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huang)帝為九五之(zhi)尊,享盡人間奢華,其飲(yin)茶之(zhi)器也非(fei)同一(yi)般,一(yi)起(qi)來看看清朝皇(huang)帝的茶具吧。
描紅荷露烹茶荷花茶壺(清.乾隆)
紋識描述: 通體礬紅描纏枝番蓮紋,腹部兩(liang)面(mian)(mian)開光,一(yi)面(mian)(mian)繪荷(he)塘蓮花,一(yi)面(mian)(mian)書(shu)乾隆題詩。“荷(he)露(lu)烹茶一(yi)律,乾隆己卯新秋制”,朱紅“比德”“朗潤”二印(yin)。
蓋(gai)面(mian)畫轉(zhuan)枝番蓮(lian)紋(wen),紐面(mian)繪盛開蓮(lian)花一朵(duo),紐側則(ze)飾(shi)朵(duo)花一周。 斂圓口,弓形(xing)把,曲流,圓頂(ding)蓋(gai),蓋(gai)側一通氣孔。蓋(gai)足外(wai)壁涂(tu)金外(wai),內(nei)面(mian)全施綠(lv)彩。器底礬(fan)紅(hong)書“大(da)清乾(qian)隆年制”六字(zi)三行篆(zhuan)款。
琺瑯彩山水人物白地茶碗 (清.乾隆)
碗內(nei)白地(di)無紋,外壁一(yi)面畫山水(shui)(shui)人(ren)(ren)物,背山面水(shui)(shui),竹林(lin)小(xiao)屋(wu),一(yi)士人(ren)(ren)坐于屋(wu)內(nei),一(yi)僮旁侍(shi),屋(wu)外橋邊二人(ren)(ren)駐(zhu)足交談(tan),一(yi)人(ren)(ren)指向屋(wu)內(nei),遠山蒼潤(run),小(xiao)橋流(liu)水(shui)(shui),皴石(shi)(shi)茂林(lin),烘托出一(yi)幅清朗宜人(ren)(ren)的山水(shui)(shui)人(ren)(ren)物圖景。碗壁另一(yi)面墨(mo)書(shu)(shu)“連村多綠樹(shu),長日轉黃鸝。”前后紅彩書(shu)(shu)“竹石(shi)(shi)”“山高(gao)”“水(shui)(shui)長”三印(yin)。胎(tai)質細膩,胎(tai)薄透光。底藍料書(shu)(shu)“乾隆年制”四字二行仿宋體楷(kai)款,外加(jia)雙方框。
琺瑯彩開光仕女圖茶壺(清.乾隆)
紋識描(miao)述: 全器以(yi)紅、藍描(miao)繪(hui)(hui)錦地花,頸周(zhou)繪(hui)(hui)波濤(tao)紋,壺(hu)腹兩面開(kai)光,一(yi)(yi)面畫仕(shi)女彈琴,一(yi)(yi)仕(shi)女坐(zuo)觀(guan)、并撥琴弦,另(ling)二(er)(er)幼童在側圍(wei)觀(guan);另(ling)一(yi)(yi)面繪(hui)(hui)三仕(shi)女圍(wei)坐(zuo)幾前,二(er)(er)人對奕下棋,一(yi)(yi)人坐(zuo)觀(guan)。蓋頂畫蓮瓣,蓋面加(jia)(jia)飾(shi)五蝠,蓋沿、底(di)邊(bian)飾(shi)以(yi)卷草、蓮瓣紋等吉(ji)祥(xiang)紋飾(shi)。胎骨略重,琺瑯彩上多雜質斑點(dian)。壺(hu)底(di)料書“乾隆年制”四(si)字(zi)二(er)(er)行仿宋體楷款,外(wai)加(jia)(jia)雙方框。
藍地粉彩連年福壽紋茶壺(清.乾隆)
