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陳二虎
(梁師成)
一、梁師成何許人也?
北宋末年的宋徽宗時間,身邊一群無賴文臣與太監,以蔡京、童貫、王黼、梁師成、李彥、朱勔為首,時稱“六賊”,把北宋帶入亡國,而我們熟知的高俅,正史中根本就沒有他的傳記,根本就沒能擠入這“賊”的行列。
宋徽宗是一昏君,以“六賊”為首的一幫宵小為了滿足宋徽宗的窮奢極欲,大興土木,濫增捐稅,最終亡國。
這“六賊”之一的梁師成是什么人?
他自稱是大文豪蘇軾的私生子,應該也不是空穴來風,應該基本上是真實存在的,要不沒有那個人會甘愿說自己是野種。由于蘇大文人一直被后人敬仰,無論當時還是后人都不忍心扯出楊師成這個私生子“壞種”來敗壞蘇東坡的名聲,蘇家人與蘇軾門生也都默認這一事實,也沒有人出來質疑,可見其真實性。
(蘇軾)
二、唯一的“功”為我們留下蘇軾的詩文
說他是蘇軾的私生子,我們也能從史料中得到一些證實:
宋徽宗時蔡京大興文字獄,天下禁毀蘇軾的詩文,他流傳在民間的文字都要徹底毀掉。這個時候梁公公(梁師成是一個太監)以蘇東坡私生子的身份站出在宋徽宗面前申訴道:“先臣何罪?”(我老爸有什么罪過,他是冤枉的!)于是,蘇軾的詩文得以流傳
下來
,可以說,這梁師成一生就做了這一件有功于后世的大事,要沒有梁師成,今天我們無法看到蘇東坡浩瀚的詩文,也就無法領略蘇大才子的曠世奇才。
據說蘇軾的兒子蘇過對梁師成像敬重老爸一樣敬重,而梁師成更是處處護著蘇過,待他如親兄弟一般,并且吩咐管理宮廷內庫的官員們:“蘇學士(指蘇過)來取財物,一萬貫以下隨意拿,不必向上匯報。”可見他對于老蘇家仁至義盡,這割不斷的血脈關系,讓梁師成為是蘇東坡的兒子感到驕傲呀。
(蔡京)
三、為何姓“梁”而不姓“蘇”?
至于他為什么姓梁呢?
可以說蘇大詩人天生就是一個風流多情的人,自己就說“予家有數妾”,最得寵的便是王朝云。
據說蘇軾被貶發放到邊遠的地方,臨行蘇軾把自己一個貼身侍奉的丫鬟(自然要全方位服務)送給了一位姓梁
的
朋友,而這個丫鬟已經有了身孕,到梁家未到一個月便生下梁師成。
這梁師成遺傳了蘇軾的一些良好基因,自小就聰明好學,及長愚訥謙卑,外表忠厚老實,深藏其善變奸詐的本性。很小的時候便入宮成了小太監,因粗通筆墨在書藝局干活,由于善于揣摩圣意,察言觀色,逐漸得到宋徽宗的賞識和信任。
可以說在太監中梁師成是最有墨水的人,文化層次高,宋徽宗令他負責傳達圣旨,這可是天下第一肥差。
自政和年間,宋徽宗賜他進士出身,加入高級知識分子行列,十分榮耀的。奉圣命主持修建明堂,得授淮南節度使,檢校太傅、太師,開府儀同三司,被時人稱之為“隱相,也就是幕后宰相,握有真權力,連當朝權貴蔡京父子都要巴結他,獻媚攀附,可見多么風光,歷史上太監能做到如此高官真沒幾人。
(王朝云)
四、造假圣旨,買官賣官
梁師成很會利用手中的權力,有人說他專門挑選了幾個善于模仿宋徽宗筆跡的小吏跟隨左右,令這些人時不時地仿寫任命詔令與真詔令混到一起,讓人無法分辨,
又沒有人
敢問真假,當然了,這假詔令升遷的人都要孝敬梁師成的。
而筆者認為,這梁公公精于書法,這假詔書更應出自他手,因為宋徽宗的瘦金體一般人是學不來的,另外讓手下仿寫,更容易事情敗露,他是一個精細黠慧之人,唯有自己操“刀”才更把握。
每逢學子逢考,那些給他送銀子百萬的,都得到殿試的機會,當公布成績時,他小聲對宋徽宗耳語一番,自然得到重視。
官員們升遷調動,走他的門子送錢就好使。
“六賊”之一的王黼,進士出身,就是攀上梁師成,抱定大腿,拿他當親爹供奉,所以青云直上,當上了少保、太宰,權傾一時,深得宋徽宗賞識。
有一次,王黼家中的柱子旁生出“蘑菇”,王黼認為這是祥瑞之兆,上報給宋徽宗拍馬屁,說他家中生出靈芝。宋徽宗駕臨,無意中發現他家后院有小門直通梁師成家中,才知道二人相互勾結,起了疑心,開始疏遠了他們。
(宋徽宗)
五、聰明反被聰明誤
宋徽宗晚年比較喜歡皇子鄆王趙楷,這讓時為太子的宋欽宗十分不安,梁師成首鼠兩端,揣摩圣意。
當靖康亂起,大臣們紛紛上書指責“六賊”誤國。宋欽宗下詔清算六賊,把梁師成貶為彰化軍節度副使,在半路上又被欽宗派來的人一條白綾縊死。
蘇軾總結自己的一生,感慨地寫過一首詩:“人皆養子望聰明,我被聰明誤一生。但愿吾兒愚且魯,無災無病到公侯。”
然而他這個私生子梁師成“吾兒”處心積慮一輩子,不僅不“愚且魯”,反而超常聰明,風光之時比那“公侯”還要牛上幾分,其結果“無病”有災失了小命。
【作者簡介】陳二虎,筆名紅葉,蒙古族中的契丹人。翁牛特旗作家協會副秘書長。
小編提示: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敬請轉發和評論。
推薦:
元世祖的理財能手阿合馬為何被小小的千戶王著用銅錘“碎其腦”?
探秘蘇軾官越做越小、最后客死他鄉的深層次原因
我們都知道蘇軾的其詩題材廣闊,清新豪健,善用夸張比喻,獨具風格。那么大家知道蘇軾的故事有哪些呢?下面一起來看看!
‘尸骨’未寒
蘇東坡被貶黃州后,一居數年。一天傍晚,他和好友佛印和尚泛舟長江。正舉杯暢飲間,蘇東坡忽然用手往江岸一指,笑而不語。佛印順勢望去,只見一條黃狗正在啃骨頭,頓有所悟,隨將自己手中題有蘇東坡詩句的扇子拋入水中。兩人面面相覷,不禁大笑起來。 原來,這是一副啞聯。
蘇東坡的上聯是:狗啃河上(和尚)骨
佛印的下聯是:
水流東坡尸(東坡詩)。
東坡吃草
閑來無事,蘇軾去金山寺拜訪佛印大師,沒料到大師不在,一個小沙彌來開門。蘇軾傲聲道:“禿驢何在?!”。小沙彌淡定的一指遠方,答道:“東坡吃草!”
