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夜片无码AB区在线播放APP

登錄
首頁 >> 茶常識 >> 常識

莊子,|,熬不下去時就讀這五句話

品(pin)茶 2023-04-29 03:13:21

莊子,|,熬不下(xia)去時就(jiu)讀這五句話

很(hen)多(duo)人都知道(dao)莊(zhuang)子的人生境(jing)界(jie)高(gao),也知道(dao)那(nei)種境(jing)界(jie)叫逍(xiao)遙(yao)。雖(sui)然可能無法親身體會(hui)那(nei)種逍(xiao)遙(yao)的境(jing)界(jie)。

但莊子留(liu)給我們一種非常珍貴的(de)東西,就是其(qi)智慧的(de)精髓(sui),細細品悟。或許獲得(de)關于(yu)天道人生至高(gao)無上的(de)享受和啟迪。

1.關于名利

吾(wu)(wu)觀夫俗之(zhi)所樂(le),舉群趣者,誙誙然如將不得(de)已,而皆(jie)曰樂(le)者,吾(wu)(wu)未之(zhi)樂(le)也(ye),亦未之(zhi)不樂(le)也(ye)。

果有(you)(you)樂(le)無有(you)(you)哉?吾以無為誠樂(le)矣,又俗之所(suo)大苦也。故曰(yue):“至樂(le)無樂(le),至譽(yu)無譽(yu)。”

我觀察那世俗所(suo)歡欣(xin)的東西(xi),大家(jia)都全力去追逐的樣(yang)子真是不達(da)目的決不罷休。

人人都說這就是最為快樂(le)的事(shi),而我并不看作就是快樂(le),當然也不認為不是快樂(le)。

那么,世(shi)上果(guo)真有快樂還(huan)是沒有呢?

我認(ren)為無為就是真正的(de)快樂,但這又是世俗的(de)人所感到最痛苦和煩(fan)惱的(de)。

所以說:“最大(da)的快(kuai)樂就是(shi)沒(mei)有快(kuai)樂,最大(da)的榮譽(yu)就是(shi)沒(mei)有榮譽(yu)。”

莊子說,在這個(ge)社會,“夫天下之所(suo)尊者(zhe)(zhe),富、貴、壽、善也;所(suo)樂者(zhe)(zhe),身安(an)、厚(hou)味(wei)、美服、好(hao)色、音聲也

“天(tian)下熙熙,皆(jie)(jie)為利(li)(li)來(lai);天(tian)下攘攘,皆(jie)(jie)為利(li)(li)往。”人除了生(sheng)死(si)之關(guan),最過不(bu)了的就是名(ming)利(li)(li)之關(guan)了。

清朝時期,一次乾隆皇(huang)帝在船(chuan)(chuan)上(shang)游覽大江風光(guang)。忽(hu)然(ran)從遠(yuan)處(chu)駛來(lai)一艘大船(chuan)(chuan),船(chuan)(chuan)上(shang)站(zhan)著很多人。

乾隆就問紀曉嵐(lan):“這(zhe)些(xie)人為何而(er)來?”紀曉嵐(lan)思慮片刻,意味深長地(di)說:“為名利而(er)來!”

原來,這些官員得(de)知乾隆皇帝要來此(ci)游覽,特來此(ci)迎接(jie)圣駕。

在生活(huo)中,我(wo)們常常留戀(lian)束縛于(yu)名利,卻并沒有意(yi)識到,不管(guan)是(shi)名,還是(shi)利,都是(shi)身外之物(wu)。

莊子說,“物(wu)物(wu)而(er)不物(wu)于物(wu)”,我們應該(gai)駕馭外物(wu),而(er)不應該(gai)被物(wu)質(zhi)所奴役。

所以,人生的真(zhen)諦(di)應(ying)最(zui)終歸(gui)結于自我(wo)價值的實現和幸(xing)福的歸(gui)屬感(gan)上。這樣才能生于物而又超然物外。

2.關于生死

莊子將死,弟子欲(yu)厚葬之。

莊子曰:“吾以天地為(wei)棺槨,以日月(yue)為(wei)連璧,星辰為(wei)珠璣,萬(wan)物為(wei)赍(ji)送。吾葬具豈不邪(xie)?何以加此!”

莊子自己在(zai)臨死前(qian),心(xin)情(qing)非常平靜,而弟子們則計劃厚葬老(lao)師,

莊子說:“我用(yong)天地做棺槨(guo),用(yong)日月做雙璧,星辰(chen)做珠璣,萬物做殉葬,有什(shen)么比(bi)這個更好呢?”

莊子認為生死不過是一種自然(ran)變化,生與死之間(jian)猶(you)如一條沒有阻(zu)隔的平(ping)坦(tan)大道,終了就是新(xin)的開始。

因此,莊(zhuang)子說(shuo):“相(xiang)忘以生(sheng)(sheng),無所(suo)終窮。”忘懷生(sheng)(sheng)死,心靈與道合一,也(ye)就無所(suo)謂終結(jie),無所(suo)謂生(sheng)(sheng)死。

人這一輩子,即(ji)使(shi)一生榮華富(fu)貴(gui),但是最終也逃(tao)不過生死無(wu)常(chang),旦夕禍福(fu)。

明白(bai)了(le)生死(si),我們(men)才能理解(jie)珍惜當下(xia)的意義(yi)所(suo)在,便能少些(xie)盲目(mu)的急躁與(yu)從眾,

更勇(yong)敢的(de)活出自(zi)我,才會全(quan)心全(quan)意去做自(zi)己(ji)想做的(de)事,用力(li)愛(ai)自(zi)己(ji)所愛(ai)的(de)人。

活著就是最大(da)的福報,活著就要珍惜生命,珍惜和你(ni)愛的人在一起的每分每秒。

感謝死亡,因為它(ta),讓我們更加珍視(shi)生命(ming)、敬畏生命(ming),善待生命(ming)。

3.關于是非

獨與天地(di)精神往來而不敖倪于萬(wan)物,不譴是非,以與世俗處(chu)。

獨(du)自(zi)和天地、精(jing)神相往來,而(er)不(bu)(bu)傲視(shi)萬物,不(bu)(bu)譴責是(shi)非(fei),和世俗一同(tong)居(ju)處。

