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能認識到過去的過錯,下決心以后(hou),不再犯。
然后,可以在生活中,實踐佛菩薩對我們的教導:諸惡莫作,眾善奉行。
在我(wo)(wo)們(men)(men)這世(shi)間,有一種極大(da)之善行,也是(shi)(shi)我(wo)(wo)們(men)(men)容(rong)易忽視的(de),就是(shi)(shi)孝(xiao)順(shun)父(fu)母,百善孝(xiao)為先,孝(xiao)順(shun)很能為我(wo)(wo)們(men)(men)積累福(fu)報。孔子說過,孝(xiao)順(shun)父(fu)母最(zui)難(nan)的(de)是(shi)(shi)“色難(nan)”,就是(shi)(shi)難(nan)以(yi)對父(fu)母和顏(yan)悅色,(朋友(you)你回想一下,是(shi)(shi)不(bu)是(shi)(shi)這樣?)所(suo)以(yi)我(wo)(wo)們(men)(men)要(yao)對父(fu)母以(yi)柔心對待(dai),講話輕(qing)聲(sheng)細語,語氣(qi)不(bu)要(yao)兇。
在佛法(fa)中,功(gong)德(de)一詞(ci),和福報(bao)一詞(ci),是(shi)有區別(bie)的,功(gong)德(de)一般(ban)指(zhi)(zhi)出世間,出輪回,證佛果用的。福報(bao)是(shi)指(zhi)(zhi)上蒼對我們(men)的獎勵,比如良好的財運,事業(ye)運,健康運等(deng),我估計(ji)你(ni)求(qiu)的,是(shi)消業(ye)障,求(qiu)福報(bao)吧(ba)。
佛門中,消業(ye)障(zhang),求(qiu)福報的(de)方式,除(chu)了諸(zhu)惡莫(mo)作,眾(zhong)善奉行(xing)以(yi)(yi)外,還有:吃素,放生(sheng),持(chi)守五戒,懺悔業(ye)障(zhang),念(nian)佛誦經持(chi)咒(zhou),以(yi)(yi)上方法,都(dou)可以(yi)(yi)幫助(zhu)我們消減苦痛,獲(huo)得吉祥(xiang)幸福如意。
除了(le)孝順父母,放(fang)生(sheng)(sheng)(sheng)也是一(yi)大善,很能為(wei)我們積累福(fu)報,為(wei)我們轉運獲福(fu)。建議學習一(yi)下放(fang)生(sheng)(sheng)(sheng),可以百度(du)搜索:放(fang)生(sheng)(sheng)(sheng)注意事項(xiang),放(fang)生(sheng)(sheng)(sheng)方法,了(le)解一(yi)下。推薦一(yi)個喜(xi)歡(huan)放(fang)生(sheng)(sheng)(sheng)的佛友聚集交流的地(di)方,百度(du)貼吧(ba)中的放(fang)生(sheng)(sheng)(sheng)吧(ba),里(li)面有很多放(fang)生(sheng)(sheng)(sheng)心得,放(fang)生(sheng)(sheng)(sheng)體會,放(fang)生(sheng)(sheng)(sheng)感應(ying)的好文(wen)章,高人也多,如果你想學放(fang)生(sheng)(sheng)(sheng),就去(qu)那(nei)看看吧(ba),有問(wen)(wen)題可以去(qu)那(nei)里(li)詢問(wen)(wen)。
另外,建議(yi)請一些佛(fo)(fo)(fo)法書(shu)籍回來(lai)閱(yue)讀(du)下,在自己(ji)依(yi)靠佛(fo)(fo)(fo)法,刷(shua)洗過去的(de)(de)罪惡,獲得未來(lai)的(de)(de)光明(ming)幸福(fu)的(de)(de)道(dao)路上(shang),得到更(geng)多(duo)的(de)(de)支持(chi)。像命運的(de)(de)形(xing)成,禍福(fu)的(de)(de)根源,人(ren)生的(de)(de)歸宿(su),離苦痛(tong)得幸福(fu)如意之道(dao),這些問題,在佛(fo)(fo)(fo)法中,都為(wei)我們作(zuo)了明(ming)確(que)的(de)(de)開示。
