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玉林城區的大街小巷上檔次的茶莊越來越多,里面薈萃了來自全國各地的名茶,有云南的普洱茶、滇紅,貴州都勻毛尖,福建的武夷紅茶、烏龍茶,江浙的洞庭碧螺春、西湖龍井茶,連玉林市附近的桂平西山茶、梧州的六堡茶也登上此大雅之堂,唯獨“玉林本地茶”難見蹤影或者只是躲在茶莊中不為人注意的角落中。一些產地的“玉林茶”已經上了一定的質量,為何還只能充當名茶的“陪襯”?一位在玉林經營多年茶莊的福建老板從文化的角度給出一個答案:“品茶就是品文化,可能‘玉林茶’缺少一種文化的東西!”記者順著“文化脈絡”一路追蹤搜索玉林的“人文茶史”,發現其中不乏神來之筆,只是其躲在隱蔽的深處,并不為人所關注,最終很多東西都湮沒于歷史的煙塵中去了。
古老戲曲的“茶淵源”
在廣西師范學院音樂學者易俏眼中,“玉林茶”是一種很有文化的茶,正是其繁榮促成了現在列為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桂南采茶戲的產生、興盛。
易俏說,宋元以來,各地就流傳著唱采茶的習俗,但采茶劇種主要形成于明清之際。采茶戲以江西為軸,并在粵東北、閩西、皖東、湘東諸地、桂南等地區內流行。這一廣大地域從戲曲文化生態環境來說,可以概稱之為“采茶文化區”。桂南的玉林土地肥沃、物產豐富,在轄區內的北流縣歷史上有四大名茶:六麻上嶺茶、平政白塘茶、分水窖山茶和民樂凍水茶。因其發達的茶葉生產,玉林在明代就產生了繁榮的茶文化,采茶戲就是其茶文化之一。由于采茶歌的演唱場合從山野到舞臺,演唱人員由勞動者到藝人,演唱人數由個人到群體,演唱功用由實用到欣賞等一系列轉化,其逐漸形成了“采茶戲”。
在現代流轉于世的采茶戲還能看到玉林濃郁的“茶文化”,其演唱的內容以“十二月采茶”為主,演唱的次序為:開臺茶,演出之初,向戲主和觀眾恭賀吉慶;開荒,表現鋤地、播種茶籽的歌舞,動作健康有力,生活氣息濃;探茶,探望茶樹生長情況,“燒茶山紙”,祈求山神土地保佑茶葉豐收;采茶,一男二女摘茶舞蹈,邊歌邊舞,動作優美動人;炒茶,制茶的過程,熱烈緊張;賣茶,制茶后,妹妹送哥去賣茶,風趣橫生,令人喜悅。整個唱曲是通過種茶的全部勞動過程,反映勞動人民的勞動熱情和豐收喜悅。
“玉林好茶”的“威水史”
采茶戲的興盛間接證明了玉林曾經是古代中國重要的茶葉生產基地,然而對玉林古代是否出過好茶,玉林本地的眾多茶客并不自信,因為在眾多的中國茶典、茶史中并沒有關于玉林出產名茶的記載。
興業縣賣酒鎮忠良村的村民對此倒是信心滿滿,“玉林肯定有好茶,我們村曾經出產過進貢朝廷的貢茶!”在該村最高的山嶺——蟻嶺上留存有一處荒棄的茶園,有上百年樹齡的茶樹零星分布于有如人高的野草叢中,顯得很是落寞,然而這里的老少村民中卻流傳著一個關于這里茶樹的“貢茶”傳說。某一個朝代的皇帝出巡,來到玉林,從忠良村路過,村民拿些茶出來招待皇帝的隊伍。皇帝飲了這些茶就問,這些茶芳香撲鼻,清新潤肺,而且普通的茶飲了都會在茶杯中留下茶痕,這些茶卻沒有,你們是從哪里買的?村民說:“不是買的哦,這些茶是我們在村里的螞蟻嶺自己種的,沒有經過炮制,自然曬干就喝了。”皇帝很是高興:“好茶要有好的名字,這些茶就叫做義嶺茶吧!”后來這里出產的茶就成為貢茶。據70多歲的鐘耀賢老人說,他小時候就從爺爺處聽到了這個貢茶的說法,然而這個傳說到底是從何時開始的,村里人沒有一個人能說清楚。
