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是茶的故鄉,發現茶、利用茶有四千多年的歷史,因此,茶藝茶道也有悠久歷史。神農發現茶后,世人先是當藥用,再作飲品用。西周時,四川茶已作為貢茶進貢周朝廷。至漢代,飲茶逐漸流行。唐代時更加盛行,西安、洛陽、湖北、四川等地,“以為比屋之飲”。至宋代,飲茶已成為人家每日不可缺少的七件事之一。如何植茶、制茶、煎茶、煮茶、點茶、沖泡茶,茶人講究技巧,形成茶藝。在飲茶、品茶中,將體驗、經驗、精神感受加以總結,就形成茶道。所以,茶藝先于茶道。先有感性知識,再有理性認知。
唐朝陸羽撰寫的《茶經》是我國及世界上第一部茶書,第一部關于茶的來源、茶的制作、茶的器具、茶的煮飲、茶的產地等的記載和論述的專著,將前人對茶的感性知識總結、上升為理性認識,總結出關于茶的條條道道來,這是茶道形成的標志性著作。中國的茶道從這里開始誕生。在此之前,雖然有茶的制作、茶的品飲、茶的文獻記載,但沒有像《茶經》那樣作系統研究、考察和總結,所以,沒有產生明確的茶道。
唐代封演在《封氏聞見記》卷六“飲茶”篇中寫道:“楚人陸鴻漸為茶論,說茶之功效,并煎茶炙茶之法,造茶具二十四式以都統籠貯之,遠近傾慕,好事者家藏一副。有常伯熊者,又因鴻漸之論廣潤色之,于是茶道大行,王公朝士無不飲者。”封演所說“茶道大行”,是較早提到“茶道”一詞的。而正如他所指出,“茶道大行”是從陸鴻漸的“茶論”《茶經》開始的,經常伯熊對《茶經》進行“潤色”推廣,而廣加流行起來。陸羽《茶經》中的“茶論”,如《茶經》中指出:“茶之為用,味至寒,為飲最宜。精行儉德之人,若熱渴、凝悶、胸疼、目澀、四肢煩、百節不舒,聊四五啜,與醍醐、甘露抗衡也。”這里將茶的功用作了精辟的總結,意思是說,茶的功用,味至寒,最適宜飲用。“精行儉德”的人,如果熱渴、凝悶、胸疼、目澀、四肢煩、百節不舒,煎好茶,喝上四五口,可以與理想中的飲料“醍醐、甘露”相比美,有如飲“醍醐、甘露”之感。《茶經》中還說:“蕩昏寐,飲之以茶”等。
與陸羽同時的陸羽好友皎然僧人也提到茶道。他在《飲茶歌誚崔石使君》一詩中寫道:“一飲滌昏寐,情思爽朗滿天地;再飲清我神,忽如飛雨灑輕塵;三飲便得道,何須苦心破煩惱”,“熟知茶道全爾真,唯有丹丘得如此”。這里的“滌昏寐”、“清我神”、“便得道”、“破煩惱”都是品飲茶的精神感受,說出了“茶道”的內涵。皎然還寫有《尋陸鴻漸不遇》的詩,詩曰:“移家雖帶郭,野徑入桑麻。近種籬邊菊,秋來未著花。扣門無犬吠,欲去問西家。報道山中去,歸來每日斜。”描述了陸羽的住處和每天忙于到“山中”考察茶的情景。
陸羽之后,唐代論及茶道的還有劉貞亮、盧仝、斐汶等。
劉貞亮提出“飲茶十德”,他說:“以茶散郁氣,以茶驅睡氣,以茶養生氣,以茶除病氣,以茶樹禮仁,以茶表敬意,以茶嘗滋味,以茶養身體,以茶可行道,以茶可雅志。”道出了飲茶的感受:散郁氣,驅睡氣,養生氣,除病氣,樹禮仁,表敬意,嘗滋味,養身體,可行道,可雅志。
盧仝在《走筆謝孟諫議寄新茶》詩中概括了飲茶七碗的不同心境體會。詩中寫道:“一碗喉吻潤,兩碗破孤悶。三碗搜枯腸,唯有文字五千卷。四碗發輕汗,平生不平事,盡向毛孔散。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靈。七碗吃不得也,唯覺兩腋習習清風生。蓬萊山,在何處?玉川子,乘此清風欲歸去。”破孤悶、散不平、肌骨清、通仙靈等,都是品飲茶的心境體會。
