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夜片无码AB区在线播放APP

登錄
首頁 >> 茶常識

古人用什么燒水喝茶

品茶 2023-11-27 23:57:57

古人用什么燒水喝茶,又是怎么制作茶葉的呢?今天我們就來聊聊古人喝茶的那些事兒。下面我們就一起來看看吧。首先我們要知道,古人是如何喝茶的。其實早早在漢代,就已經有了專門的茶葉加工廠,那就是“貢茶”。這種茶葉是皇帝賞賜給官員的,所以價格非常昂貴。不過,由于當時的生產技術不發達,所以很多人都沒有喝過這種茶葉,只有少數達官貴人才能享用。

11月29日晚,中國申報的“中國傳統制茶技藝及其相關習俗”項目,經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政府間委員會評審通過,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至此,我國共有43個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名冊,居世界第一。

和古人喝茶相比,我們現在的“茶道”遜色太多了。古代人對茶的講究與重視,大大超過現在泡茶的方式。

那么,古代人喝茶到底有多講究?

據說,中國茶的歷史從神農時期就已經開始,戰國時期的《爾雅》中,便有關于茶的記載,其《釋木》一篇,講到“槚,苦荼”,“荼”古音正是cha。

茶以文化面貌出現,則是在兩晉北朝,最早喜好飲茶的多是文人雅士。

不過,秦漢時期,茶并非普通百姓的日常飲品,而是更多以其藥用效果出現在人們的病床旁。

后來,民間出現了煎茶的雛形,即粥茶。根據三國時期魏國人張輯的《廣雅》記述,四川人采摘某種樹葉,將老葉子制成餅的形狀,再放上濃稠的米漿。飲用時先用米湯浸泡,再用無焰炭火炙烤,而使其烘干變紅,再搗成碎末放入瓷壺,注入沸水飲用。也有的再加入蔥姜、橘子,以調和苦澀味,茶粥逐漸成為南方人的流行飲品,

中國正式把茶作為一種飲料,始于唐朝,但唐朝喝茶的方式不是泡茶,而是煎茶。因為煎茶法的出現,飲茶之風方才盛極大江南北,“開元、天寶之間,稍稍有茶,至德、大歷遂多,建中以后盛矣”。唐人將茶餅磨成粉,加入鹽、姜、茱萸等配料一起煮水喝。中唐以后,茶已經進入民間,成為老百姓最喜聞樂見的飲料。

煮茶

而茶葉命運的改變,要歸功于茶圣陸羽。“自從陸羽生人間,人間相事學春茶。”陸羽著有《茶經》三卷,對茶道論述詳盡。他提倡飲用以茶餅碾碎而成的末茶,茶末以米粒大小為宜。首先,煎茶前先烤茶,將餅茶用高溫“持以逼火”,并且經常翻動,“屢其翻正”,否則會“炎涼不均”,烤到餅茶呈“蝦蟆背”狀時為適度。烤好的茶要趁熱包好,以免香氣散失,至餅茶冷卻再研成細末。

唐·周昉《調琴啜茗圖卷》

煎茶法流行于中唐以后及至五代。根據陸羽撰述的《茶經》記載,唐代煎茶法主要包括:生火、炙茶、碾茶、羅茶、煮水、調鹽、投茶、分茶、飲茶、潔器十大工序。

陸羽全力倡導和推行的“陸氏茶”,亦被稱為“文士茶”——清飲品茗法,是對唐代社會當時其他飲茶方式的揚棄,也標志著中國茶道的正式誕生。

《賣茶翁茶器圖》中的唐朝銅爐

陸羽之后,煎茶法繼續被發揚光大,斐汶撰《茶述》,張又新撰《煎茶水記》,溫廷筠撰《采茶錄》,皎然、盧仝作茶歌,推波助瀾,使中國煎茶道日益成熟,茶藝具備了備器、選水、取火、候湯、習茶五大固定環節。如今,日本的煎茶道保留了中國煎茶道的精髓,并在此基礎上有所創新。