僅僅一句,便(bian)已(yi)經為我們(men)交付了那安穩(wen)活于世(shi)間的鑰匙——息(xi)是非。

人間(jian)的一切(qie)紛爭,莫(mo)不因是(shi)非(fei)起(qi)。紛爭之(zhi)(zhi)下是(shi)痛苦,痛苦背(bei)后是(shi)得失,得失背(bei)后是(shi)取舍,取舍的背(bei)后,正是(shi)是(shi)非(fei)之(zhi)(zhi)念。

世間事皆有因(yin)果(guo)。禍從(cong)口(kou)出,不說是(shi)非話,就不會(hui)種下(xia)招人(ren)忌恨的因(yin);

災(zai)因行起,不做(zuo)搬弄(nong)是非之(zhi)事,便不會(hui)有招致反噬的(de)隱患。反之(zhi),人(ren)生只能是安穩的(de)反面,終(zhong)不消停。

這或許就是老子所說“不與(yu)(yu)人(ren)爭,而(er)天下(xia)莫(mo)能與(yu)(yu)之爭”的真正涵義(yi)。

所以“不譴是(shi)非”之前,是(shi)“獨與天地精(jing)神往來,而不傲倪(ni)于(yu)萬物”。

人(ren)多(duo)數時(shi)候之所以爭,除(chu)了心中本有的貪(tan)欲,不就是覺得(de)自己比(bi)別人(ren)強,或(huo)者自己要比(bi)別人(ren)強嗎?

做好(hao)自(zi)己,也就夠了。

4.關于得失

南海之帝(di)為倏,北海之帝(di)為忽(hu),中央(yang)之帝(di)為渾沌(dun)。倏與(yu)忽(hu)時(shi)相與(yu)遇(yu)于渾沌(dun)之地,渾沌(dun)待之甚(shen)善。

倏(shu)與忽謀(mou)報渾沌之德,曰:“人(ren)皆有七竅(qiao),以視、聽、食、息,此(ci)獨無有,嘗(chang)試鑿之。”

日(ri)鑿一竅,七日(ri)而渾沌死。

南(nan)海的(de)帝王叫(jiao)做“倏”,北海的(de)帝王叫(jiao)做“忽”,中央的(de)帝王叫(jiao)做“渾沌”。

倏(shu)和(he)忽(hu)常(chang)常(chang)一(yi)起在渾(hun)沌(dun)的(de)居地相(xiang)遇,渾(hun)沌(dun)對待他們非常(chang)友好(hao),倏(shu)與忽(hu)商量(liang)著報答(da)渾(hun)沌(dun)的(de)恩情,說(shuo):

“人都有七竅,用來(lai)看外界,聽聲音,吃食物,呼(hu)吸空(kong)氣,唯獨渾(hun)沌沒有七竅,讓我們試著(zhu)給他鑿出七竅。”

于(yu)是倏和忽每天(tian)替渾沌開一竅,到了(le)第七天(tian),渾沌就死(si)了(le)。

混沌得到了七(qi)竅,卻失去了天(tian)性,失去了生命。

人生也是(shi)如(ru)此,有時(shi)費盡心思得到(dao)的(de)(de),最終的(de)(de)結果不一(yi)定是(shi)好的(de)(de);而暫時(shi)失去的(de)(de)東西,最終卻可能帶來(lai)福報。

世上的(de)事情,常常都是(shi)這樣,有的(de)人求(qiu)得太急切,最后什么都得不到,有的(de)人放(fang)棄(qi)了,卻又(you)得到了。

其實得得失失又算什(shen)么(me)?最終還是都要失去的,只可惜很多人在得得失失里面失去了自己(ji)的心。

所以(yi)學(xue)會不求(qiu),實際是放(fang)下執念,問心無愧就好!

《周(zhou)易》中有一句(ju)話叫“動則(ze)得咎”。只(zhi)要你選擇做事情,就會有得失(shi)。

不同的(de)是,有些人(ren)在乎自己得(de)到(dao)了(le)什么,而有些人(ren)卻在計較自己失去了(le)哪(na)些。

子(zi)路(lu)曾經(jing)問孔(kong)子(zi),“君子(zi)也會感(gan)到憂(you)愁嗎(ma)?”

孔子(zi)回答說:“君子(zi)得失淡然(ran),所(suo)以有(you)終身之樂(le)(le);小人(ren)患得患失,所(suo)以無一日之樂(le)(le)。”

小(xiao)人才(cai)喜(xi)歡計較得失,君(jun)子真正計較的(de),是(shi)自己有(you)沒(mei)有(you)更(geng)豐富,更(geng)立體,有(you)沒(mei)有(you)獲得更(geng)多(duo)的(de)成長。

不(bu)(bu)(bu)計較(jiao)得失;不(bu)(bu)(bu)計較(jiao)別(bie)(bie)人(ren)的(de)流(liu)言蜚語;不(bu)(bu)(bu)計較(jiao)別(bie)(bie)人(ren)的(de)偏見(jian);不(bu)(bu)(bu)計較(jiao)人(ren)生里的(de)低(di)潮,好運(yun)和幸福會不(bu)(bu)(bu)請自來。

5.關于命運

知其不(bu)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德之至(zhi)也(ye)。

知道世事艱難,無可(ke)奈何卻又能安于處境、順應自然(ran),這就(jiu)是道德修養的(de)最高(gao)境界。

人間的一(yi)切苦,皆源于不(bu)肯接受;一(yi)旦接受,諸心頓息。能夠接受命(ming)運,是(shi)一(yi)種(zhong)大(da)智慧,也(ye)是(shi)一(yi)種(zhong)大(da)德行。

何(he)謂(wei)命(ming)運(yun)?命(ming)運(yun)不是(shi)注(zhu)定如(ru)此,而(er)是(shi)明明有著萬千可能,卻偏偏發生了這一種。

命運也不(bu)是隨它去,而是盡力(li)之后,終(zhong)不(bu)能改變,于是坦然(ran)放手。

老(lao)祖宗(zong)的教誨,沒有比“盡人事,安天命”更凝(ning)練有力的了。

因為(wei)它說盡(jin)了所有人(ren)(ren)生的真相,人(ren)(ren)生的方(fang)向(xiang),人(ren)(ren)生的態度。

世間太多的事,都是無(wu)可(ke)奈何(he)。人力(li)有時盡,人生總會遭(zao)遇難(nan)以掌(zhang)控、無(wu)可(ke)奈何(he)的事情。

這時候,不(bu)要(yao)求全責備(bei)。只要(yao)自(zi)己問心無愧,就應(ying)該(gai)坦然(ran)接受,就是聽(ting)天(tian)命。