斐汶在《茶述》中指出茶的功用:“其性精清,其味淡潔,其用滌煩,其功致和。參百品而不混,越眾飲而獨高。”精清、淡潔、滌煩、致和,也是感受,而且,斐汶指出,茶是“越眾飲而獨高”的飲品。
傳說是神農時代,目前有史考證為西漢,但茶的發源地在中國是不爭的事實。
一部《茶經》問世,將藥用與飲用的茶提到了至高的精神領域,飲茶不僅解渴保健,更可“三飲便得道”。
中國茶飲早在唐代就已達到“藝”和“道”的境界了。北宋陳師道為陸羽《茶經》所作序記中有“夫茶之為藝下矣”。陳師道雖對陸羽作出了善意的批評,但可以證實唐代的“茶之藝”是存在的。明代張源《茶錄》“茶道”條記:“造時精、藏時燥、泡時潔。精、燥、潔、茶道盡矣”。綜觀張源先生的前后文連貫性,此時的“茶道”指“泡茶之道”即“泡茶之藝”。
茶藝源于中國同樣是不可否認的,“茶藝”是“茶”字與“藝”字的組合。并非什么人的發明創造。“茶藝”須有特定的環境,同時要有擇茶、備器、選水、定湯、沖泡等流程。故此所謂茶藝,即習茶與品茶的藝術,茶藝的定義應該是狹義的,而不是廣義的。將“茶藝”涵括整個茶學我個人認為是荒謬的(因目前廣義茶藝論已經影響了一大批年青群體,故此用語稍顯激烈)。
近十幾年來,茶業界已被“茶藝”一詞炒得沸沸揚揚,各種書刊層出不窮,各類“茶藝大師”橫空出世。什么“茶藝”一詞是臺灣人發明的,廣義茶藝論廣為傳播,象我輩這類茶盲倍受誤導。稍看一點中國傳統著作或多動一下腦筋就明白了“茶藝”的起源和“茶藝”的
定義了。(但將“茶藝”用于商業經營,并開設“場館”即“茶藝館”,近二十年來應該是從臺灣開始)。
理順“茶藝”之源,就回到了現實時代,中國的煎茶藝、點茶藝早已失傳,明代的泡茶藝也繼承得不完整,隨著時代的變遷,人類社會的文明與科技也得到空前的發展。如何將中國傳統的博大精深的“茶藝”用于當今的時代,是歷史茶人與當今愛茶人交給我輩茶人一個艱巨的任務,作為二十一世紀有熱血的茶人應該義無反顧地挑起這副重擔,將偉大的中國茶德借“茶藝”為載體,潤澤世界,讓世界朝著富裕、健康、和平、發展的軌道上前進。故此,我在此提起大嗓門并用足中氣奮勇疾呼,建立與時代接軌,與時俱進的代表最先進文化的“中國現代茶藝學”勢在必行了,懇望一切有志于獻生于“中國現代茶藝學’’的志士仁人們,打開心扉,以博大的心胸以求實、求真、求美、求善的心態,點起“中國現代茶藝學”的圣火,讓她根在中國,燃遍世界的每個角落,讓 “真善美”的平和之光充滿整個世界。
所謂現代茶藝,是根據現代人的需求,按照現代人的審美觀,在挖掘中國傳統茶藝精華的基礎上,不違反中國的茶理,不違背“茶藝”的流程,在符合“茶藝”定義的前提下進行創新的“茶藝”。
現代茶藝的定義仍然是:泡好一杯(壺)茶及品好一杯(盞)的藝術。泡好一杯(壺)茶的藝術,著重點在于泡茶人(茶藝師)的技藝,看泡茶人整個流程是否達到了“藝’’的境界,且能否將品茶人帶到“藝”的境界。如若達不到“藝”的境界就不能叫“茶藝”,充其量只能叫“茶技”了。
“藝”即藝術,藝術是某種技能熟悉到一種程度與天地共鳴所留下來的軌跡符號,引導人進入美的境界。茶藝即通過茶藝師的表演,讓品茗者(或觀眾)通過茶藝師的肢體語言的流暢與和諧進入美的境界,達到心靈與自然的溝通,忘記一切煩惱,并在茶藝師的語言和情感誘導下品到好茶的真味,體悟茶的藝境。
現代茶藝所達到的境界對于茶藝的流程是苛刻的,故構成現代茶藝整個要素應是精益求精的。
現代茶藝的要素可暫定為八大要素:即環境、精茶、潔具、好水、好火、定湯、茶藝師、品茶人。前六大要素稱為硬件要素,后二大要素稱為軟件要素。
環境:首先要確定場所,然后是布景,燈光、音樂等。整體要和諧,一般應崇尚自然,但根據現代商務需求也可豪華。