晚唐時,唐人又發明了一種“點茶法”,即用小勺把茶末分到幾個碗里,沖入滾水一邊沖一邊快速攪動,讓茶末跟滾水充分混合。點出來的茶湯,上面會泛出一層乳白色的泡沫,以泡沫鮮白、久聚不散為最佳。點茶法在宋朝時,人們對茶的研究更為深入,在飲茶方式上也達到了極致的審美高度,“點茶法”在宋朝時成為飲茶的主流方式。

宋·趙佶《文會圖》

宋朝人特別講究茶餅,味道上追求“香甘重滑”,不喜茶中苦澀原味,并以茶色“純白為上真”。為了制作理想的茶餅,他們在工藝上精益求精,好的茶餅一般要研磨一天以上,等到盆中膏狀物勻滑細膩后,再加入龍腦等香料和上香米熬成的薄粥,一并揉成茶餅。

費了這么多功夫制成的茶餅,因為有淀粉,樣似牛乳,因摻有香料,口味甘香,與之前粥茶法下的咸湯茶味道截然不同。

茶道大師制作的茶餅,價格堪比學區房,宋仁宗時蔡襄制作的“小龍團”一斤售黃金二兩,還極難買到,時人稱“黃金可有,而茶不可得”。宋徽宗時,鄭可聞用“銀絲水芽”制成“龍團勝雪”,每餅不但售價四萬錢,還需要“限售搖號”。

南宋·劉松年《攆茶圖》(局部)

從蔡襄《茶錄》、宋徽宗《大觀茶論》等書看來,點茶法的主要程序有:備器、洗茶、炙茶、碾茶、磨茶、羅茶、擇水、取火、候湯、茶盞、點茶(調膏、擊拂)。

由于點茶手法太過講究,是個名副其實的技術活,所以宋朝有錢有閑的人常以“斗茶”為樂,比試高下。斗茶主要考量茶和水的融合程度,攪動茶水轉動,先在茶盞上留下痕跡的算輸。茶色純白,比斗時盛在黑盞中最為明顯,所以福建建陽的建窯所出產的黑色茶盞最受當時人的歡迎。蘇軾、蘇轍兄弟就喜歡跟人斗茶,還專門寫過斗茶的詩詞。

元墓壁畫:茶道圖

到了元朝,隨著飲茶群體擴大,國人不太講究茶道了,畢竟煮茶實在太耗費時間和精力,真不如把茶葉直接用水泡著喝。從那時起,中國人便在采茶后將茶葉焙干,直接在茶壺里沏茶喝,茶葉不再摻淀粉、香料,也不再制餅、碾末。隨末茶一起消失的,還有用來制作末茶的一系列復雜茶具,只有裝開水的長嘴茶瓶搖身變為茶壺,繼續被人們使用。

明·文徵明《品茶圖》

明代皇帝喜歡泡茶喝,洪武年間,朝廷提倡節儉,下令禁止制作高階茶餅,由此,散茶基本上一統江湖。既然大家都泡茶喝,那么茶壺的工藝便與時俱進。由于紫砂的透氣性適合泡茶,新的茶文化開始流行,從此,紫砂在明代崛起,從皇帝到百姓都喜歡。這種壺也便于攜帶,文人墨客喜歡,一直流行到如今。

由粥茶、煎茶、點茶到泡茶,小小飲茶方式的轉變折射的是古人生活方式的轉型。不過現代社會,依然有很多人堅持用煎茶、點茶等古法飲茶。

喝茶這件事,古人把它玩得風生水起,只是如今,人們追求簡單和效率,步伐匆匆之間,我們得到了很多,卻也失去了很多。

但愿每個人都留一點時光給自己去品茶、去書畫,或是做一些講究的小事,把內心對傳統的向往找回來。

本文地址://n85e38t.cn/cha/49889.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下一篇: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