對聯退敵
北宋時期,宋人率招遼邦侵犯。居心求和的朝廷卻引來一遼邦使者,出上聯要宋人答對:三光日月星 。如對出下聯則撤兵議和。此聯看似簡單,實不易對。出句的數字恰與后面的事物相符,而對句所選數字對應事物都會多于三或少于三。恰逢回京述職的蘇軾,大筆一揮,巧妙對上下聯:四詩風雅頌。該對聯妙在“四詩”只有“風雅頌”三個名稱,因為《詩經》中有“大雅”、“小雅”,合稱為“雅”。加之“國風”、“頌詩”共四部分,故《詩經》亦稱“四詩”。對句妙語天成,遼使佩服至極。
三人對必有我師
蘇軾與小妹、黃庭堅一日賞畫,見上面題聯有趣:輕風 細柳,淡月 梅花。看是四字聯,中間卻各空一字,小妹建議為中間加字成為五言聯句。黃庭堅搶對為:輕風舞細柳 , 淡月隱梅花。小妹則填:輕風搖細柳,淡月映梅花。蘇軾略一思索,立即響應,填字使之成為:輕風扶細柳 , 淡月失梅花。縱觀三人對聯,蘇軾最妙:“扶”字不僅寫出風的輕柔和柳的纖弱,,而且寫出了風與柳的親昵之態,因而更形象生動;“失”字也較“隱”字貼切,既強調了月光的皎,又兼顧梅花的潔,突出了兩者融為一色的景象,更加吻合貼切。
其人之計
蘇軾摯友佛印。雖是出家人,卻頓頓不避酒肉。這日,佛印煎了魚下酒,正巧蘇軾登門來訪。佛印急忙把魚藏在大磬(木魚)之下。蘇軾早已聞到魚香,進門不見,想起當日遭黃庭堅詐戲,心里一轉計上心來,故意說道:“今日來向大師請教,向陽門第春常在的下句是什么?”佛印對老友念出人所共知的舊句深感詫異,順口說出下句:積善人家慶有余。蘇軾撫掌大笑:“既然磬(慶)里有魚(余),那就積點善,拿來共享吧”
巫山河水
一次,蘇軾約其弟蘇轍并佛印大師。三人結伴同游,佛印即興出句:無山得似巫山好。關鍵在“無”、“巫”諧音。蘇轍對上:何葉能如荷葉圓。蘇軾聽了,對弟弟說:以“何荷”對“無巫”的諧音,固然不錯,但改作這樣是否更好些:何水能如河水清。佛印與蘇轍聽了,表示贊同,以“水”對“山”,勝在對仗更加工穩。
聯氣小妹
久未與友謀面的蘇軾邀黃庭堅來家做客,小妹見兄長親自出門迎接,便出了個上句相戲,句云:阿兄門外邀雙月。“雙月”合為“朋”字。蘇軾知小妹是和自己開玩笑,當即對道:小妹窗前捉半風。“半”對“雙”,“風”對“月”,甚為妥貼。有趣的是,“風”的繁體字“風”,半風即“虱”,意思是說小妹在窗前捉虱子。小妹氣得扭頭就走。
皛飯與毳飯
蘇軾復官后,曾跟黃庭堅亂侃:“我在牢里時,每天吃的是三白飯,照樣很香甜,世間美味不過如此!”。黃庭堅奇問什么叫三白飯,蘇軾答道:“一撮鹽,一碟生蘿卜,一碗米飯,這就是‘三白’。”此事說過蘇軾也就忘了。一日接到黃庭堅請帖,邀蘇軾去他家吃皛(jiǎo)飯。蘇軾欣然應約,并對夫人道:“黃庭堅乃當世學士,讀書甚多,他這皛飯定是稀珍之物。但等蘇軾到了地方發現桌上只有鹽、蘿卜、米飯,這才恍然大悟,知道這被黃庭堅戲弄了。又過了幾天,黃庭堅也接到蘇軾請帖,邀他去吃毳(cuì)飯。黃庭堅知道蘇軾要報復,但又好奇,又想知道毳飯到底是什么,最終還是去了。蘇軾陪著黃庭堅從早上海聊到晚上,把黃庭堅餓得前胸貼后背。實在忍不住催問毳飯呢?蘇軾慢吞吞地答:“鹽也毛(沒,音mǎo, “沒有”的意思),蘿卜也毛,飯也毛,豈不是‘毳’飯?其實你一直在享用著啊。” 黃庭堅驚愕之后,兩人同時大笑。
死了好
到了晚年,蘇軾臨死時,問環伺在床邊的幾個兒子問道:“你們說,死了好不好?!”小兒子神秘的搶答道:“一定很好。”蘇軾奇道:“你怎么那么肯定的知道好呢?!”小兒子道:“您想啊,若是不好,那些死去的人還不都回來吧。千百年下來沒一個人回來,可見死了一定很好!”
比方說他為了幫助他的小妹和秦觀的婚事他的妹妹為難秦觀說只有他對的上她的詩句才可以進洞房,詩句是“雙手推開窗前月”當時蘇見秦觀對不上來,然后就給了他一個提示,、把一塊石頭投進了水中,結果秦觀茅塞頓開,對了句“投石擊破水中天”這樣才成就了他們的好事...等等蘇軾的故事有很多很多的.....
蘇黃米蔡,蘇軾的書畫在當時是很多人都想求得的珍品。而蘇軾平時不會隨時送字的,但他有個癖好就是醉酒醒了之后都要寫字畫畫。所以相識之人經常用這種方法得到他的字畫。有位武官對蘇軾的字畫也很有興趣,不過和蘇軾素不相識,無法使用此方法,于是便找來一位和蘇軾相識的文官,說如果能幫忙得到蘇軾的一幅字畫,便以一只羊腿相換。這位文官答應后便開始寫信給蘇軾,蘇軾是有信必回,這樣來來回回,這位文官便通過蘇軾的回信撈到不少的羊腿。
后來這事不知道為什么讓蘇軾的弟子,也就是蘇黃米蔡的黃庭堅知道了,他便把這件事告訴了蘇軾。蘇軾當時也沒在意。不過有一會他辦公太忙,忘記了回信。那位文官開始盼,信不來換不到羊腿啊。于是便派了仆人去蘇軾那里催。蘇軾見了那仆人便拿起筆要回信,突然想到了黃庭堅的話,于是把筆一擱,對那仆人說:“告訴你家大人,本官今天不殺羊!”
吟詩赴宴
蘇軾二十歲的時候,到京師去科考。有六個自負的舉人看不起他,決定備下酒菜請蘇軾赴宴打算戲弄他。蘇軾接邀后欣然前往。入席尚未動筷子,一舉人提議行酒令,酒令內容必須要引用歷史人物和事件,這樣就能獨吃一盤菜。其余五人轟聲叫好。“我先來。”年紀較長的說:“姜子牙渭水釣魚!”說完捧走了一盤魚。“秦叔寶長安賣馬,”第二位神氣的'端走了馬肉。“蘇子卿貝湖牧羊,”第三位毫不示弱的拿走了羊肉。“張翼德涿縣賣肉,”第四個急吼吼的伸手把肉扒了過來。“關云長荊州刮骨,”第五個迫不及待的搶走了骨頭。“諸葛亮隆中種菜,”第六個傲慢的端起了最后的一樣青菜。菜全部分完了,六個舉人興高采烈的正準備邊吃邊嘲笑蘇軾時,蘇軾卻不慌不忙的吟道:“秦始皇并吞六國!”說完把六盤菜全部端到自己面前,微笑道:“諸位兄臺請啊!“。六舉人呆若木雞。
出人頭地
蘇軾在京城會考時,主審官是大名鼎鼎的北宋文學名家歐陽修。他在審批卷子的時候被蘇軾華麗絕贊的文風所傾倒。為防徇私,那時的考卷均為無記名式。所以歐陽修雖然很想點選這篇文章為第一,但他覺得此文很像門生曾鞏所寫,怕落人口實,所以最后評了第二。一直到發榜的時候,歐陽修才知道文章作者是蘇軾。在知道真實情況后歐陽修后悔不已,但是蘇軾卻一點計較的意思都沒有,蘇軾的大方氣度和出眾才華讓歐陽修贊嘆不已:“這樣的青年才俊,真是該讓他出榜于人頭地啊(成語出人頭地就是從這兒來的)!”并正式收蘇軾為弟子。
家庭聚會
蘇軾高中榜眼后,蘇氏三父子加上以三難秦少游而聞名的蘇小妹一家齊聚在花園里慶祝,蘇軾之父蘇洵命題定以“冷、香”兩個字,每人寫兩句詩,要求都會合當時的情景。為起帶頭,蘇老泉緩步度到花池邊,吟道:“水自石邊流出冷,風從花里過來香”。子由站起來摘了瓣馨香臘梅,彈了下手指,曰:“冷字句佚不可知,梅花彈遍指頭香。”小妹也去摘花,子由要笑他摹仿自己,小妹卻云:“叫日杜鵑喉舌冷,宿花蝴蝶夢魂香”。說完攤開手掌,一只蝴蝶已被捏死。女兒特點畢露,大家都齊聲叫好。蘇軾卻用一拂石凳,騎著馬就走,蘇老泉叫道:“我兒,答不出也不要走啊。”話音未落,蘇軾已長聲飄來兩句:“拂石坐來衣帶冷,踏花歸去馬蹄香”!
東坡魚
蘇軾不僅是文學大家,在饕餮美食上也很有一手,除了廣聞人知的東坡肘子外,蘇學士還擅長燒魚,其烹制的魚堪稱一絕。一次,蘇軾雅興大發,親自下櫥做魚,剛剛燒好,隔著窗戶看見黃庭堅進來了(黃庭堅是中國古代四大字體蔡蘇米黃宗祖之一,是蘇軾摯友,兩人經常以斗嘴為樂)。知道又是來蹭飯卡油,于是慌忙把魚藏到了碗櫥頂部。黃庭堅進門就道:“今天向子瞻兄請教,敢問蘇軾的蘇怎么寫?”蘇軾拉長著臉回應:“蘇者,上草下左魚又禾。”黃庭堅又道:“那這個魚放到右邊行嗎?”蘇軾道:“也可。”黃庭堅接著道:“那這個魚放上邊行嗎?”蘇軾道:“哪有魚放上面的道理?”黃庭堅指著碗櫥頂,笑道:“既然子瞻兄也知曉這個道理,那為何還把魚放在上面?!”一向才思敏捷的蘇軾,這次被黃庭堅整了個十足十!