如果說蟻嶺貢茶尚是傳說,那么博白縣神女嶺上的廣西境內最古老的茶林讓記者確信玉林的好山好水是能孕育出好茶的。神女嶺地處六萬大山南麓,海拔800余米,為博白縣雙鳳鎮北境最高山峰。這里終年云霧迷漫,石溪流泉淌流其間。圣女嶺北麓的古茶林,云遮霧掩,朦朦朧朧,充滿了幽邃莫測的神秘氣氛。這片老茶林,至今已有300多年的歷史,最大的茶樹直徑為42厘米,高6.7米,為廣西境內最古老的茶林。相傳明末闖王李自成兵敗后,他的一支部隊從云南輾轉北京的過程中,曾經過博白縣雙鳳鎮圣女嶺,該部隊將領深為圣女嶺得天獨厚的地理環境所折服,于是命令部下在此撒下了從云南帶來的古樹茶種。從此,雙鳳鎮就有了古樹茶。
茶樹雖老,可依然茂盛,茶葉鮮嫩。村民用該茶樹的茶葉泡茶,入口初始平和,讓人難覺特別之處,可幾分鐘后開始生甘回津,并且特別持久。云南省茶科所研究員徐宏波、廣西茶葉協會副會長廉思考等專家對雙鳳鎮古樹茶葉的外觀、顏色、味道進行了多種形式的鑒別,詳細記錄了雙鳳鎮古樹茶生長的土壤情況以及周圍環境。專家認為,雙鳳鎮古樹茶品質上乘,香氣獨特,在一定程度上已經超越了廣西區內的同類品種,具有開發價值和廣闊的市場前景。
玉林現在保存下來古代文獻資料也表明,茶葉是當時有嶺南都會美譽的郁林州(玉林)大量交易出去的農產品之一。而茶葉一直到20世紀80年代中后期還是玉林各縣的重要農副產品,在1986年版本的《廣西年鑒》里面的“北流”條目下的“土特產”欄有如此簡介:“上嶺茶、白塘茶、窖山茶、凍水茶為北流四大名茶,在港澳市場久享盛名,北流是全國茶葉生產基地之一”。而在“博白”條目下的“土特產”欄記者發現了如此表述,“云飛紅碎茶年產七八萬斤。”據記者的采訪所知,北流的“四大名茶”和“云飛紅碎茶”的產地都是高山,終年云霧繚繞,這正是出產好茶必需的條件。“云飛紅碎茶”所在的云飛嶂嶂高852米,山勢崇峻,云飛霧漫,由于煙云變幻無窮,故名云飛嶂。這些都可以說明玉林擁有種好茶的環境資源并不少。
鄉村里的特色“茶道”
“茶道”是中國茶文化的核心,然而傳統的茶道在制茶的用具、茶葉的制作、飲茶的器皿、煮茶的要領、飲茶的方法都極其講究,與玉林相鄰的梧州早茶就流行以廣東佛山為代表的細嘬慢飲的功夫茶,這種太過精致的“茶道”讓人望而生畏。而記者卻在博白縣神女嶺山所在的雙鳳鎮發現了流傳百年的簡約而不簡單的飲茶之道。
農閑午后的雙鳳鎮印田村大榕樹下,村民梁峰拿出保溫壺泡出的一壺茶、幾只瓷碗,幾位老友聚攏過來,你一碗我一碗邊大口飲茶,邊共話桑麻。這種方式在村中近90歲的老壽星梁登云記事起就是當地流行的“茶道”:每家每戶,天亮起來就煲茶,然后涼在一只瓷壺中,口渴的時候喝兩三碗不定;雙鳳鎮的村民還在閑暇之余經常三三兩兩聚集在一起喝茶聊天,久而久之,就演變成為一種純樸的民風鄉俗。每天這里的農民除了白天下地干活,晚上喝茶就成了他們的一種社交活動。制茶法也簡單易行,從茶山摘下嫩葉,放在鍋里炒,用簸箕來撮,搓了又炒干。
這種“寬裕”的飲茶法當然也是與神女嶺上盛產的古茶質量密切相關的,不用太過講究的制茶、泡茶工藝,這些茶就讓人們在喝完茶之后發現不僅回干、回甜,而且生津的時間比較長。
純樸的“采茶戲”、山水精華孕育出的古茶、富有人情味的茶道,此情此景加上氤氳的茶香,誰又能說“玉林茶”沒有文化呢?
本文地址://n85e38t.cn/cha/42912.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常用手機的人喝什么茶好,
下一篇: 肝病患者喝茶四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