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是“茶文化”興盛的重要時期,并實現了從藥用轉向食用,再到全民飲茶的轉變,因此,唐代的茶文化并非僅局限于社會的某一階段,具有全民性、普及性特點,是契合社會各個階層的,上至王公貴族,下至黎民百姓,同時,隨著《茶經》一書的出現,標志著茶文化發展到了一個嶄新的高度。
唐代喝的茶是“蒸青綠茶”。這種茶是通過先蒸,蒸完了以后殺青,然后再把它搗爛之后壓成餅。因為茶易濕、易串味、易稀釋,所以“蒸青綠茶”采取這種做法。
陸羽在《茶經》介紹了唐代的煮茶方法。先把茶烤一下,將茶的香氣激發出來;然后敲碎,通過茶碾碾碎,再過籮篩器,篩成細粉。
唐代的分茶:“凡酌,置諸碗,令沫餑均”。茶湯表面的茶沫是精華,所以在分茶的時候,既要把每一碗的茶量分均勻了,而且還要把茶沫盡量給它分勻,所以《茶經》里說“令沫餑均”,要給大家都分勻了,這才是分茶的高手。
《茶經》里有“凡酌,置諸碗,令沫餑均”。唐朝的時候,用的是茶粉,我們以前叫沫茶。日本人所說的抹茶,其實就是沫茶。
到了唐朝,人們對茶葉的使用方法從藥用轉向了食用。楊曄的《膳夫經手錄》記載:“近晉、宋以降,吳人采其葉煮,是為茗粥”。從中可以看出,茶逐漸成為人們日常食用的一種食物,不單單是作為煉丹修仙的藥物。
由此飲茶由最初的藥用,發展為可食用的茶粥,再到唐朝陸羽時的煮茶、沫茶,等等各具特色的保健湯飲,蔚為大觀。這體現出唐朝人們物質的豐富,茶葉在人們生活中普及,成為“比屋之飲”,不再只是粗俗的“解渴之飲”,它成為人們生活不可或缺的物品,人“不得一日無茶也”。
在飲茶方面的講究,也體現出盛唐的氣魄——文明禮儀之邦,尚禮尚文。
茶文化東傳日本演變為抹茶,更是體現了大唐文化的輻射力。
其次,唐代的茶文化,上至皇帝統治階層,王公貴族,僧人禪寺,文人墨客,下至最普通的平民百姓;不同的人選擇不同的茶葉進行飲用,普通群眾飲價格低廉的粗茶,達官貴族等飲用細茶與茶之名品。
不同身份的人也以茶進行著不同的“儀式”,文人墨客撰寫茶詩,寺院僧侶以茶參禪,皇家以茶禮佛等;唐代茶的流行最大程度滿足了不同階層之間的“社會需求”。
者更體現了,茶文化的全民普及性,以及社會的繁榮,精神文明的豐富。
唐初,文成公主與藏王松贊干布結婚,并向西藏介紹了茶。
藏族人的飲食以肉和奶制品為基礎,茶是他們缺乏維生素的最佳飲料。很快茶需求量很大。但是那里的高海拔和惡劣的氣候使茶葉很難生長。而內陸市場需要大量優秀的藏族馬匹,以不斷擴大的軍隊。
隨著茶葉產量的飆升和馬匹市場的發展,內陸茶葉商人開始通過艱難的路線將茶葉運輸到西藏,并將其換回藏族小馬。這被稱為“以馬換茶”貿易,是“茶馬之路”歷史的重要組成部分。
茶圣陸羽所著的第一本茶書《茶經》的問世,標志著茶文化發展到了一個嶄新的高度。
陸羽對以前的粥茶并不認同,他認為烹茶時,用蔥、姜、棗、橘皮、薄荷等煮之百沸,或揚令滑,或煮去沫,斯溝渠間棄水耳。
《茶經》中提到要將制好的茶餅碾成茶末,要把茶碾到什么程度呢?