全(quan)器(qi)以(yi)粉彩描繪紋(wen)(wen)飾,蓋(gai)面花(hua)(hua)紋(wen)(wen)為四朵轉枝蓮花(hua)(hua),中間各加(jia)飾蟠(pan)(pan)桃,蓋(gai)紐(niu)為珊(shan)瑚紅所繪盛開蓮花(hua)(hua)一朵,蓋(gai)紐(niu)周(zhou)(zhou)圍則飾如(ru)意紋(wen)(wen)一周(zhou)(zhou)。壺(hu)頸繪圈點紋(wen)(wen)一周(zhou)(zhou),肩飾如(ru)意紋(wen)(wen),壺(hu)腹兩面各畫蓮花(hua)(hua)一朵,圍繞三只口銜四顆蟠(pan)(pan)桃的蝙(bian)蝠,底(di)邊蓮瓣紋(wen)(wen)一周(zhou)(zhou),壺(hu)流及把手亦飾纏枝蓮紋(wen)(wen),紋(wen)(wen)飾分線均描繪金邊。壺(hu)內外均以(yi)藍(lan)(lan)彩為地,壺(hu)底(di)藍(lan)(lan)底(di)中央留(liu)白內朱(zhu)紅書“大(da)清(qing)乾(qian)隆年制(zhi)”六字二行篆(zhuan)款。
仿雕漆珊瑚紅釉銀里蓋碗(清.乾隆)
碗(wan)(wan)及蓋內(nei)外均包銀,外壁(bi)于素胎時雕刻成(cheng)仿(fang)雕漆繡球紋(wen)錦地(di)紋(wen)飾,口沿(yan)雕回紋(wen)一(yi)周,足邊(bian)蓮瓣紋(wen),施透明釉燒成(cheng)后(hou),再掛珊(shan)瑚紅(hong)釉,二次低溫燒成(cheng)。碗(wan)(wan)底白(bai)瓷地(di)上礬紅(hong)書“大清乾隆年制“六字三行篆款。
青花山水人物六方茶葉罐(清.康熙)
紋識描(miao)述:蓋(gai)面(mian)青(qing)花繪一蟠螭,蓋(gai)壁飾(shi)六字(zi)三種不同書(shu)法的(de)(de)“壽(shou)”字(zi),加飾(shi)青(qing)線三道(dao),罐肩滿畫如意紋,罐腹則(ze)飾(shi)山水人物畫,云松下(xia)(xia)二老者(zhe),一抬頭(tou)持杖遙(yao)指(zhi)飛翔而來的(de)(de)仙鶴,另一老者(zhe)及一背罐童(tong)子亦(yi)仰面(mian)迎望飛鶴,罐腹上下(xia)(xia)各飾(shi)回紋一周(zhou)(zhou),足邊則(ze)為轉枝葉紋一周(zhou)(zhou)。底青(qing)花書(shu)“大(da)清(qing)康熙年制”六字(zi)二行楷款。同類造(zao)型亦(yi)有(you)錫(xi)制茶葉罐。
青花開花御制詩文茶壺(清.嘉慶)
余隙(xi)及蓋面(mian)把(ba)、把(ba)、流均繪轉(zhuan)枝蓮(lian)紋,蓋紐(niu)一半(ban)涂青(qing)、半(ban)留(liu)白,頸飾卷草紋,底(di)邊蓮(lian)瓣紋一周。底(di)青(qing)花書“大清(qing)嘉(jia)慶(qing)年制(zhi)”六字三行篆(zhuan)款。
粉彩萬福長壽紅地茶鐘(清.嘉慶)
外壁紫(zi)紅地飾(shi)粉彩(cai),口沿下為如意紋一(yi)周,腹壁飾(shi)番蓮(lian)(lian)四朵,其(qi)上各繪金彩(cai)萬字符號(hao),其(qi)間加飾(shi)蝙(bian)蝠(fu)(fu)口銜盤長結四組(zu);蝙(bian)蝠(fu)(fu)與番蓮(lian)(lian)之間又(you)以桃實間隔,底(di)邊蓮(lian)(lian)瓣紋一(yi)周,口足間則(ze)加飾(shi)金邊二道。胎骨略重,器底(di)紅彩(cai)書“大清(qing)嘉慶年制”六字三行楷(kai)款(kuan)。
