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夜片无码AB区在线播放APP

登錄
首頁 >> 茶常識

鐵觀音的利潤有多大

茶百科 2023-12-07 09:27:56

鐵觀音的利潤有多大?一年下來,茶農能賺多少錢?這些問題,相信很多茶友都想知道。今天,我們就來聊聊這個話題。下面,我們就一起來看看吧。首先,我們們先來了解一下什么是普洱茶?普洱茶是云南大葉種曬青毛茶經渥堆發酵制成的散茶,屬于后發酵茶。普洱茶的特點是香氣高揚,滋味醇厚,湯色色紅濃明亮,葉底柔軟肥厚。在中國茶葉市場上,普洱茶一直占據著重要的地位。那么,普洱茶有什么功效呢?下面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來源:每日經濟新聞

知名歌手謝春花在歌曲《茶酒伴》中唱道:山路若陡緩步邁,斗酒灑羈絆……兒女情長愁摩愁,不如茶相伴。

中國的茶酒文化常常被相提并論,但實際上,茶企和酒企的境遇,可謂是天壤之別。在中國白酒企業中,近20家登陸A股,貴州茅臺更是以2018年年銷售772億元、凈利潤352億元冠蓋群芳。反觀國內茶企,尚無企業在國內主板上市,只有近20家企業掛牌新三板。營收過億元的企業,不過四五家。

而如今,茶和咖啡的話題度越來越高。5月17日晚,“小藍杯”瑞幸咖啡在美國納斯達克上市,融資規模達6.95億美元,刷新了中國企業近期赴美上市的最快速度。如此看來,茶企在資本市場可謂是“凄凄慘慘戚戚”。

瑞信方正證券投資銀行總經理、資深保薦人趙留軍曾表示,企業上市的核心在于盈利能力,茶企的業務模式、發展戰略等都會體現在財務結果中。成功上市的茶企估值至少要達到十億美元。目前,中國少有茶企能夠達到這個規模。

茶企毛利可觀

“中國茶企有一個怪現象,規模越小的企業,往往利潤還要更好。”在第三屆中國國際茶葉博覽會(以下簡稱茶博會)上,一位中型茶企的負責人告訴記者,由于茶業的門檻較低,很多人都可以進入這個領域,把企業控制在一定的規模,日子往往過得很舒服。

該負責人進一步表示,很多茶企在做大到一定規模后,便不再進行擴張,若再擴張,邊際效益就開始下降,因此做到產值上億元的規模,似乎是茶企的一個發展瓶頸。而觀察已經掛牌新三板的茶企可以發現,大部分茶企的產值規模在幾千萬至上億元不等。

盡管國內茶企的規模普遍不大,但《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發現,一般茶企的毛利率在40%~60%。其中,七彩云南公布的財報顯示,公司2015年至2018年上半年,毛利率都在70%左右。

謝裕大(430370,OC)在掛牌新三板后,表示要沖刺A股,然而2018年10月卻宣布終止上市輔導。這家公司營收和凈利潤在掛牌新三板的茶企中,可以躋身前三。2018年公司營業收入為1.94億元,同比增長9.67%;毛利率為45.65%。2017年毛利率為43.83%;公司實現凈利潤1351.53萬元,同比增長46.33%。

已經從新三板摘牌的八馬茶業,其2016年營業收入4.62億元,同比增長14.30%,實現利潤3974.68萬元,同比增長26.83%,公司2018年毛利率為55.54%。八馬茶業財報顯示,公司銷售布局主要在華南、華東和華北,消費群體在發達地區,容易受到投資機構的關注,因此有多家機構投資布局。

根據公司2016年年報,在八馬茶業前十大股東中,有三家投資機構的身影,分別是:北京和諧成長投資中心(有限合伙)持股750萬股,占比9.87%;天津天圖興華股權投資合伙企業持股360萬股,占比4.74%;南海成長精選(天津)股權投資基金合伙企業持股315萬股,占比4.14%。

八馬茶業董事長王文禮在談到公司從新三板摘牌時表示,公司有更大的追求,不排除在國內A股上市。“原來在新三板的交易也挺好的,從每股6元多漲到將近20元,后來我們有更大的追求,過不多久大家就可以感受到。”

王文禮還表示,八馬茶業目前是中國銷量第一,中國茶連鎖專賣第一,擁有1500多家連鎖店。

資本為何不愛茶?

