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茶詞》分龍雨小不成絲,晏坐齋中試茗旗;乳燕出巢蠶上簇,山家又過炒青時。仿佛懸一軸圖畫,山家初夏雨景,逼人眼簾。讀《采茶詞》,使人嗅到一股強烈的泥土味和山區農家特有的生活氣息,感覺到生活的節奏和旋律,一種蘊涵在平和、寧靜、閑適中的可喜的生命搏動。樊增祥曾師事張之洞,是晚清中晚唐詩派的代表人物。學詩初好溫庭筠、李商隱、韓偓諸人,又嗜隨園、甌北諸大家,專取清新,強調創作個性和自我發抒。佳制“如美女簪花,高僧說法”(南社鹓雛語),風姿綽約、富于唐韻,堪稱詩藻富麗的才子。曾作《采茶詞》三首,清新的筆觸,飽蘸山家濃郁的泥土氣息。“分龍雨小不成絲”,描摹山家初夏景色,詩人首先著筆于“雨”。雨,往往是季節變換的外在表現形式和光陰荏苒的象征,大自然千變萬化,絢麗多姿的四季布景,常常在雨簾下更換——初夏景色雨中來。“不成絲”,指如絲如織的小雨。所謂“不成”者,只是比“如絲”小雨更稀疏罷了。何以知道這“不成絲”的是初夏小雨?因為前有“分龍”二字。把雨與季節巧妙地綰結在一起,以表現不同的情緒天地,是古代詩人常用的藝術手法。王維的“云里帝城雙鳳闕,雨中春樹萬人家”(《奉和圣制從蓬萊向興慶閣道中留春雨中春望之作應制》),用雨中樹的“春樹”,表明下在樹上的雨是春雨; 司空曙的“雨中黃葉樹,燈下白頭人” (《喜外弟盧綸見宿》),用雨中紛紛墜舞的黃葉,表明聲催黃葉離枝的是秋雨。同樣,僧志安的“沾衣欲濕杏花雨,吹面不寒楊柳風” (《絕句》)、陳與義的“客子光陰詩卷里,杏花消息雨聲中”(《懷天經智老因訪》),都將雨與杏花聯系在一起,從而暗示讀者是早春雨。樊增祥此句同樣用了暗示和點染的方法。江浙一帶山區,以夏歷四月二十日至五月二十日前后稱“分龍”,這一時期的雨稱“分龍雨”,謂時節入夏,雨勢轉暴,龍分域行雨,陰晴隔一轍而異。因此,此句既表明了雨量,又暗示了雨的時間性和地域性。在春夏轉換的生活節奏里,山農正“晏坐齋中試茗旗”。“宴”是安然的樣子,“齋”是山農的茅廬瓦舍。農舍里又是一番情景——“乳燕出巢蠶上簇”,宛然一幅山家初夏情趣盎然的生活圖畫:遠遠近近,濃濃淡淡的山巒; 茅屋上織成一層煙雨; 山農在農舍里靜靜地品茶,屋梁上幾只燕窩,架上數盤蠶匾,燕子毛羽將豐,春蠶昂首脫皮,整個山家生活寫得那么親切細膩。我們閉目可以想見,也許一連下了幾天雨,也許春蠶即將上簇,最忙碌的季節已經過去,山農不必再冒雨采摘嫩桑飼蠶或爐邊焙茶,可以安閑地坐在茅屋中稍事休息了。且將新火煮新茶,正可以度過這段細雨霏霏的光陰。從“試茗旗”的“試”字上,我們可以知道,所試“茗旗”,正是今年焙制的新茶。品試的目的,既是享受勞動成果,也是檢驗勞動成果。看看今年焙制的情況,明年要不要改進等等。從“山家又過炒青時”一句可以看出,詩人筆下的山家是閉塞的,沒有日歷,不解數甲子。“山中無日歷,寒暑不知年”; “山僧不解數甲子,一葉落知天下秋”。但山農畢竟與山僧不同,山僧既日以化緣誦經為能事,一切任其自然,不用也不必去精確地計算時間。山農不同,一年四季,該種的要種,該收的要收,不知節氣就要誤了農活,時間觀念往往與生產方式結合在一起。著“炒青時”這一模糊概念,則山區之閉塞,民俗之淳厚,勞動的喜悅,都躍然紙上,其意蘊比“山家又過晚春時”雋永得多。眼下,一切都是恬淡、安閑的,乳燕剛剛出巢,春蠶開始上簇,品茶人有輕輕的呷水聲,炒青時節一過,晚春便在分龍雨中結束,與前來接班的初夏在冥冥中充滿默契卻沒有一句語言。只有小雨,帶著微微傾斜的不大的動勢,像淺淺的鉛筆涂線,中和了強烈的陽光,使整個天地顯出一片透明和朦朧,使人對籠罩在小雨中寧靜、淡遠的意境神往不已。但正在這平和、寧靜的外表之下,蘊藏著強勁的生活旋律;在閑適靜謐之中,潛伏著可喜的生命搏動——哺乳了一春的雛燕,學著試飛;飼養了一春的蠶兒,試著上簇;生命出現了新的節奏和轉折。試茗旗,看起來是悠閑地品茶,實際上是前一個農忙結束,后一個農忙尚未到來之際的片刻閑暇,是兩個生活強音符號之間一段休止符號。試上、試飛、試品,預示著生活新節奏的開始,而這種生命的搏動,生活的節律,又是在晚春與初夏交替的總的自然節奏中進行的。我們讀這首詩,同樣可以聽到詩人曾經聽到過的生活和自然搏動的胎音。樊增祥(1846年~1931年),清代官員、文學家。原名樊嘉、又名樊增,字嘉父,別字樊山,號云門,晚號天琴老人,湖北省恩施市六角亭西正街梓潼巷人。光緒進士,歷任渭南知縣、陜西布政使、署理兩江總督。辛亥革命爆發,避居滬上。袁世凱執政時,官參政院參政。曾師事張之洞、李慈銘,為同光派的重要詩人,詩作艷俗,有“樊美人”之稱,又擅駢文,死后遺詩三萬余首,并著有上百萬言的駢文,是我國近代文學史上一位不可多得的高產詩人。著有《樊山全集》。
文章來源于網絡,所有權歸原作者所有,大道家園只作為存儲空間,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進行刪除。
本文地址://n85e38t.cn/guoxue/124563.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明代詩人沈明臣詩《凱歌》賞析
下一篇: 詞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