粉彩萬壽無疆花蝶蓋碗(清.同治)
碗內白(bai)地上滿畫(hua)(hua)粉彩(cai)梅花、蝴蝶,器、蓋內外口沿及(ji)底邊(bian)、圈(quan)足均畫(hua)(hua)回紋一道,碗、蓋外壁黃(huang)地上四圓形(xing)開(kai)光萬字內各書“萬”“壽”“無”“疆”,并圍以(yi)如(ru)意云紋;開(kai)光間以(yi)蝙蝠、桃實(shi)、盤長(chang)等紋飾,寓意萬壽無疆。蓋圈(quan)足內及(ji)碗底朱紅“長(chang)春同慶”四字二行(xing)楷(kai)款。
粉彩紫藤花鳥紋藍地蓋碗(清.道光)
碗(wan)底(di)及(ji)蓋(gai)(gai)足內白(bai)釉無紋(wen)外,余均施藍地(di)(di)粉(fen)(fen)彩,碗(wan)內及(ji)蓋(gai)(gai)內均繪紫(zi)藤花(hua)(hua)(hua)卉紋(wen);碗(wan)外壁及(ji)蓋(gai)(gai)面則(ze)飾紫(zi)藤花(hua)(hua)(hua)鳥及(ji)月季花(hua)(hua)(hua)。藍地(di)(di)施釉濃淡不勻,布(bu)滿開片紋(wen),紫(zi)藤花(hua)(hua)(hua)及(ji)月季花(hua)(hua)(hua)分施粉(fen)(fen)彩,紫(zi)、粉(fen)(fen)紅、綠、粉(fen)(fen)綠等色(se)料堆朵深厚,紫(zi)藤花(hua)(hua)(hua)房均以赭(zhe)色(se)鉤邊。道光(guang)年間不少以“慎德(de)堂制”為款識的各種(zhong)器物,蓋(gai)(gai)碗(wan)尤多。此(ci)器滿畫(hua)紋(wen)飾,華麗大方,然與清盛(sheng)期(qi)乾隆官窯(yao)相較,則(ze)略嫌粗糙(cao),藍地(di)(di)凹凸不勻,畫(hua)工亦無前代之精細。
“清心也可以”出自林新居的禪理散文《滿溪流水香》之《清心也可以》,中有茶壺詩——“心也可以清,清心也可以,以清心也可,可以清心也。”都可以加上“茶”字,此茶可以清心也,以此茶清心也可,清心也可以此茶,心也可以此茶清,也可以此茶清心。意思是,茶不僅解渴、去膩,也可以提神、清心。
從古(gu)到今(jin),飲茶(cha)(cha)品茗,一直與生活息(xi)(xi)息(xi)(xi)相關,從文人(ren)雅(ya)士到販(fan)夫(fu)走卒,都能領(ling)略品茶(cha)(cha)的情趣(qu),茶(cha)(cha)可謂(wei)雅(ya)俗共賞。
臺北故宮博物院文物是北京故宮博物院文物的一部分,兩院只有合在一起,才是一個完整的故宮。兩院孰優?應該說是各有千秋,但都不完整。臺北故宮博物院70萬件藏品堪稱中國文化藝術之寶庫,北京故宮博物院超過了100萬件的珍藏同樣無人匹敵。遷臺的學者當時認為金石是最重要的,鼎是國家的象征,所以拿走了不少(2382件)青銅器;文人重視書畫,書畫本身也好運載,能拿的盡可能拿,共拿走了5424件。其中僅宋畫即達943幅,宋元山水畫系列可構成臺灣故宮博物院的極品特展。中國有君子佩玉之說,故玉器也拿走不少。陶瓷只拿走了一部分,計17934件,但卻集中了北京故宮博物院各瓷器陳列室與敬事房的精品,可謂名窯畢備。著名的三希堂帖,北京故宮博物院藏有“三希”中的“二希”,而臺北藏有其中的“一希”。郭熙的《早春圖》,現在臺北,北京沒有。北京有《清明上河圖》,臺北沒有。龍袍,中國歷代只有清王朝留下來的,當時的學者認為清朝的東西價值不大,沒有拿,所以臺北故宮博物院1件龍袍也沒有。