精茶:應選好茶,一般指中國十大名茶中的上品,或地方名茶的上品,沒有靈性的普通茶類不宜選用。
潔具:指符合國家衛生標準的器具,在符合衛生標準的情況,應該求美、求精。求與茶性的諧調。
好水:指符合國家衛生標準的飲用水,一般用市面上的礦泉水或山泉水即可,也可以用自來水自行養水(注:養水即將自來水倒入小瓦缸并用木棒沿順時針方向攪動,放入陽光下曬三小時以上,待水沉淀,上面2/3的水可用泡茶)。當然,有條件最好用山泉水。
好火:又稱活火,精炭尤佳,為了安全,隨手泡使用相對廣泛些,主要是掌握好溫度。
定湯:本屬于好水范圍,但因不同的茶,水溫不一樣,故定湯顯得重要,首先不管泡什么茶,水一定要燒熟(100度),然后,根據不同的茶確定溫度,確定適合泡各種茶的水溫稱定湯。主要靠主泡師用方法掌握。
茶藝師:茶藝師是整個茶藝活動中的靈魂,茶藝師要具備選茶識茶并了解茶性的能力, 了解針對不同茶配不同器具的能力。有品水,定湯的技術,在此基礎應具有平穩的心態,謙和微笑的面孔。親和熟練的講解能力,用流暢的線條和優美旋律沏出一杯(壺)真茗并將品茗人帶入藝境。
茶藝師除具備淵博的知識和泡茶技藝,最需要的是注重人格的修煉和道德的修養,應符合茶的精神。
品茶人:首先,應該是個愛茶人,或準備愛茶的人。如果對茶毫無興趣,被別人強迫而來,心靜不下來,會干擾他人,破壞整個茶藝場能。故此品茶人應出于“自愿來品茶”的原則。
有關茶藝的分類目前也眾說紛紜。難以統一,根據目前實現狀態,從茶具上來分較為科學,暫時可分為三大類: 即壺泡法、杯泡法、壺懷混合泡法。
壺泡法:適用于烏龍茶和外形不太好看而內在品質好的茶類。
茶杯法:適用外形好,內質好的具有觀賞形的名茶。
杯壺混合法:杯泡是為了展示茶的外形,壺泡是為了品出茶的真味。
三大類可以根據茶性的不同派生出許多小類來。
關于現代茶藝演示形式,不應限定什么“規范式”,藝術是無止境,要行于流水,順應自然。只要不違背茶藝之理,不違背茶性之理,不違背泡茶和品茶的流程,在達到美的境界下就可以創新,創新,再創新。創新的源泉可以從中國傳統茶藝中去挖掘,可以從民俗茶藝中去提升,可以從其它藝術領域去借鑒。
下面是本人于近期新創的“洞庭碧螺春”表演新形式
一:準備工作就序,(用杯泡法、三只透明玻璃杯)
二:主泡師上場(站立)向大家行禮
三:用禮貌的手式向客人表示恭請上座。
四:向右移三步行禮(自我介紹)。
五:碧螺春介紹(產地、歷史、外形、湯色、滋味)
六:回位坐下
七:溫杯(無聲)
八:開始用一首連貫的詩來表演整個流程。
1、 銀龍出東海(提起隨手泡)普降龍涎(將水用內旋式注入杯中三層)
2、玉螺仙子出宮庭(將碧螺春從茶葉罐撥茶壺中)
3、飄飄蕩蕩(賞茶)下凡塵(將茶投入杯中)
4、仙子淋浴化佳人(洗茶還位)
5、天降甘露玉螺笑(用內旋轉方式注水,茶葉展開)
6、雪花飛舞真怡人(左手按起杯,右手指向杯中茶湯,茶湯中雪花翻滾)
7、輕邁盈步向人間(將茶杯緩緩放入茶托盤內)
8、雙手捧上仙家湯(主泡師站立捧起托盤從左到右獻給客人)
9、請君用心來品嘗(將品茗人帶入藝境之門)
九、主泡師坐下點頭微笑,捧起杯進入品茗狀態用情、用式、用心、用言將品茗者帶入品茗的藝境中。
1、一飲喉吻潤(停一會,作吻潤感)
2、二飲接仙靈(左手向上作引仙式)
3、三飲飄飄然(雙肘作飛的動作)物我皆兩忘(進入無我狀態,兩眼微閉停片刻。
十、放杯還位。
十一、我的演示結束(坐說)行禮,請大家指正。
十二、立即起立向右移三步,行禮。