水果和藥
蘇軾婚后不久,應邀去黃庭堅家作客,才到那里,仆人就趕來請他馬上回去,說夫人有急事。黃庭堅有心諷刺,吟道:“幸早里(杏、棗、李),且從容(蓯蓉為一味中藥)。”這句里含三種果名,一種藥名。蘇軾頭也不回,蹬上馬鞍就走,邊走邊說:“奈這事(柰,蘋果之屬、蔗、柿)須當歸(當歸為中藥名)。”嘆,東坡居士的才思實在令人拜服。
高風亮節
作為文人,難免就喜歡在政治上豪不避諱的抒發己見。幾乎就是才華同義詞的蘇軾也不例外,作為保守派的蘇軾對王安石的變法維新更是狂炮猛轟。北宋神宗元豐二年, 變法推行的第十個年頭,面對蘇軾犀利的批判,王安石終于坐不住了。蘇軾因此被貶湖州,接著又逮捕,送到汴梁受審。史稱烏臺詩案的文字獄開始,大量跟蘇軾有交往的文人墨客都受到株連,就連已經逝去的蘇軾老師歐陽修及家人也未幸免。蘇軾本人更是遭受一百天的牢獄之苦。后來王安石變法失敗辭世后,宋哲宗昭命蘇軾代擬敕書,蘇軾絲毫不以政見不同而在敕書里公報私仇,反倒是高度評價了他的這位政敵,文中有一段曰:“瑰瑋之文,足以藻飾萬物;卓絕之行,足以風動四方。”這個給予王安石的評價,蘇軾自己也是當之無愧的。東坡居士的這種高風亮節、大公無私的精神實在令后人感動。
生死一線
蘇軾入獄后,神宗皇帝為了試探他有沒有仇恨天子之意,特派一個小太監裝成犯人入獄和東坡同睡。白天吃飯時,小太監用言語挑逗他,蘇軾牢飯吃得津津有味,答說:“任憑天公雷閃,我心巋然不動!”夜里,他倒頭睡,小太監又撩撥道:“蘇學士睡這等床,豈不可嘆?!”蘇軾不理不會,用鼾聲回答。小太監在第二天一大早推醒他,說道:“恭喜大人,你被赦免了。”要知道,那一夜可是危險至極啊。只要蘇軾有一點牢騷和吃不香睡不穩的異樣舉動,危在旦夕。其實神宗皇帝也是糊涂人,派個太監去憑蘇軾的才智又怎么可能瞧不出來呢?
東坡赤壁
蘇軾被赦免后,遭貶至黃州。靠朋友資助住在東坡上的一間茅屋里(東坡居士有此而來),這時的蘇軾有了大量清閑時間,就到處題賦游玩,大量絕世名詞如《臨江仙》、《卜算子:黃州定惠院寓居作》等等就是在這個時期寫出來的。蘇軾在游黃州赤壁時所寫《念奴嬌》更成了千古佳句。不過蘇軾雖然博學多才,但才地理上卻犯了致命錯誤,三國赤壁在武漢上游,而黃州赤壁在武漢下游,此赤壁非彼赤壁。不過將錯就錯,蘇軾題詞的這個赤壁現在就被叫做東坡赤壁。
涵養
朝廷保守派復辟后,以砸缸著名的北宋著名文學家司馬光重拜相位,新法全盤被廢。此時,同為保守派的蘇軾卻主張對新法不能全盤否定,應存良箅渣區別對待,因此與司馬光發生激烈沖突,再度被貶瓜州。蘇軾雖然信仰佛教,但又不喜和尚。聞得瓜州金山寺內有一法號為佛印的和尚名氣極大,蘇軾聽說后不服氣,就決定到山上會一會老和尚!在廟里,蘇軾從皇帝講到文武百官,從治理國家講到為人之道。和尚靜靜聽著,蘇軾見佛印一直一言不發就從心里有點瞧不起他。心里想:大家都說他有本事,原來草包一個,來這里是騙幾個香火錢的吧!話題慢慢的就扯到了佛事上,這時候佛印問道:“在先生眼里老納應該是一個什么樣的人?”蘇軾正滿肚子鄙視,隨口答道:“你在一般人眼里看來是有本事,但那是因為他們淺薄,實際上你每天故弄玄虛,沒有真才實學,是個騙子而已!”佛印微微一笑,默不應聲。蘇軾看到他這個樣子不僅更瞧不起和尚,而且自己洋洋得意起來,便乘興問道:“在你眼里我蘇大學士又是一個什么人呢?”“你是一個很有學問,有修養的人,老納自虧不如!”佛印答道。回到家后,蘇軾洋洋得意地把早上如何如何制和尚的事給小妹講了一遍,蘇小妹聽后笑得飯都噴出來了。蘇軾懵了忙問道:“小妹為何發笑?”“你貶低和尚他不僅沒生氣反而把你贊揚了一番,你說誰有修養?沒有學問哪來的修養?你還自以為自己比別人強?羞死你你都不知道!”。蘇軾聽后恍然大悟,從此與佛印大師成了莫逆之交。
反唇相譏
相傳,蘇東坡一次與王安石同行,偶見一房子根基已動,一面墻向東傾斜。王安石出上句以戲東坡:“此墻東坡斜矣!”
蘇東坡仰頭大笑,即吟下聯反譏王安石:“是置安石過也!”
嵌名為巧,雙關尤妙。
暗助新郎
秦少游娶蘇小妹時,被一難再難,及至新房門口,蘇小妹再出一聯:閉門推出窗前月。
秦觀思索良久不得下聯,蘇東坡有心相幫,在遠處拾一石子遠遠丟進湖中,秦少游受到啟發,沖口而出:投石沖開水底天。
學無止境
蘇軾年少時,天資聰穎,他廣泛閱讀詩書,博通經史,又長于作文,因而受到人們的贊賞,自矜之情亦隨之而萌。
一日,蘇軾于門前手書一聯:“識遍天下字;讀盡人間書。”“盡”與“遍”對,活畫出蘇軾當時的自傲之心。沒料到,幾天之后,一鶴發童顏老者專程來蘇宅向蘇軾“求教”,他請蘇軾認一認他帶來的書。蘇軾滿不在乎,接過一看,心中頓時發怔,書上的字一個也不認識心高氣傲的蘇軾亦不免為之汗顏,只好連連向老者道不是,老者含笑飄然而去。
蘇軾羞愧難當,跑到門前,在那副對聯上各添上兩字,境界為之一新,鄉鄰皆刮目:“發憤識遍天下字;立志讀盡人間書。”
寺態炎涼
蘇東坡游莫干山時到一寺中小坐。寺中主持和尚見來了個陌生人,就淡談地說:“坐。”又對小和尚喊:“茶。”
兩人落坐交談后,主持和尚發現對方脫口珠璣,料想此人不凡,就請客人進廂房敘談。入室后,主持和尚客氣地說;“請坐!”又叫小和尚:“敬茶!”再一打聽,方知來者是赫赫有名的蘇東坡,主持和尚連忙作揖打恭地引他進客廳,連聲地說:“請上坐!”并吩咐小和尚:“敬香茶!”蘇東坡臨走時,主持和尚請他題副對聯。蘇東坡胸有成竹,含笑揮毫,頃刻書就:坐,請坐,請上坐 茶,敬茶,敬香茶
一盞明燈
一天,蘇東坡和妹夫秦少游出城到郊外游玩,見小路上有個用三塊石頭壘起的“磊橋”。蘇東坡用腳踢了一下石橋,同聲吟出一句上聯:
踢破磊橋三塊石
他回頭看看秦少游,要他對出下聯。秦少游想了很久也沒對出下聯,回到家里悶悶不樂。蘇小妹看丈夫一臉不悅之色,只道是出了什么事,一問才知是為了一句對聯。她二話沒說,就在一張紙上寫了個“出”字,同時用剪刀剪成兩段。秦少游頓時大悟,道出下聯:
剪斷出字兩重山
注:上篇標題“寺態炎涼”,冷笑一聲自以為不壞。這一篇的標題“一盞明燈”,是指秦少游不點不明,不過點了以后還是很明白的。一笑。
敷衍豪門
據說,蘇小妹為了找到如意郎君,曾以文選婿。當時消息一傳出,呈文求婚者不計其數。其中有一豪門公子叫方若虛,他對小妹傾慕已久,聞訊后連忙應選。他呈上得意詩文若干篇,誰知小妹一看,淡如白水,便提筆在上面批了一聯:筆底才華少,胸中韜略無。
蘇東坡看到小妹的對聯,可急壞了。方府豪門是得罪不起的,為了避免是非,便悄悄在小妹的聯語后面各添一個字,把對聯改成:筆底才華少有,胸中韜略無窮。
方若虛讀后真是欣喜若狂,他急于要見蘇小妹以表衷腸。蘇東坡知道小妹根本看不上他,生怕玩笑開大了不好收場,急忙托故阻止,說:“我妹妹文才是有些,但其貌不揚,臉長,額突,不信我給你念首詩便知:去年一滴相思淚,至今流不到腮邊。未出房門三五步,額頭先到畫堂前。
方若虛怎知是蘇東坡在騙自己,還真以為蘇小妹很丑,于是怏怏地走了。
絕妙好罵