命運或許強(qiang)大(da),我(wo)們(men)卻可以放過自己。很多時候,不是我(wo)們(men)拗不過命運,是我(wo)們(men)自己不肯放過自己。

但能放過,便是命運對(dui)你(ni)無可奈何。

我讀(du)《莊(zhuang)子》的(de)一些(xie)感悟(wu)

可能是“緣分”吧,在很小的時候就聽父親講述“莊周夢蝶”的故事。那個時候還沒有學習過文言文,因此父親只能用白話文給我解釋。可能是當時年紀尚小,對父親的解讀并不能完全理解,如今模模糊糊地記得當時聽完故事的第一感受是:
讀者朋友讀到這里一定會哈哈大笑。誠然,這個想法很顯然充滿稚氣,但如今想來,卻有頗有感觸。我個人認為,孩童的想法往往最能體現我們的本能和天性。“變成蝴蝶”的理想我想可以側重于三個點進行討論:
第一,“蝴蝶”是美麗的,這體現了孩子對于美的追求;

第二,“自由自在”這個對于飛行的修飾詞,體現了孩子釋放天性、張揚個性的本能;

除此之外,“飛”表達了孩子對于飛翔和天空的渴望,這也是自古以來的人類的夢想;

最重要的一點是,“我要是”是孩子對于美好未來的理想,體現了孩子對于美好事物的追求。“我要是”實際上就是“我要試”,正是因為人類心懷理想,才促使我們做出行動將夢想付諸于實踐。
短短的孩子的一句話,我們卻看到人類的本能和天性的縮影。當我們被挫折打敗在地,一時間感到垂頭喪氣,為什么不看一看翻一翻兒時的理想,這也許能喚醒我們內心最深處對于美好事物追求的動力,從而堅強地爬起來,心懷理想,勇敢地面對生活和未來!
在說完了兒時的我第一次接觸莊子的思想之后,我們來正式的讀一讀《莊周夢蝶》的原文:
從這里我們可以很明顯的看出,莊子具有非常豐富的想象力和非常深刻的思維洞察力。如果是我,我夢見我變成了一只蝴蝶翩翩飛舞,我無論如何也不會想到:蝴蝶夢見了我自己。我讀到這里,對莊子對于“逆向思維”的運用十分敬佩。可能對于莊子來說,這種“逆向思維”是很自然而然的事情,因為《齊物論》中“齊物”的觀點之一就是道家的經典觀點:對立的事物是可以互相轉化的。莊子繼承了道家學派的思想,也就能夠非常自然地在提出哲學觀點時對正反(順逆)兩方面的論證進行兼顧。
道家對于“對立的事物可以互相轉化”的觀點,實際上已經初具樸素辯證的意味,我認為莊子哲學中“齊物”的觀點在先前的道家學派的觀點上更進一步,莊子認為:
這句話最早是我在上初中時的一個暑假讀到的。當時我的第一感受是:這仿佛是老子道德經中“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的“逆命題”。這句話讓當時的我感到費解許久:老子的觀點認為世間萬物產生于同一個根源我上可以理解,但莊子認為世間萬物的本質是同一個物體,這讓我無論如何也無法想明白!我當時就想,比如說書和筆,顯而易見這是兩個完全不相同的事物,如果說組成書和筆的微觀粒子都是由宇宙大爆炸時產生,那我認為“世間萬物的本質都有一個共同的根源”這個觀點有一定的正確性,可是無論如何也無法說明書就是筆,筆就是書啊?

現在我逐漸意識到,我認為,莊子不僅看到了“對立的事物可以互相轉化”的表象特征,同時也對于這種表象特征做出了理論上的解釋。從上方的這句話我們可以知道,莊子的“齊物”觀點可以大致理解為將世間萬物看成一個統一體,而這個統一體的內部并非是一成不變的,這也就造成了事物可以互相轉化。事物的本質并沒有什么不同,他們都產生于同一個根源。
我認為,莊子“齊物”的觀點可以同老子所提出的“道”的觀點進行對比。這兩種觀點的共同之處在于,他們都認為世間的一切事物的產生都有共同的根源。而這兩種觀點在對于不同事物關系的討論上又有一些差別:老子深刻的看到了對立事物可以互相轉化的關系,但他可能還是將不同的事物進行客觀區分,而“道”即使產生世間萬物的根源,又是世間萬物運行的規律,“道”仿佛“凌駕”于客觀事物之外;而莊子在老子觀點的基礎上,不僅認為世間的一切事物產生于同一個根源,而且認為世間的一切事物本就是一個統一體,不同的事物在本質上都是同一個事物,沒有本質區別。

人生難免有生離死別、悲歡離合。在我上小學的時候,我的曾祖父去世了。這是我第一次深切的體悟到感受到“死亡”帶來的痛苦。當我走進曾祖父的院子,望著院門口的一棵桔子樹的時候,總會想起夏天吹起徐徐涼風,我和曾祖父分別坐在一把小椅子和一把大椅子上,嘴里嚼著甘甜的橘子,聽著曾祖父給我講他的故事。當我走進曾祖父的書房,看到白色的粉墻上掛著的兩幅國畫,我會想起我初學國畫的時候曾祖父對我畫的古橋的指導。他認為我畫的橋洞太高了,而我偏偏認為調洞高才能夠讓小船經過。他會心地笑了,說我調皮又可愛。

而如今,曾祖父永遠的離開了我。老屋還在,桔子樹還在,兩幅國畫還在,但熟悉的聲音、慈祥的面容永遠留在了回憶里,物是人非。

但同樣面對生離死別,莊子的態度卻反常到了極致:

當時我們班的同學在讀到這段話的時候,有些同學感到詫異,感到百思不得其解。從這段話中,我們可以看出,莊子之所以認為妻子世事不必悲傷,那是他認為“人之生死”是一種客觀的自然規律,是生命周期再正常不過的組成部分。不知道大家有沒有注意這樣一個細節, “而我噭噭然隨而哭之,自以為不通乎命,故止也。”這句話說明莊子并非是一個不通人情的人,在妻子逝世的時候,一開始他也是感到非常的悲傷, 只是莊子和我們普通人的不同之處在于,他能夠將自己的哲學觀點融入于生活,真正做到“知行合一”,從而停止哭泣。對于莊子能夠將自己的哲學觀點融入生活 ,我們將在下文中的另一個例子中繼續闡述。

我之所以把這一個典故放在莊子“齊物”觀點的這一個篇章內,是我認為莊子停止哭泣,還有其他的原因。在上文中我們已經討論過,莊子認為世間事物都是一個統一體,“人去世”在普通人看來是從此以后在這個世界上消失,但在莊子看來只不過是以另外一種形式存在于宇宙的時空。也許莊子會這樣認為,“人去世”只是從個體和獨立的角度來看待“死亡”,如果從整個宏觀的宇宙來看,世間萬物本就是一體的,人又如何會因去世而消失呢?