這僅僅是個不成熟的創意,旨在啟發茶藝的表演形式,可以不斷創新,準確地說一切形式應在茶藝之理指導下去創意,茶藝不應有流派,不應該教條,不應該一層不變。茶藝足可升華的,從美升到理與道的境界,在茶藝過程加入主題思想就是“茶道”了。
“茶道”一詞,也是爭論不休,但大部分都停留在“道”字的表面上,要論“茶道”,不得不去研究老子的道德經“道,可道,非常道”,“道”是先天大道,指宇宙的源頭運行規律,可道:指可看得見的規律,非常道,指人為的規則。
茶道的概念是什么呢?我認為茶道的定義是多層次的,包括茶之大道,茶之地道,茶之人道,茶之事道,茶之物道。而每個層次又可細分不同的層次。
茶之天道:即茶與宇宙的統一(天人茶合一)
茶之地道:即茶與大自然的統一(地人茶合一)
茶之人道:即茶與人性的統一(茶人合一)
茶之事道:即茶與事的統一(茶人事合一)
茶之物道:即茶與物的統一(茶人物合一)
廣義的茶道指以上五道混合在某一個茶藝流程中。
茶之物道中最小的道(比如飲茶之道)可等于藝,將“茶道”等于“茶藝”是不正確,茶藝不涵括茶道,茶道須以茶藝為載體,茶藝可獨立于茶道而存在,茶道是有層次的。
“茶藝”、“茶道”是茶文化重要的組成部分。提出建立“現代茶藝學”的目的為了弘揚中國博大精深的茶文化,弘揚茶文化的目的是為了在茶葉商品中注入文化,注入文化的目的是為了提升中國茶葉的附加值,提升中國茶葉的附加值是因為我國有8000萬茶農,5000多萬茶商,而中國農村經濟作物中茶占主要地位,中國要發展,如果9億農民富裕問題得不到解決,發展是有局限性的,如果通過我們堅持不懈的努力,用十年至二十年的時間將中國茶葉產值提升十倍,那樣大家會功德無量,提出“現代茶藝學’’的目的,是為了將 “茶藝”作為載體,注入中國傳統的和平與文明的文化,向全世界傳播,如果經過我們三十年至五十年乃至上百年的努力,世界沒有強權,人類沒有戰爭,那樣,我們會功垂千古。
茶是中華民族的舉國之飲,發于神農,聞于魯周公,興于唐朝,盛在宋代,中國茶文化糅合了中國佛、儒、道諸派思想,獨成一體!下面是我精心為你整理的茶文化的起源,一起來看看。
茶文化的起源 它發乎神農,聞于魯周公,興于唐朝,盛在宋代,如今已成了風靡世界的三大無酒精飲料(茶葉、咖啡和可可)之一,并將成為21世紀的飲料大王,飲茶嗜好遍及全球,全世界已有50余個國家種茶,尋根溯源,世界各國最初所飲的茶葉,引種的茶種,以及飲茶方法、栽培技術、加工工藝、茶事禮俗等,都是直接或間接地由中國傳播去的。如今,茶發展成為風靡世界的三大無酒精飲料之一,飲茶嗜好遍及全球。在英國,茶被視為美容、養顏的飲料,從宮廷傳到民間后形成了喝早茶、午后茶的時尚習俗,博學的勃萊迪牧師稱茶為:?健康之液,靈魂之飲。?在法國人眼里,茶是?最溫柔、最浪漫、最富有詩意的飲品。?在日本,茶不僅被視為是?萬病之藥?,是?原子時代的飲料?,而且在日本人在長期的飲茶實踐中,使飲茶脫離了日常物質生活需要的范圍,發展升華為一種優雅的文化藝能?茶道。
在我國,茶被譽為?國飲?。?文人七件寶,琴棋書畫詩酒茶,?茶通六藝,使我國傳統文化藝術的載體。茶被人們視為生活的享受,健康的良藥,提神的飲料,友誼的紐帶,文明的象征。中國人為什么愛茶,因為,喝茶有益,喝茶有禮,喝茶有道。
在博大精深的中國茶文化中,茶道是核心。茶道包括兩個內容:一是備茶品飲之道,備茶的技藝、規范和品飲方法;二是思想內涵。通過飲茶陶冶情操、修身養性,把思想升華到富有哲理的境界。是在一定社會條件下把當時所倡導的道德和行為規范寓于飲茶的活動之中。茶是中國由古至今都流傳的文化,是中國國民都知道的飲品,我們還要發揚茶文化推進茶文化的發展!