其中有言:末之上者,其屑如細米??碧粉縹塵非末也。此處可以看出,唐朝的人們對于特別細的茶末并不是很能夠接受。
《茶經》中提倡的是煎茶法:倒水于茶釜中,將其置于火爐上,俟水再微沸(釜中之水如涌泉連珠),將準備好的茶末往釜心投下,然后用竹?攪動,俟沫餑漲滿釜面,乃酌入碗中調之以鹽,即可飲用。然而茶末經過這樣一煮,會被煮爛,以致香氣削減,失其原本的味道了。
晚唐時蘇廙的《十六湯品》中有載一種名為“點茶法”的飲茶方式。
點茶法要求:先用茶瓶煮水,置茶末于茶盞中,再持瓶向盞中注沸水沖茶。這種方法特別注重點湯的技巧,強調水流的流通,水量要適度,落水點要準確,同時還要不停地擊拂,這樣才能生出宜人的沫餑。
中華民族的歷史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在這一歷史長河中,激蕩著許多璀璨奪目的文明浪花,有自然物質的延續、有精神文化的沉淀,也有以自然物質來反映人文情懷的文明祖先現象。中華先祖在很早以前就能將某一種自然現象、特殊物質作為其表達自身思想與情感的載體,這是一種文化的傳承,更是一種文明的延續。如圖騰崇拜以及對自然現象的神化解讀,此文化標記已經融合到中華民族的文化體系之中,從而得以繼續弘揚。
在人類歷史的發展進程中, “茶”這種自然物,從被人們認識、了解再到后來的改造,經歷了一次文化上的洗禮,并逐漸形成其特有的文化內涵,并成為人們精神的依托。早傳說在遠古時代,神農氏就發現了茶這種自然物,但那時茶被稱為“荼”,到后來的'史書中也都有關于茶的記載,在三國兩晉南北朝時,茶更是被賦予了特殊含義,以茶示儉、以茶示廉成為那個時期的飲茶習氣。到了唐代出現了中國歷史上第一部茶葉專著 《茶經》,陸羽也因為其不朽著作而名垂史冊,這部著作共分十章,分別對茶葉的產地、特性、茶具以及飲茶作了全面而系統的概括和總結,尤其是將茶葉的物質屬性提升到了精神享受的高度,當然陸羽的這部巨著的誕生并非偶然,有其特殊的歷史和時代背景,因為陸羽所處的時代正值唐代的發展時期,這一時期的飲茶之風彌漫全國,于是也就有了 “茶興于唐而盛于宋”的說法。在飲茶之風盛行之際,在唐代社會的不同階層和群體中都有了飲茶的現象,而且飲茶主要集中在文人雅士、宮廷人員、寺院僧侶、人民大眾此幾大社會群體中,并形成了不同的茶文化圈,這幾大茶文化圈共同構成了中華茶文化的基本格局,這其中的宮廷茶文化比較具有代表性,因為其他的茶文化圈都與宮廷茶文化有著直接或間接的關系。此外,宮廷茶文化的形成,具備了上好的茶葉、上等的水質、精美的茶器、高超的茶藝等重要的條件和優勢,這都為宮廷茶文化的形成與發展產生了非常重要的影響。
陸羽在其著作 《茶經》中記載: “茶者,南方之嘉木也”,所以南方的許多重要的產茶區就成為宮廷貢茶的來源地。劍南蒙頂茶、洪州西山白露、壽州霍山黃芽、金州茶芽等皆是貢品茶,而且唐中央政府還在義興和顧渚專門設置了貢茶院作為朝廷的貢茶基地,這也充分反映了貢茶對于宮廷日常生活的重要性。宮廷所用茶具非常的精美考究,在對法門寺地宮的考古發掘中,考古人員發現了大量的宮廷御用茶器,其中有貯茶器、炙茶器、碾羅器、茶末容器、點茶器等,這些茶器對于茶葉的泡制以及茶藝工序的操作都有著重要的作用,這些茶器的發現也反映了唐代宮廷飲茶之風的興盛以及宮廷茶文化的講究。宮廷茶器不僅具有重要的使用價值和觀賞價值,而且為茶文化的發展和繁榮增色不少。在煮茶環節中,茶藝就顯得尤為重要。 《茶經》中記載關于煮茶的技巧:“其沸如魚目,微有聲,為一沸。邊緣如泉涌連珠,為二沸。騰波鼓浪,為三沸。已上,水老,不可食也。”這是一個非常嚴謹的烹茶過程,這個過程的重要特點就是精微,需要煮茶者仔細觀察水的變化,及時準確地掌握水的火候,將每個步驟和環節發揮到恰到好處,茶藝人在此環節中必須技術高超,并且全神貫注。所以說這個煮茶環節已經不是為了滿足人們的口腹之欲,而是一種集技術與欣賞于一身的審美享受,正所謂 “沖淡簡潔,韻高致靜”。在飲茶這個環節中,飲茶者需本著一種平和的心態,細細品味茶葉本身所帶來的恬淡悠長,感受其韻味高雅,體味茶葉的文化底蘊和人文情懷。
在唐代宮廷的茶文化中,需要品味煮茶過程中 “精”的特點,在茶藝上要注重“美”的內涵,在品茶過程中要體味“靜”的廣博。宮廷茶文化的根源還應回歸到“和”這一中華民族的文化源頭。宮廷茶文化是在一片祥和的氛圍中,通過茶文化的浸染和傳播,體現了君臣之間的融洽,緩和了階級對立,更能體現中國文化的雄渾和博大。
1、大唐的文化歷史背景在國內表現為道、儒、佛三教鼎盛,相互競爭、相互融洽、共同發展。在僧道生活中及茶事上都有所表現如:以茶供祖、以茶釋經、以茶養生、辦茶會、寫茶詩,并精心研究制茶枝術,大大推動了茶文化的發展。
2、宋徽宗的《大觀茶論》極大的提高了茶道的地位。宋代的歷代當權者對茶都情有獨鐘,宮廷嗜茶的風俗就有力地推動了茶葉生產和茶文化的發展。
3、斗茶源于唐代的宮廷,到了宋代民間廣為流行,并發展成為王公貴族和士大夫人人樂此不疲的時尚。斗茶、競藝、鑒水、賞器從實踐中發展了中國茶道。
擴展資料:
自元代以后,茶文化進入了曲折發展期。宋人拓展了茶文化的社會層面和文化形式,茶事十分興旺,但茶藝走向繁復、瑣碎、奢侈,失去了唐代茶文化深刻的思想內涵,過于精細的茶藝淹沒了茶文化的精神,失去了其高潔深邃的本質。
元代,一方面,北方少數民族雖喜歡茶,但主要是出于生活、生理上的需要,從文化上卻對品茶煮茗之事舉趣不大;另一方面,中國文化人面對故國破碎,異族壓迫,也無心再以茶事表現自己的風流倜儻,而希望通過飲茶表現自己的情操,磨礪自己的意志。
本文地址://n85e38t.cn/chawenhua/3447.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下一篇: 茶室布置需要準備哪些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