我們在后面的討論中會說明莊子的這種觀點可能存在一些不足之處。 但我們現在不妨將它理解為物理上物質的守恒。當人的遺體逐漸被微生物給分解,組成人身體的微觀粒子實際上是以另外一種形式分散到世界的各個角落,或是構成新的物質,亦可能產生組成新的生命的微觀粒子。這樣一來,便是以另外一種方式存在于宇宙的空間內。莊子正是拋開了人個體的誕生和消亡,從整個宇宙的宏觀角度上觀察物質運行的規律。宇宙每時每刻都在發生變化,改變的只是組成物質的形式,但物質的總量是守恒的。

我們再來看莊子的這句話:

我認為,在剛才的討論中,我們已經說到,莊子認為世間的事物在本質上是一體的,因此在本質上并無區別。但造成事物客觀存在的區別表象的原因到底是什么呢?在這里莊子進一步進行了闡釋。 我認為,莊子承認客觀事物有對立的狀態和表象上的差別,但這種差別,是由主觀體驗者的態度所產生的,就如上文這句話所說,“我”的存在,將我們自己和外在的事物首先對立起來,通過這樣的觀念對世間的一切事物一點一點的進行分別和對立,就造成了客觀事物存在差別的表現。

讀到這里,相信讀者朋友們已經感受到 , 莊子的哲學觀點,可能帶有部分“唯心”的部分:即認為客觀事物的差別在本質上是不存在的,體驗者的主觀態度導致了事物存在差別的表象。 我個人認為,莊子的這種觀點可能并不正確。事物的差別是一種客觀存在的現象,并非由體驗者的主觀感受產生,莊子的這個觀點實際上可能是擴大了事物存在的共通性和相似性,而忽視了事物客觀存在的性質差別。

但莊子的觀點也有許多優秀的精華,我認為,“齊物”觀點站在整個宇宙的宏觀整體上,對世間萬物的運行規律進行討論,他看到了世間萬物所構成的一個密不可分的有機整體。莊子的這種觀點讓我想到了“系統論”,他將各部分統一起來,形成一個整體進行考察,這便可能是他理論的優秀之處。但莊子過分側重于整體的考量,忽視了組成整體的各個部分客觀差異性的存在,甚至認為只有整體而忽略部分、整體是客觀而部分是主觀的,這可能是他理論的不足之處吧!

我認為,莊子“齊物”的觀點對于我們后人也有一些借鑒意義:其一是從整體上對于系統進行考察,其二是注重考察不同事物內部存在的共同規律,注重不同事物間的轉化關系。

上高中之后,我再一次品讀了《逍遙游》這一篇著名的哲學古文。可能同很多人一樣,我認為《逍遙游》這篇文章最能夠體現莊子的個性和處世的態度。同時,極富想象力的文字和生動的比喻論證也體現了莊子文學的精彩之處。下面讓我們來讀一讀《逍遙游》的這一個片段:

當時我就有一個疑問,莊子的觀點認為“至人無己,神人無功,圣人無名”,那如果這樣,是不是也就意味著人生的意義和價值不在于追求功名利祿?那是不是也意味著人生的意義和價值不在于為理想而奔波?如果我們對生活失去了奔頭和動力,只是完全沉浸于自己的精神世界的自由和逍遙,這樣的人生態度真的是有價值和有意義的嗎?

至今令我印象十分深刻的是,我初中的語文老師在我的隨筆后的評價中寫過“出世”和“入世”這兩個詞。的確,在古代,有許許多多的文人和哲人對功名利祿毫無興趣,寄情于山水悠游自在。但同樣我們也看到,有千千萬萬的文人和思想家在朝廷上為國家的強盛出謀劃策,有千千萬萬的將士血灑疆場保一方平安,有千千萬萬的勞動者在勤勤懇懇耕種和紡織,安居樂業。人生的生活方式一定程度上是可以由我們自己進行選擇的,在古代,有些人選擇了為國家為社稷鞠躬盡瘁,作出無私奉獻,有些人選擇了平平淡淡過完自己的一生,有些人選擇了精神世界的逍遙自足,寄情山水的閑情雅致。
當我和一個朋友在討論莊子的這個“出世”觀點的時候,我的朋友開了一句玩笑: 如果人人都講求出世,那么社會還如何向前進步呢?

這雖然是一句玩笑話,但卻能夠引發深刻的思考。 誠然如此,如果我們只注重個人在精神上的絕對自由而完全忽視了自己所肩負的責任和使命,這樣的人生我是不會選擇的。我想說的是:對于功名利祿的追求并不一定就是錯誤的,這種追求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著我們的本能和使命:即對于人生理想和目標的追求,這恰恰是能夠體現我們人生意義和人生價值所在的方面。但在追求功名利祿的同時,我們同樣也應該肩負著自己的責任和使命,我們同樣也應該至始至終秉持自己內心的道德和底線。 正如孔子所說:

如果過度追求功名利祿,甚至產生畸形和扭曲的價值觀,為此做出如孔子所說的“不義”之舉,這樣的功名利祿,即使得到了也只是暫時的,并不會長久,最終會被人們和歷史所唾棄。

現在讓我們來分析莊子產生“至人無己,神人無功,圣人無名”觀點的社會背景的原因。讓我們來看這樣的一個片段:

楚國派使者給莊子很高的官位,請莊子出仕做官,但莊子卻認為這相當于帶上精神的枷鎖而失去了精神的自由。莊子生活的年代是一個充滿了戰亂和紛爭的時代,莊子應該同許許多多的有學之士都認識到:諸侯國之間的戰爭和吞并并不會給社會帶來進步,反而給普通百姓帶來了水深火熱的生活和飽經戰亂的苦難。因此說到底,莊子并不信任當時的為政者。但為什么除莊子以外,還會有如此之多的有識之士出仕做官呢?

