期(850年—1066年) 諾曼底王朝(1066年—1154年) 金雀花王朝(安茹王朝,1154年—1399年) 玫瑰戰爭(1399年—1485年) 約克王朝 蘭開斯特王朝 都鐸王朝(1485年—1603年) 斯圖亞特王朝(1603年—1714年) 漢諾威王朝(1714年—1901年) 溫莎王朝(1901年—現今) 都鐸王朝,開始于1485年,「玫瑰戰爭」結束,亨利·都鐸奪得王位。1603年,都鐸王朝的最后一位君主伊莉莎白女王去世,都鐸王朝結束。這一百多年的都鐸王朝時代可是英國歷史上的黃金時代。 都鐸王朝的統治者包括: 亨利七世,亨利·都鐸,亨利六世侄子(父親是亨利六世同母異父的弟弟) 亨利八世,亨利七世次子 愛德華六世,亨利八世的小兒子 琴·格蕾郡主,亨利七世外孫女的女兒 在位只有九天,一般不算作英國女王 瑪麗一世,愛德華六世同父異母的姐姐 伊莉莎白一世,瑪麗一世同父異母的妹妹 漢諾威王朝(House of Hanover),是于1692-1866年間統治德國漢諾威地區和在1714-1901年間統治英國的王朝。 起源 漢諾威王朝是德國布倫瑞克王朝的分支之一,因此又稱為不倫瑞克王朝漢諾威分支。漢諾威王朝和布倫瑞克王朝的前身,都是威爾芬王朝,祖先最早可以追溯到薩克森及巴伐利亞公爵獅子公爵亨利。而亨利的幼子威廉成為布倫瑞克-呂尼堡公爵(Duke of Brunswick-Lüneburg)。 不倫瑞克王朝呂尼堡分支,經過多年發展后,在1692年成為漢諾威選帝侯國。自此以后,王室人員以國為姓氏,改稱為漢諾威分支,亦即是漢諾威王朝。 漢諾威選帝侯 1692年,哈布斯堡王朝的神圣羅馬皇帝利奧波德一世,委任布倫瑞克-呂尼堡公爵為第9位世襲選帝侯,是為漢諾威選帝侯,以增加哈布斯堡王室成員當選皇帝的勝算機會。自此以后,布倫瑞克-呂尼堡公爵及其后代便以封國為姓,改姓漢諾威。 恩斯特·奧古斯特 (Ernst Augustu 1692年-1698年) 喬治一世·路易 (Ge I Louis
1698年-1727年) 喬治二世·奧古斯特 (Ge II August
1727年-1760年) 喬治三世 (Ge III
1760年-1803年) 選帝侯稱號保留至1814年 自1714年起,漢諾威選帝侯開始兼任英王(詳見下文),漢諾威和大不列顛王國以及愛爾蘭結成共主邦聯。 而漢諾威選帝侯國,在1803年被法軍占領,直至1814年拿破侖倒臺后,漢諾威在列強同意下,被升級為王國。 漢諾威國王 1814年10月,維也納會議上決定,為了給予英王在德國事務上的發言權,決定將漢諾威選帝侯國提升為漢諾威王國,并與英國組成共主邦聯。 但這個共主邦聯很快瓦解,當1837年英王威廉四世駕崩后,英國王位傳給了血緣關系較近的肯特郡主維多利亞。但因德意志地區施行撒利法,禁止女性繼承王位。其三伯父的漢諾威王位傳給了他的五叔坎伯蘭公爵。但此時,普魯士已經開始密謀統一德國的大業。1866年,普奧戰爭期間,普魯士突然派兵占領漢諾威王國,并改編為普魯士的一個省。漢諾威王國滅亡。 喬治三世 (1814年-1820年) 喬治四世(Ge IV
1820年-1830年) 威廉 (Wilhelm
1830年-1837年) 恩斯特·奧古斯特 (Ernst August
1837年-1851年) 喬治五世 (Ge V
1851年-1866年) 英國國王 1688年,英國發生光榮革命,英王詹姆斯二世和其信奉天主教的后裔被逐離英國。詹姆斯信奉新教的女兒瑪麗和安妮陸續繼位,但不幸二人都駕崩后都無存活子嗣可繼承王位。 在安妮女王長子夭折后,英國國會為避免英國王位再次落入天主教徒手上,通過1701王位繼承法/1701嗣位法,規定: 若1689權利法案中所規定的繼承人全部無子死亡后,王位由英王詹姆士一世的外孫女,漢諾威選帝侯夫人蘇菲亞和她的新教后代繼承。 這部法律,令當時在英國王位繼承序列頭50名的王室成員都失去王位繼承權。雖然,法案導致數次因王位爭端而起的沖突,但位于王位繼承序列第52名的漢諾威選帝侯,喬治一世(Gee I),最終于1714年繼位為大不列顛國王及愛爾蘭國王,直至1727年駕崩。而大不列顛王國和愛爾蘭王國于1801年合并,組成大不列顛及愛爾蘭聯合王國。 溫莎王朝(The House of Windsor),自1917年統治英國和其海外領地的家族,其前身為薩克森—科堡-哥達王朝,而其家族實際姓氏為維丁(Wettin)。 