佛(fo)法書(shu)(shu)籍(ji)寺(si)廟里有(you)請,新華書(shu)(shu)店也(ye)有(you)售的。網上也(ye)有(you),很全。
福報也就是福氣,有的人很辛苦地努力,可就是命運不順。有的人天生好運氣,好命。可你想過沒有,那些有好運氣好福氣的人都是平常他們靠自己修來的,爭取的。那么如何增加自己的福氣,福報呢?就讓小人勉為其難來為大家說一說。
一,孝順父(fu)母(mu)(mu)。不(bu)(bu)要和(he)父(fu)母(mu)(mu)頂嘴,讓他(ta)們(men)(men)生(sheng)氣(qi)(qi)。不(bu)(bu)是(shi)說讓父(fu)母(mu)(mu)說什(shen)么你(ni)(ni)聽什(shen)么,而(er)是(shi)理(li)解(jie)他(ta)們(men)(men),了解(jie)他(ta)們(men)(men)的(de)脾氣(qi)(qi)難處(chu),這樣當(dang)他(ta)們(men)(men)和(he)你(ni)(ni)發(fa)(fa)脾氣(qi)(qi)的(de)時(shi)(shi)候,你(ni)(ni)是(shi)不(bu)(bu)會(hui)和(he)他(ta)們(men)(men)發(fa)(fa)脾氣(qi)(qi)的(de)。當(dang)有(you)不(bu)(bu)同(tong)意見(jian)時(shi)(shi),也要好好說,相信父(fu)母(mu)(mu)也能(neng)理(li)解(jie)的(de)。
二,做人要(yao)(yao)寬宏大度。不(bu)(bu)要(yao)(yao)為小事計(ji)較,只(zhi)要(yao)(yao)不(bu)(bu)是太過(guo)分,誰也(ye)有說錯(cuo)話(hua),辦錯(cuo)事的(de)時候;只(zhi)要(yao)(yao)不(bu)(bu)是有意,只(zhi)要(yao)(yao)有心悔改,要(yao)(yao)選(xuan)擇原(yuan)諒,選(xuan)擇不(bu)(bu)計(ji)較。
三,多做好事(shi),多做善事(shi),多幫助人。你幫助別(bie)人,別(bie)人自(zi)會(hui)記得(de)你對他的恩德,時間(jian)長了自(zi)然會(hui)有人替(ti)你考慮的。
四,積極努力上進,遠離垃圾(ji)人(ren),不良思想的人(ren)。否則你也會受那些不好(hao)的思想所影響(xiang),做一些不好(hao)的事,自然好(hao)運(yun)氣,好(hao)福報(bao)就遠離你。
五,飲(yin)食清淡(dan),少大魚大肉。清淡(dan)的飲(yin)食對人的身體好(hao),一個人只有身體健(jian)康,才(cai)會有好(hao)的一切。
六,少發(fa)脾氣(qi),不要說(shuo)過(guo)分的(de)話(hua),做過(guo)分的(de)事情。也就是說(shuo)話(hua)、辦事不要太過(guo)分、太絕對,這(zhe)樣(yang)對自己(ji)他人都(dou)不好(hao)。
七(qi),建立正確的(de)人(ren)生觀、價值觀、世界觀。遠離不(bu)良習(xi)慣(guan)例如賭博、吸毒、嫖娼等(deng),這樣你的(de)人(ren)生之路才(cai)能(neng)走入正軌,才(cai)會有幸福。
如何在(zai)常態當中讓自己緣分好一(yi)些,福(fu)報好一(yi)些呢?
這個(ge)確實要相信一(yi)(yi)個(ge)詞語叫(jiao)做“陰(yin)差陽錯(cuo)”或者說是(shi)(shi)必然(ran)當中的(de)偶然(ran)。佛(fo)法(fa)常常在講一(yi)(yi)個(ge)人(ren)(ren)有福報,很(hen)多人(ren)(ren)誤解了這個(ge)福報,福報就(jiu)一(yi)(yi)定(ding)是(shi)(shi)有錢嗎?或者一(yi)(yi)定(ding)有別墅、豪(hao)車嗎?吃得(de)好穿得(de)好嗎?不是(shi)(shi)的(de),福報跟這些東西實際上是(shi)(shi)不劃等(deng)號的(de)。為什么不劃等(deng)號呢?