蘇東坡被貶嶺南為官,一日無事游山,只見一個小和尚跪在廟門口眼淚汪汪,十分奇怪,忙問小和尚因何如此?小和尚哭訴道,因為他在點燈時不小心將燈盞碰翻在地,打碎了。老和尚不但打了他,還罰跪廟門口三日。蘇東坡一聽很氣憤,便走入廟內去見方丈。
廟中的方丈一聽說是當朝才子蘇學士來訪,喜出望外。蘇東坡一進廟門,那老和尚就百般奉承,死乞白賴地央求蘇東坡留個手跡。
蘇東坡對這個方丈十分憎惡,但為了使廟門口那個小和尚不再受苦,他答應了老和尚的請求,說:“寫字可以,但必須請廟門口那個跪著的小和尚前來為我磨墨展紙。”
老和尚一聽,立刻滿臉堆笑,連聲答應說:“阿彌陀佛,老納遵從吩咐。”
小和尚磨好墨,展開紙,蘇東坡奮筆疾書,一幅對聯一揮而就:
一夕化身人歸去,八千凡夫一點無
時隔不久,佛印云游來到此山,見了對聯捧腹大笑,問老和尚:“這幅對聯原是兩個字謎,你沒猜出來嗎?”老和尚連忙追問是什么意思,佛印要過紙筆,揮毫寫了兩個字,拂袖而去。
/卷一/ 童年與青年
宋仁宗景祐三年至嘉祐六年
(一〇三六—一〇六一)
第一章 文忠公
要了解一個已經死去一千年的人,并不困難。試想,通常要了解與我們同住在一個城市的居民,或是了解一位市長的生活,實在嫌所知不足,要了解一個古人,不是有時反倒容易嗎?姑就一端而論,現今仍然在世的人,他的生活尚未完結,一旦遇有危機來臨,誰也不知道他會如何行動。醉漢會戒酒自新;教會中的圣人會墮落;牧師會和唱詩班的少女私奔……活著的人總會有好多可能的改變。還有,活著的人總有些秘密,他那些秘密之中最精彩的,往往在他死了好久之后才會泄露出來。這就是何以評論與我們自己同時代的人是一件難事,因為他的生活離我們太近了。
論一個已然去世的詩人如蘇東坡,情形便不同了。我讀過他的札記、他的七百首詩,還有他的八百通私人書簡。所以知道一個人,或是不知道一個人,與他是否為同代人沒有關系。主要的倒是是否對他有同情的了解。歸根結底,我們只能知道自己真正了解的人,我們只能完全了解我們真正喜愛的人。
我認為我完全知道蘇東坡,因為我了解他;我了解他,是因為我喜愛他。喜愛哪個詩人,完全是出于一種癖好。我想李白更為崇高,而杜甫更為偉大——在他偉大的詩之清新、自然、工巧、悲天憫人的情感方面更為偉大。但是不必表示什么歉意,恕我直言,我偏愛的詩人是蘇東坡。
在今天看來,我覺得蘇東坡偉大的人格,比中國其他文人的人格,更為鮮明突出,在他的生活和作品里,顯露得越發充分。
在我的頭腦里,蘇東坡的意象之特別清楚明顯,其理由有二:第一個理由是,由于 蘇東坡本人心智上才華的卓越 ,深深印在他寫的每一行詩上,正如我所看見的他那兩幅墨竹上那烏黑的寶墨之光,時至今日,依然閃耀照人,就猶如他蘸筆揮毫是在頃刻之前一樣。這是天地間一大奇跡,在莎士比亞的創作上,亦復如此。莎翁詩句的遒健,是來自詩人敏感的天性與開闊豁達的胸襟,至今依然清新如故。縱然有后代學者的鉆研考證,我們對莎士比亞的生活所知者仍極稀少,可是在他去世四百年之后,由于他的作品中感情的力量,我們卻知道了他的心靈深處。
第二個理由是, 蘇東坡的生活資料較為完全, 遠非其他中國詩人可比。有關他漫長的一生中多彩多姿政治生涯的那些資料,存在各種史料中,也存在他自己浩繁的著作中。他的詩文都計算在內,接近百萬言;他的札記,他的遺墨,他的私人書信,在當時把他視為最可敬愛的文人而寫的大量的閑話漫談,都流傳到現在了。在他去世后百年之內,沒有一本傳記類的書不曾提到這位詩人。宋儒都長于寫日記,尤以司馬光、王安石、劉摯、曾布為著名;勤奮的傳記作者如王明清、邵伯溫。由于王安石的國家資本新法引起的糾紛,和一直綿延蘇東坡一生的政壇風波的擾攘不安,作家都保存了那一時代的資料,其中包括對話錄,為量甚大。蘇東坡并不記日記,他不是記日記那一類型的人,記日記對他恐怕過于失之規律嚴正而不自然。但是他寫札記,遇有游山玩水、思想、人物、處所、事件,他都筆之于書,有的記有日期,有的不記日期。而別人則忙于把他的言行記載下來。愛慕他的人都把他寫的書簡題跋等精心保存。當時他以杰出的書法家出名,隨時有人懇求墨寶,他習慣上是隨時題詩,或是書寫雜感評論,酒飯之后,都隨手贈予友人。此等小簡偶記,人皆珍藏,傳之子孫后代,有時也以高價賣出。在這些偶記題跋中,往往有蘇東坡精妙之作。如今所保存者,他的書簡約有八百通,有名的墨跡題跋約六百件。實際上,是由于蘇東坡受到廣泛的喜愛,后來才有搜集別的名人書札題跋文字印行的時尚,如黃山谷便是其一。
當年成都有一位收藏家,在蘇東坡去世之后,立即開始搜集蘇東坡的墨跡書簡等,刻之于石的,拓下拓片出賣,供人做臨摹書法之用。有一次,蘇東坡因對時事有感而作的詩,立刻有人抄寫流傳,境內多少文人競相背誦。蘇東坡雖然發乎純良真摯之情,但內容是對政策表示異議,當時正值忠直之士不容于國都之際,當權者之憤怒遂集于他一人之身,情勢嚴重,蘇東坡幾乎險遭不測。他是不是后悔呢?表面上,在他貶謫期間,對不夠親密的朋友他說是已然后悔,但是對莫逆之交,他說并無悔意,并且說,倘遇飯中有蠅,仍須吐出。
由于他精神上的坦白流露,他也以身列當時高士之首而自傷,在與心地狹窄而位居要津的政客徒然掙扎了一番之后,他被流放到中國域外的蠻荒瓊崖海島,他以坦蕩蕩之胸懷處之,有幾分相信是命運使然。
像蘇東坡這樣的人,生活中竟有如此的遭遇,他之成為文人竊竊私語的話柄、尊重景仰的話題,尤其是在他去世之后,乃是自然之事。
若與西方相似之人比較,李白,一顆文壇上的流星,在剎那間壯觀驚人地閃耀之后,而自行燃燒消滅,正與雪萊、拜倫相近。
杜甫則酷似彌爾頓,既是虔敬的哲人,又是仁厚的長者,學富而文工,以古樸之筆墨,寫豐厚之情思。
蘇東坡則始終富有青春活力。以人物論,頗像英國的小說家薩克雷(Thackeray);在政壇上的活動與詩名,則像法國的雨果;他具有的動人的特點,又仿佛英國的約翰遜。不知為什么,我們對約翰遜的中風,現在還覺得不安,而對彌爾頓的失明則不然。倘若彌爾頓同時是像英國畫家庚斯博羅,也同時像以詩歌批評英國時事的蒲柏,而且也像英國飽受折磨的諷刺文學家斯威夫特,而沒有他日漸增強的尖酸,那我們便找到一個像蘇東坡的英國人了。蘇東坡雖然飽經憂患拂逆,但他的人性更趨溫和厚道,并沒變得尖酸刻薄。今天我們之所以喜愛蘇東坡,也是因為他飽受了人生之苦的緣故。
中國有一句諺語,就是說一個人如何,要“蓋棺論定”。人生如夢,一出戲演得如何,只有在幕落之時才可以下斷語。不過有這種區別——人生如同戲劇,但是在人生的戲劇里,最富有智慧與最精明的伶人,對于下一幕的大事如何,也是茫然無知的。但是真正的人生,其中總包含有一種無可避免的性質,只有最好的戲劇才庶乎近之。