王朝背景 溫莎王朝的父系祖先為維丁家族,后來其中一個分支被分封到薩克森—科堡-哥達公國(即今日德國的圖林根州),該分支便自此以國為王朝名,但保留維丁作為私人姓氏。 該分支的數位王子通過婚姻或獲選多國國王,如葡萄牙、比利時和保加利亞國王等。1840年2月10日,英女王維多利亞和她的大表哥薩克森-科堡-哥達親王阿爾伯特結婚,薩克森-科堡-哥達這個德國姓氏就此帶入英國王室。 1901年1月22日,維多利亞女王駕崩,其長子繼位為愛德華七世,愛德華成為第一位薩克森-科堡-哥達王朝的君主。 王朝之始───改朝換姓 1914年8月4日,英國加入第一次世界大戰。但由于經歷多年復雜的聯姻,此時歐洲各國的君主,多是表兄弟的關系。而英國王室帶有德國姓氏,更令英國人覺得不順。為安撫民心,當時在位的英王喬治五世,在1917年7月17日頒布一道樞密院御令,宣布改將英國王室名和王室父系子裔私人姓氏,改為溫莎。溫莎一名來自溫莎堡,是英國最古老的王宮之一,遽聞由英王征服者威廉一世選址奠基的。 重要事件 溫莎王朝經歷兩次世界大戰,兩次皆成功令英國成為戰勝國。而另一方面,英殖民帝國在二戰后迅速瓦解,殖民地陸續宣布,令英國在世界的影響力大不如前,陸續失去愛爾蘭國王和印度皇帝等稱號。但通過各種妥協方式,令英國在前殖民地區的影響力依然舉足輕重。這些妥協包括成立英聯邦,和允許一些國家自主,但仍奉英王為國家元首。直至今天,仍有15個國家奉英王為國家元首,其中包括加拿大、澳大利亞等等,令英王至今依然為名義上統治最大面積領土的君主。 歷任君主 1910-1936 喬治五世 King Gee V 1936 愛德華八世 King Edward VIII 1936-1952 喬治六世 King Gee VI 1952- 伊莉莎白二世 Queen Elizabeth II 大英帝國(British Empire)是一個以英國為中心的全球性帝國,在20世紀初的鼎盛時期,全世界大約4~5億人——也就是當時全球人口的約四分之一——都是該帝國的子民,其領土面積則有約3
000萬平方公里,是世界陸地總面積的40%。到20世紀中期,尤其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之后,隨著全球民族主義運動的興起與英國日漸式微的國力,大英帝國逐漸瓦解。今天,英國和它的大部分前殖民地國家組成了一個國際性的組織英聯邦,但是與大英帝國不同的是,英國再也無法在政治、外交、經濟等各個方面直接影響英聯邦的其他成員了。

英國全稱及(ji)英國的資料 謝(xie)謝(xie)

簡稱:英國[the United Kingdom,U.K.] 中文名稱:大不列顛及北愛爾蘭聯合王國  英語名稱:The United Kingdom of Great Britain and Northern Ireland 法語全稱:Le Royaume-Uni de Grande-Bretagne et Iirlande du Nord  其它名稱:日不落英帝國,John Bull 由于歷史和民族等原因,由英格蘭、北愛爾蘭、威爾士、蘇格蘭四國組成聯合王國,首都仍在英格蘭首都倫敦,主體還是英格蘭,所以習慣上稱英國(本來英國專指英格蘭England)。英倫三島是指英格蘭,蘇格蘭和威爾士,由于北愛爾蘭位于愛爾蘭島,直布羅陀等眾多島嶼面積過小,所以不包括在內。
時間:
格林尼治標準時間(GMT)。UTC+0。 夏時制為英國夏令時(BST)。UTC+1。
緯度范圍:
北緯50°~58°
面積
244,820平方公里[世界國家和地區第79名]。其中水域面積占1.34%。
語言
官英國地圖
方語言為英語[English][非法定]。此外,還有威爾士語[Welsh]、愛爾蘭蓋爾語[Irish Gaelic]、阿爾斯特蘇格蘭語[Ulster Scots]、蘇格蘭蓋爾語[Scottish Gaelic]、康沃爾語[Kolnish]為英國各地區的官方語言。 交通:英國的出租車十分寬敞,并有著世界上最老的地鐵。
人口
62,041,708(2010年統計),人口密度246人/平方公里(世界國家和地區第6名)。男女比例為0.98:1。 種族:英國人口中有85.53%為英國白人,6.47%為其他地區白人,4.00%為南亞人,2.00%為黑人,1.20%為混血人,0.80%為東亞人及其他種族[2001年]。
政治體制:
議會民主制[Parliamentary democracy]、君主立憲制[constitutional monarchy] 國王為元首。現任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二世
女王伊麗莎白二世[Queen Elizabeth II],1952年2月6日即位,1953年6月2日加冕;2010年5月11日[北京時間12日凌晨],英國女王授權英國保守黨主席戴維·卡梅倫組建下屆英國政府,現年43歲的卡梅倫由此成為英國近200年來最年輕的首相。議會下院換屆選舉最長間隔為五年,所以首相理論上最長任期為小于六年,英國女王只是權利的象征,首相則負責國家的日常生產生活,英國女王也是英聯邦的元首,但是現在的英聯邦則是一個個獨立的國家組成的,所以英國女王也只是英聯邦的象征罷了。 君主制是當今世界最古老的政府體制。自從1952年就位以來,伊麗莎白女王二世一直是英國的元首,她也是埃格伯特國王的直系后裔。在其執政期間,埃格伯特國王于公元829年統一了英國。在議會制誕生之前,君主制就已經在英國存在了數百年,期間僅僅中斷過一次,那是在1649年至1660年,當時英國采用了共和國的體制。數百年以來,君主的絕對權力遭到不斷的侵蝕和削弱,盡管如此,作為憲法意義上的國家元首,君主仍然保留了重要的象征意義。
國內生產總值
22,474.55億美元(2010年,世界國家和地區第6名)。人均GDP 36,120美元(世界國家和地區第22名)。 基尼系數:0.34(2005年)。 人類發展指數:0.947[2009年,世界國家和地區第21名]。 貨幣 英鎊(Pound sterling)。貨幣代碼GBP。
國旗
英國國旗呈橫長方形,長與寬之比為2:1。為“米”字旗,由深藍底色和紅、白 色“米”字組成。旗中帶白邊的紅色正十字代表英格蘭守護神圣喬治,白色交叉十字代表蘇格蘭守護神圣安德魯,紅色交叉十字代表愛爾蘭守護神圣帕特里克。此旗產生于1801年,是由原英格蘭的白底紅色正十旗、蘇格蘭的藍底白色交叉十字旗和北愛爾蘭的白底紅色交叉十字旗重疊而成。
國徽
英國國徽即英王徽。中心圖案為一枚盾徽,盾面上左上角和右下角為紅地上三只金獅,象征英國國徽
英格蘭;右上角為金地 上半站立的紅獅,象征蘇格蘭;左下角為藍地上金黃色豎琴,象征北愛爾蘭。盾徽兩側各由一只頭戴王冠、代表英格蘭的獅子和一只代表蘇格蘭的獨角獸支扶著。盾徽周圍用法文寫著一句格言,意為“惡有惡報”;下端懸掛著嘉德勛章,飾帶上寫著“天有上帝,我有權利”。盾徽上端為鑲有珠寶的金銀色頭盔、帝國王冠和頭戴王冠的獅子。
格言
Dieu et mon droit[法語:我權天授]
國歌
《天佑女王》(God Save the Queen),一般只唱第一段。如在位的是男性君主,國歌改為"God Save the King"。《天佑國王》是英聯邦國家的國歌和皇室頌歌。詞作者佚名,作曲者為亨利·卡累。
首都
倫敦(London)。英國第一大城市及第一大港,歐洲最大的都會區之一兼世界三大金融中心之一。人口751.24萬,面積1,577.3平方公里。是世界十大都市之一。作為歐洲最大和最具國際特色的城市,倫敦是英國的政治文化中心,是不折不扣的國際大都市,也是眾多國際組織和企業的總部所在地。 倫敦的主要景點有:白金漢宮、唐寧街10號、大英博物館、威斯敏斯特宮、倫敦塔、海德公園、格林尼治天文臺、福爾摩斯博物館、大本鐘、倫敦塔橋、倫敦眼、特拉法爾加廣場。
編輯本段地理
自然地理
英國位于歐洲,是由不列顛島(包括英格蘭、蘇格蘭、威爾士)以及愛爾蘭島東北部的北愛爾蘭和周圍5500個小島(海外領地)組成。英國本土位于歐洲大陸西北面的不列顛群島,被北海、英吉利海峽、凱爾特海、愛爾蘭海和大西洋包圍。24.41萬平方公里(包括內陸水域),英格蘭地區13. 04萬平方公里,蘇格蘭7. 88萬平方公里,威爾士2. 08萬平方公里,北愛爾蘭1. 36萬平方公里。位于歐洲西部的島國。隔北海、多佛爾海峽、英吉利海峽與歐洲大陸相望。它的陸界與愛爾蘭共和國接壤。海岸線總長11450公里。全境分為四部分:英格蘭東南部平原、中西部山區、蘇格蘭山區、北愛爾蘭高原和山區。 水文 塞文河(354公里)和泰晤士河(346公里)。北愛爾蘭的內伊湖(Lough Neagh),面積396平方公里,居全國之首。 氣候 屬溫帶海洋性氣候。英國受盛行西風控制,全年溫和濕潤,四季寒暑變化不大。溫帶落葉闊葉林帶。通常最高氣溫不超過32℃,最低氣溫不低于-10℃,平均氣溫1月4~7℃,7月13~17℃。年平均降水量約1000毫米。北部和西部山區的年降水量超過2000毫米,中部和東部則少于800毫米。每年二月至三月最為干燥,十月至來年一月最為濕潤。