三十七年(1948)秋,國共戰爭形勢逆轉,故宮和中央圖書館、中央研究院史語所、中博籌備處決定挑選文物精品運往臺灣。該年年底,第一批文物箱件由海軍載運駛離南京,抵達基隆。次年,第二批文物由商船,第三批箱件仍由海軍載運。故宮運臺文物共2,972箱,只是北平南遷箱件(13,491箱)的百分之二十二,但頗多精品。中博籌備處運臺的有852箱,也多是精品。
運臺圖書文物,政府成立國立中央博物圖書院館聯合管理處。聯管處將文物遷往臺中縣霧峰鄉北溝新建的山邊庫房存放,又開鑿防空山洞。聯管處時期,進行對文物的抽查、清點;接著從事整理編目,先后編印了多種書籍,并有小型陳列室對外開放參觀。其間也曾挑選精品前往美國,先后在華盛頓國家美術館等五處展出,先后在華盛頓國家美術館等五處展出,也參加過紐約「世界博覽會」。
故宮遷來臺北之后,陸續擴建數次,陳列空間逐漸擴大。五十七年(1968),又將圖書文獻從書畫組中劃分出來,使典藏文物單位由原來的古物、書畫兩組擴編為器物、書畫、圖書文獻三處。五十九年(1970),又在文獻處之下增設圖書館。其業務略舉大端:如對文物重新點檢、整理,詳細登錄;并且與其他機構進行合作交流。如六十年起協助臺灣大學歷史研究所增設中國藝術史組,這是臺大藝術史研究所的前身。該組作育出許多藝術史研究人才,部分并在故宮任職。六十七年(1978),與國史館合作校注《清史稿》,后由國史館整理增訂出版為《清史稿校注》。故宮也展開編輯和研究的工作,先后出版了多種期刊、專書、目錄,以及書畫、器物、善本古籍、清代文獻等書冊和裱裝畫軸、手卷等。故宮積極選派人員出國培訓、考察,及參與國際學術性活動。主辦數次國際性學術討論會,如五十九年(1970)的「中國古畫討論會」;挑選精品出國參展,在日本大阪的「萬國博覽會」和韓國漢城的「中國展覽會」,均大獲佳評。
蔣復璁任職十七年馀,至民國七十二年(1983)因病請辭,國民黨黨史會主委秦孝儀接任院長。七十三年(1984),故宮新建行政大樓啟用,器物、書畫與圖書文獻三處的文物大都移至新大樓地下兩層的庫房存放。正館陳列室加大,并作整體性的更新設計。庫房和展覽場所都建立恒溫、恒 、防火、防潮、防震的措施以及二十四小時防盜的安全監控系統。七十四年(1985),故宮舉辦六十周年院慶,并舉行學術演講和討論會。七十六年(1987),故宮正式成為行政院部會級的一級機關。此期間故宮接受「摩耶精舍」之捐贈,成立張大千先生紀念館;并且營建「至善園」,八十五年(1996)新建圖書文獻館落成。
民國八十年以后,故宮挑選文物出國展覽。例如,是年美國華府的「探險時代的藝術」大展、八十五年至八十六年(1996-1997)美國的「中華瑰寶」巡回展覽、八十七年(1998)法國巴黎的「帝國的回憶」展覽。八十二年(1993),故宮開始與民間團體合作,借展西洋美術。例如,是年的「莫內及印象派畫作」特展;八十四年(1995)的「羅浮宮博物館珍藏名畫」特展;八十七年(1998)的「畢卡索的世界」特展。八十八年(1999)開始,借展大陸文物。例如,是年的「三星堆傳奇」特展;以及配合故宮「漢代文物大展」而商借的「馬王堆漢墓」和「南越王墓」的文物展覽。
八十九年(2000)五月,中央研究院院士杜正勝接任院長,以去政治化,回歸藝術文化本質經營國立故宮博物院,揭橥本土、中華與世界兼具的多元文化觀,注重美的普世性,本乎人性,成就人文,不以國家民族之榮耀為限。一年來他積極推動學術研究,舉辦定期小型研討會,配合展覽推出學術討論會,如「文學與美術學術討論會」、「清代檔案與臺灣史研究討論會」等,并邀請國內外學者專題演講。要求展覽深入淺出,以收教育之功效,舉辦「展前說明會」,邀請院內同仁、志工與中小學教師提出看法與建議。