飲茶的發源時間 (1)神農時期:唐?陸羽《茶經》:?茶之為飲,發乎神農氏。?在中國的文化發展史上,往往是把一切與農業、與植物相關的事物起源最終都歸結于神農氏。歸到這里以后就再也不能向上推了。也正因為如此,神農才成為農之神。
(2)西周時期:晉?常璩《華陽國志?巴志》:?周武王伐紂,實得巴蜀之師,......茶蜜......皆納貢之。?這一記載表明在周朝的武王伐紂時,巴國就已經以茶與其他珍貴產品納貢與周武王了。《華陽國志》中還記載,那時并且就有了人工栽培的茶園了。
(3)秦漢時期:西漢。王褒《僮約》:?烹荼盡具?,?武陽買荼?,經考該荼即今茶。近年長沙馬王堆西漢墓中,發現陪葬清冊中有"一笥"和?一笥"竹簡文和木刻文,經查證"?"即"槚"的異體字,說明當時湖南飲茶頗廣。 我們現在還飲用著與很古老的祖先如姜太公之流相同的飲料,確實是很使人心潮澎湃的事情。能夠給我們很多的遐想。
茶文化的發展 新中國成立后,隨著茶文化的興起,各地茶藝館越辦越多。國際茶文化研討會已開到第五界,吸引了日、韓、美、斯及港臺地區紛紛參加。各省各市及主產茶縣紛紛主辦?茶葉節?,如福建武夷市的巖茶節,云南的普洱茶節,浙江新昌、泰順和湖北英山及河南信陽的茶葉節不勝枚舉,都以茶為載體,促進全面的經濟貿易發展。
我國茶葉從1949的年產7500T發展到1998年的60余萬T。茶物質財富的大量增加為我國茶文化的發展提供了堅實的基礎,1982年,在杭州成立了第一個以弘揚茶文化為宗旨的社會團體 湘禮湘情?茶人之家?,1983年湖北成立?陸羽茶文化研究會?,1990年?中國茶人聯誼會?在北京成立,1993年?中國國際茶文化研究會?在湖洲成立,1991年中國茶葉博物館在杭州西湖鄉正式開放。1998年中國國際和平茶文化交流館建成。
茶在歷史上起源于中國,中國是世界上最早發現茶和有效利用茶的國家,中國茶文化是在隋朝末期唐朝初期開始逐漸形成的,在當時,人們對茶和水的選擇、烹飪方式和飲茶的環境越來越講究,逐漸形成了氛圍莊重、環境雅致同時禮節嚴格的茶文化。
隋唐時期,隨著飲茶的興盛,使得茶葉栽培技術和加工技術開始高速發展,出現了許多不同種類的茶,飲茶方式也逐漸豐富了起來。
在唐朝中期大約公元780年時,唐朝的陸羽著成了《茶經》一書,書中詳細的闡述了茶學、茶藝和茶道思想,為后世茶文化的興盛奠定了基礎。
發展
1、魏晉
茶,發乎于神農氏,但是在秦時代,茶更多的只是王公貴族的專屬。到了魏晉南北朝,隨著佛教文化在中國的盛行,飲茶逐漸在佛家中流行起來。但由于當時戰爭不斷,在生存這個大問題面前,人們沒有太多功夫去研究茶葉。
2、唐朝
唐朝國泰民安,茶葉慢慢走向了社會大眾,以陸羽為主的一些文人騷客開始深入研究其茶葉,茶文化的核心內容“茶道”,也正是在這一時期誕生的,內容多樣、內涵豐富的茶文化,在唐朝時期初步形成了。
3、宋朝
茶文化在宋朝發展到了一個高潮,民間出現了專業的品茶社團,宮廷里也設立了專門的茶事機關,民間更是斗茶風起。日本盛行的茶道,也正是在這一時期傳播過去的。可惜在宋朝之后,茶文化開始衰落,依然沒有盛唐、南宋時期的鼎盛狀態。
茶藝,萌芽于唐,發皇于宋,改革于明,極盛于清,可謂有相當的歷史淵源,自成一系統。
中國的民族性,自然謙和,不重形式。所以不管是唐代的茶經,宋代的大觀論茶,或明代的茶疏,文中所談僅是通論,一般人民將飲茶融成生活一部份,沒有什么儀式,沒有任何宗教色彩,茶是生活必需品,高興怎么喝,就怎么喝。飲茶所講究的是情趣,如「披詠疲倦」、「夜深共語」、「小橋畫舫」、「小院焚香」,都是品茗的最佳環境和時機,「寒夜客來茶當酒」的境界,不但表露出賓主之間的和諧歡愉,而且蘊蓄著一種高雅的情致。