資源地理
英國主要的礦產資源有煤、鐵、石油和天然氣。硬煤總儲量1,700億噸。鐵的蘊藏量約為38億噸。西南部康沃爾半島有錫礦。在柴郡和達臘姆蘊藏著大量石鹽。斯塔福德郡有優質粘土。康沃爾半島出產白粘土。奔寧山脈東坡可開采白云石。蘭開夏西南部施爾德利丘陵附近蘊藏著石英礦。在英國北海大陸架石油蘊藏量約在10~40億噸之間。天然氣蘊藏量約在8,600~25,850億立方米左右。
政區地理
本土行政區劃 英國本土實際上由四個構成國家組成:英格蘭、蘇格蘭、威爾士和北愛爾蘭。詳細請看英格蘭行政區劃、 蘇格蘭行政區劃、威爾士行政區劃、北愛爾蘭行政區劃。 海外領地及殖民地 主條目:英國海外領地、大英帝國和英聯邦 英國還擁有幾個不同性質的殖民地: 英國海外領地海峽殖民地(Crown Colony)英國的君主同時還是其他15個以往曾經為大英帝國殖民地的國家的象征性國家元首,英國政府對英聯邦會員國仍有實質的影響力。 領土糾紛 英國與西班牙之間對直布羅陀的宗主權存有爭議;與阿根廷之間對福克蘭群島與南喬治亞與南桑威奇群島的宗主權存有爭議。雖然因為歷史因素,自從1949年愛爾蘭共和國獨立之后,英、愛兩國之間就一直對北愛爾蘭的歸屬存有爭議甚至演變成暴力沖突。但在1998年兩國簽署《貝爾法斯特協議》之后,局勢就已從對立逐漸轉變為區域合作。 英屬南極領地與智利和阿根廷在南極大陸所宣稱的領土范圍有多處重疊。但根據《南極公約》,目前各國于南極的聲稱領土權處于永久凍結的狀態。 毛里求斯和塞舌爾也對英屬印度洋領地聲稱占有主權。 ◆ 直布羅陀問題 直布羅陀位于伊比利亞半島南端,直布羅陀海峽北岸,扼大西洋和地中海咽喉,戰略地位十分重要。直布羅陀的面積近6平方公里,人口約3萬。直布羅陀海峽長90公里,寬12公里至43公里,是大西洋和地中海之間唯一的海上通道。 直布羅陀1501年并入西班牙版圖。1702年,法國和奧地利為爭奪西班牙王位繼承權而訴諸戰爭,英國、荷蘭與奧地利結盟,其聯軍于1704年攻克直布羅陀,并建立軍事要塞。1713年,西班牙與英國簽訂《英西條約》,將直布羅陀割讓給英國。1830年,直布羅陀成為英國的殖民地和主要海軍基地。此后,直布羅陀的一切軍政事務均由英國王室委派的總督統管。 1961年,英國和西班牙就直布羅陀問題開始對話。1984年,兩國外交大臣就這一問題達成協議,西班牙同意從1985年起完全開放直布羅陀邊界。 1991年3月18日,英國正式將直布羅陀的防務移交由當地人組成的團隊,從而結束了英國在這個地區長達287年的軍事存在。兩年后,英國和西班牙外交大臣開始討論直布羅陀的未來地位問題。 ◆ 北愛爾蘭問題 北愛爾蘭位于愛爾蘭島的東北部,面積為14120平方公里,首府貝爾法斯特,人口約160萬,其中60%是英國移民后裔,他們信奉基督教新教,其余40%是愛爾蘭島的土著后裔,信奉天主教。長期以來,他們分而聚居,互不往來。在北愛歸屬問題上,前者主張留在英國,后者則堅持回歸愛爾蘭。 北愛爾蘭原是愛爾蘭的領土。愛爾蘭人是凱爾特人的后裔,世代住在愛爾蘭島上,6世紀時接受了羅馬的天主教。12世紀中葉,英國開始入侵愛爾蘭。1801年,根據《英愛同盟條約》,愛爾蘭正式并入英國版圖,成立了“大不列顛及愛爾蘭聯合王國”,英國完成了對愛爾蘭的吞并,愛爾蘭成為英國的第一塊殖民地,在政治、經濟、文化、宗教各方面深受壓迫。愛爾蘭人多次進行民族獨立戰爭,反抗殖民者,1886年至1893年,在貝爾法斯特不斷發生騷亂,不同信仰、不同政見的兩個民族之間的暴力對抗使百人喪失生命;1916年爆發了都柏林的復活節起義,起義是由激進的鐘超杰領導的,目的是爭取愛爾蘭獨立,由于英軍武裝鎮壓,起義最終失敗,幾千名起義者犧牲。 因此,愛爾蘭問題在英國存在了700年。 ◆ 阿、英馬島爭端 阿、英馬島爭端指的是阿根廷與英國關于馬爾維納斯群島(Malvinas Islands) (簡稱“馬島”,英國稱福克蘭群島 Falkland Islands) 歸屬問題的爭端。該群島位于阿根廷南端以東的南大西洋水域,距阿根廷約500公里,距英國本土約13000公里。面積約1.2萬平方公里,由索萊達(東福克蘭)、大馬爾維納(西福克蘭)兩大島和200多個小島組成。居民2400多人,90%以上是英國移民。首府是阿根廷港(Puerto Argentino,英國稱斯坦利,Port Stanley)。