為解決本院長期存在的參觀動線混亂、館外人車雜 等問題,考慮臺灣特殊地質條件下的防震設施,強調以科技方法維護文物,以及本院未來更長遠的發展,規劃「故宮新世紀」建設計劃,提報行政院,分為五個子計劃,針對展覽空間,館外交通,文物維護及分院之發展設立,勾勒本院二十一世紀發展的藍圖。
“兩岸故宮藏品,比起來哪家的多?哪家的精品多?”這是兩岸同胞乃至國際社會都不甚清楚而又很關注的一個問題。可以肯定地說,北京故宮不僅藏品遠遠多于臺北故宮,而且總體上精品也多于臺北故宮。在比較前,我想首先說明三個情況:
一是,故宮博物院成立之前,遜帝溥儀將1200余件書畫精品、古籍善本和大量珍寶盜運出宮。新中國成立后,其中相當部分重新回到了北京的故宮博物院,如《清明上河圖》、《韓熙載夜宴圖》、《五牛圖》、《伯遠帖》、《中秋帖》等。
二是,1933年故宮南遷文物共13491箱,部分文物南遷后,北平故宮本院所留文物相當多,也有不少珍品,淪陷期間還在繼續清點未曾登記的文物,并征集了一批珍貴文物。南京政府曾下令馬衡院長選擇留平文物菁華裝箱,分批空運南京,馬院長雖將珍品編目造冊報南京,但以各種理由推延裝箱,后來一箱也未運走。南遷文物后來運臺2972箱,占南遷箱件數的22%,當然多是精品。其實留下的78%精品也相當多。國民黨向臺灣運文物,因戰爭形勢突變只運了三次,第三次擬搬運1700箱,由于運輸艦艙位余地有限,加之僅有24小時裝船時間,結果只運出972箱,另728箱也留在了內地。
三是,兩岸故宮文物藏品構成上稍有不同。運臺故宮文物約60萬件,其中清宮檔案文獻38萬件冊,善本書籍近16萬冊,器物書畫5萬余件;加上抵臺后征集的文物,總計65萬余件。北京故宮原有明清檔案800萬件,善本特藏50多萬冊(件、塊),器物書畫100萬件,總計達960萬件。1980年明清檔案劃出,成立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又將包括部分宋元版書在內的14萬冊宮廷藏書撥交國家圖書館及一些省市和大學圖書館。現北京故宮有藏品150余萬件,其中1949年后征集24萬多件,80%以上仍為清宮舊藏。
我們再從幾大項文物來具體比較:
一、書畫收藏。臺北故宮藏有書畫總計9120件,據介紹其中一半為優等和次等,元以前繪畫574件(不包括南薰殿宋以前帝后像),元以前書法155件。北京故宮有書畫15萬件左右,約占世界公立博物館所藏中國古代書畫的1/4,其中約1/3具有較高的學術價值和欣賞價值,有近420件元以前的繪畫,310件元以前的書法。元以前書畫總收藏量,數量上北京故宮低于臺北故宮。但相對嚴格的鑒定工作,使得北京故宮早期(元以前)書畫中,很少有早期和晚期(明清)之爭。在繪畫的時代方面,北京故宮的早期藏品反映了各個歷史時期的繪畫面貌,特別是東晉顧愷之的兩件北宋摹本《列女圖》卷和《洛神賦圖》卷真實地反映了漢魏六朝時期的繪畫風格。就唐、五代、兩宋繪畫而言,臺北故宮在數量上較北京故宮要多,但北京故宮元代繪畫眾多的收藏量和完善的品質堪稱世界之冠。就宋代繪畫而言,臺北故宮的山水畫珍品多于北京故宮,但北京故宮的人物畫珍品則占有重要地位。北京故宮繪畫藏品種類較全面,除卷軸畫外,還藏有版畫、年畫、清宮油畫、玻璃畫、屏風畫、貼落等,這些是臺北故宮所缺乏和不足的。此外北京故宮還有10件唐宋壁畫、7件唐五代敦煌紙絹畫、1鋪元代大幅壁畫等。北京故宮庋藏的明清大幅宮廷書畫也是臺北故宮所缺少的,因為這些在文物南遷時有一定運輸難度。由于臺北故宮主要接收的是清宮舊藏歷代書畫,而18、19世紀的“揚州八怪”、“京江畫派”、清初的“金陵諸家”、“四僧”等許多流派的繪畫和書法為清宮所缺,如今已是國之重寶。北京故宮于上世紀60年代初已將上述幾個時期書畫收藏齊備。在書法方面,臺北故宮的收藏量和品質不如北京故宮。北京故宮有4萬多通明清尺牘,其中蘊含著巨大的文獻價值和藝術價值,遠勝臺北故宮在這方面的收藏。在碑帖方面,北京故宮的碑帖善本占全國大多數。目前尚沒有見到文物南遷中有關碑帖的記錄。