因此在給過去的人寫一本傳記時,我們能把一場一場已經完成的戲,逐一觀看,觀看 由人內在的氣質與外在的環境所引起的必要的發展 ,這自然是一項重大的方便。在我將《蘇東坡傳》各章的資料鉆研完畢之后,并且了解了為什么他非要有某些作為不可,為什么非要違背他棄官歸隱的本意。我覺得自己好像一個中國的星相家,給一個人細批終身,預卜未來,那么清楚,那么明確,事故是那么在命難逃。中國的星相家能把一個人的一生,逐年斷開,細批流年,把一生每年的推算寫在一個折子上,當然卦金要遠高出通常的卜卦。但是傳記家的馬后課卻總比星相家的馬前課可靠。今天,我們能夠洞悉蘇東坡窮達多變的一生,看出來那同樣的無可避免的情形,但是斷然無疑的是,他一生各階段的吉兇禍福的事故,不管過錯是否在他的星宿命運,的確是發生了、應驗了。
蘇東坡生于宋仁宗景祐三年(一〇三六),于徽宗建中靖國元年(一一〇一)逝世——是金人征服北宋的二十五年之前。 他是在北宋最好的皇帝(仁宗)當政年間長大,在一個心地善良但野心勃勃的皇帝(神宗)在位期間做官,在一個十八歲的呆子(哲宗)榮登王位之時遭受貶謫 。研究蘇東坡傳記,同時也就是研究宋朝因朋黨之爭而衰微,終于導致國力耗竭,小人當政。凡是讀《水滸傳》的人都知道當時的政治腐敗,善良的百姓都因躲避稅吏貪官,相繼身入綠林而落草為寇,成了梁山上的英雄好漢了。
在蘇東坡的青年時期,朝廷之上有一批淳儒賢臣。到北宋將亡之際,此等賢臣已悉數凋零,或是丟官去位。在朝廷第一次迫害儒臣,排除御史臺的守正不阿之士,而由新法宰相王安石安排的若干小人取而代之,此時至少尚有二十余位純良儒臣,寧愿遭受奸宄(音鬼,義壞人)之毒手,不肯背棄忠貞正義。
等到第二次黨爭禍起,在愚癡的童子帝王統治之下,忠良之臣大多已經死亡,其余則在流謫中棄世。 宋朝國力之削弱,始自實行新法以防“私人資本之剝削”,借此以謀“人民”之利益,而由一個狂妄自信的大臣任其事。對國運為害之烈,再沒有如庸妄之輩大權在握、獨斷獨行時之甚的了 。身為詩人、哲人之蘇東坡,拼命將自己個人之平實常識,向經濟學家王安石的邏輯對抗。王安石鼓吹的那套道理與中國當時所付出的代價,至今我們還沒有弄清楚。
王安石在熱衷于自己那套社會改革新法之下,自然為達目的而不擇手段,自然會將倡異議之人不惜全予罷黜,一項神圣不可侵犯的主張,永遠是為害甚大的。因為在一項主張成為不可侵犯之時,要實現此一目的的手段,便難免于殘忍,乃是不可避免之事。當時情況如此,自然逃不出蘇東坡的慧眼,而且茲事體大,也不是他可以付之輕松詼諧的一笑的。 他和王安石是狹路相逢了,他倆的沖突決定了蘇東坡一生的宦海生涯,也決定了宋朝帝國的命運。
蘇東坡和王安石,誰也沒活到親眼看見他們相爭的結果,誰也沒看到北方異族之征服中國,不過蘇東坡還活到親眼看見那廣事宣傳的新政的惡果。
他看見了王安石那么深愛的農民必須逃離鄉里,并不是在饑饉旱澇的年月,而是在五谷豐登的年月,因為他們沒能清還硬逼他們向官家借的款項與利息,因此若膽敢還鄉,官吏定要捕之入獄的。蘇東坡只能為他們呼天求救,但是卻無法一施援手。
察訪民情的官員,奸偽卑劣,以為對此新政新貴之缺點,最好裝聾作啞,一字不提,因為當權諸公并非不知;而對新政之優點,乃予以粉飾夸張,錦上添花。說漫天之謊而成功(倘若那些謊言漫天大,而且又說個不停),并不是現代人的新發明。那些太監也得弄錢謀生。在這種情形之下,玩法弄權毫不負責之輩,就以國運為兒戲,仿佛國破家亡的后果他們是可以逃脫的。
蘇東坡勉強潔身自全,忍受痛苦,也是無可奈何了。皇帝雖有求治的真誠愿望,但聽而不聰,誤信人言,終非明主,焉能辭其咎?因為在國家大事上,他所見不明,他每每犯錯,而蘇東坡則料事無誤。在實行新政神圣不可侵犯的名義之下,百姓只有在朝廷的高壓政治之下輾轉呻吟。
在瘋狂的爭權奪利之中,黨派的狂熱,竟凌駕乎國家的利益之上。國家的道德力量、經濟力量,大為削弱,正如蘇東坡所說,在這種情形之下,中國很容易被來自西伯利亞的敵人征服了。群小甘心充當北方強鄰的傀儡,名為區域獨立,而向金人臣服。在此等情形之下,無怪乎朝廷滅亡,中國不得不遷往江南了。宋室宮闕在北方鐵蹄之下化為灰燼之后,歷史家在一片焦瓦廢墟中漫步之時,不禁放目觀望、低頭沉思,以歷史家的眼光、先知者的身份,思索國家百姓遭此劫難的原因,但是時過境遷,為時已遲了。
蘇東坡去世一年,在當權的宵小尚未把長江以北拱手奉送與來自窮沙大漠的他們那異國的君王時,一件歷史上的大事發生了。那就是有名的 元祐黨人碑 的建立,也是宋朝朋黨之爭的一個總結。元祐是宋哲宗的年號(一〇八六—一〇九三),在這些年間,蘇東坡的蜀黨當權。元祐黨人碑是哲宗元祐年間當政的三百零九人的黑名單,以蘇東坡為首。碑上有奉圣旨此三百零九人及其子孫永遠不得為官,皇家子女亦不得與此名單上諸臣之后代通婚姻,倘若已經訂婚,也要奉旨取消。與此同樣的石碑要分別在全國各縣豎立,直到今天,中國有些山頂上還留有此種石碑。這是將反對黨一網打盡、斬盡殺絕的辦法,也是立碑的宵小蓄意使那些反對黨人千年萬載永受羞辱的辦法。
自從中國因王安石變法使社會衰亂,朝綱敗壞,把中國北方拱手讓與金人之后,元祐黨人碑給人的觀感,和立碑的那群小人的想法,可就大為不同了。隨后一百多年間,碑上人的子孫,都以碑上有他們祖先的名字向人夸耀。這就是元祐黨人碑在歷史上出名的緣故。實際上,這些碑上的祖先之中,有的并不配享有此種榮耀,因為在立碑時要把反對黨趕盡殺絕,那群小人便把自己個人的仇敵的名字也擅自列入了,所以此一黑名單上的人是好壞兼而有之的。
在徽宗崇寧五年(一一〇六)正月,出乎神意,天空出現彗星,在文德殿東墻上的元祐黨人碑突遭電擊,破而為二。此是上天降怒,毫無疑問。徽宗大懼,但因怕宰相反對,使人在深夜時分偷偷兒把端門的黨人碑毀壞。宰相發現此事,十分懊惱,但是卻大言不慚地說道:“此碑可毀,但碑上人名則當永記不忘!”現在我們知道,他是如愿以償了。
雷電擊毀石碑一事,使蘇東坡身后的名氣越來越大。他死后的前十年之間,凡石碑上刻有蘇東坡的詩文或他的字的,都奉令銷毀,他的著作嚴禁印行,他在世時一切官銜也全予剝奪。當時有作家在雜記中曾記有如下文句:“東坡詩文,落筆輒為人所傳誦。崇寧大觀間,海外蘇詩盛行。是時朝廷禁止,賞錢增至八十萬。禁愈嚴而傳愈多,往往以多相夸。士大夫不能誦東坡詩,便自覺氣索,而人或謂之不韻。”
雷擊石碑后五年,一個道士向徽宗奏稱,曾見蘇東坡的靈魂在玉皇大帝駕前為文曲星,掌詩文。徽宗越發害怕,急將蘇東坡在世時最高之官爵恢復,后來另封高位,為蘇東坡在世時所未有。在徽宗政和七年(一一一七)以前,皇家已經開始搜集蘇東坡的手稿,懸價每一篇賞制錢五萬文。太監梁師成則付制錢三十萬文購買潁州橋上雕刻的蘇東坡的碑文(早已經被人小心翼翼地隱藏起來),這筆錢在當時的生活來說,是夠高的價錢。另外有人出五萬制錢購買一個學者書齋上蘇東坡題匾的三個字。這時蘇東坡的詩文字畫在交易上極為活躍,不久之后,這些寶貴的手稿不是進入皇宮成了御覽之寶,便成了富有的收藏家手中的珍品。
后來金人攻下京師,特別索取蘇東坡和司馬光的書畫,作為戰利品的一部分,因為蘇東坡的名氣甚至在世時已經傳到了塞外異族之邦。蘇東坡的手稿書畫中的精品,有一部分,敵人用車裝運到塞外,同時徽、欽二帝也隨車北擄,竟至客死番邦(當時徽宗已讓位于兒子欽宗)蘇東坡遺留下的文物未遭毀滅者,也由收藏家運到了江南,始得以保存于天地之間。