歷史地理
大不列顛是一個島嶼,是由英格蘭,蘇格蘭和威爾士共同組成,所謂UK是United Kingdom的縮寫,也就是聯合王國的意思,北愛爾蘭則是愛爾蘭的北部地區實際由英國控制,這也是英國與愛爾蘭交流的瓶頸。公元前地中海的伊比利亞人、比克人、凱爾特人,先后來到不列顛。公元1-5世紀大不列顛島東南部為羅馬帝國統治。羅馬人撤走后,歐洲北部的盎格魯人、薩克遜人、朱特人相繼入侵并定居。7世紀開始形成封建制度,許多小國并成七個王國,爭雄達200年之久,史稱“盎格魯-撒克遜時代”。829年威塞克斯國王愛格伯特統一了英格蘭。8世紀末遭丹麥人侵襲,1016年至1042年為丹麥海盜帝國的一部分。其后經英王短期統治,1066年諾曼底公爵渡海征服英格蘭。1215年約翰王被伯明翰市維多利亞女王廣場上的市政廳大樓
迫簽署大憲章,王權遭抑制。1337年至1453年英法進行“百年戰爭”,英國先勝后敗。1536年威爾士與英格蘭合并。1588年擊敗西班牙“無敵艦隊”,樹立海上霸權。1640年英國在全球第一個爆發資產階級革命,成為資產階級革命的先驅。1649年5月19日宣布成立共和國。1660年王朝復辟,1688年發生“光榮革命”,確定了君主立憲制。1707年英格蘭與蘇格蘭合并,1801年又與愛爾蘭合并。18世紀后半葉至19世紀上半葉,成為世界上第一個完成工業革命的國家。19世紀是大英帝國的全盛時期,1914年占有的殖民地比本土大111倍,是第一殖民大國,自稱“日不落帝國”。第一次世界大戰后開始衰敗。英國于1920年設立北愛蘭郡,并于1921年至1922年允許愛爾蘭南部脫離其統治,成立獨立國家。1931年頒布威斯敏斯特法案,被迫承認其自治領在內政、外交上獨立自主,大英帝國殖民體系從此動搖。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英國經濟實力大為削弱,政治地位下降。隨著1947年印度和巴基斯坦的相繼獨立,到60年代,英帝國殖民體系瓦解。1973年1月英國加入歐洲共同體。 歷史上,英格蘭,蘇格蘭,威爾士和愛爾蘭是四個國家。后來英格蘭和威爾士由聯姻合并,再后來,都鐸王朝的最后一個國王伊里莎白一世無后,便傳位給她的外甥,蘇格蘭國王詹姆士,于是蘇格蘭和英格蘭合并。后詹姆士的兒子查理被克倫威爾的革命軍推翻,克倫威爾統治期間武力征服了愛爾蘭。1923年,英國國會決定將愛爾蘭分為2部分,南部的23個郡獨立為愛爾蘭共和國,北部的4個郡作為北愛爾蘭仍留在英國。雖然英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后國力減弱和經濟不景,但在丘吉爾、艾德禮等首相的領導下逐漸恢復了元氣。保守黨“鐵娘子”撒切爾夫人在1979年當選為首相后,便大力推行改革,倡議保守主義,成功削減福利開支和削弱工會的力量,令英國經濟復蘇和保持國際上的影響力,然而與瑪格利特·撒切爾同黨繼任者梅杰首相任內英國經濟又陷衰退。其后工黨托尼·布萊爾于1997年當選為首相后,提倡又被稱為“第三種道路”的社會自由主義,令英國經濟一直繁榮。現在,英國不僅國家富強、在國際政治和外交舞臺上依舊扮演舉足輕重的角色,而且經濟表現勝過其他發達國家,也是失業率最低的西方國家之一。英國是英聯邦成員,并在1973年正式加入歐盟。2010年5月11日,戴維·卡梅倫正式接替戈登·布朗,出任英國首相。 英國迅速的崛起 一:十五世紀末,新航路開辟后,英國利用大西洋航路中心的有利條件,積極發展對外貿易(倫敦,利物浦等) 二:英國推行“重商主義”政策,鼓勵出口,支持工商業者參與貿易競爭,占領殖民地 三:資本主義經濟迅速發展,(圈地運動推動了城市的繁榮和貿易的發展) 四:資本主義制度的確立,加速了發展 五:注重發展海軍,三次英荷戰爭打敗了“海上馬車夫”荷蘭,奪得了海上霸權地位 工業革命 工業革命(The Industrial Revolution ),又稱產業革命,指資本主義工業化的早期歷程,即資本主義生產完成了從工場手工業向機器大工業過渡的階段。是以機器生產逐步取代手工勞動,以大規模工廠化生產取代個體工場手工生產的一場生產與科技革命,后來又空擴充到其他行業。 有人認為工業革命在1750年左右已經開始,但直到1830年,它還沒有真正蓬勃地展開。大多數觀點認為,工業革命發源于英格蘭中部地區。1765年,珍妮紡紗機的出現,標志著工業革命在英國乃至世界的爆發。18世紀中葉,英國人瓦特改良蒸汽機之后,由一系列技術革命引起了從手工勞動向動力機器生產轉變的重大飛躍。隨后傳播到英格蘭到整個歐洲大陸,19世紀傳播到北美地區,后來,工業革命傳播到世界各國。 歷史年表 1536年,英格蘭與威爾士統一; 1707年5月1日,英格蘭與蘇格蘭統一; 倫敦東部碼頭區新建的金融中心