雖然八馬茶業此前獲得了三家投資機構青睞,但卻不能改變一個現實,那就是資本并不愛茶。如已經從新三板摘牌的七彩云南,公司的股東全部是自然人,未見投資機構的身影。而在謝裕大的公司股東中,僅有一家久乘投資管理(上海)有限公司——久乘鴻運新三板一號基金,持股520萬股,占比4.41%,為公司第三大股東。

5月17日晚,“小藍杯”瑞幸咖啡在美國納斯達克上市,融資規模達6.95億美元。從2018年1月1日試運行,到2019年5月份正式上市,瑞幸咖啡刷新了中國企業近期赴美上市的最快速度,此前趣頭條從創立到登陸納斯達克花費了2年多時間,而瑞幸不過17個月。

反觀國內茶企,不僅沒有在A股和美股上市的,甚至一些在新三板掛牌的企業也紛紛退出。2018年以來,八馬茶業、中吉號茶業、七彩云南等茶企先后終止掛牌。這樣的現象,也反映出我國茶葉行業集中度低,缺乏品牌化和標準化運作,難以獲得資本青睞,至今尚未出現一個真正的巨頭型茶企。

數據顯示,我國90%以上的茶企年銷售額不足500萬元,全國百強茶企銷售額僅占全國茶葉銷售總額的12%。即使是創始于1993年的天福茗茶,經過26年的發展,2018年銷售額只有16.36億元,不足整個市場的1%。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業內人士稱,各個地區都有茶園等相關產業,彼此間交流較少,“大魚吃小魚”的現象較為少見,產業難以集中。

在這樣的情況下,企業就難以做強,因而也不受資本的重視。來自江西的一位投資人表示,茶葉在資本界并不被看好,真正會往這里投的資本并不多。

酒業上市如火如荼,茶業卻悄無聲息。除在中國香港成功IPO的天福茗茶外,安溪鐵觀音、華祥苑、信陽毛尖、四川竹葉青、杭州龍井等知名茶企均未能如愿IPO。中國中小企業協會專職副會長、安溪鐵觀音集團董事長劉紀恒曾公開指出,中國茶企難上市的根本原因在于未形成工業化體系。

對此,食品行業分析師朱丹蓬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分析稱,在上游,中國茶企小而分散的特征導致茶葉產品難以實現標準化,絕大多數茶葉還處于土特產粗加工的狀態,行業整體難以做大。在下游,茶葉是一個高利潤產業。那么,資本為何不愛茶呢?因為茶行業并不是說投入后馬上就有回報,可以總結叫做行業的特性跟資本的屬性是背離的、相悖的。資本要求的是短平快,但如果要認認真真做一個產業的話,產業鏈條太長了。另外,中國的茶葉品牌還沒有出現太多,這也是原因之一。

大茶國,小茶農

中國是茶的故鄉,發現并利用茶至今已有幾千年的歷史。

茶博會被視為行業發展的一個風向標,在此次茶博會上,有1500多家國內外的商家參展,共設展位3100多個。走進茶博會,猶如走進了茶的世界,紅茶、綠茶,黑茶、白茶……應有盡有,匯集了包括中國以及東南亞等國家的茶品種。

在中國當代茶文化發展論壇上,中國茶文化協會會長周國富表示,無論是從產出還是消費數量看,中國都是茶業大國,但還不是茶業強國。中國茶業還存在著大而不強、大而不精、大而不彰、低小散弱等問題。主要體現在四個方面:

一是我國茶園面積約占世界茶園面積75%左右,但產量約占45%,是世界前八產茶國家中單產最低的,產出效率比較低,其他國家約是中國的1.5~2.6倍。

二是中國茶葉在國際茶葉市場上品牌不響,標準不一,各自為營,以原料茶和中低端茶出口為主,缺乏國際茶葉市場中的話語權和競爭力。

三是品牌化、集約化、規范化程度低,大國小農特征明顯,全國茶品名超過1500個,但大多數有名無牌,有品牌的規模也不大,尤其缺乏有競爭力的國際大品牌。

四是綜合利用和深加工程度低,中國綜合利用和精深加工僅占5%左右,鄰近的日本,茶食品、茶飲料等深加工產品豐富,消費占比達40%左右。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在茶博會上的安吉白茶展區看到,一個幾十平方米的展區里,有四五家安吉白茶的茶企都在展示各自的茶葉品牌。一家名為盈茶園的茶企老板朱仁元告訴記者,自家擁有茶園300多畝,家戶訂單600多畝,年產茶2萬斤,產值1000萬元左右。