茶藝是包括茶葉品評技法和藝術操作手段的鑒賞以及品茗美好環境的領略等整個品茶過程的美好意境,其過程體現形式和精神的相互統一,是飲茶活動過程中形成的文化現象。它起源久遠,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與宗教結緣。茶藝包括:選茗、擇水、烹茶技術、茶具藝術、環境的選擇創造等一系列內容。茶藝背景是襯托主題思想的重要手段,它渲染茶性清純、幽雅、質樸的氣質,增強藝術感染力。不同的風格的茶藝有不同的背景要求,只有選對了背景才能更好地領會茶的滋味。
有中國人落腳的地方,就帶去飲茶的習慣;中國人最先發現茶葉,是飲茶的古老民族。當你來到寶島臺灣,可能在一條老街中的寺廟內,看見叁叁兩兩的老者,悠閑地圍坐在一個拳頭大小而古可喜的茶壺旁,人手一杯,邊談邊飲,那就是中國傳統的老人茶。你也可能在臺北大都會繁忙的街道上,看見掛有茶字招牌的茶藝館,迎面一陣天然的茶香撲鼻而來,如果你有興致駐足品 一番,還會有專人為你示范如何泡一壺簡單易學的功夫茶。
茶是中國人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中國有句俗語:「開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這種飲茶習慣在中國人身上根深蒂固,已有上千年歷史。在唐朝中葉,一位早年出家后來又還俗的和尚——陸羽,總結前人與當時的經驗,完成了全世界第一本有關茶葉的著作——「茶經」后,飲茶風氣很快吹遍中國大江南北,上自帝王公卿,下至販夫走卒,莫不嗜茶;甚至于中國附近的各民族,如高麗、日本、東南亞各國,都學習了這個風尚。而在十七世紀初,荷蘭東印度公司更首次將中國的茶輸入歐洲,到了十七世紀中葉,在英國貴族社會中,「飲茶」已成為一種時尚風范。在中國,「茶」因為人文、地理的不同,而有兩種發音方式,在北方發音為 CHA,在南方發音為 TEE;因此由中國北方輸入茶的國家,如土耳其的發音是HAY,俄國是 CHAI,日本是 CHA; 而由中國南方經海線輸入茶的國家,其發音則不相同,如西班牙的發音是 TE,德國的是 TEE,而英國則是 TEA。
剛經過陽光曝曬的茶葉 茶葉是摘取茶樹嫩葉制造而成的,因為制造的方法不同,而有不同的種類和名稱。制法最重要的關鍵在于「發酵」,發酵的結果,茶葉會從原來的碧綠色逐漸變紅,發酵愈多,顏色愈紅;而香氣也會因發酵的多寡,從葉香變為花香、熟果香或麥芽糖香。不發酵茶稱為綠茶,泡出來的茶湯是碧綠或綠中帶黃色,具有新鮮蔬菜的香氣,例如龍井、碧螺春等;全發酵茶稱為紅茶,泡出來的茶湯是朱紅色的,具有麥芽糖的香氣;而半發酵的茶,也就是烏龍茶。烏龍茶是中國的特點。
色茶,其最具代表性的產地是中國臺灣省。烏龍茶又可分為輕發酵、中發酵及重發酵叁類,輕發酵如包種茶(清茶),以高香、清雅,湯色金黃為其特色;中發酵如鐵觀音、水仙、凍頂等,湯色為褐色,飲來老成持重,較偏重「喉韻」;而重發酵如白毫烏龍,湯色呈橘紅色,具熟果香。
要想泡好一壺功夫茶,須注意水質、水溫、茶量與茶具等要素;「水質」必須選用清新的軟水(含礦物質較少者),切忌用硬水;「水溫」隨不同茶葉的沖泡而有所不同,對大部分的茶種而言,以接近攝氏 100 度沖泡為宜; 但綠茶類及輕發酵茶類則不宜過高,通常不宜超過 90 度;「茶量」的擺置亦因不同的茶種而異,從茶壺容量的四分之一到四分之叁均有可能。泡后約一分鐘倒出飲用,但因茶而異,再次沖泡時間則須相對延長;至于「茶具」,以紫砂陶壺最佳,茶壺大小配以適宜的茶杯,杯內以白色較佳,以便于判辨湯色。
「喝茶」,在臺灣已是一種普遍的休閑活動。 愛飲茶的人,也一定喜好把玩茶壺,現今臺灣一般家庭中,多流行以小壺泡茶法(功夫茶),這是從十六世紀末明朝神宗時代所流傳下來的一種習慣,已有四百年的歷史。用小茶壺泡茶,茶味特別。甘醇芳香,明清時代以江蘇宜興的紫砂陶壺最有名,凡出于名家的作品,四方爭購,價比黃金,而現在臺灣的陶藝家們,不僅制作精美的紫砂陶壺,并且另外發展出許多改良式的創意壺,為各方所喜愛,而「藏壺」或「養壺」在臺灣已成為一種高雅的風氣。
