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夜片无码AB区在线播放APP

登錄
首頁 >> 諸子百家 >> 國學文化

她們是明朝最后的兩代賢后,堪稱大明最令人嘆惋的陪葬!

洪都煙客 2023-09-19 00:31:56

歷史上的明朝,誕生了眾多的“奇葩皇帝”。

特別是在明朝中后期,一代代帝王可謂是不管不顧的任性行事、放飛自我。明世宗嘉靖皇帝朱厚熜專注于修仙煉丹,不問政事;明神宗萬歷皇帝朱翊鈞深居后宮,三十年不上朝,致使朝政廢弛;明光宗泰昌皇帝朱常洛沉迷美色,隨后又是“病急亂投醫”,終成“一月天子”;明熹宗天啟皇帝朱由校則一心投在木匠活上,致使“權閹”魏忠賢專政,弄得朝堂上一片烏煙瘴氣;而明思宗崇禎皇帝朱由檢,性格上孤僻、多疑,剛愎自用,卻又不愿意承擔責任,盡管他想要勵精圖治以求中興,但最終的結果卻是忠臣良將被自己“坑死”,國家也在危局中風雨飄搖。

就這樣,“奇葩”的皇帝導致了明朝朝局的持續動蕩,貪腐橫行,黨爭不斷,這成為了明朝滅亡的重要原因。

然而,明朝并不僅僅只盛產“奇葩皇帝”,也盛產“賢后”。

或許正應了那句老話,“窮人家的孩子早當家”,這些出身并不顯赫的明朝帝后們,用各自的方式幫助、輔佐、支持著自己的皇帝丈夫,在中國封建王朝的歷史上留下了一樁樁美談。

這其中包括了跟隨明高祖朱元璋打天下、治天下,并勸諫朱元璋寬和、仁愛對待臣民的馬皇后;有“女諸葛”之稱、積極為明成祖朱棣出謀劃策的徐皇后;支持、力挺張居正進行改革,共同開創“萬歷中興”局面的李太后。

而在她們之后,還有兩位賢后。

她們聰慧睿智,識大體、顧大局,對國家忠心,對于自己的皇帝丈夫耐心、細心,盡管她們二人沒有能夠改變明朝滅亡的歷史進程,但是她們的所作所為,也將為歷史銘記。

這兩位賢后便是天啟皇帝朱由校的張皇后,以及崇禎皇帝朱由檢的周皇后。

崇禎十七年(1644年),就在北京城破之時,兩位賢后為保全皇室尊嚴,先后用自盡身亡的方式殉國,而她們的隕落,也絕對堪稱大明王朝最令人嘆惋的“陪葬品”。

天啟皇帝的張皇后,魏忠賢命中注定的“克星”。

張皇后,本名張嫣,能夠成為天啟皇帝的皇后,靠的便是其美貌。

“頎秀豐整,面如觀音,眼似秋波,口若朱櫻,鼻如懸膽,皓牙細潔。” 歷史上,更是將其同春秋時期的夏姬、魏文帝皇后甄氏、北齊文宣帝皇后李祖娥、隋煬帝皇后蕭氏并稱為中國古代歷史上的“五大艷后”。

就這樣,張嫣從5000名候選人中脫穎而出,歷經“八關”挑選,最終被天啟皇帝看中,并于明天啟元年(1621年)被冊封為皇后。這一年,張皇后只有不到15歲,而他的丈夫天啟皇帝也僅僅是不到16歲。

然而僅僅過了不到三年的時間,大明王朝就迎來的最為“黑暗”的魏忠賢專政時期。

從天啟三年(1623年)開始,魏忠賢便利用天啟皇帝對其的信任和器重,不斷網羅罪名排除異己,迫害忠良,而他與他的“對食”、天啟皇帝的奶媽“奉圣夫人”客氏,更是狼狽為奸,做出了不少傷天害理的事情。

與此同時,魏忠賢和客氏為了進一步加強對天啟皇帝的控制,也將魔爪伸向了后宮之中,張皇后就是他們首要打擊的目標。

只不過,天啟皇帝朱由校對于張皇后可以說是絕對的“真愛”,任憑魏忠賢和客氏怎樣的詆毀、造謠以及誣陷,天啟皇帝始終不為所動,依然寵愛著自己的這位結發妻子,這也使得魏忠賢和客氏對其是束手無策。