老百(bai)姓有這么(me)一(yi)句話(hua):“你看這個人很(hen)有錢(qian),你看這個人有很(hen)好(hao)的(de)房和車”。可(ke)是下一(yi)句話(hua)就是“那要看他有沒有福來消受”。這句話(hua)很(hen)形象的(de)解(jie)釋了佛法所講的(de)福報(bao)。福報(bao)包括物(wu)質、精(jing)神和人緣(yuan),都包括在里面。所以,面對生活的(de)時候一(yi)定要注意(yi)給(gei)自(zi)己多培(pei)植福報(bao)。
培植福報(bao)的方式(shi)有(you)多(duo)種多(duo)樣,生(sheng)慈(ci)悲心(xin)、護(hu)(hu)生(sheng)。我說的是(shi)護(hu)(hu)生(sheng),不(bu)是(shi)放生(sheng)。護(hu)(hu)生(sheng)是(shi)慈(ci)悲心(xin),愛護(hu)(hu)生(sheng)命,尊重生(sheng)命,做自己力(li)所能(neng)及的布(bu)施(shi)。布(bu)施(shi)不(bu)一(yi)(yi)(yi)定要很(hen)(hen)多(duo)錢(qian)(qian),有(you)時候(hou)一(yi)(yi)(yi)分錢(qian)(qian)不(bu)花就能(neng)夠做很(hen)(hen)大的布(bu)施(shi)。比如看(kan)到別人需要幫忙去攙扶一(yi)(yi)(yi)下(xia)、需要幫著抬一(yi)(yi)(yi)下(xia)、推一(yi)(yi)(yi)下(xia)、搬一(yi)(yi)(yi)下(xia)。或者(zhe)一(yi)(yi)(yi)句話,看(kan)到一(yi)(yi)(yi)個(ge)人垂頭(tou)喪(sang)氣(qi),很(hen)(hen)沮(ju)喪(sang),但是(shi)你能(neng)夠講出一(yi)(yi)(yi)個(ge)讓他開心(xin)的道理,讓他重振生(sheng)活(huo)的信(xin)心(xin),這(zhe)就是(shi)布(bu)施(shi)。
有時(shi)候一個笑容、一個有信心的(de)(de)手勢,讓別人從(cong)你身上看到(dao)一種自信,這(zhe)些都是培植(zhi)福(fu)報(bao)的(de)(de)方(fang)式方(fang)法。通過培植(zhi)福(fu)報(bao)就能夠(gou)消除自己無形中不良的(de)(de)東西。我們常(chang)常(chang)說(shuo)陰(yin)差陽錯(cuo)!好的(de)(de)事情陰(yin)差陽錯(cuo),不好的(de)(de)事情也陰(yin)差陽錯(cuo)。其(qi)實他的(de)(de)因在哪里(li)呢?就在我們怎么去培植(zhi)。
往期精選
隨喜轉(zhuan)發(fa),也是(shi)一種功(gong)德!
凡是(shi)關注再生(sheng)網的用戶,在聊(liao)天(tian)界面
回復您(nin)想了解(jie)的生肖,如“雞”即可查看2017年該生肖運程詳解(jie)。
回復(fu)“城(cheng)市名”加(jia)“天氣”,如“北京天氣”即可查(cha)看每日(ri)最新天氣預(yu)報情況(kuang)。
回(hui)復“攻(gong)略”或“旅游”,即可(ke)查看再(zai)生網獨家旅游攻(gong)略指南。
返回(hui)首頁,點(dian)擊下方自定義菜單(dan)【相關引導】內【周易(yi)占卜】,即(ji)可進行占卜測試。
歡(huan)迎向再生網投稿:
再?生?網 rebirthweb
感恩| 分(fen)享| 包容| 自在
這十種功德事分別是:
“Dàna, sila, bhàvanà, apacàyana, veyyàvacca, pattidàna, pattànumodana, dhammasavana, dhammadesanà, ditthijjukammavasena.”
一共是十種,也就是:
第一是布施;
第二是持戒;
第三是禪修;
第四是恭敬;
第五是服務;
第六是回向(回向功德);
第七是隨喜功德;
第八是聽聞佛法;
第九是說法;
第十是正直己見。
這十種在巴利里面叫做造作功德的基礎。我們每一個禪修者,在禪修之外,想要造功德,我們可以依照在經論里面的這些指導去造功德。這樣的話,會明確很多,應當造哪一些功德,應如何造。而且,有些功德是非常容易的,是舉手之勞,易如反掌的。那么,接下來我們分別簡單的講一下:
第一種是布施(dàna)。布施是積累福德、積累福報最好的方式。在經論里面,有時候把布施分為兩種,有時候分為三種:一種是財施,財施就是財物的布施,生活用品、資具的布施;另外一種是法施,法施是指佛法的布施,開示佛法;然而,有時候也分為無畏施,就是當別人有畏懼,當別人流離失所,需要幫助的時候,安慰他使他不會感到恐懼。
在這里特別說到的是財施,因為法施我們在后面還有一個叫dhammadesanà,dhammadesanà就是說法的意思。所以,因此在這邊的布施特別是指物品、物資方面的布施,物品方面的布施有很多種類型。
在《注解》里面對此而分得非常細,比如說有親手的施,有拜托別人去做布施的施,還有沒有貪染的施,有貪染的施。比如說自己布施了之后,想要投生為人,投生為天,這個是可以導致繼續輪回的布施;如果布施的時候,希望這種布施的功德成為自己證悟涅盤的助緣,這個是沒有貪染的布施。
還有的施是很精心準備的施,還有沒有精心準備的施。比如象我們布施食物一樣,先把食物洗好、切好,再做得很好吃,這就叫精心準備的施,有時候只是買來,然后就把它供養,這個叫沒有精心準備的施。
還有,可以伴隨著很多附加條件的施,跟沒有伴隨附加條件的施。比如伴隨附加條件的施,就舉個例子:比如說有一個施主,他供養了一間孤邸(kuti,僧寮),然后再把孤邸的很多設備,桌子、凳子、香等等這些都附帶上去,也作為一起供養,這個叫做有附帶其它的布施。跟沒有附帶其它的布施,比如說只是供養一間空屋子,里面沒有一些家具擺設,這個叫沒有附帶的布施。
還有很歡喜地做的布施,跟只是中舍性的布施;還有有智的布施跟沒有智的布施。有智的布施就是當我們布施的時候,相信業果,相信做這些善行能夠帶來善的果報,這個是稱為有智的布施;如果沒有智的布施,就是只是認為說:「我布施就只是布施。」并不相信因果,或者說沒有去思維因果,沒有去考慮業果法則,這樣做的布施就稱為沒有智的布施。
還有很主動的布施,跟被動的布施。主動布施就是自己很喜歡去布施,不用經過別人的支持、鼓勵自己都去做。還有被動的布施,就是經過別人的支持鼓勵才去做的布施。
還有有罪施跟無罪施。有罪施就是比如說你把偷來的東西拿去布施,你去用一些非法所得的,騙來的東西,或者說不是屬于你的東西,你拿去布施,這個稱為有罪布施。沒有罪的布施就是自己如法的正當所得拿去布施,這樣的叫做無罪施。
這些施的分類有很多種,這些不同種類的布施,它所帶來的果報也是不同的。至于具體的分別我不想在這邊展開來講,要講的話,一個晚上都講不完。
在這里想要舉一個例子,佛陀在世的時候,有一位谷比嘎公主,谷比嘎公主有一次她來到了佛陀的面前,然后禮敬世尊,之后就坐在一邊,然后就問世尊這樣的問題說:「假如有兩個禪修者,有兩個人,他們在持戒、在德行、在禪修、在對三寶的信心、在定力、在智慧方面,都是同等的這兩個人。但是其中一個人有布施,曾經經常做過布施,而另外一個人不做布施,這兩個人的果報有什么區別呢?請世尊跟我開示一下。」
接著佛陀就說:「有兩個人,他們的信心、他們的戒德、他們的定力、他們的智慧都是一樣,然而一個人有布施,一個人沒有布施,他們在以后輪回的果報都是不同的。如果有布施這個人,無論他以后投生到哪里,如果他是投生為人的話,他都可以投生到富貴的家庭。或者說,他投生之后,他很容易獲得財富,很容易投生為上等的家庭;而如果一個沒有布施的人,無論他投生到哪里,他只能夠投生到很貧窮的家庭,很下賤的家庭,他要積累財富也是很困難。」
「而如果這兩個人,有布施的人在命終之后投生為天界的話,那么,這個有布施的人在十個方面可以超越那個沒有做布施的人。哪十個方面呢?他可以在天的容貌(就是天人的容貌)、天的壽命、天的快樂、天的威德、天的力,還有天的顏色、天的聲(他所享受、所感受的天的顏色、天界的聲)、天界的香、天界的味跟天界的觸,都要殊勝過這個沒有行布施的人。如果這兩個人都投生為人,結果又出家成為比庫的話,那么,曾經在過去生有布施的這個人,無論他獲得的袈裟、飲食、住所、藥品這些用品都很容易得到,很容易獲得。而沒有行布施的在獲得袈裟、飲食、住所、藥品這些用品都很難獲得,這個就是他們的差別。」
然后,這位公主又繼續問:「那假如他們兩位都入般涅盤之后,還有沒有差別?」
佛陀說:「如果他們兩位都入般涅盤之后,是沒有任何差別的。」
也就是說,如果有布施的人,在他輪回當中,無論如何都會比沒有布施的人更殊勝。同時,在這邊,要鼓勵大家如果要做任何布施的時候,要做「成為涅盤助緣的布施。」成為涅盤的助緣的布施,并不是說這種布施成就我們證入涅盤。而是說我們做這些布施,當這些布施帶來的果報都可以助成我們,成為我們修行的助緣;成為我們的福德因緣,而且可以為我們的禪修創造很好的條件。