蘇東坡業已去世,有關時政的感情沖動的爭斗風暴也已過去,南宋的高宗皇帝坐在新都杭州,開始閱讀蘇東坡的遺著,尤其是他那有關國事的文章,越讀越敬佩他的謀國之忠,越敬佩他的至剛大勇。為了追念蘇東坡,他把蘇東坡的一個孫子蘇符賜封高官。所有這些舉動,都使蘇東坡身后的名氣地位達到巔峰。到孝宗乾道六年,賜他謚號文忠公,又賜太師官階。皇帝對他的天才寫照,至今仍不失為最好的贊詞。到今天,各種版本的蘇文忠公全集上的卷首,都印有皇帝的圣旨和皇帝欽賜的序言。茲將封他為太師之位的那道圣旨轉錄于后:
敕。朕承絕學于百圣之后,探微言于六籍之中。將興起于斯文,爰緬懷于故老。雖儀刑之莫覿,尚簡策之可求。揭為儒者之宗,用錫帝師之寵。故禮部尚書、端明殿學士、贈資政殿學士、謚文忠蘇軾,養其氣以剛大,尊所聞而高明;博觀載籍之傳,幾海涵而地負;遠追正始之作,殆玉振而金聲。知言自況于孟軻,論事肯卑于陸贄?方嘉祐全盛,嘗膺特起之招;至熙寧紛更,乃陳長治之策。嘆異人之間出,驚讒口之中傷。放浪嶺海,而如在朝廷;斟酌古今,而若斡造化。不可奪者,祐然之節,莫之致者,自然之名。經綸不究于生前,議論常公于身后。人傳元祐之學,家有眉山之書。朕三復遺編,久欽高躅。王佐之才可大用,恨不同時。君子之道暗而章,是以論世。倘九原之可作,庶千載以聞風。惟而英爽之靈,服我袞衣之命。可特贈太師。余如故。
由此觀之, 蘇東坡在中國歷史上的特殊地位,一則是由于他對自己的主張原則,始終堅定而不移;二則是由于他詩文書畫藝術上的卓絕之美 。他的人品道德構成了他名氣的骨干,他的風格文章之美則構成了他精神之美的骨肉。我不相信我們會從內心愛慕一個品格低劣無恥的作家,他的文字再富有才華,也終歸無用。孝宗賜予《蘇東坡集》的序言就盛贊他浩然正氣的偉大,這種正氣就使他的作品不同于那些華麗柔靡之作,并且使他的名氣屹立如山不可動搖。
但是,現在我們不要忘記蘇東坡主要是個詩人、作家。他當然是以此得名的。他的詩文中有一種特質,實在難以言喻,經過翻譯成另一種文字后,當然更難以捉摸。杰作之所以成為杰作,就因為歷代的讀者都認為“好作品”就是那個樣子。歸根結底,文學上萬古不朽的美名,還是在于文學所給予讀者的快樂上,但誰又能說究竟怎樣才可以取悅讀者呢?使文學作品有別于一般作品,就在于在精神上取悅于人的聲韻、感情、風格而已。杰作之能使歷代人人愛讀,而不為短暫的文學風尚所淹沒,甚至歷久而彌新,必然具有一種我們稱之為發自肺腑的“真純”,就猶如寶石之不怕試驗,真金之不怕火煉。蘇東坡寫信給謝民師時說:“文章如精金美玉,市有定價,非人所能以口舌論貴賤也。”
可是,使作品經久而不失其魔力的“真純”又為何物?蘇東坡對寫作與風格所表示的意見,最為清楚。他說做文章“大略如行云流水,初無定質,但常行于所當行,常止于不可不止。文理自然,姿態橫生。孔子曰:言之不文,行之不遠。又曰:詞達而已矣。夫言止于達意,則疑若不文,是大不然。求物之妙,如擊風捕影,能使是物了然于心者,蓋千萬人而不一遇也,而況能使了然于口與手乎?是之謂詞達。詞至于能達,則文不可勝用矣。揚雄好為艱深之詞,以文淺易之說。若正言之,則人人知之矣,此正所謂雕蟲篆刻者”。在此為風格作解釋,蘇東坡很巧妙地描寫了他自己的為文之道,其行止如“行云流水”,他是把修辭作文的秘訣棄之而不顧的。何時行、何時止是無規矩法則可言的。只要作者的情思美妙,他能真實精確地表達出來,表達得夠好,迷人之處與獨特之美便自然而生,并不是在文外附著的身外之物。果能表現精妙而能得心應手,則文章的簡潔、自然、輕靈、飄逸,便能不求而自至,此處所謂文章的簡潔、自然、輕靈、飄逸,也就是上好風格的秘訣。文章具有此等特性,文章便不至于索然無味,而我們也就不怕沒有好文章讀了。
不管怎么說,能使讀者快樂,的確是蘇東坡作品的一個特點。蘇東坡最快樂就是寫作之時。一天,蘇東坡寫信給朋友說:“我一生之至樂在執筆為文之時,心中錯綜復雜之情思,我筆皆可暢達之。我自謂人生之樂,未有過于此者也。”蘇東坡的文字使當代人的感受,亦復如此。 歐陽修說每逢他收到蘇東坡新寫的一篇文章,他就歡樂終日。宋神宗的一位侍臣對人說,每逢皇帝陛下舉箸不食時,必然是正在看蘇東坡的文章。即便在蘇東坡被貶謫在外時,只要有他的一首新作的詩到達宮中,神宗皇帝必當諸大臣之面感嘆贊美之 。但是皇上對蘇東坡的感嘆贊美就正使某些大臣害怕,必使神宗在世一日,使蘇東坡一直流放在外,不能回朝。
有一次,蘇東坡寫文章力辯 文章本身使人感到快樂的力量,就是文學本身的報酬 。在世的最后一年,他有時曾想拋棄筆墨根本不再寫作,因為他一輩子都是以筆買禍。他在給劉沔的回信中說:“軾窮困,本坐文字。蓋愿刳形去皮而不可得者。然幼子過文更奇。在海外孤寂無聊,過時出一篇見娛,則為數日喜,寢食有味。如此知文章如金玉珠具,未易鄙棄也。”作者自由創作時,能自得其樂,讀者閱讀時,也覺愉悅歡喜,文學存在人間,也就大有道理了。
蘇東坡天賦的才氣,特別豐厚,可以說是沖破任何界限而不知其所止。他寫詩永遠清新,不像王安石的詩偶爾才達到完美的境界。蘇詩無須乎獲得那樣完美。別的詩人作詩限于詩的辭藻,要選用一般傳統的詩的題材,而蘇東坡寫詩不受限制,即便浴池內按摩筋骨亦可入詩,俚語俗句用于詩中,亦可聽來入妙。往往是他在作詩時所能獨到而別的詩人之所不能處,才使他的同道嘆服。 他在文學上的主要貢獻,是在從前專限于描寫閨怨相思的詞上,開拓其領域,可以談道談禪,談人生哲理,而且在冒極大之危險在幾乎不可能的情形之下成功 了。因為他經常必須在飯后當眾作詩,通常他比別人寫起來快,也寫得好。他的思想比別人清新,類比典故也比別人用得恰當。有一次在黃州為他送行的筵席上,一個歌伎走到他面前,求他在她的披肩上題詩。但是蘇東坡從來沒聽說有此一歌伎,立即吩咐她研墨,拿筆立即開頭寫道:
東坡四年黃州住,
何事無言及李琪。
至此停下,接著與朋友說話。在座的人以為這是很平淡無味的起頭,而且僅僅兩句,全詩尚未完稿。東坡繼續吃飯談笑。李琪上前求他把詩寫完。東坡又拿起筆來,將此首七絕的后兩句一揮而就:
卻似西川杜工部,
海棠雖好不吟詩。
此詩音韻諧和,猶如一粒小寶石,有輕靈自然之美。對李琪的恭維恰到好處,因而使此一黃州歌伎的芳名也永垂不朽了。中國詩的韻律很嚴,在用典故時需要高度的技巧,在和別人的詩時,也要用同樣的字,押同樣的韻。不知何故,蘇詩的韻,總比別人的用韻自然,并且他的用典,經仔細看來,含義更深。在寫散文時,他筆力所及,至為廣闊,自莊嚴純正的古文風格,至輕松曼妙扣人心弦的小品,無所不能,各臻其妙。東坡之以大家稱,不無故也。
因此之故,蘇東坡在中國是主要的詩人和散文家,而且他也是第一流的畫家、書家,善談吐,游蹤甚廣。天生聰慧,對佛理一觸即通,因此,常與僧人往還, 他也是第一個將佛理入詩的 。他曾猜測月亮上的黑斑是山的陰影。他在中國繪畫上創出了新門派,那就是 文人畫 ,而使中國藝術增加了獨特的優點。他也曾開鑿湖泊河道,治水筑堤。他自己尋找草藥,在中國醫學上他也是公認的權威。他也涉獵煉丹術,直到臨去世之前,他還對尋求長生不死之藥極感興趣。他曾對神懇求,與妖魔爭辯,而且有時他居然獲勝。他想攫取宇宙間的奧秘,不幸未竟全功,只成功了一半,乃一笑而逝。