1801年1月1日,與愛爾蘭統一; 1922年4月12日,《英愛條約》生效,愛爾蘭南部脫離其統治,成立獨立國家; 1973年1月1日,加入歐洲共同體[今歐洲聯盟]。 英國的殖民擴張[1] 物質基礎:國內資本主義工業非常發達,是在海外殖民活動中取勝的主要原因。 政治制度:英國資產階級革命后,成立了先進的政治制度。 武力后盾:建立了歐洲一支最強大的海軍。 意識形態:宗教改革后,英國清教徒強烈的個人奮斗進取精神和思想文化意識的進步與解放,也是取勝的重要原因。 特點:英國殖民霸權地位的確是通過殖民戰爭實現的。 對外擴張歷史: 1588年,擊敗西班牙無敵艦隊。 1600年,英國侵入印度。 1688年,之后又瘋狂擴大地盤,在非洲岡比亞等地建立了“捕奴站”。 部分過程:① 16世紀,英國沒有實力同西班牙和葡萄牙抗衡,這時期海上活動的特點是進行一般性海上貿易的同時進行海盜式的搶劫和販賣黑人奴隸。 ② 1588年,英國打敗西班牙的“無敵艦隊”,開始確立了海上霸權 ③ 1652-1674年的三次英荷戰爭,英國打敗荷蘭,奪取了荷蘭在北美的新尼德蘭殖民地 ④ 18世紀,英法發生多次戰爭,在最后的七年戰爭中,英國打敗法國確立了世界殖民霸權 19世紀后期,英國征服了緬甸和馬來西亞,奪取了南非的荷蘭殖民地。在大洋洲,英國占領了許多島嶼,并侵占了新西蘭,把它們統統并入了大不列顛帝國的殖民地。 1840年第一次中英鴉片戰爭[2] 1854年克里米亞戰爭 1856~1860年第二次中英鴉片戰爭 1900參與八國聯軍侵華 1914-1918參加第一次世界大戰
政體
政體為君主立憲制。國王是國家元首、最高司法長官、武裝部隊總司令和英國圣公會的“最高英國首相戴維·卡梅倫
領袖”,形式上有權任免首相、各部大臣、高級法官、軍官、各屬地的總督、外交官、主教及英國圣公會的高級神職人員等,并有召集、停止和解散議會,批準法律,宣戰媾和等權力,但實權在內閣。議會是最高司法和立法機構,由國王、上院和下院組成。上院(貴族院)包括王室后裔、世襲貴族、新封貴族、上訴法院法官和教會大主教及主教組成。1999年11月,上院改革法案通過,除92名留任外,600多名世襲貴族失去上院議員資格,非政治任命的上院議員將由專門的皇家委員會推薦。下院也叫平民院,議員由普選產生,采取最多票當選的小選區選舉制度,任期5年。但政府可決定提前大選。政府實行內閣制,由女王任命在議會選舉中獲多數席位的政黨領袖出任首相并組閣,向議會負責。
政黨
(1)保守黨(Conservative Party): 執政黨。前身為1679年成立的托利黨,1833年改稱現名。該黨從1979至1997年4次連續執政,成為20世紀在英國占主導地位的政黨。在1997年5月和2001年6月兩次大選中慘敗于工黨。2010年5月保守黨擊敗工黨,與自由民主黨聯合組閣,上臺執政。保守黨的支持者一般來自企業界和富裕階層,主張自由市場經濟。通過嚴格控制貨幣供應量和減少公共開支等措施來壓低通貨膨脹。主張限制工會權利,加強“法律”和“秩序”。 近年來,提出實行“富有同情心的保守主義”,關注教育、醫療、貧困等社會問題。強調維護英國主權,反對“聯邦歐洲”,反對加入歐盟,主張建立“大西洋共同體”以加強英美特殊關系。強調北約仍是英國安全與防務的基石。現有黨員30多萬名。 溫斯頓·丘吉爾 二戰時的英國首相