實際上,魏忠賢和客氏對于張皇后的怨恨是由來已久,就連這二人都不會想到的是,自己面前的這位十多歲的小姑娘,根本就不是只有美艷的“花瓶”,她有思想、有智慧,是魏忠賢等人無法駕馭的。再加上天啟皇帝對其是極度寵愛信任,如果加以時日讓她的兒子登基或者她成功勸動了天啟皇帝,那么魏忠賢和客氏兩人必將是死無葬身之地。

而是在此期間,張皇后就經常對客氏的不端行為進行訓斥和懲罰,就連魏忠賢也被她多次教訓,這在讓魏忠賢“夫婦”二人感到懼怕的同時,也堅定了其動一動皇后的決心。

于是在皇后懷孕期間,魏忠賢和客氏借著皇后偶感腰痛,找人按摩的時機,安排人替換冒充并用“陰謀”致使張皇后早產,不僅讓天啟皇帝本應擁有的嫡長子懷沖太子朱慈燃早殤離世,更使得張皇后此后再也無法生育。

而在這之后,喪心病狂的魏忠賢和客氏又先后用極為陰險的手段,讓天啟皇帝的次子朱慈焴、三子朱慈炅先后早殤,并且是現場毫無證據,直到魏忠賢倒臺自殺,客氏被嚴刑逼供,才將這一切和盤托出。也正是魏忠賢和客氏的卑劣行徑,最終導致了天啟皇帝的“無后而終”,魏忠賢想要繼續扶持幼年天子挾制朝局的陰謀也只得破滅,可謂是“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

在魏忠賢和客氏殘害天啟皇子的同時,為了更好的震懾后宮,除了張皇后之外,其他后妃對這二人稍有不從,也將遭到殘忍的報復。裕妃張氏就因對魏忠賢和客氏的有所不敬,在其懷孕期間遭到誹謗和誣陷,被打入冷宮,隨后又被撤走全部侍從,不給供食供水,最終被活活餓死。而失去皇子的貴妃范氏和貴妃任氏,也遭到了二人的迫害,直到崇禎登基之后才被平反。

面對魏忠賢和客氏的囂張氣焰,張皇后并沒有氣餒,忍受著喪子之痛的她繼續同這二人進行著較量。

《明史》記載:

帝嘗至后宮,后方讀書。帝問何書。對曰:“《趙高傳》也。”帝默然。 張皇后用這樣的方式含沙射影的指出魏忠賢帶來的危害,盡管天啟皇帝明白張皇后所講,但是對于眼前的局面也已經是無可奈何,只得選擇沉默。

其實天啟皇帝并不傻,他懂得維護張皇后,懂得維護、支持他的老師孫承宗,甚至也大罵過毛文龍,說明他有著一定的頭腦和思維,能夠辨別善惡忠奸。只不過一直以來他都是一個任人擺弄的工具,先是李選侍,后是魏忠賢,他們讓天啟皇帝不讀書、不執政,只想讓他玩兒好將他控制起來,這才“耽誤”了天啟皇帝,更是影響到了大明王朝的存續。

終于在天啟七年(1627年),這位“木匠天子”也走到了生命的盡頭,張皇后和魏忠賢的最終較量也就此開始。

看著奄奄一息的天啟皇帝朱由校,魏忠賢深知按照明朝的禮法制度,朱由校無后,只能由他的弟弟、信王朱由檢繼位,然而朱由檢平時為人低調,深居王府,素不與人來往,魏忠賢不能像控制天啟一樣控制朱由檢,于是他選擇了“狗急跳墻”,決心放手一搏。

他一方面,尋找待產婦女,編織謊言說是天啟皇帝的“龍種”,另一方面,又輪番派人游說甚至威脅張皇后,讓其進行承認。這樣,幼年“皇帝”登基,魏忠賢和客氏依然可以掌握權勢。

然而,張皇后對于魏忠賢和客氏的陰謀予以了強烈的痛斥,認為他們的行徑這是“欺天”和“蔑祖”,不僅堅決不從,同時還不顧危險,陪伴在天啟皇帝身邊,終于讓天啟皇帝回心轉意,決定讓信王朱由檢繼承皇位。

就這樣,朱由檢被傳喚進宮,天啟皇帝拉著他弟弟的手說:

“吾弟當為堯舜。” 朱由檢以為是魏忠賢的詭計,連忙下跪推辭,直到張皇后的出現,朱由檢這才明白,自己的哥哥天啟皇帝所言確系真心實意,也就此決定要扛起了大明王朝的江山社稷。

天啟七年(1627年)八月十二日,天啟皇帝召見了信王朱由檢,八月二十二日,天啟皇帝撒手人寰。此時的魏忠賢想用秘不發喪的方式以完成自己的陰謀,可是他沒有想到,張皇后先動手了。

