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黔中生思州、播州、費州、夷州……往往得之,其味極佳”,這是茶圣陸羽所著的《茶經》對古時貴州茶葉的真實記載。從古至今,貴州茶走過了怎樣的一條道路?順暢?還是曲折?不管怎樣,這其中,作為貴州盛產茶葉的湄潭,則是貴州茶葉發展的一個歷史縮影。從輝煌到進步,再到輝煌,湄潭的茶走過了它的歲月,沉積下來的是豐盈、是意韻,迎來的也必將會是一路高歌。2009年初,政協湄潭縣委員會正式出版發行了地方茶文化文史圖書《茶的途程》,這是對湄潭乃至貴州茶業發展的一個歷史總結,也是對其未來的一個奠基與展望。從本期起,本刊將連續登載由貴州省茶文化研究專家、湄潭縣政協副主席周開迅編著的《茶的途程》一書內容,以饗讀者。敬請讀者點評!追尋歷史的跫音世界上有一種樹葉與戰爭有關,與一個國家和民族的生死存亡有關。它在那個令人心碎又讓人奮起的年代里,長出一波又一波的新綠。它生長在湄潭的象山上,一列山脈的起始或盡頭,三道河從山的那頭流過來,流進湄潭縣城,流入湄江河;湄江河又從山的這頭流過去……也許是亙古的象山帶著一身香醇的綠意,探頭來張望被湄江河環繞著的美麗縣城;也許是這不經意的張望,吸引了大師們的目光,歷史注定要帶給象山一身的榮耀……湄潭,萬壽宮,象山,在上中國現代歷史上,在中國現代茶葉發展史上,是一組特殊的歷史符號,更是一個重要的歷史節點。1939年,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兩年之后,這一年,代表國民政府經濟部中央農業實驗所和中國茶葉總公司的40余位國內知名的茶葉、昆蟲、農業、森林、特作等專家,在王淘(中農所人事課長)、張天福(技士、金陵大學學士)的帶領下,抵達相對寧靜而距離重慶不遠的湄潭,開始籌建中國現代歷史上的第一個國家級的茶葉科研生產機構——中央實驗茶場,并由此推開了中國現代茶業的第一扇大門(第二扇大門是當代茶圣吳覺農先生于次年在福建武夷山推開),使湄潭在以后的十年時光里一度成為中國現代茶葉的科研和種植推廣的中心之一,奠定了湄潭在中國現代茶業和貴州當代茶業的歷史性地位和基礎性地位。歷史選擇了湄潭,湄潭沒有辜負歷史的重托。在中國現代茶葉歷史上,沒有一個地方象湄潭這樣匯集了象張天福、劉淦芝、李聯標、徐國楨等這么多重量級的茶學專家;也沒有一個地方的茶葉能夠得到象蘇步青、江問漁、王季梁、祝廉先、胡哲敷、張鴻漠、鄭曉倉、劉淦芝等科學精英如此深情地同聲贊美,浙江大學“湄江吟社”的《試新茶》,是中國現代茶文化史上不可多得的茶詩。隨著抗戰的勝利和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大師們先后離開了湄潭。李聯標去了浙江和中茶所從事茶葉研究,并親自參加了中茶所的籌建工作;劉淦芝則去了臺灣,成了臺灣茶業的領軍人物;張天福去了福建,成了當代中國茶學泰斗,現在已是百歲老人,“茶壽之星”……但是,大師們留下的足跡,深深地印在了史冊里,深深地印在了湄潭這片中國現代茶業的圣土上。以后的中央實驗茶場,最后分離成貴州省農業廳直屬國營企業湄潭茶場和貴州省茶葉科學研究所。湄潭茶場,一直是貴州省最大的茶葉農墾企業,在繼承了中央實驗茶場所研究的綠茶、紅茶品質的基礎上,開發了湄江茶(為時任貴州省省長周林所命名,又名湄江翠片)、湄潭紅碎茶,是時名揚四海,其茶葉出口量在改革開放前,一直位居全省之首,幾乎包攬了整個貴州出口茶葉的生產加工;湄江茶成為中國名茶,載入《中國名茶志》。同樣帶著中央實驗茶場基因的貴州省茶葉科學研究所,在以后的數十年時光中,亦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造就了一大批在國內外茶葉科學界有影響的茶學家。歷史在1978年后又翻開了新的一頁。湄潭在經歷了中央實驗茶場的啟動,湄潭茶場的開拓,省茶科所的指導,核桃壩茶葉專業村的引領,迎來了新一輪茶業經濟發展的歷史機遇。湄潭,這位飽經滄桑的貴州“茶老大”(《貴州日報》語),在經歷了改革開放三十年的風雨陽光之后,成為了名符其實的貴州茶業第一縣,成了屈指可數的中國名茶之鄉。這是歷史的延續,更是時代的創新。特別是進入新世紀以后,湄潭人始終抓住茶葉不放,茶園面積從二十世紀末的不足5萬畝,發展到現在的20萬畝,茶葉企業由當初的湄潭茶場和幾個社隊企業,發展到有國家、省、市、縣龍頭企業涉茶葉加工、茶籽油精練、茶多酚提取、茶館業、茶文化旅游業、茶業經濟文化大家族。這種產業布局,受到茶界唯一的中科院院士陳宗懋的高度贊揚,他在參觀了湄潭茶區后認為:湄潭的林茶相間的生態茶園是一流的,全世界少有的;湄潭能夠集茶園生態風光、茶文化景觀(天下第一壺)、茶葉加工、茶館休閑業一身,在全國只有湄潭做到了。