二、陶瓷類文物。北京故宮有35萬件,一級品1100多件,二級品約5.6萬件,還有上世紀以來在全國110多個窯口所采集的3萬余片陶瓷標本。臺北故宮有25248件清宮舊藏瓷器,宋代五大名窯瓷器及明代官窯瓷器收藏均占優勢,著名的清代康雍乾三朝琺瑯彩瓷器絕大多數都藏在臺北故宮。但北京故宮的收藏數量是臺北故宮無法比擬的,特別是在新石器時代彩陶、三國兩晉南北朝隋唐五代瓷器、清代嘉慶至宣統官窯瓷器、歷代民窯瓷器以及古陶瓷窯址標本、實物資料收藏方面,北京故宮均占有明顯優勢。北京故宮在歷代官窯瓷器收藏方面,無論數量還是質量,也都相當可觀,不容忽視。在古陶瓷收藏方面,兩岸故宮各有千秋。
三、青銅器方面。北京故宮藏歷代銅器1.5萬余件,其中先秦青銅器約1萬件,有銘文的1600余件,這三個數量均占中外傳世與出土數量總和的1/10以上,是國內外收藏中國青銅器數量最多的博物館。另外有歷代貨幣1萬余枚、銅鏡4000面、印押1萬余件。臺北故宮收藏有5615件青銅器,先秦有銘文的約500件。兩岸故宮青銅器都以傳世品為主,臺北故宮藏品的總量和精品數量都較少,但毛公鼎、散氏盤、宗周鐘等重器則十分有名。
四、工藝類藏品方面。北京故宮藏有玉器28461件,數量上多于臺北故宮的11445件,而且又征集了考古發掘出土的珍貴玉器數百件,其中安徽凌家灘遺址與六安楊公鄉戰國墓出土的一些玉器,為世所罕見,目前僅北京故宮有收藏。另外,北京故宮的“大禹治水”玉山,重逾萬斤,還有重量數千斤的幾件玉山,是臺北故宮所不能及的。漆器、琺瑯、玻璃、金銀器、竹木牙角雕刻,以及筆墨紙硯等“雜項”,臺北故宮總計7605件,北京故宮則有101355件。漆器總體上臺北故宮精品較少;金屬琺瑯器,兩岸所藏特點相近,但北京故宮的一些大型金屬琺瑯制品則是臺北故宮所沒有的;從臺北故宮出版的有關如意、文玩等出版物所選文物看,其工藝水平明顯遜于北京故宮藏品。另外,北京故宮還藏盆景1442件,匏器590件,而臺北故宮無此收藏。
五、宮廷類文物收藏。北京故宮具極大優勢,從代表皇權的典制文物到皇家日常生活用品文物,無所不藏。例如清代玉璽“二十五寶”、鹵簿儀仗等為臺北故宮所無,帝后冠服也最為齊全;反映清代科技發展水平以及中外文化交流的天文儀器、鐘表亦為北京故宮特藏。清代皇帝稽古右文,重視文玩鑒賞,其鑒賞所用的印章,絕大部分藏在北京故宮。清代皇家信仰多種宗教,以本民族傳統的薩滿教、道教與藏傳佛教為主。北京故宮收藏有大量薩滿教與藏傳佛教的法器、祭器、造像、唐卡等,還完整地保存了宮廷中一些藏傳佛教及道教殿堂的原狀。
六、圖書典籍方面。臺北故宮所藏版本時代早(宋、元、明版較多)、卷帙完整、書品好者居多,如文淵閣《四庫全書》、摛藻堂《四庫全書薈要》、《宛委別藏》及部分“天祿琳瑯”藏書等,多是獨有的巨帙或孤善之品,相當珍貴。北京故宮所存數量不多的宋元版書多已撥交國家圖書館,但現存的明清抄、刻本,品種、數量眾多,包括內府修書各館在編纂過程中產生的稿本,呈請皇帝御覽、待刻之書的定本,從未發刻的清代滿、蒙、漢文典籍,為便于皇帝閱覽或攜帶而重抄的各式書冊,以及為宮內外殿堂陳設而特制的各種賞玩性書冊。此外還有翰林學士、詞臣自撰的未刊行書籍,各地藏書家進呈之書;一大批宮中戲本和檔案;帝后服飾和器物小樣、“樣式雷”建筑圖樣、輿圖等特藏文獻,等等,以上共約19.5萬冊(件)。另有20余萬塊精美的武英殿“殿本”的原刻書版。這些構成了北京故宮善本特藏的特色。北京故宮博物院的藏品,除了所存舊藏外,有近1/5是新中國成立以來在中央政府的直接領導和各省市積極支持下征集、購買的散佚清宮文物及社會各界人士的捐贈。解放初期,國家就毅然花50多萬港幣從香港買回著名的“三希”中的兩希——《伯遠帖》和《中秋帖》。當時臺灣也想買,但經費沒有落實,他們至今引為憾事。迄今為止,先后有600多人向北京故宮捐獻文物。毛主席三次將友人送自己的文物轉送故宮保存。張伯駒、朱翼庵、孫瀛洲等人的無私捐贈,彪炳千秋。新征集的文物,許多在價值上比清宮舊藏毫不遜色。這使故宮很快成為名副其實的中國歷代文化藝術的巨大寶庫,成為最有代表性的中華文明的象征。