在這樣的一個動蕩不安的時代里,產生了“百家爭鳴”的歷史現象,涌現出許許多多的知識分子,他們建立自己的理論體系并傳播自己的思想,其根本目的源于對于當時時代的失望,因此產生自己對于社會和時代如何治理和運行的想法。他們的想法大致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入世”,雖然對于時代感到失望,但依然滿懷希望地從思想上進行拯救,比如墨子所提倡的“兼愛”和“非攻”:

但莊子顯然就是“出世”的那一派。可能是對于社會的徹底失望使他心灰意冷,內心再也無法燃起對于“治國安邦”的理想。這種失望和無奈是他在注重個人的精神世界的考察中獲得了解脫的突破口。不得不說,莊子在對于個人的精神世界和個性張揚、隨性自然的考察和體悟是非常深刻和富有智慧的見解的,他的眼光從對于人類社會內部的關注轉移出來,將人類同自然和整個宇宙的聯系融入于自己的哲學觀點之中。

我認為,《逍遙游》給我帶來的啟發主要是人生態度上心態的調整。 當我們在為理想奮斗的時候,可能會遇到一些困難坎坷,除了對困境保持樂觀以外,我覺得更本質的需求是一種積極向上的精神動力。就像逍遙游中所提到的“鵬程萬里”的典故,雖然莊子認為“鵬”在飛行的時候,依舊需要有所憑借,但我認為我們應該學習的是“鵬”這種為志向堅定不移的拼搏和進取精神。莊子認為絕對的精神上的逍遙不應該有任何的憑借,這種觀點可能過于絕對,但他同時也能告訴我啟發我們:我們在精神和信念上要做到足夠的堅定,堅定自己的理想,不隨波逐流的盲從,也不狂妄自傲不聽取他人的意見。就像“鵬”在飛翔的時候,學鳩等小鳥嘲笑其志向遠大,但“鵬”依舊堅定自己的理想,這便是對于自己積極向上的精神動力的正確把握。

在上文中,我們也已經提到過,莊子能夠在生活中踐行自己的哲學理念,做到“知行合一”。

在一次中學的課外閱讀的時候,我讀到了下面這個片段:

在這則故事中,許多人有可能看到的是莊子生活的困頓,亦可能從莊子在如此困頓的生活中依舊追求精神自由看到莊子的灑脫。 但我看到的是莊子對于哲學實踐“知行合一”的態度和秉持的為人氣節。

如果是我,在如此困頓的情況之下,也許會放低身份和姿態,請求他人借米,但莊子沒有!我們可以從“莊周忿然作色曰”看出莊子在為人處事的時候至始至終保持著自己的尊嚴和氣節,這是他精神品質的高貴之處。莊子借米還巧用了比喻,再借米這一最普通不過的生活細節中融入哲學的思想方法,這體現了他對于哲學理念的實踐。從這里我們可以看出,莊子的哲學理念并非紙上談兵,而是完全融入于生活實踐。

我們在前面已經提到過,莊子講究精神上的自由和逍遙,也許有一些讀者會產生疑問,莊子在物質生活上如此困頓,竟然還堅持不懈的追求精神上的逍遙,是否有一些不切實際和本末倒置?

雖然我對莊子的觀點并不完全認同,但在這里我想說的是這恰恰體現了莊子優秀的精神品質。一個精神品質高貴的人,往往能夠在最落魄的時候保持樂觀的心態,堅定自己的理想和信念,守住自己的尊嚴。正如孔子對于顏回的評價一樣:

在中學時期,我非常喜歡的文章之一是陶弘景的《答謝中書書》。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文章清新自然,沒有華麗辭藻的矯飾,通過四字詞語的高度概括,寥寥數句寫盡了“山川之美”。在閱讀《答謝中書書》的時候,就仿佛在欣賞一幅高雅的中國山水畫。作者用寫意的筆觸,在宣紙上潑墨暈染,用極簡的筆法來表達對于自然的哲思。的確,自然本就很美,也許并不需要過度的文字進行刻意描摹,陶宏景潑墨揮筆之處恰到好處,用樸實無華的文字的點睛之筆來襯托自然的自在之美。現在讓我們來看一看原文:

我個人有一個發現,陶弘景在這篇短文中,先從非生物的物質開始寫:巍峨的山峰,清澈的流水,五彩斑斕的石壁;之后寫的是植物:青翠的竹林,茂盛的森林;最后是結合氣象景觀對于生物的描寫:猿猴和飛鳥,水中遨游的魚兒。從最為靜態的事物逐漸過渡到最富有生命活力的動物,從組成世間萬物的基本元素逐漸演變到生命的誕生。這讓我不得不感到驚嘆,仿佛就是物質通過不斷進化產生生命的歷程(僅為個人感受)。

除此之外,陶弘景的這段文字中也構造了幾個優美動人的畫面,比如這其中的兩個:

我個人認為,通過氣象景觀破曉時的晨霧的襯托,給人一種置身于仙境的夢幻之感,而此時引入猿猴和飛鳥的鳴叫聲,使一個原本安靜的氣氛,頓時鮮活起來,同時與早晨萬物蘇醒朝氣蓬勃的氛圍相呼應。“亂”字并不體現叫聲的雜亂無章,反而給人一種生物爭相鳴叫,競相展現朝氣和活力的積極向上的情緒。

這一句對于傍晚景物的描寫同樣很具有畫面感,讀者們不妨想象:一輪深紅的太陽即將緩緩沉入水中,落日的余暉灑在粼粼的波光上,閃爍著點點金色的星光。在這樣一個舞臺的背景中,水中的魚兒競相跳出水面,劃過天空,從太陽的表面穿過,此時定格,紅色的落日中有一個靈動的身影。這個畫面真是太美麗了!

從上文我們對于陶弘景文字的分析中不難看出,陶弘景對于自然是真心的熱愛,并且他對于自然之美的傳達是那么的真切。當梁武帝即位后,屢次邀請他出山出仕,可能是陶弘景太過于喜愛和沉醉于山水之間的悠然生活,并不出山做官。但是,

陶弘景寄情于山水之間,我想實際上是對于自己本心的遵從和對于自己天性的張揚。這讓我想起了陶淵明的詩句:

為什么我認為陶弘景具有莊子的哲學思想呢?他對于自己本心的遵從和對于天性的張揚,實際上也許就是莊子所認為的在精神上做到逍遙。但除了“出世”的思想以外,其實我們可以從細節上發現,陶弘景并不對于政事不聞不問,他在滿足自己天性的同時,也以獨特的方式為國家的治理做出自己的貢獻,正如上文:

“國家每有吉兇征討大事,無不前以咨詢,月中常有數信,時人謂之山中宰相”。

我個人認為,陶弘景在實現了自己精神滿足的理想的同時,也完成了自己使肩負的社會責任和使命。這也許就是對于莊子思想精華吸收后的良好運用吧!