(2)工黨(Labour Party):主要反對黨。1900年成立,原名勞工代表委員會,1906年改用現名。該黨曾于1924,1929~1931,1945~1951年,1964~1970年,1974~1979年上臺執政。1997年大選獲勝,2001年6月大選后蟬聯執政。2010年5月工黨在英大選中失利。工黨近年來更多傾向于中產階級的利益,與工會關系有所疏遠。布萊爾當選工黨領袖后,政治上提出“新工黨、新英國”的口號,取消黨章中有關公有制的第四條款,經濟上主張減少政府干預,嚴格控制月公共開支,保持宏觀經濟穩定增長,建立現代福利制度。對外主張積極參與國際合作,對歐洲一體化持積極態度,主張加入歐元,主張同美國保持特殊關系。現有黨員近40萬名,領袖愛德華·米利班德。 (3)自由民主黨(The Liberal Democrat Party):1988年3月由原自由黨和社會民主黨內支持同自由黨合并的多數派組成。2010年5月自由民主黨與保守黨聯合組閣,上臺執政。主張繼續維持與工黨的合作關系,推動工黨在地方選舉及下院選舉中實行比例代表制,在公共服務、社會公正、環境保護等問題上采取比工黨更“進步”的政策。現有黨員約10萬名,領袖尼克·克萊格。 此外,英國其他政黨還有:蘇格蘭民族黨(Scottish National Party)、威爾士民族黨(Plaid Cymru) 以及北愛爾蘭一些政黨如:北愛爾蘭統一黨(Ulster Unionist Party)、民主統一黨(Democratic Unionist Party) 、社會民主工黨(Social Democratic and Labour Party)、新芬黨(Sinn Fein) 等。
議會
議會是英國政治的中心舞臺,是英國的最高立法機關。政府從議會中產生,并對其負責。國會為兩院制,由上院和下院組成。自有議會以來,通常在倫敦的一座古老的建筑--威斯敏斯特宮(議會大廈)舉行會議。每年開會兩次,第一會期從3月末開始,到8月初結束,第二會期從10月底開始,到12月圣誕節前結束。
憲法
英國憲法與絕大多數國家憲法不同,不是一個獨立的文件,它由成文法、習慣法、慣例組成。主要有大憲章(1215年)、人身保護法(1679年)、權利法案(1689年)、議會法(1911、1949年)以及歷次修改的選舉法、市自治法、郡議會法等。君主是國家元首、最高司法長官、武裝部隊總司令和英國圣公會的“最高領袖”,形式上有權任免首相、各部大臣、高級法官、軍官、各屬地的總督、外交官、主教及英國圣公會的高級神職人員等,并有召集、停止和解散議會,批準法律,宣戰媾和等權力,但實權在內閣。蘇格蘭有自己獨立的法律體系。 大憲章共65條,其內容分三部分:第一部分為國王與領主關系規定;第二部分為國王施政方針與程序規定;第三部分為國王與領主爭端處理規定。按照大憲章的規定,國王要保障貴族和騎士的封建繼承權,不得違例向封建主征收高額捐稅,不得任意逮捕、監禁、放逐自由人或沒收他們的財產,承認倫敦等城市的自治權。為了保證憲章不落空,由25名男爵組成一個委員會,對國王進行監督,如果憲章遭到破壞,封建領主有權以軍事手段強迫國王履約。英國以后的憲政,追根溯源即來自大憲章,其基本精神即王權有限和個人自由。有的學者如斯托布斯就認為,整個英國憲政史,實際上是大憲章的注釋史。
司法
有三種不同的法律體系:英格蘭和威爾士實行普通法系,蘇格蘭實行民法法系,北愛爾蘭實行與英格蘭相似的法律制度。司法機構分民事法庭和刑事法庭兩個系統。在英格蘭和威爾士,民事審理機構按級分為郡法院、高等法院、上訴法院民事庭、上院。刑事審理機構按級分為地方法院、刑事法院、上訴法院刑事庭、上院。英國最高司法機關為上院,它是民、刑案件的最終上訴機關。1986年成立皇家檢察院,隸屬于國家政府機關,負責受理所有的由英格蘭和威爾士警察機關提交的刑事訴訟案。總檢察長和副總檢察長是英政府的主要法律顧問并在某些國內和國際案件中代表王室。英國陪審團的歷史可以追溯到中世紀,至今已經是其刑事法制根深蒂固的組成部分了。 司法組織 根據1971年的《法院法》,英格蘭、威爾士和北愛爾蘭的法院主要分民事、刑事和專門法院三個組織系統。民事法院系統包括郡法院、高等法院、民事上訴法院和上院,刑事法院系統由治安法院、皇家刑事法院、刑事上訴法院和上院組成,專門法院系統主要有軍事法院、少年法院、勞資關系法院和行政法庭等。蘇格蘭有自己獨特的法院組織系統:郡法院僅管轄民事案件,郡官法院兼管轄民事案件和刑事案件。蘇格蘭高等法院是蘇格蘭民事、刑事案件的最高審判機關,但民事案件還可上訴到上院。蘇格蘭還有特設的土地法庭。此外,英國樞密院司法委員會是英聯邦某些成員國、殖民地、保護國和托管地法院的最高上訴法院,受理不服當地法院判決的上訴案件。行政訴訟由普通法院管轄,適用一般的法律規則。第二次世界大戰后,行政裁判所發展很快,但一般都不具有終審管轄權,不服裁判所裁決的當事人有權向普通法院上訴。 法官一律采用任命制。大法官、法官上院議員、上訴法院法官由首相推薦,英王任命。英國沒有司法部,大法官擁有對司法人員的任免權。法官必須是“法律協會”的出庭律師,并有一定年限的司法實踐。法官一經任命,非經本人同意,一般不能被免職。最高法院法官則為終身職。地方法院法官72歲以后才可以退休。法官薪水很高,待遇優厚。[3]