由(you)于多(duo)種(zhong)原因,許多(duo)人對北(bei)京(jing)故宮(gong)文(wen)(wen)(wen)物藏品(pin)狀況不很(hen)清楚,有人以(yi)為好(hao)東西(xi)都到了臺灣,有的(de)甚至說:“臺北(bei)有文(wen)(wen)(wen)物沒有故宮(gong),北(bei)京(jing)有故宮(gong)沒有文(wen)(wen)(wen)物”,這顯然是(shi)誤解(jie)。當然,文(wen)(wen)(wen)物自有其(qi)本身的(de)藝術價值(zhi)和歷史價值(zhi),是(shi)不可以(yi)互(hu)相替代(dai)的(de)。兩岸故宮(gong)的(de)收藏本來就是(shi)一個整體,有著(zhu)很(hen)強的(de)互(hu)補(bu)性,只有從整體上來看待,才能全面地(di)認識(shi)中華文(wen)(wen)(wen)化(hua)的(de)源(yuan)遠流長(chang)和豐富多(duo)彩。
C
“從雍正戴假發”可(ke)以看出(chu)(1)符合事實;軍機處是雍正帝時(shi)期(qi)設立,(2)符合事實;彩瓷和琺瑯(lang)彩清朝已出(chu)現,但主要供官方(fang)使用,并未出(chu)現在尋常百姓家(jia),故(gu)(3)錯誤;明(ming)清時(shi)期(qi)南方(fang)絲織業發達(da),故(gu)(4)正確;資本主義萌芽自產生后受到統治政策、自然經濟的阻(zu)礙(ai),始終呈緩(huan)慢發展狀態,故(gu)(5)錯誤
本文地址://n85e38t.cn/chaqi/7866.html.
聲明: 我們致力(li)于(yu)(yu)保護作者(zhe)版權(quan),注重分享,被(bei)刊用(yong)文(wen)章(zhang)因無法(fa)核實(shi)真實(shi)出處,未能及時(shi)與作者(zhe)取得聯系,或有版權(quan)異議的(de),請聯系管(guan)理(li)員(yuan),我們會(hui)立即(ji)處理(li),本站部(bu)分文(wen)字與圖片資源(yuan)來自(zi)于(yu)(yu)網(wang)絡(luo),轉載(zai)是出于(yu)(yu)傳(chuan)遞更(geng)多信息之(zhi)目的(de),若有來源(yuan)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de)合法(fa)權(quan)益,請立即(ji)通知我們(管(guan)理(li)員(yuan)郵箱:),情況屬實(shi),我們會(hui)第一時(shi)間予以刪除,并同(tong)時(shi)向您表示歉(qian)意,謝謝!
上一篇: 為什么老鐵壺煮水會(hui)更甜,
下(xia)一篇(pian): 茶(cha)席設(she)置:什(shen)么(me)是水盂(yu)水盂(yu)怎么(me)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