茶是中國人的「國飲」,因為茶中含有多種維他命、茶素、精油、氟素等成份,有明目、清腦、利尿等功能,因此中國人相信一個常飲茶的人,必能延年益壽,而現代進步的科學,也已證明茶有醫學上的效用,對人體有益處,因此茶已被世界各國公認為是天然的健康飲料。
在臺灣,茶是經濟作物,也是輸出國外賺取外匯的農產品;各地的茶行、茶 為使茶藝普及,推動甚力,而許多內部陳設古典高雅的茶藝館也紛紛以嶄新的姿態出現。各茶區也定期性舉行評茶比賽活動,吸引茶農、茶商、品茗人士前往,一經入選,茶價倍增,使得茶藝活動,呈現出一股朝氣,因而飲茶的風尚,在臺灣已成為一種高層次的精神生活,而這種崇尚自然,無拘無束的茶藝精神,就如同中國傳統的人情味一般——醇厚溫馨。
【茶藝的形成原因介紹】
中國是茶的故鄉,歷史悠久。據《華陽國志?6?1巴志》:“園有方翡,香茗”記載,我國人工栽培利用茶樹已有三千多年歷史。在這悠入久的歷史發展進程中,茶已成為我國各族人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人們常說:“早晨開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可見茶在日常生活中的地位。茶在日常生活中的普遍應用,人們首先把其當成飲料,用茶的自然功能,用以清神益智、助消化等。另外茶的又一重要功能是精神方面的。人們在飲茶過程中講求的享受,對水、茶、器具、環境都有較高的要求;同時以茶培養、修煉自己的精神道德,在各種茶事活動中去協調人際關系,求得自己思想的自信、自省、也溝通彼此的情感,以茶雅志,以茶會友。茶本身存在著一種從形式到內容,從物質到精神,從人與物的直接關系到成為人際關系的媒介,逐漸形成傳統東方文化一朵奇葩——中國茶文化。茶的特殊自然功能使茶文化在中國傳統優秀文化中占有其重要的一席之地。
在中國古代,文人用茶以激發文思;道家用以修心養性;佛家用以解睡助禪等,物質與精神相結合,人們在精神層次上感受到了一種美的熏陶。在品茶過程中,人們與自然山水結為一體,接受大地的雨露;調和人間的紛解;求得明心見性回歸自然的特殊情趣。所以品茶對環境的要求十分嚴格:或是江畔松石之下;或是清幽茶寮之中;或是宮廷文事茶宴;或是市中茶坊,路旁茶肆等。不同的環境會產生不同的意境和效果,渲染襯托不同的主題思想,莊嚴華貴的宮廷完好;修身養性的禪師茶;淡雅風采的文土茶,都有不同的品茗環境。對于再現生活品茶藝表演,不同類型的茶藝要求有不同風格的背景。主題和表現形式的致,通過背景襯托,增強感染力,再現生活品茶藝術魅力。在茶文化的挖掘研究中,何種形式的環境適合茶藝表演尚有必要探討。背景中景物的形狀,色彩的基調,書法、繪畫和音樂的形式及內容,都是茶藝背景風格形成的影響因子。
【茶藝和茶藝背景的基本含義】
1.茶藝
是包括茶葉品評技法和藝術操作手段的鑒賞以及品茗美好環境的領略等整個品茶過程的美好意境,其過程體現形式和精神的相互統一。
就形式而言,茶藝包括:選茗、擇水、烹茶技術、茶具藝術、環境的選擇創造等一系列內容。品茶、先要擇,講究壺與杯的古樸雅致,或是豪華莊貴。另外,品茶還要講究人品,環境的協調,文人雅士講求清幽靜雅,達官貴族追求豪華高貴等。一般傳統的品茶,環境要求多是清風、明月、松吟、竹韻、梅開、雪霽等種種妙趣和意境。總之,茶藝是形式和精神的完美結合,其中包含著美學觀點和人的精神寄托。傳統的茶藝,是用辯證統一的自然觀和人的自身體驗,從靈與肉的交互感受中來辨別有關問題,所以在技藝當中,即包含著我國古代樸素的辯證唯物主義思想,又包含了人們主觀的審美情趣和精神寄托。
茶藝主要包括以下內容:
第一,茶葉的基本知識。學習茶藝,首先要了解和掌握茶葉的分類、主要名茶的品質特點、制作工藝,以及茶葉的鑒別、貯藏、選購等內容。這是學習茶藝的基礎。
?