因此湄潭以茶業為主導的綜合經濟和社會效應更加充分地體現出來了。關于這方面的情況,中共湄潭縣委田剛書記已有專論(附錄《貴州茶葉第一大縣的現代茶產業發展之路》),在此不再贅述。茶葉,已成為湄潭(48萬人)三分之一人口的飯碗。湄潭茶業,從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近幾年以來,受到高層和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引起了較大的反響。當年胡錦濤同志視察湄潭時提出的“大力發展茶葉生產,既能富民強縣,又能保護自然生態環境”的看法和期望,早已在湄潭變成了現實。湄潭的森林覆蓋率由當初的百分之三十幾上升到現在的52.6‰,茶園生態風光已成為湄潭最具特色的風景。陳宗懋、劉楓、權啟愛、丁俊之、林治、吳錫端、張玉嬌、汪根發、王亞蘭等許多專家學者和業界精英多次到湄潭茶區考察指導茶葉產業發展。中國茶科所的權啟愛研究員在2001年剛下飛機就激動地對迎接他的湄潭人說:“我是來湄潭朝圣的!湄潭是一代茶葉大師張天福、劉淦芝、李聯標開創茶葉事業的地方,在今天的中國茶界,是一個圣地……”。茶葉,不僅僅是湄潭人的飯碗,更是湄潭人美好的明天!……關于湄潭以及她的象山,一脈相承的云貴山,其內在魅力正在張顯。象山在現代茶葉史上,是名符其實的中國現代茶業第一山,為一代茶葉大師張天福、劉淦芝、李聯標、徐國禎等人主持開辟。歷史留給我們這些寶貴的文化財富,包括中央實驗茶場所在地——萬壽宮,李聯標親手制作的大茶樹的標本、當年湄潭茶葉規劃的手繪地圖以及在師們的手稿、詩作,與茶界的傳世珍寶——茶籽化石,一同保存在湄潭,使湄潭這片厚土更加厚重,更加具有吸引力和推動力。關于湄潭的茶,關于中國現代茶業的那一段尚不為更多的人所知的非常重要的歷史,關于以湄潭為核心的貴州茶業發展的大致輪廓,《茶的途程》將要逐次的展開。末了,我想以陸羽《茶經》的第一句話來結束本文,以表達我對曾經幫助神農解(jie)“七十二(er)毒”,曾經(jing)在絲(si)綢之路(lu)和(he)茶(cha)(cha)(cha)馬古道傳遞(di)文化(hua)友(you)誼和(he)民(min)族情懷,曾經(jing)在無(wu)數(shu)帝王將(jiang)相、文化(hua)名人(ren)、社會(hui)名流中玩味無(wu)窮的(de)以及(ji)鑲嵌(qian)在老(lao)百姓開門七件事中的(de)茶(cha)(cha)(cha)葉(xie)和(he)在特殊年(nian)代維系民(min)族生(sheng)死存亡的(de)茶(cha)(cha)(cha)葉(xie)的(de)敬畏,對(dui)天、對(dui)地、對(dui)人(ren)的(de)敬畏:“茶(cha)(cha)(cha)者,南方之嘉木也(ye)。”
本文地址://n85e38t.cn/cha/44801.html.
聲明: 我(wo)們(men)致力(li)于保護作者版(ban)權(quan)(quan),注(zhu)重分(fen)享,被刊用(yong)文章因無法核(he)實(shi)(shi)真實(shi)(shi)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系,或(huo)(huo)有(you)版(ban)權(quan)(quan)異議的(de),請聯系管(guan)理員,我(wo)們(men)會(hui)立即處理,本站部分(fen)文字與圖(tu)片資(zi)源來自于網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mu)的(de),若有(you)來源標注(zhu)錯誤或(huo)(huo)侵犯了您的(de)合法權(quan)(quan)益,請立即通知我(wo)們(men)(管(guan)理員郵箱(xiang):),情況(kuang)屬實(shi)(shi),我(wo)們(men)會(hui)第(di)一(yi)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biao)示歉(qian)意,謝謝!
上一篇: 夏季茶園管理(li)要點(dian)的(de)介紹(shao)
下(xia)一(yi)篇(pian): 暴雨災后(hou)的(de)茶樹苗(miao)圃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