說到李白,大家一定并不陌生,他的名字家喻戶曉,他是中國唐代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被稱為“詩仙”。

之前我也同許多人一樣,從李白豪放的詩句主觀臆斷的認為他的生活也是那么的充滿仙意和詩意,一定是美滿和幸福的。但當我在小學五年級讀了李白的《獨坐敬亭山》之后,我逐漸意識到,這位偉大的詩人,也有自己的孤獨和痛苦之時,下面讓我們來讀一下《獨坐敬亭山》:

我記得當時在讀到這首詩的時候,書本上古詩的旁邊配有插圖:一個落魄的文人坐在一塊石頭上,看“眾鳥”和“孤云”朝著遠方飛去,目光最終停留在敬亭山的石壁上,深深地嘆氣。

在查閱資料之后我得知,這首詩的創作時間和創作背景可能有待商榷。有一種觀點認為: “此詩作于唐玄宗天寶三載(744年)李白政途失意后浪跡江湖中的某一年。”(引用自“”詞條“獨坐敬亭山”) ,而另外一種觀點認為:

在我看來,無論是哪個時期,李白在仕途上都是失意的。這個細節也能夠從側面反映出,李白對于出仕的憧憬,這也許是李白對于施展自己滿腹才華,為家國作出貢獻的渴望。李白的肩上也同樣肩負著對于國家和社會正的責任和使命。如李白自己所說:

其實在我查閱資料之后,我發現李白在仕途上并不順利,甚至可以說是十分坎坷。以我的認識,李白在進長安遇到賀知章之前的生活境遇并不順利,而在“安史之亂”之后,李白也可謂是顛沛流離。我們可以來看以下這幾個片段:

而正是這樣坎坷的一生,李白卻寫下了無數瀟灑豪放的驚人詩句。正如杜甫對于李白的評價:

我為什么個人認為在李白的身上,可以看到莊子的哲學思想呢? 首先,李白同莊子一樣,具有很高的文學天賦和后天的文學造詣,具有驚人的想象力和洞察力。雖然李白可能并沒有形成一套自己的哲學的理論體系,但他豪放的詩句往往能夠透露自己的哲思。其次,李白和莊子一樣,在精神上能夠做到逍遙和自由,充分展現和釋放自己的天性。現實生活的坎坷并沒有擊退李白對于生活的斗志和沖垮精神世界的富足,相反,李白在自己的精神世界里自由馳騁,逍遙自在。

一提到蘇軾,我的精神就一下子振奮起來。也許是一種偏見吧,在中國古代的文人中,我最崇敬和喜愛的就是蘇軾,甚至可以說沒有之一。

喜歡蘇軾是有原因的,每當吃起東坡肉的時候,當紅燒的肥肉與瘦肉的滋味在口中回味,往往會想起蘇軾在被貶謫時期自己總結經驗發明“東坡肉”的故事。每次去杭州旅游,走過西湖上的蘇堤,便會自然而然想蘇軾在做杭州太守時治理西湖中的淤泥,將西湖的景色變得更為美麗。高二時每次翻開課本,每當讀到:

心中便回蕩起一股豪邁的激情!

第一次“認識”蘇軾應該是在小學的時候,當時在學蘇軾的一篇描寫西湖的詩歌:

這個比喻讓人不禁贊嘆!很小的時候去游過西湖,因此在讀到這首詩的時候,對于西湖的印象有所淡忘,不免產生了小小的懷疑:一個湖泊真的有那么美嗎?后來又重游了西湖,人長大了許多審美水平有了很大提高,觀景讀史都能夠帶有自己的思考,這一次西湖之美深深地震撼到我的內心:西湖很廣闊,但并非廣闊到無邊無際而是恰到好處,連接著遠處的青山,山上長著茂盛的叢林,雷峰塔屹立于山坡之上。游船和畫舫親吻著水面,成為了點綴風景的畫龍點睛之筆。西湖晴天的景色真的完全如蘇軾所描寫的可以和西施比美。幾次游覽西湖都沒有遇到雨天的景色,這也許是一個小小的遺憾。希望能夠在以后的游覽中恰逢雨天,撐一把油紙傘從斷橋上走過,這該是如何的幸福啊!

在品讀了林語堂先生的《蘇東坡傳》之后,我才知道蘇東坡對于杭州原來有如此之大的貢獻,西湖的美麗和蘇東坡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

相信各位讀者一定聽說過蘇東坡的優秀品質:樂觀!

記得小學上寫字課的時候,書法老師是蘇東坡的“鐵粉”。她給我們講關于蘇東坡的故事。我至今仍舊記得的是,當蘇東坡被關在牢獄中時,一天又關進來一個犯人,晚上只聽得蘇軾酣聲一陣接著一陣。這個犯人其實是皇上派來的宦官,皇帝于是知道蘇軾的問心無愧,最終只是將蘇軾貶謫,并沒有判他死罪。

從上面這個故事,我們也可以看出,無論面對怎么樣的艱難險阻,蘇軾都有一個良好的心態去面對。蘇軾的樂觀體現在很多的地方,我們這里就已《定風波?莫聽穿林打葉聲》這首詞為例:

我之所以認為蘇軾的身上可以看到莊子的哲學思想,除了蘇軾樂觀的品質和豪放的性格,他在自己的文章中也透露出自己的哲思。記得在剛上高中時學的《赤壁賦》就是一片十分富有哲思的文章,我把我最喜愛的片段摘錄下來向讀者朋友們展示,這次我不做點評,讓我們一起來細細品讀:

相信讀了以上兩個片段,讀者朋友們既感受到了蘇軾的悠然自在,也為蘇軾深刻的思考深深折服。我個人認為,蘇軾的另一篇文章《記承天寺夜游》也是一片充滿哲思的佳作,我個人也十分喜歡這篇文章中對于景物的生動形象的描寫和一種朦朧意境的營造。

相信大家都應該明白這樣一個道理,一本充滿智慧的書籍,你在人生的不同階段,不同的心情,不同的境遇去品讀,都會有不同的收獲。讀《莊子》也是這樣,一遍讀完并不意味著你已經讀完了《莊子》這本書,只有在歲月的不同時段反反復復細細咀嚼,才能慢慢嚼透其中的滋味,是自己的精神品質得到提升。