比如說我們可以不需要在禪修的時候為飲食犯愁,不需要為袈裟衣服而犯愁,不需要為住所而犯愁,不需要為有病的時候沒有人照顧,或者說我們的身體會很好很健康,我們要去哪里,比如說以后我們聽到一個地方有很好的善知識,有很好的禪修導師,那么接著會有很多人會來幫助你,幫你出車票,會護持你啊。
所以,有布施跟沒有布施的差別就在這里。如果我們把這種布施成為我們證悟涅盤的助緣的話,那么這些布施都會助成我們,我們做任何事情都很容易把我們帶到法上,而且很容易使我們在禪修的過程中減少這些障礙,減少這些沒有必要的一些因為一時欠缺,因為沒有人資助等等這樣的障礙,這個是對于布施的區別。
第二種是持戒(sila),持戒是指不同品類的戒,對于比庫來說是比庫戒,比庫尼來說是比庫尼戒,沙馬內拉來說是沙馬內拉戒,如果是(sila行)來說持十戒,十戒女要持好十戒,八戒女要持好八戒,對在家人來說要持好八戒跟九戒。這個是不同的戒,如果自己已經持好戒,佛陀說:「如果我們今生有持戒,至少可以保證我們在下一生不會墮落到四惡趣。」
一個有德行的人,也就是一個持戒清凈的人,可以保住他不會墮落惡趣,可以保住他在下一生仍然能夠投生為人跟天。即使一個人沒有任何的禪修,如果他持戒清凈的話,也是可以投生為人天善趣的。
然后我們就結合著下面的禪修來講,禪修(bhàvanà)可以分為兩大類的禪修:
第一種是samatha bhàvanà(止禪), Samatha bhàvanà就是我們修止,對禪定業處、禪修業處的修習;
第二種是vipassanà bhàvanà(觀禪), Vipassanà bhàvanà是對觀(vipassanà,毗婆舍那,觀禪,內觀)的修持。
如果一位禪修者有戒行,而且也修各種的業處,如果他還沒有證得禪那的話。那么,這種持戒清凈跟禪修的這種善業,可以支持他在下一生投生為人或天。而如果在禪修的時候,他已經證得了禪那,而且這種禪那可以保持到他臨終的時候不退失的話,這種禪定的業是成為一種極重、極強而有力的業,使他能夠投生到梵天界。
剛才我們說到了業障里的五種無間業,五種無間業是極重的不善業。這種不善業沒有任何其它的業可以跟它匹敵,使一個人墮落到無間地獄,墮落到四惡道。而如果一個禪修者有了禪那,而這種禪那可以維持到臨終的時候,而且他又有意愿想要投生到梵天界的話,這種禪那的業也是一種非常強而有力的業,可以支助他能夠投生到梵天界。
當然,如果一位已經有禪那的禪修者,因為他已經對許多種業處已經善巧了,所以他還可以根據自己的意愿繼續投生為人也可以,投生為欲界或天界也可以,如果他愿意的話,他還可以選擇投生為梵天界。而如果一個禪修者修vipassanà(觀禪,內觀),修觀智,觀智因為只是屬于欲界的善心;如果一個禪修者在修vipassanà(觀禪)的時候去世,或者說他修vipassanà(觀禪)這種業支助至他投生的話,下一生他還是會投生為人界或天界。然后再下一生,因為今生已經修vipassanà(觀禪),下一生的有分心是屬于觀智的心,所以他要證果,要證得禪那也是很容易的。
再從果報上來說,我們有持戒,可以支助我們在輪回過程中可以保住人身,可以資助我們在善趣當中,因為唯有善趣,我們才可以聽聞佛法。我們不可能向一個動物說法吧?是不是?在餓鬼當中即使有時候能夠聽聞到佛法,但是他們都是屬于無因結生的,即使它們聽聞佛法,它們也肯定不可能證得任何圣道圣果的。
所以唯有人身跟天身,跟梵天人才有可能證得圣道跟圣果;當然除了無色界梵天,如果無色界梵天乃是一個凡夫的話,他也不可能證得圣道圣果的。除非是一位索答般那以上的人投生到無色界的梵天,他才有可能證得更高的果位。一個凡夫投生為無色界梵天,是屬于八難之一,他不可能聽聞佛法,所以他也在無色界梵天那么漫長的歲月里面,不可能證得任何的道果。
因此,我們也要持戒清凈,因為持戒清凈是很強的助緣,可以使我們在輪回當中,能夠繼續的在人跟天趣當中,繼續輪回,而使我們能夠有機會聽聞佛法,精進禪修。
第四種是恭敬。恭敬在我們前一次的講座當中已經談到了,我們恭敬的對象有五種,分別是佛陀、法、僧、自己的父母跟自己的導師,在這里我就不想再講。然而我們在這里所要講的,就是我們出家人應當恭敬的。
我們在這里首先應當恭敬的是佛陀、恭敬佛法、恭敬僧團;還有作為出家人,作為比庫,應當恭敬自己的導師(àcariya,古譯為阿阇梨),自己的戒師、自己的依止師、自己的業處的師、教導自己禪修的、教導自己佛法、教導自己戒律的這些導師,這些都是在巴利叫做àcariya。acariya包括很多種:有dhamm àcariya,有kamma??hàna àcariya,有vinaya àcariya,也就是分別跟我們有恩的、傳授我們禪修業處的、傳授我們佛法知識的、教導我們戒律的、乃至到我們去問他們,他們能夠回答,這些都是屬于我們的老師(àcariya),我們都應當恭敬。