第二,茶藝的技術。是指茶藝的技巧和工藝。包括茶藝術表演的程序、動作要領、講解的內容,茶葉色、香、味、形的欣賞,茶具的欣賞與收藏等內容。這是茶藝的核心部分。
第三,茶藝的禮儀。是指服務過程中的禮貌和禮節。包括服務過程中的儀容儀表、迎來送往、互相交流與彼此溝通的要求與技巧等內容。
第四,茶藝的規范。茶藝要真正體現出茶人之間平等互敬的精神,因此對賓客都有規范的要求。做為客人,要以茶人的精神與品質去要求自己,投入地去品賞茶。作為服務者,也要符合待客之道,尤其是茶藝館,其服務規范是決定服務質量和服務水平的一個重要因素。
第五,悟道。道是指一種修行,一種生活的道路和方向,是人生的哲學,道屬于精神的內容。悟道是茶藝的一種最高境界,是通過泡茶與品茶去感悟生活,感悟人生,探尋生命的意義。
2.茶藝背景
廣義上是指整個茶文化背景;狹義上指的是品茶場所的布景和襯托主體事物的景物。茶藝背景是襯托主題思想的重要手段,它渲染茶性清純、幽雅、質樸的氣質,增強藝術感染力。品茗作為一門藝術,要求品茶技藝、禮節、環境等講究協調,不同的品茶方法和環境都要有和諧的美學意境。鬧市中吟詠自斟,不顯風雅;書齋中焚香啜飲,唱些俚俗之曲更不相宜。茶藝與茶藝背景風格的統一,不同的風格的茶藝有不同的背景要求。所以在茶藝背景的選擇創造中,應根據不同的茶藝風格,設計出適合要求的背景來。
【如何來理解茶藝 】
第一,簡單是“茶”和“藝”的有機結合。茶藝是茶人把人們日常飲茶的習慣,根據茶道規則,通過藝術加工,向飲茶人和賓客展現茶的沖、泡、飲的技巧,把日常的飲茶引向藝術化,提升了品飲的境界,賦予茶以更強的靈性和美感。
第二,茶藝是一種生活藝術。茶藝多姿多彩,充滿生活情趣,對于豐富我們的生活,提高生活品位,是一種積極的方式。
第三,茶藝是一種舞臺藝術。要展現茶藝的魅力,需要借助于人物、道具、舞臺、燈光、音響、字畫、花草等的密切配合及合理編排,給飲茶人以高尚、美好的享受,給表演帶來活力。
第四,茶藝是一種人生藝術。人生如茶,在緊張繁忙之中,泡出一壺好茶,細細品味,通過品茶進入內心的修養過程,感悟苦辣酸甜的人生,使心靈得到凈化。
第五,茶藝是一種文化。茶藝在融合中華民族優秀文化的基礎上又廣泛吸收和借鑒了其它藝術形式,并擴展到文學、藝術等領域,形成了具有濃厚民族特色的中華茶文化。
茶藝起源于中國,與中國文化的各個層面都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高山云霧出好茶,清泉活水泡好茶,茶藝并非空洞的玄學,而是生活內涵改善的實質性體現。飲茶可以提高生活品質,擴展藝術領域。自古以來,插花、掛畫、點茶、焚香并稱四藝,尤為文人雅士所喜愛。茶藝還是高雅的休閑活動,可以使精神放松,拉近人與人之間的距離,化解誤會和沖突,建立和諧的關系等。這些都為我們認識和理解茶藝,提出了更高、更深的要求。
本文地址://n85e38t.cn/cha/44104.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