我個人認為閱讀《莊子》是一種享受,當你流連于一個又一個生動形象而又寓意深刻的寓言故事的時候,你的精神世界也變得逍遙起來。

但閱讀哲學作品畢竟不是閱讀故事,除了享受之外,我們更應該帶有自己理性的思考。對于作者的觀點,我們應該一分為二的進行判斷。用一個不恰當的比方,這種閱讀的感覺就像在修改一篇超級優質的作文,你要從這篇文章中汲取精華,又要能夠用犀利的眼睛發現觀點的瑕疵之處,并引發自己的深刻思考。

感謝讀者朋(peng)友(you)們(men)能夠(gou)抽(chou)出寶貴的(de)(de)(de)時間閱讀我寫的(de)(de)(de)這篇文章!以上(shang)觀點僅為我個(ge)人的(de)(de)(de)心得體(ti)會(hui),難免會(hui)有(you)觀點上(shang)的(de)(de)(de)謬誤可不(bu)足之處,望各位讀者朋(peng)友(you)們(men)指正!

十(shi)大臟(zang)話

中(zhong)華上(shang)下(xia)五千年就文化這一(yi)塊來說,可(ke)謂是(shi)異彩紛呈(cheng),博大(da)精深。在不(bu)同的歷史時期,有(you)著不(bu)相一(yi)致的文化色(se)彩,所以在這樣的文化背景下(xia),古代涌現(xian)出了一(yi)大(da)批優秀的騷人墨客(ke),其間語(yu)出驚人者眾(zhong)多。

他們留下了膾炙人口的經典佳作,有些能還凝練成成語。但他們也并不都是“白蓮花”,他們也有自己的愛恨情仇,在遇到不滿意的事情或者情緒暴躁時,往往也會說一些“臟話”,來表明的想法、捍衛自己的底線。

其中最著(zhu)名的(de)“臟(zang)話”有十句,并且在我們現代的(de)日常生活交流中也(ye)往往會涉(she)及、引用過,讓(rang)我們來看(kan)看(kan)是哪十句,你是否(fou)也(ye)說過。

一、十大“臟”話

第一句(ju)(ju)“朽木不可雕也”。這句(ju)(ju)話在(zai)學校時經常會聽到,有的老師反復教導學生,而學生總是(shi)不聽,老師在(zai)恨鐵不成鋼時,就(jiu)會說(shuo)出這句(ju)(ju)話。

這句(ju)話是(shi)孔子所(suo)說,全句(ju)是(shi)“朽(xiu)木(mu)不(bu)可雕也,糞(fen)土(tu)之墻不(bu)可以杇也。”意思(si)是(shi)腐(fu)朽(xiu)的木(mu)頭不(bu)能(neng)雕刻,糞(fen)土(tu)做(zuo)的墻不(bu)能(neng)涂(tu)抹。

有一(yi)(yi)天孔(kong)子(zi)發(fa)現他的(de)弟子(zi)宰(zai)予大白(bai)天在課堂上睡(shui)覺(jue),聯(lian)想(xiang)到(dao)這個學生屢次頂撞老師,經(jing)常(chang)和老師抬杠,于是孔(kong)子(zi)發(fa)出了(le)這樣的(de)感嘆。但是孔(kong)子(zi)因材(cai)施教,并沒有因為(wei)宰(zai)予這樣而冷落他,最(zui)后宰(zai)予也名列“孔(kong)廟十哲(zhe)”之(zhi)一(yi)(yi)。

第二句“唯女子與(yu)小人難養(yang)也”。在我們現代人的觀(guan)點中,這句話說的是小人和女人。

小人指(zhi)的是那些陷害忠良(liang)、做(zuo)事不能光明磊落,專(zhuan)搞(gao)陰(yin)謀詭計的人,相信無論誰(shui)身(shen)邊有這樣一個人也(ye)會崩潰(kui)吧。

而女人的一些標簽是(shi)愛打(da)扮、要包(bao)包(bao)、吵吵鬧(nao)鬧(nao)、小心眼,這在一部分(fen)男(nan)人眼里,這也(ye)真(zhen)是(shi)太麻(ma)煩了。

這(zhe)句話也是(shi)孔子所說,但(dan)這(zhe)里小人指的(de)是(shi)小孩。在當時的(de)社會實(shi)際生產力(li)條件(jian)下,女人和(he)小孩顯然(ran)不如一個青壯男(nan)子好養活。

步入(ru)父(fu)系社會以來(lai),婦女的地位越來(lai)越低,逐漸(jian)形成了(le)男尊女卑的情況。

第三句“若(ruo)由也,不得(de)死其然也”。由,就是仲由,字子(zi)(zi)路。這是孔子(zi)(zi)在教導(dao)弟子(zi)(zi)的時(shi)候,看(kan)著子(zi)(zi)路,突然發出(chu)了這樣的感嘆。

認為(wei)子路(lu)性情剛(gang)直、堅(jian)定(ding)不(bu)移,這樣的性情可能(neng)會讓他不(bu)得好死。

果然(ran)子路在(zai)一場叛亂中(zhong),堅持要去救自己的主(zhu)公,不(bu)顧他人勸(quan)阻(zu),只(zhi)身前往叛軍之中(zhong),在(zai)危難之際仍要系住自己的帽子,認為君子可以死,但是禮(li)節不(bu)能(neng)丟,最終被砍死。

這(zhe)也反映了在春秋時(shi)期。禮崩樂壞(huai)的情況(kuang)下,要克己復禮、一(yi)直(zhi)要堅持道義的人。往(wang)往(wang)會很難(nan)生存(cun)。

第四句“老(lao)而不死是(shi)為賊”。在(zai)現實中經常會有(you)一些老(lao)人倚老(lao)賣老(lao),年紀雖(sui)然老(lao),但是(shi)品性不好(hao)。

我們應該尊重(zhong)老(lao)人(ren),但是如果老(lao)人(ren)做的太出格,也應該加以譴(qian)責(ze)來讓他們符合社(she)會道德(de)規范。

比如說遇到一部分老人碰瓷(ci)的時候,我們的心里往(wang)往(wang)會涌現(xian)出這句(ju)話。

這句話是孔子對(dui)一位老人(ren)所(suo)說,這位老人(ren)坐沒坐相(xiang)(xiang),站(zhan)沒站(zhan)相(xiang)(xiang),不符合禮(li)儀的規(gui)范,這對(dui)一直克(ke)己復禮(li)的孔子來說是不能容忍的。