還有應當恭敬比我們先受比庫戒的,這是對比庫來說的。因為在《律藏》里面規定,比庫只能夠禮三種人:第一種,就是后受具足戒的比庫應當禮敬先受具足戒的比庫;第二,就是依注而如法說的這些長老,這些上座也應當禮;第三是一切人、天、梵天都應當禮敬世尊、阿拉漢、正等覺者——就是佛陀,這是恭敬,我們恭敬也是一種善業。
在斯里蘭卡的傳統里面,當一位比庫受人恭敬的,經常會念一首偈頌:「如果一個人時常禮敬有德者,有四法可以得增長,就是色、壽、力、樂。」如果一個人經常禮敬比庫,恭敬應當值得恭敬的對象,他可以增長自己的容貌,自己的容貌可以變得更莊嚴、更漂亮,還有可以增長壽命,可以增長健康跟可以得到快樂。這是《法句經》里面的一首偈頌,因此,恭敬也是一種善業。
第五種是服務(veyyàvacca),相對于布施來說,布施是以物品的布施,而服務是更偏重于體力方面的,體力方面的服務。比如說幫僧團做一些事情,幫比庫做一些事情,乃至到我們掃掃地、幫寺院搬一些東西,有建筑的時候,幫寺院提提水泥、提提沙,這些也是屬于服務。或者說在有必要的時候,如果是沙馬內拉或者在家人,可以幫寺院清潔衛生、除除草……這些對僧團的服務,做比庫的凈人,這些都是屬于服務。服務,根據對象的不同而有不同。
最高的服務是我們對寺院的服務,然后是對比庫的服務。乃至到我們對一般人的這些幫助,比如說我們走在路上,見到一個老人,我們幫他扶一把,這個也是屬于服務。當然,這種服務在世俗上,一般稱為慈善事業的,在這十種功德事當中就是屬于服務。當然,世間的慈善事業也包括在布施里面,如果是出財、出物的話是屬于布施,如果是出人、出力的話,是屬于服務這一類。服務的范圍很廣,只要我們是作為一種奉獻,我們就可以說是屬于服務。
第六種是屬于分享功德。分享功德,我們可以說是舉手之勞的。當我們布施之后,我們有持戒、我們每天的禪修、我們去禮敬、禮敬長老、禮敬僧團、禮敬比庫、乃至我們去禮佛,還有我們做任何的善事、聞法等等,之后都可以回向功德。回向功德就是把我們的功德回向給一些眾生,回向我們導向涅盤。雖然回向的內容是我們所做的善業,然而回向本身也是一種善業。回向可以克服吝嗇、可以克服慳吝,把我們所得的成就,我們所做的功德,回向給一些眾生。
跟回向相應的,第六種是隨喜功德。回向功德的對象,主要是自己所做的功德;而隨喜功德是他人所做的功德,他人的成就,我們可以隨喜。
隨喜功德又可以分為兩種,兩大類:
第一類、當我們隨喜的時候,如果別人做了一些善事,一些善行,我們說“Sàdhu!Sàdhu!Sàdhu!”這個我們說“sàdhu”的時候內心感到歡喜,這個就是屬于隨喜。
在斯里蘭卡有一種傳統,就是當你捧著要去供養比庫或供養僧團的物品的時候,如果有其它人知道你要去供養比庫的話,通常他會很恭敬的用手碰一碰你所供養的物品,然后再拿去供養,這個就是一種隨喜的行動。因為對別人所做的善事,對別人所做的善行,感到歡喜,感到隨喜;對他人所得的成就,也是感到隨喜,這個就是屬于隨喜。
還有另外一種隨喜,我們是說贊嘆,贊嘆他人的功德。比如說別人的性格很好,我們說:「他的性格很不錯!他的性格很好!跟他相處很快樂,很和善!他持戒很好!他持戒很清凈!他的修持很好!他很精進地禪修!他可以修到vipassanà(觀禪)!他有定力!」這些我們都是可以贊嘆,為什么呢?
因為,當我們贊嘆之后,所緣是他人的成就,這種所緣的成就是他人的德,而通過我們的語言說出來。我們說出來的時候,不是很平淡地說,是很歡喜地,對他人所得到的成就以及功德我們感到歡喜,而感到歡喜我們由衷地說出來,贊嘆別人,這個就是一種更強的隨喜。所以,并不是我們說“sàdhu”才叫隨喜,我們贊嘆別人,這個也是隨喜。
因此,我們在平時,如果跟人交往的時候,多點看到別人的長處,要學會如何去學習別人的長處,多點去贊嘆別人的長處,發覺別人的長處;不要老是看到別人的缺點,看到別人的缺點說出來就屬于毀謗;如果看到別人的優點,看到別人的長處,說出來,這個是屬于隨喜,何樂而不為呢?是不是?因此,我們要用一種很柔軟的心,對別人的成就,對別人的功德表示隨喜,表示贊嘆;這個是屬于隨喜。
第八種是聞法(dhammasavana),就是聽聞佛法,聽聞佛法的開示。我們在經典里面可以看到,如果一個禪修者要證悟初果,有四種必須具備的:第一種是親近善知識;第二種是聽聞佛法;第三種是如理作意;第四種是法隨法行。
親近善知識是第一種,然后,我們還要聽聞佛法。因為聽聞佛法,我們才知道如何禪修,我們才知道什么是善、什么是不善、什么是好、什么是不好、什么是應做、什么是不應做。