朱仁元表示,他這樣的規模和體量在安吉就屬于中等規模,整個安吉像他一樣規模的茶企也就10多家。另外還有兩三家大型的茶企,年銷售額可以超億元。

記者了解到,在安吉的茶企中,只要加入了安吉白茶協會,都可以在包裝中使用“安吉白茶”,但是仍需要有自己獨立的品牌。在現場,前來看展的消費者告訴記者,他們對于這些安吉白茶的品牌,都感覺到很陌生,并沒有很熟悉的知名品牌。

根據安吉官方發布的數據,安吉縣擁有茶園17萬畝,年產茶葉1800多噸,產值25億元,安吉白茶還是中國地理標志保護產品。不過,整個安吉白茶行業,形成規模的企業并不多,只有極白、龍王山等少數幾家企業的年產值進入億元級別。而這些企業的品牌“極白”、“龍王山”在整個茶葉品牌中,也并不具有較高知名度。茶博會期間,記者在現場隨機調查發現,消費者對于茶葉品牌知之甚少。

而縱觀整個中國茶業,在業內具有知名度的品牌也并不多,在國際上具有競爭力的品牌更是寥寥無幾。

中國農科院茶葉研究所產業經濟研究室發布的《茶葉品牌化消費行為與營銷策略》報告顯示,在品牌忠誠度方面,在來自10座城市的1萬名茶葉消費者當中,只有11%的人購買的茶明確來自同一家企業,這從一個側面反映出我國茶企品牌還缺乏足夠的影響力。

深加工能力不足

中國茶葉流通協會公布的數據顯示,2018年,全國茶園面積4395.6萬畝,同比增長2.9%,茶葉產量261.6萬噸。全國茶消費人群近5億人,茶葉銷售量達191萬噸,年人均茶消費1.36千克,是世界茶消費大國。

不過,人民日報曾經發布的《萬家中國茶企,為何利潤不及一個立頓?》一文,深深刺痛著中國茶人的心。立頓紅茶年銷售額10多億歐元,在中國茶企中,營收過億元的已經算是大型企業了。

中國國際茶文化研究會副會長孫忠煥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采訪時表示,中國茶產業已經成為政府關注的一個產業,現在全國有一千多個縣在產茶,全國已經形成了260多萬噸的產量,將近6000億元的年產值。

“中國茶的產業特點,是這個地方只能生產這種茶,不像立頓集合生產所有的茶品,他們沒有我們的香味,沒有我們的口味,沒有我們的茶形美,這是中國茶文化的特點。”孫忠煥認為,中國茶應該把產業優勢轉化為品牌優勢,打造出具有競爭力的中國茶品牌。

記者注意到,前來參展的中國茶企中,大部分仍然是以傳統的沖泡茶為主,經過深加工后,形成的茶商品較少。與之對應的是,消費者對茶商品的關注度并不高,在茶博會上,一些茶企生產的茶餅、茶糕等產品,品嘗的人都很少,更多的消費者愿意去品一杯茗茶。

一家來自江西的茶企負責人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他們的茶園位于廬山半山腰,除了生產廬山云霧茶之外,也會利用茶葉作為原材料,進行一些深加工,比如制作茶餅。“但似乎銷量并不好,也許和品質口感有關,也許是沒有形成自己品牌。”

中國農科院茶葉研究所研究員林智表示,目前我國茶葉深加工技術處于國際領先水平,但在商品化、產業化方面還無法比肩國外先進水平,多數深加工企業仍以生產茶葉提取物等中間原料為主,如茶多酚、茶氨酸、茶多糖、茶色素等,主要的終端產品還局限于茶飲料。(每經記者 于垚峰 每經編輯 魏官紅)

本文地址://n85e38t.cn/cha/66412.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下一篇: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