第五句“井蛙不(bu)可(ke)語(yu)于海者(zhe),夏蟲不(bu)可(ke)以語(yu)冰(bing)”。

雖然在現代我(wo)們(men)能夠(gou)接(jie)觸(chu)到(dao)的知(zhi)識(shi)面已經(jing)很廣了(le),但是總會(hui)有一些知(zhi)識(shi)我(wo)們(men)并(bing)不了(le)解(jie)。

在(zai)我(wo)們說的(de)一些話,別人不(bu)能(neng)理解時,我(wo)們的(de)心里就會(hui)浮(fu)現出(chu)這(zhe)句話。這(zhe)句話出(chu)自莊子(zi),意(yi)思是無(wu)論(lun)是誰都(dou)可能(neng)會(hui)有(you)他所不(bu)知道的(de),這(zhe)是因為他們的(de)見識不(bu)夠廣而受到的(de)限制。

所以在我們(men)和別(bie)人交談(tan)(tan)時(shi),不要一直談(tan)(tan)論別(bie)人不知道(dao)的(de),曲(qu)高和寡就難免會出現“話不投機(ji)半句多”的(de)尷尬。

第六句(ju)“多行不義(yi)必自斃”。

之前一段時間我們(men)在聊天(tian)中經(jing)常(chang)會引用這句話的網絡版本“多行不義自斃自”,來嘲諷一些經(jing)常(chang)做壞(huai)事(shi)的人,得(de)到報應,自己害了自己。

這實際上是春秋時(shi)期的(de)一段典故:共叔(shu)段為(wei)了奪取哥(ge)哥(ge)魯(lu)莊(zhuang)公(gong)的(de)王位,大肆的(de)擴張自己的(de)領土(tu),壓榨自己的(de)百(bai)姓,以(yi)此(ci)來獲得(de)更多(duo)的(de)糧(liang)草和軍隊

莊公的臣子向(xiang)他匯報這個情況(kuang),莊公就說了這樣(yang)一句話:“多行不義(yi)必自(zi)斃”。后來共叔段發動(dong)叛亂,但他領地里的百姓早(zao)就忍受不了他的壓迫,紛紛起義(yi),最后莊公勝(sheng)利。共叔段最終自(zi)己害了自(zi)己。

第七句“相鼠有皮(pi),人而無儀!人而無儀,不死何為(wei)?”這句話可以用于罵(ma)那些不知道禮儀的人。

出自詩經。意(yi)思是老鼠也(ye)知(zhi)道廉(lian)恥,所以全身(shen)長了皮(pi)毛,遮(zhe)住了皮(pi)膚(fu)。人如果(guo)連禮儀都不(bu)講,那還不(bu)如死了。

古代(dai)中國衣食住行都有相(xiang)應的禮(li)(li)儀規(gui)范,必須遵守。哪怕是到了現代(dai),如果(guo)一點禮(li)(li)貌都不講,那也是無法立(li)足的。

第八句“爾曹身(shen)與名俱滅(mie),不廢江河萬古流”這是杜甫為回擊一些人(ren)嘲諷“王楊盧駱”四位(wei)詩人(ren)所作(zuo)詩詞的名句。

意(yi)思是你們(men)這些(xie)人(ren)(ren)去(qu)世之后(hou),名(ming)(ming)字都會(hui)被人(ren)(ren)忘掉,可阻止不(bu)了(le)他們(men)這些(xie)偉(wei)大詩(shi)人(ren)(ren)名(ming)(ming)篇,就(jiu)如同(tong)江(jiang)河一樣流傳千古。

在生活中我們經(jing)常用(yong)這樣的語句,來(lai)嘲諷那些做事狂(kuang)妄(wang)自大、覺得萬(wan)事萬(wan)物離了他們就什么都做不(bu)成的人。

第九句“周郎妙計安(an)天(tian)下,賠了(le)夫人(ren)又折(zhe)兵”。這句話(hua)我們(men)經常用來嘲諷,那些做事挖空心(xin)思想要害別人(ren),卻(que)最(zui)終(zhong)“為他人(ren)做了(le)嫁(jia)衣裳”的(de)人(ren)。

這句話欲抑先揚(yang),好(hao)像(xiang)是在(zai)夸人,可實際上(shang)損的厲害(hai)。這個典故(gu)想(xiang)必大家再(zai)熟悉不(bu)過,周瑜想(xiang)要(yao)借招(zhao)親來(lai)暗害(hai)劉備,諸葛亮(liang)定下錦囊妙計妙計。

最終(zhong)劉備(bei)和(he)孫尚(shang)香安然回到蜀漢(han),龍鳳呈祥。趙云與士兵在歸程里高(gao)呼的(de)就是這句話。

第十句(ju)“十四萬人(ren)齊解(jie)甲(jia),更無一人(ren)是男兒”。這句(ju)話是罵(ma)這些(xie)當兵的投(tou)降,沒有骨氣(qi),不是男子(zi)漢(han)。

出自五(wu)代(dai)十國時(shi)期后(hou)蜀花(hua)蕊夫(fu)人。當年(nian)趙匡胤攻(gong)打后(hou)蜀,君主孟昶(chang)下令投(tou)降(jiang),待他(ta)的夫(fu)人知道這件事情之后(hou),非常憤怒,寫下了(le)這句詩。

本文地址://n85e38t.cn/chawenhua/4118.html.

聲明: 我們致(zhi)力于(yu)保護作者版(ban)權,注(zhu)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yin)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neng)及時(shi)與(yu)作者取得聯系,或有(you)版(ban)權異議(yi)的(de)(de),請(qing)聯系管理(li)員,我們會(hui)立即(ji)處理(li),本(ben)站部分文字(zi)與(yu)圖片資源來(lai)自于(yu)網絡,轉載是(shi)出于(yu)傳(chuan)遞更多信息之目的(de)(de),若有(you)來(lai)源標注(zhu)錯誤或侵犯(fan)了您的(de)(de)合(he)法權益,請(qing)立即(ji)通知(zhi)我們(管理(li)員郵(you)箱:),情況屬實,我們會(hui)第一時(shi)間(jian)予以刪除,并同時(shi)向您表(biao)示歉意,謝(xie)(xie)謝(xie)(xie)!

上(shang)一篇:

下一篇(pian):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