編輯本段經濟
英國是世界經濟強國之一,其2010年國內生產總值位居世界第5。
工業
英國工業在國民經濟中占有重要地位,是歐洲最大的軍火、石油產品、電腦、電視和手機的制造地。英主要工業有:采礦、冶金、化工、機械、電子、電子儀器、汽車、航空、食品、煙草、紡織、造紙、印刷、建筑等。生物制藥、航空和國防是英工業研發的重點,也是英最具創新力和競爭力的行業。2009年英工業產值占國內生產總值的23.8%;其中能源產業占有突出地位,英國的主要能源生產大約占總GDP的10%,且所占比重不斷增加。英國主要出口機械、汽車、航空設備、電器和電子產品、化工產品和石油,主要進口原材料和食品。
農牧漁業
英(ying)(ying)農(nong)(nong)牧(mu)(mu)(mu)漁(yu)業(ye)(ye)(ye)主(zhu)要包括畜牧(mu)(mu)(mu)、糧食、園藝、漁(yu)業(ye)(ye)(ye),可滿足國內(nei)食品需求(qiu)總量的近2/3。目前,英(ying)(ying)農(nong)(nong)業(ye)(ye)(ye)占國內(nei)生產(chan)總值的比(bi)重不(bu)到1%,從(cong)業(ye)(ye)(ye)人(ren)數(shu)約45萬,不(bu)到總就(jiu)業(ye)(ye)(ye)人(ren)數(shu)的2%,低于(yu)歐(ou)盟國家5%的平均(jun)水平,低于(yu)其它主(zhu)要工業(ye)(ye)(ye)國家。農(nong)(nong)用土地占國土面積的77%,其中多數(shu)為草場和(he)牧(mu)(mu)(mu)場,僅1/4用于(yu)耕種(zhong)。農(nong)(nong)業(ye)(ye)(ye)人(ren)口(kou)人(ren)均(jun)擁有70公頃土地,是歐(ou)盟平均(jun)水平的4倍(bei)。近年來除由于(yu)農(nong)(nong)產(chan)品價格下(xia)降及(ji)英(ying)(ying)鎊(bang)堅挺(ting)導致英(ying)(ying)農(nong)(nong)業(ye)(ye)(ye)收(shou)入減少外,瘋牛病、口(kou)蹄疫和(he)農(nong)(nong)藥(yao)引發的食品安(an)全問題也使農(nong)(nong)發展(zhan)受到嚴重影響

文章來源于網絡,所有權(quan)歸原作(zuo)者所有,大(da)道家園只作(zuo)為存儲(chu)空間,如有侵權(quan)請聯系我們(men)進(jin)行(xing)刪除。

本(ben)文地(di)址://n85e38t.cn/guoxue/126841.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yu)保護作(zuo)者(zhe)版權(quan)(quan),注重(zhong)分(fen)(fen)享,被刊(kan)用文章因無法核實(shi)(shi)真實(shi)(shi)出處(chu),未能及時與(yu)(yu)作(zuo)者(zhe)取得聯系,或有版權(quan)(quan)異(yi)議的(de),請聯系管理(li)(li)員,我們會(hui)立即處(chu)理(li)(li),本站部分(fen)(fen)文字與(yu)(yu)圖(tu)片(pian)資源來(lai)(lai)自于(yu)網絡,轉載是(shi)出于(yu)傳遞更(geng)多信息之目的(de),若有來(lai)(lai)源標注錯誤(wu)或侵(qin)犯了您的(de)合(he)法權(quan)(qua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li)(li)員郵箱:),情(qing)況屬(shu)實(shi)(shi),我們會(hui)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qian)意,謝謝!

上一篇:

下一篇: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