而在中部的《小業分別經》里面說到:「我們經常去親近沙門、婆羅門、親近比庫、聽聞佛法,是屬于我們智慧的因。」
如果我們過去生能夠親近善知識,聽聞佛法,我們今生是智慧的原因。有些人很聰明,就是因為曾經聽聞佛法,曾經詢問什么是善、什么是不善、什么是應做、什么是不應做。因此,聽聞佛法等于說我們讓別人幫我們打開慧眼,使我們清楚什么是好的、什么是不好的、什么是應做的、什么是不應做的。
而如果在禪修的道場,我們可以通過聽聞佛法,可以了解我們應當如何禪修,應當如何排除障礙,應當如何解決我們禪修中碰到的問題,應當如何持好戒律,應當如何積累善行,所以,聽聞佛法是有很大的功德的。
同時,佛陀也說過:「梵行的全部都依靠善知識。」但是如果我們跟善知識在一起,我們不聽聞佛法,這個就跟湯匙放在湯里面一樣。如果我們有聽聞佛法,我們就可以很好地吸收,這個就象舌頭去嘗湯的味道一樣。
因此,跟善知識在一起,如果不詢問、不聽聞、不恭敬,那就好像湯匙放在湯里一樣,永遠也嘗不到湯的味道;如果能夠聽聞佛法,那就好像是舌頭嘗湯的味道一樣。而且,在這里,我們之所以能夠依照次第,次第分明,很有系統地禪修,也是因為我們聽聞佛法的原故,聽聞禪修導師那種或者簡短,或者詳細的禪修解說,這個我們都可以說是聞法。
當然,聞法更重要的就是說我們如果有機會聽聞佛法的開示、一些佛法的討論,我們都去珍惜這樣的機會,去聽聞,這個也是屬于聽聞佛法。而聽聞佛法當中,我們每一個人都是很恭敬地聽、很用心地聽、很認真地聽,在聽聞佛法的過程中,我們生起幾乎都是屬于喜俱的智相應的心。喜俱智相應的心如果大家是很主動的來的話,這種是屬于無行的心,這些都是很強的善業,是不是?而且它又可以使我們能夠成為以后很聰明,很有辯才,很有智慧的因。因此,聽聞佛法也是非常重要的,也是一種很好的積累善業、積累福德因緣的因,一種很好的機會。
第九種是說法。當然,說法就不是隨便說我現在一知半解,半桶水,就到處去說,說法還必須得是自己對佛法有透徹的了解。如果自己懂得戒律,才能夠講戒律;自己懂得法,才能夠講法;自己懂得禪修的業處,有禪修的經驗,才可能去指導別人。
要不然的話,那就很容易造成誤導,使別人混淆,乃至到法說非法,非法說法,這樣子就很不應該。因此,說法,如果自己不行的話,介紹別人。比如說,把一本很好的書,禪修指導的書,或者說佛法的書,介紹給別人,這其實也是一種間接的說法;或者說,哪里有聞法,我們去鼓勵別人說:「現在某某地方有說法,我們去聽聞佛法,聽聞佛法是很有利益的。」這樣的話,其實也是一種間接的,雖然自己還不能夠說法。
然而,還有另外一種解釋方法,就是如果我們去助印佛法的書籍,禪修的指導書籍,這個也是說法。因為,有些大長老解釋,因為自己不一定有能力說法,因為說法必須得要有精通教理(pariyatti)的人,才有資格說法。然而對于絕大部分的人,他想要在這方面積累巴拉密,積累福德因緣,又沒有能力的話,他可以通過去助印一些佛法開示的書籍,一些禪修的書籍,來積累這種善業,因此,在這里還是可以做到的。
最后一種是正直自己的見解,自己的知見(ditthijjukammavasena)。對于正直己見,自己的見解,有兩大類的解釋方法,帕奧禪師曾經解釋:正直己見就緊扣著禪修來的,第一種就是,如果一個人證得了禪那,在禪那的心路過程里面的慧就是屬于禪那正見;而如果一個人修vipassanà(觀禪),在修vipassanà(觀禪)的時候,他的觀智就是屬于這里的正見,而如果一個人可以證得圣道與圣果,在圣道與圣果里面的慧,就是這里所說的正見,這是一種說法。
還有另外一位大長老解釋,正直己見分為兩大類:一類就是皈依三寶,以三寶為自己的信仰;而另外一種,就是我們修四念處,提升正念,這也是屬于正直己見。
無論如何,我們也必須得要把自己的見解,把自己的知見,對佛法、對三寶的這些學說、這些見解,要有一個正確的認識。通常,根據上座部佛教,我們對于佛法的理解,對禪修的指導,都是依照巴利三藏的、依照《律藏》、依照《經藏》跟《論藏》、依照佛陀的教導,以及佛陀在世的時候那些大弟子們的一些教導。
而對于三藏跟注解以外的,通常就不是我們上座部佛教所應當過分去宣揚和持的。因此,我們說正直己見,最好的方法是:如果我們想要對于佛陀的教導,對于三寶,對于戒定慧有正確的了解,有更好的認識,我們必須得具備有一定的經論知識。我們可以去看一些很好的,那些大長老們的開示,可以去看三藏,最好是自己看三藏了,如果不行的話,我們也必須得要可以去學習一些《阿毗達摩》,具備一些《阿毗達摩》的知識。這樣的話,我們就不會很容易給一些其它似是而非的學說而混淆,才可以把自己的對于佛法的理解,對禪修的理解,有一個正確的方向,有一種正確的態度。
那今天就講到了,如果我們要積累福德因緣,有十種方法可以積累:
