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滸傳》的梁山好漢中,有好幾個都文了身:比如花和尚魯智深,浪子燕青,九紋龍史進。“病關索”楊雄,“露出藍靛般一身花繡”;“短命二郎”阮小五,胸前刺著“青郁郁一個豹子”;
“雙尾蝎”解寶,“兩只腿上刺著兩個飛天夜叉”;龔旺“渾身上刺著虎斑,脖項上吞著虎頭”,所以綽號“花項虎”;那么,水滸以外的人有沒有紋身呢?
后周太祖郭威早年起自行伍,脖子上刺有飛雀,人稱郭雀兒。郭威未取代后漢時,后漢主劉承祐之叔劉崇據河東之地虎視眈眈。老郭遂向老劉表示善意,假意擁立劉崇之子劉赟即位。
為此郭威還對劉崇使者說:“我出身低賤,脖子上還黥了飛雀,自古那有雕青天子,請你家將軍不要懷疑我”。 其實,劉崇也是有紋身的,所以五代以來軍人紋身成為習慣。
這種習俗逐漸民間化,后來一直演變成為一種民間時尚。由此可見,水滸以外的古人也是有紋身的。
宋人一般稱紋身為:“刺青”、“雕青”、“花繡”、“文繡”、“錦體”,我們今天多稱“紋身”。紋身最早也叫“文身”,可以追溯到古老的吳越之民俗“斷發文身”,再早據說是蚩尤部落的遺風。
那時紋身一般是圖騰,代表一個部落的信仰。后來出現了如梁山里的罪犯刺青。紋身的前身是刺青,是在紋身機還未出現時,用針沾墨水在身上一針一針把圖案刺上去。
圖案多以社會風氣較重的兵將、龍虎為主,很多人是在監獄里面做的,因為刺青只有黑色,不是專門的紋身顏料,時間長了顏色會發藍發青,所以又叫刺青。
先秦時代以來黥刑就是在犯人臉上刺字作警示。在古代典籍中,曾出現紋身、鏤身、扎青、點青、雕青等故事,如岳母刺字。需要指出,紋身與刺字不同。
紋身是往身上紋,一般是紋身者的自主行為;刺字是往臉上刺,是強制性、帶有侮辱性質的一種懲罰行為。但紋身也叫“點青”,又名扎青,應該源于刺字。
到了宋朝,紋身才真正流行起來并成為一種時尚,并有專門紋身俱樂部“錦體社”。 錦體社成員之間經常有紋身比賽,獲勝者還有獎品。
水滸傳里面李師師就曾對燕青說道:“錦體社家子弟,哪里去問揎衣裸體”。所謂“錦體社”就是宋代紋身愛好者的社團組織。
“錦體社”非常火,火到連血統高貴的皇族宗室時尚青年子弟都紛紛要求加入,搞得政府不得不三令五申嚴禁宗室雕青。可見宋人有多欣賞紋身。
小說反應當時歷史,水滸傳雖然是小說,但還是真實反映了宋代人們喜好紋身這一習俗。
文章來源于網絡,所有權歸原作者所有,大道家園只作為存儲空間,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進行刪除。
本文地址://n85e38t.cn/guoxue/117128.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