倘若不嫌“民主”一詞今日用得太俗濫的話,我們可以說蘇東坡是一個極講民主精神的人,因為他與各行各業都有來往,帝王、詩人、公卿、隱士、藥師、酒館主人、不識字的農婦。他的至交是詩僧、無名的道士,還有比他更貧窮的人。他也喜愛官宦的榮耀,可是每當他混跡人群之中而無人認識他時,他卻最為快樂。他為杭州、廣州興辦水利,建立孤兒院與醫院,創監獄醫師制度,嚴禁殺嬰。在王安石新法的社會改革所留下的惡果遺患之中,他只手全力從事救濟饑荒,不惜與掣肘刁難的官場抗爭。當時似乎是只有他一個人關心那千里荒旱,流離餓殍(飄三聲,義餓死)。他一直為百姓而抗拒朝廷,為寬免貧民的欠債而向朝廷懇求,必至成功而后已。他只求獨行其是,一切付之悠悠。今天我們確實可以說,他是具有現代精神的古人。
一
公元1036年, 四川眉山縣的彭老山,原本草木茂盛、郁郁蔥蔥,可不知中了什么邪,忽然間花草凋零,樹木枯萎;更詭異的是,六十多年后,這彭老山忽然又恢復了生機。
當地人說,彭老山草木衰敗那一年,有個叫蘇軾的小孩在眉山誕生了,彭老山千萬年的精華都跑到了蘇軾身上;六十多年后,蘇軾在常州去世,這些精華又回歸到彭老山,彭老山恢復了原來的生機。
大家都知道這肯定是個傳說。一般本事大點的人物,人們總會喜歡為他量身打造一些傳說,好讓他的人生變得更加神秘動人,滿足我們對大人物的一些幻想。
蘇軾的家鄉四川,是個美麗富饒、文化發達的地方,這里產生了司馬相如、陳子昂、李白等牛氣哄哄的文人,此外還有一大串牛人和四川有著千絲萬縷的關系。
蘇軾出生的眉山,是個小城鎮,但讀書風氣十分濃厚。蘇軾兄弟進京趕考那年,光一個眉山縣就推薦了四五十人參加禮部進士考試,高中進士的就有十三人,中榜率超25%,這在古代足夠拉橫幅拿出來吹一波了。
二
蘇軾出生在一個經濟條件良好的家庭,而且家里藏書很多,這樣的條件很利于一個人的讀書成才。
蘇家原本有六個孩子,三男三女,可惜一個哥哥三個姐姐走得早,最后只留下了蘇軾蘇轍兩兄弟。好在他倆夠給力,出色完成了傳宗接代和光宗耀祖的任務。
蘇軾八歲進入私塾讀書。這個私塾規模挺大,有一百多號學生,老師是一位道士。在校讀書期間,蘇同學表現搶眼,聰明過人。
在那么多學生中,蘇軾強勢登上最受老師夸獎排行榜top2。另一個top2學生叫陳太初,后來也中了進士,可惜人家對做官沒興趣,做了道士,一門心思修仙去了。
蘇軾在私塾讀書的三年里,他不僅勤奮好學,還關心國家大事。
一天,有一位從京城來的人到私塾,拿出石介(高級官員)所作的《慶歷圣德詩》給老師看,這是一首歌頌范仲淹、歐陽修等人革新朝政的詩。年幼的蘇軾在一旁很好奇,問老師這都是些什么人。
先生說:“你一小孩兒管這些干啥?”
蘇軾答:“呵,這都是天上的神仙?那我就不敢問了;如果也是地上的人,那有啥不能問?”
先生心想:這小子挺囂張,我喜歡。于是就給他講范仲淹等人的故事,并告訴他那幾個哥們都是當時的人中豪杰。
蘇軾那時年紀還小,不能完全明白這些東西,但心里已經牢牢記住了這些人。以后每當讀到這些人的詩文篇章,總要細細揣摩一番。
蘇軾十一歲時,被蘇洵送到眉山城西壽昌院讀書。教書的先生叫劉微之,是當地很有學問的人,曾經寫了一首詩《鷺鴦》,里邊的一句“漁人忽驚起,雪片逐風斜”讓他得意得快飄起來了。
但蘇軾鼓足勇氣給老師潑了盆涼水:“老師,我認為“雪片逐風斜”沒有寫出鷺鴦歸宿,不如“雪片落兼霞”好。”劉微之一聽,立馬對蘇軾豎起了中指,不,是豎起大拇指,并贊嘆道:“我...我不是你的老師啊!”
蘇軾腦袋瓜子聰明,這還不是最可怕的。最可怕的是他學習還超用心。不光用心,還講學習方法。
古人讀書通常會抄書,這既能加深記憶,又能練習書法,一舉兩得。蘇軾也喜歡抄書,并且是抄書界的佼佼者。
單拿《漢書》來講,他曾將一百卷的《漢書》手抄三遍!要知道《漢書》可是將近七十五萬字的皇皇巨著。蘇軾抄寫《漢書》不是在做低水平自我感動式勤奮,他是用腦子的:最開始將一段文字用三個字抄寫概括,第二次用兩個字抄寫概括,最后只用一字來抄寫概括。
這種方法,減輕了記憶負擔,提高了記憶效果。有人從《漢書》抄寫本中隨意挑出一個字,蘇軾就能通過這字一直背誦下去,都不帶出錯的。
早年間的魔鬼訓練讓他打下了扎實的基本功,在后來的人生道路上受益無窮。
在當翰林學士知制誥(皇帝秘書)時,他起草過八百多道圣旨,文字準確不必說,各種史料典故也是信手拈來,直接跳過查閱書籍環節。
此外,蘇軾發明了狂炫酷拽的“八面受敵讀書法”,其實就是分主題閱讀法。
一本書從不同的角度切入去閱讀,比如名著《紅樓夢》,可以從研究詩詞的角度進行閱讀,從研究古代習俗的角度進行閱讀,也可以從看小說故事的角度去閱讀。
這樣一本書就可以讀成好幾本,能省下不少買書錢,更重要的是把書給讀厚、讀透了。
如果蘇軾的童年只有讀書學習,那我們要集體為他默哀三分鐘了。好在蘇軾除了讀書,童年活動項目十分豐富。
比如他愛好種樹,曾憑一己之力種了上萬棵;有時和小伙伴登山涉水,欣賞家鄉大好風光;有時滿山遍野亂跑,尋找各種水果;有時騎在牛背上,一邊放牛放羊,一邊悠閑地讀著書;有時和小伙伴們在地里挖小溝,往里邊灌水,讓它變成“長江大河”,或者堆一個小土墩,在上面放“烽火”。
一天,他們在地里挖著挖著,挖出一塊淺綠色的魚形石塊,父親蘇洵看了,發現是塊上乘的硯石,嘴角不禁微微上揚:好兆頭啊,我有一種預感,我兩兒子今后在文學上會大搞事情。
三
蘇軾還小的時候,蘇洵常常在外面晃蕩,四處游學,家庭教育的重任就落到了母親程夫人的肩上。
程夫人來自于朝廷高官之家,文化素質過硬,個性仁慈而果斷。她教育起孩子來很有一套,常常挑選歷史上各種人事成敗的問題給孩子講述,從而培養他們良好的人格。
有一天,程夫人教兒子讀《漢書·范滂傳》。范滂是東漢有名的政治家,胸懷大志,鐵面無私,學問和人品都沒得說。
當時,朝廷被一群太監搞得烏煙瘴氣,一些仁人志士拍案而起和太監們對著干,結果沒干過他們。范滂牽連其中,為了堅持理想,不得不選擇犧牲自己的生命。
在和母親告別時,他說:“母親啊,我對不起您。弟弟孝順,他會好好照顧您,我就跟著父親在九泉之下,生者和死者,都各得其所,請母親不要悲傷。”
他母親說:“你已經有了美名,又想長壽富貴,這兩者能同時得到嗎?去吧,我支持你舍棄生命,實現自己的理想。”
讀到這里,程夫人低頭長嘆一口氣,沉默不語,母子倆都被這段可歌可泣的歷史給打動了。十歲的小蘇軾站起身來,激動地對母親說:
“媽媽,如果我也要做個像范滂那樣的人,您會同意嗎?”
程夫人答道:“你如果能做范滂,我怎么就不能做范滂的母親?”
多么堅定而有力的反問,一顆幼小的心靈受到十萬點震顫。
在母親的言傳身教之下,小小的蘇軾立下大大的志向,他要做一個為理想堅持到底的人,哪怕是豁出去性命!