第一種是布施;
第二種是持戒;
第三種是禪修;
第四種是恭敬;
第五種是服務;
第六種是分享功德或者叫回向功德;
第七種是隨喜功德;
第八種是聽聞佛法;
第九種是說法;
第十種是正直己見。
如果我們很清楚地了解這十種做功德的事情,就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積累巴拉密,這十種事情都是巴拉密,不要以為說只有禪修才是巴拉密,任何的善行都可以成為我們禪修的助緣,乃至我們禪修本身,有時候回向我們都說:愿此功德成為我們證悟禪修的助緣。
同樣,聽聞佛法,布施、持戒、禮敬比庫、禮敬長老、回向功德、隨喜功德、聽聞佛法,都可以把我們所做的這些善行善業,作為我們的巴拉密,我們證悟涅盤的巴拉密。
那同樣的,在我們做這十種事情當中,只要我們知道了應當怎么去做,而且,都知道我們所做的這些善行,是我們證悟涅盤的助緣,是證悟涅盤、斷盡煩惱的巴拉密的話,這就是一種智慧。
而如果這種智慧出現在我們所做這些善業的心路過程里面,造下的就是屬于三因的很強的善心,如果這些善心能夠成熟的話,如果在我們今生臨死的時候,我們做這十種善行當中的任何一種,在臨終的時候成熟的話,下一生我們肯定可以投生為人或天。
如果,在今生曾經證得禪那,而且這禪那能夠維持到臨死的時候,甚至還可以投生為梵天界;這些都是我們禪修或直接或間接的助緣,它都可以助成我們在禪修當中去除障礙,排除障礙;都可以使我們更容易地、更快速地讓我們達成最高的目標,使我們能夠更順利地證悟涅盤。
因此,當知道了我們應當避免哪一些障礙,應當積累哪一些善行,哪一些福德,哪一些巴拉密之后,以后就可以更加清楚、更加明確、更清晰地知道什么是應做的,什么是不應做的。在這里,就希望大家都能夠排除禪修的障礙,都能夠去除禪修的一些沒必要的蓋障,更好地積累巴拉密,能夠使大家都以最快的速度、最好的效率,能夠盡早地證悟涅盤,斷盡一切煩惱。
Sàdhu!Sàdhu!Sàdhu!
薩度! 薩度! 薩度!
我們下面再一起回向:
Idam me natinam hotu,sukhità hontu nàtayo (3x)
愿此為我親,愿諸親快樂!(三稱)
Iminà punna-kammena,mà me bàla-samàgamo.
satam samàgamo hotu,yàva nibbàna-pattiyà.
藉此義行功德名,愿我不遇愚昧人!
愿我只遇有智能,圣潔的人,直到我達至涅盤!
Idam me punnam àsavakkhayàvaham hotu.
Idam me punnam nibbànassa paccayo hotu.
Mama punnabhàgam sabbasattànam bhàjemi,
Te sabbe me samam punnabhàgam labhantu.
愿我此功德,導向諸漏盡!
愿我此功德。為證涅盤緣!
我此功德分,回向諸有情!
愿一切有情,同得功德分!
Sàdhu!Sàdhu!Sàdhu!
薩(sa)度! 薩(sa)度! 薩(sa)度!
本文地址://n85e38t.cn/fzfs/61280.html.
聲明: 我(wo)(wo)們致力于(yu)保護作者(zhe)版權(qua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zhang)因無法(fa)核(he)實(shi)真實(shi)出處(chu),未能及時(shi)(shi)與作者(zhe)取得聯系(xi),或有版權(quan)異議的(de),請聯系(xi)管(guan)理(li)員,我(wo)(wo)們會(hui)立即處(chu)理(li),本站部分文字(zi)與圖(tu)片(pian)資源(yuan)來(lai)自(zi)于(yu)網(wang)絡,轉載是出于(yu)傳遞更多信息(xi)之(zhi)目的(de),若有來(lai)源(yuan)標注錯誤(wu)或侵(qin)犯了您的(de)合法(fa)權(quan)益,請立即通(tong)知我(wo)(wo)們(管(guan)理(li)員郵箱:),情況(kuang)屬實(shi),我(wo)(wo)們會(hui)第(di)一(yi)時(shi)(shi)間(jian)予(yu)以刪除(chu),并同時(shi)(shi)向您表示歉(qian)意,謝謝!
上一篇(pian): 觀音菩薩洗(xi)眼咒
下一(yi)篇(pian): 觀(guan)音咒水咒刀等25種用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