就在在天啟皇帝去世后,張皇后一邊宣布天啟皇帝駕崩的消息,一邊派人請信王朱由檢入宮,同時他還請來了一位就連魏忠賢都不敢招惹的重量人物坐鎮,宣讀天啟皇帝的遺詔。

這個人便是英國公張維賢,明成祖朱棣手下第一勇將,“靖難之役”的首功之臣、初代英國公張玉之后,他的權勢、地位、爵位和影響力,都使得魏忠賢都望塵莫及。在此前的“移宮案”中,張維賢就與魏忠賢有過交道,并且是當眾呵斥魏忠賢,盡管魏忠賢懷恨在心,并且將參與其中的其他人,包括楊漣、左光斗、王安等人盡皆處死,但是他唯獨不敢動這個張維賢。

就這樣,崇禎皇帝朱由檢在張皇后以及張維賢的扶保下得以順利登上皇位,魏忠賢的計劃最終破產,也只得接受了現實。

這時的張皇后,仍不忘提醒朱由檢一句:

“勿食宮中之食。” 在這之后,又積極協助崇禎,扳倒了魏忠賢和客氏,并對閹黨成員進行了清算,維系了皇權統治。在此過程中,張皇后可謂是居功至偉,而她也算是為自己幼殤的兒子報仇雪恨。

崇禎皇帝對于自己的這位皇嫂也是非常尊重,將其封為“懿安皇后”,而張皇后也在崇禎朝盡其所能的協助崇禎。

這名二十多歲的女子,能在最為緊張的時候挽救大明王朝的危局,一代賢后之名她確實當之無愧。

崇禎皇帝周皇后,當之無愧的崇禎“賢內助”。

明天啟六年(1626年),也就是天啟皇帝去世的前一年,在皇嫂張皇后的指婚下,當時還是信王的崇禎皇帝朱由檢,迎娶了時任兵馬司副指揮使周奎的女兒周氏為妻。

天啟七年(1627年),天啟皇帝去世,崇禎皇帝繼位,周氏正式被冊封為皇后。

前文中也說道了,剛剛入宮繼承皇位的崇禎皇帝朱由檢可謂是危機環伺,周圍遍布了魏忠賢的親信和黨羽,而張皇后的那句“勿食宮中之食”更是點出了形勢的險惡。

實際上,此時的崇禎也是早有準備,可以說與張皇后的擔憂不謀而合。

崇禎自帶干糧入宮,在沒有徹底穩定政局,理順宮中盤根錯節的關系前,所有的飲食都是這位周皇后親手所制。也正是因為二人共度患難,共同應對魏忠賢與客氏的威脅與加害,因此建立了深厚的情誼。史料記載:

“上重周后賢,伉儷恩甚備。” 作為崇禎朝時期的后宮之主,周皇后最大的優點就是識大體,顧大局。

崇禎皇帝寵信貴妃田氏,盡管心中有著嫉妒與不滿,但是周皇后并沒有一味的爭風吃醋,而是非常巧妙的處理后宮內部,以及自己與崇禎之間的關系,避免了因為后宮爭寵而影響到崇禎在前朝的執政。

崇禎十七年(1644年),李自成大軍正浩浩蕩蕩的向北京進發,此時的大明王朝已然是山窮水盡,崇禎皇帝不得已拉下臉來向大臣們借錢籌措軍餉,他希望大臣明白“皮之不存毛將焉附”的道理,慷慨解囊,讓自己和整個大明王朝能夠度過這個難關,但是崇禎失望了。

起初崇禎要求每位官員能出三萬兩銀子。結果,出錢最多的竟然是太監王之心,拿出了一萬兩,而內閣首輔魏德藻,竟然只拿出了五百兩。有的大臣為了躲避捐款,把家里的鍋碗瓢盆拿到大街上賣,以示自己真的無錢捐出;有的則是在家外面貼上廉價出售的紅紙,表示要舉家搬遷。

最讓崇禎失望的莫過于自己的岳父,周皇后的父親周奎了。

此時的周奎已經是朝中大員,并被封為了嘉定伯,加上周奎貪財無度,此時早已經是名冠京城的大富豪了。崇禎希望自己的岳父能拿出來十萬兩白銀,但是周奎除了哭窮還是哭窮。在崇禎的一再要求下,周奎僅僅拿出了一萬兩,還跑到宮里找到自己的女兒周皇后訴苦。