程夫人心地善良又信佛法,對世間生命都有著一顆仁愛之心。蘇軾家的庭院,長滿了花草樹木,很多鳥都飛來這里筑巢、休息。
程夫人告訴家人不要傷害小鳥,時間長了,庭院里的鳥兒越來越多,膽兒也越來越肥,有的把窩都筑到低矮的樹枝上了。
蘇軾兄弟和小伙伴們常常笑嘻嘻地圍著鳥窩,給可愛的小鳥們喂食。蘇軾在《異鵲》這首詩中這樣描述:
普我先君子,仁孝行于家。
家有五盲國,么風集禍花。
是時烏與雀,巢殼可俯拿。
憶我與諸兒,飼食觀群呀。
日常生活中,程夫人通過這樣一件件小事,來培養兒子的仁愛之心。
千百年來,人們之所以一直熱愛、敬仰蘇軾,不僅僅是因為他留給我們的作品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更在于這些作品所表現出來的博大、仁慈、溫厚的心靈世界,那是一種能傾倒萬千大眾的人格魅力。
四
蘇軾的父親蘇洵,是個思想獨立,性格古怪的個性人物,小時候看不慣當時的教育方式,拒絕好好讀書,其囂張程度在當地兒童圈一時無二。
直到二十七歲,也不知受了什么刺激,開始懸梁刺股,發憤苦書,一不小心成了北宋著名散文家,和兩個兒子一同光榮入選“唐宋八大家”。
由于他的故事夠勵志,具有雞血功效,成功進入《三字經》,于是就有了“蘇老泉,二十七,始發憤,讀書籍”這么一段。
作為父親,蘇洵自然也很注重對兒子的教育。但和母親不同,他的教育是“嚴”字當頭。
蘇軾六十多歲時被貶到海南,還夢見過小時候父親監督自己讀書的情形:
夜夢嬉戲童子如, 父師檢責驚走書。?
計功當畢《春秋》余,今乃粗及桓莊初。
怛然悸寤心不舒, 起坐有如掛鉤魚。……(《 夜 夢》)
詩的大意是:晚上夢見自己小時候貪玩,父親對自己學習要求很嚴格;按照計劃,當天應該讀完《春秋》 這部書,可現在才讀到桓公莊公部分,才讀了一小部分啊。
怎么辦?好怕父親來檢查作業修理我,心里一直提心吊膽,就像嘴里掛了魚鉤的魚一樣不舒服。
蘇軾寫這首詩已經六十多歲了,此時的他歷經人生的起起伏伏,生活已經把他折磨得焦頭爛額。
這都什么情況了,竟然還會夢見小時候父親督促自己讀書的情形,求父親給蘇軾幼小心靈留下的陰影面積。
蘇洵早年間喜歡去各地游學,所以見多識廣。回到家中,他就把所見所聞都講給蘇軾兄弟聽,兩兄弟瞪大了眼睛跟著這位導游神游大江南北。
后來蘇軾在各地做官,總忍不住利用空閑時間游山玩水,尋訪各地人文古跡,這里邊有他老爸的功勞。
蘇洵除了喜歡四處去浪,還喜歡收藏藝術品。雖然家里只是小康水平,但收藏名人字畫向王公貴族看齊。
沒有什么能阻擋他購買一件藝術珍品的決心。比如他曾看上一座木假山,眼睛都不眨直接脫下身上的貂皮襖給換了回來,您可真是要藝術不要溫度。
蘇軾從小對父親的彪悍行為耳濡目染,也對藝術充滿了興趣。
他會彈古琴,為了弄清琴的發音原理,還冒著被打一頓的風險,把家里收藏的一張唐代名琴給拆開來搗騰了一番;他愛下棋,但棋藝不高,喜歡坐在旁邊看別人下棋,看上一天也不在話下;他也十分喜歡書法和繪畫,后來在這兩項上一路開掛,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在書法上,蘇軾與黃庭堅、米芾、蔡襄,并稱宋代書法四大家,代表作《寒食詩帖》;在繪畫上,蘇軾是“文湖州竹派”的重要人物,代表作《枯木竹石圖》。
蘇軾天資聰穎,勤奮好學,再加上父親的嚴格要求,十多歲就成了作文好手。有一次,父親讓他以《夏候太初論》為題寫一篇文章,父親看完后直接豎起大拇指。蘇軾在文中寫道:
人能碎千金之壁,不能無失聲于破釜;能搏猛虎,不能無變色于蜂蠆。
這兩句話,無論是文字還是思想,都已經非常成熟了,很難想象這是一個十歲孩子寫出來的。蘇軾也很得意這兩句話,后來還把它們用在了《黠鼠賦》和《顏樂亭詩序》兩篇文章中。
又有一次,蘇洵讀到歐陽修的《謝宣詔赴學士院,仍謝賜對衣、金帶及馬表》,覺得特別棒,叫蘇軾好好研究研究,模仿一篇。
結果蘇軾仿寫的文章又讓父親連連點贊,蘇洵興奮地說:“瞧著吧,我兒子將來一定會用得著這篇文章。”?
他還真說對了,后來,蘇軾多次入學士院,多次得到皇帝賞賜的對衣、金帶和馬,所以這類謝表寫了很多次。
關于寫文章,蘇洵一向不喜歡空虛浮夸、玩弄辭藻,他認為文章就應該內容充實、情感真實,所以平時要求兒子寫文章也要按照這樣的風格來。
那時的蘇軾還不知道,父親的要求會給自己的科舉之路插上一雙隱形的翅膀,帶他飛給他希望。
兒子聰明好學才華出眾,蘇洵十分驕傲,但這驕傲中又摻雜著一絲擔憂。因為他已經看出了這個兒子性格中的一個弱點:豪放不羈、鋒芒畢露。
這個弱點不加重視今后很可能會帶來巨大的麻煩,所以特意寫了一篇《名二子說》告誡兒子:
輪、輻、蓋、軫,皆有職乎車,而軾獨若無所為者。雖然,去軾則吾未見其為完車也。軾乎,吾懼 汝之不外飾也。天下之車莫不由轍,而言車之功者,轍不與焉。雖然,車仆馬斃而患亦不及轍。是轍者,善處乎禍福之間也。轍乎,吾知免矣。
“軾” ,車廂前端供扶手的橫木。“轍” ,車輪碾過的痕跡。
短文前半部分說:車輪、車輻、車蓋、車軫在一輛車上都有各自的用途。只有車軾,好像沒啥用。但如果去掉車軾,這就不再是一輛完整的車了。
蘇洵是想告誡蘇軾:我給你取名為軾,就是想提醒你,才華過于外露會招來嫉恨、暗算,做人要像車軾一樣,雖然處在車子的顯要位置,卻很善于掩飾、保護自己。
對于蘇轍,蘇洵告訴他:天底下的車都會產生車轍,但大家說起車子的功勞,不會想到車轍,如果有了翻車、馬斃這樣的災禍,這鍋也不會甩到車轍頭上,車轍能很好地處于禍福之間。我給你取名轍,就是知道你將來一定能夠避免禍患。
不得不說,蘇洵看兩個兒子還是看得很準的。蘇軾、蘇轍兄弟日后的經歷真如這篇文章中所說的那樣。
蘇軾個性真摯坦率,不懂得外飾,不管說話還是寫詩作文,都口無遮攔,心里有什么就說什么,結果就是屢次遭貶,嘗盡人生苦滋味。
不過,正是這樣一種性格,才顯得他這么可愛,才使得他和他的作品具有了超越時空的魅力。
蘇轍呢,性格正好和他的哥哥相反,比較低調平和,含蓄不露,雖然一生也有過起落,但沒遇到過大禍,最終平安活到了七十多歲。但比起哥哥,還是少了幾分可愛。
五
一天天過去,轉眼間蘇軾兄弟年齡到二十歲左右了,經歷了十年的寒窗苦讀,是時候去京城參加科舉檢驗一下成果了。
不過,在離開家鄉之前,他們還得完成一件人生大事----結婚。
二十歲左右就結婚,為啥要這么著急,考完回來再慢慢考慮不好嗎?
其實,如果他們沒結婚就進京考試,一旦考中,有女兒的人家就會托人來提親。
在那個年代,每到科舉時節,有女兒的大戶人家都摩拳擦掌等待著放榜,看誰中榜就趕緊去提親。
不過,蘇軾父母似乎不喜歡這樣,他們覺得兒子娶個當地姑娘更好,畢竟家離得近,更重要的是對姑娘家的情況清楚得多。
所以,蘇東坡十八歲時,娶了家在眉山附近的王弗小姐,王弗那時才十五歲,難以想象,換到現在女孩還在上初中。
第二年,十六歲的蘇轍也成家了,妻子比他小兩歲。不得不說,在結婚這件事上,弟弟比哥哥要狠。
我們現代社會講的是戀愛自由婚姻自由,在古代,婚姻基本是父母直接包辦。至于戀愛,結婚后慢慢談吧。
父母包辦的好處是簡單省事效率高。但壞處也很明顯,婚前夫妻雙方都不了解彼此,萬一合不來會不會把家搞得雞飛狗跳?這樣的婚姻就是在玩冒險游戲。
好在蘇軾兄弟都得到了婚姻女神的眷顧,婚后的生活很美滿。
現在,該準備的準備了,該完成的大事完成了,父子三人要正式啟程進京了。
漫漫科舉之路,等待蘇軾兄弟的是春風得意還是鎩羽而歸呢?我們下回分解。
文章來源于網絡,所有權歸原作者所有,大道家園只作為存儲空間,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進行刪除。
本文地址://n85e38t.cn/guoxue/126424.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