平時省吃儉用的周皇后,拿出自己僅有的體己銀子五千兩交給周奎,希望周奎以國丈的名義捐出來,作為大臣的表率,幫助國家度過難關。即便是這樣,周奎還要從這五千兩中扣下兩千兩,最后將一萬三千兩捐了出來。

然而,在大明王朝滅亡,李自成攻占北京后,正是這個周奎,為了討得李自成的歡心,不惜將自己的親外孫太子朱慈烺等幾位前來避難的崇禎皇子交給了李自成,用自己的至親當成“投名狀”。即便是如此,李自成還是不肯放過周奎,在隨后劉宗敏組織的“拷掠”中,周奎被打出了五十七萬兩白銀,也有說法是七十余萬兩的,而他最終也被活活的打死,成為歷史的笑柄。

這位“坑女兒”、“坑女婿”最終“坑了國家”的國丈,與自己節儉、賢惠的女兒相比,簡直就是無恥般的存在。

而周皇后的賢德也并不僅僅體現于此。

就在李自成的農民軍向北京步步進逼的時候,周皇后就用暗示的方式,向崇禎建議南遷。

《明史》記載:

后性嚴慎。嘗以寇急,微言曰:“吾南中尚有一家居。”帝問之,遂不語,蓋意在南遷也。至他政事,則未嘗預。 她希望崇禎南遷,暫避鋒芒,意圖東山再起。而實際上,不僅僅是周皇后,后來包括李明睿、李建泰等一眾朝臣也建議崇禎南遷,哪怕是崇禎自己不走,讓太子或者皇子們南遷也可以。

然而崇禎剛愎自用,且不愿承擔責任的性格弱點,再一次成為了拖累,直至北京城被圍,崇禎以及所有皇子都被困在其中,這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南明小朝廷未來的悲劇結局。

而在北京城即將被北京城攻破的前夜,周皇后也只能向崇禎皇帝哭訴道:

“妾事陛下十有八年,卒不聽一語,至有今日。” 這件事便說的是“南遷”之事,而這也成為了周皇后畢生的遺憾。

盡管周皇后沒有想張皇后般在關鍵時刻力挽狂瀾的光輝事跡,但是她用她的勤儉、賢良和淑德,維系著后宮的安穩,并且想盡辦法去幫助、支持自己的丈夫崇禎皇帝,也就此成為一代賢后的典范。

明崇禎十七年(1644年)三月十九,北京城被李自成大順農民軍攻破,崇禎皇帝在煤山自縊,正統明朝就此滅亡。

“朕自登基十七年,雖朕薄德匪躬,上干天怒,然皆諸臣誤朕,致逆賊直逼京師。朕死,無面目見祖宗于地下,自去冠冕,以發覆面。任賊分裂朕尸,勿傷百姓一人。” 這是崇禎皇帝自縊之前留下的遺言。

在無數人看來,北京城破前后,發生在崇禎身上的事情,可以用“悲壯”來形容,而他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可以說賺足了所有人的同情與欽佩。

也正是因為崇禎的“悲壯”,卻讓人忽視了兩位賢后的“隕落”。

就在北京城破的前一天,明崇禎十七年(1644年)三月十八,在崇禎發出“大事去矣”的感慨后,周皇后選擇了用自盡的方式結束了自己的生命。

帝令后自裁。后入室闔戶,宮人出奏,猶云“皇后領旨”。后遂先帝崩。 同時,崇禎皇帝的皇嫂張皇后,也在北京城破的時候自盡身亡,兩位賢后皆以如此的方式保全了皇家最后的尊嚴,也是保全了大明王朝最后的體面。

縱觀兩位賢后的一生,她們出生于明末亂世,面對的是紛繁復雜、動蕩不堪的朝局,以及內有黨派紛爭、奸佞橫行,外有起義不斷,強敵入侵的危急形勢。盡管對于此,身為女兒身的她們無法“挽狂瀾于既倒,扶大廈之將傾”,但是她們所做的已經充分盡到了自己作為妻子、作為皇后的職責。而她們也用自己弱小的身軀幫著兩位帝王乃至搖搖欲墜的大明王朝,扛下一份本應不屬于他們的責任。

所以她們的形象與事跡也值得為歷史所銘記,而她們的自盡殉國的悲劇式結局也更加的令人悲傷與嘆惋。

文章來源于網絡,所有權歸原作者所有,大道家園只作為存儲空間,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進行刪除。

本文地址://n85e38t.cn/guoxue/124962.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下一篇: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