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夜片无码AB区在线播放APP

登錄
首頁 >> 茶常識

禪故事一則:祥和鎮的怪事兒

小(xiao)小(xiao)茶農 2023-11-20 09:13:50

禪故事一則:祥和鎮(zhen)的怪事兒


惡是(shi)引爆惡的(de)導火(huo)(huo)索,善(shan)是(shi)激(ji)發善(shan)的(de)催(cui)化(hua)劑。祥和(he)(he)鎮并(bing)不祥和(he)(he),祥和(he)(he)鎮里的(de)人天生脾氣暴躁,沾火(huo)(huo)就著(zhu)。

祥和鎮出了一件(jian)怪(guai)事兒(er),百(bai)余戶(hu)人(ren)家(jia)的小(xiao)鎮上,每天都(dou)會有人(ren)發現(xian)自己家(jia)丟了一樣東西,而同時(shi)也會發現(xian)多(duo)出一件(jian)東西。最先發現(xian)這怪(guai)事兒(er)的人(ren)是鎮東賣肉(rou)的王屠戶(hu)。

王屠戶一天早晨起來,習慣地去案板上拿刀,發現刀不見了,在原來放刀的地方多了一個壺。他(ta)拿(na)起茶壺仔細看,發(fa)現壺底有(you)四個(ge)字:劉記茶館。

王(wang)屠戶(hu)一(yi)拳砸在案板上(shang),心想,好你個劉茶水啊,半夜來偷走我(wo)的(de)刀,擺明了(le)不讓(rang)我(wo)做(zuo)生意。留下一(yi)把破茶壺,明擺著向我(wo)示威嘛,我(wo)王(wang)屠戶(hu)如果怕了(le)你,我(wo)就不姓王(wang)。

劉記茶館的掌柜,小鎮上的人都叫他劉茶水,之前是個擺茶水攤子的,后來才開了茶館。他剛起來,就聽到門口王屠戶殺豬般的叫聲:“茶水劉,劉茶水,你給我滾出來,欺負到老子的頭上了!”

劉茶水出門,看(kan)到(dao)王屠戶(hu)一臉(lian)兇相(xiang),就問:“你一大早閑得難受(shou)吧(ba)?”

王屠戶(hu)(hu)沒說話,上來(lai)就給了(le)劉茶(cha)水(shui)(shui)一(yi)拳,劉茶(cha)水(shui)(shui)倒在(zai)(zai)地上,臉(lian)腫了(le)起來(lai)。王屠戶(hu)(hu)說:“你(ni)(ni)再裝,你(ni)(ni)自己(ji)干的(de)好(hao)事,拿了(le)我(wo)的(de)刀(dao),還留一(yi)個你(ni)(ni)店(dian)里的(de)破茶(cha)壺,明擺著欺負我(wo)呢。你(ni)(ni)是(shi)嫌我(wo)在(zai)(zai)你(ni)(ni)茶(cha)館旁邊做生意了(le)吧,今兒給你(ni)(ni)個教訓,我(wo)王屠戶(hu)(hu)不(bu)是(shi)好(hao)惹的(de)。”說完走了(le)。留下捂著臉(lian)的(de)劉茶(cha)水(shui)(shui)在(zai)(zai)那發愣(leng)。

被打了的(de)(de)劉茶水回到茶館里(li)(li),心(xin)想(xiang)(xiang),怎么會(hui)有我(wo)茶館里(li)(li)的(de)(de)茶壺呢。他(ta)忍(ren)著臉上的(de)(de)疼,清點了一(yi)下他(ta)的(de)(de)茶壺,的(de)(de)確是(shi)(shi)少(shao)了一(yi)個,他(ta)又(you)發現(xian),集中放茶壺的(de)(de)地方多了一(yi)個大(da)碗。拿起碗細看,覺(jue)得眼熟(shu),猛(meng)地想(xiang)(xiang)起,這不是(shi)(shi)餛飩張家特制(zhi)的(de)(de)大(da)碗嗎。他(ta)咬著牙氣憤(fen)地想(xiang)(xiang),好啊(a)你(ni)(ni)個餛飩張,你(ni)(ni)讓我(wo)挨了打,我(wo)和你(ni)(ni)沒完。

劉茶水(shui)小跑著去了餛飩張的面館,發(fa)現面館里(li)只有伙(huo)計在,一問,才知(zhi)道,餛飩張去了李鐵(tie)匠(jiang)家。劉茶水(shui)剛來到李鐵(tie)匠(jiang)家門口不(bu)遠處,就(jiu)看到李鐵(tie)匠(jiang)和(he)餛飩張抱(bao)在一起,在地上(shang)扭打得火熱(re)。他摸摸自己的臉,心里(li)終于舒服了些,轉身回茶館去了。

就這樣,小小的(de)(de)祥和(he)鎮每(mei)天都有人(ren)丟東西,每(mei)天都有人(ren)打架,每(mei)天都有人(ren)受(shou)傷(shang),這似乎已經成了習(xi)慣,在(zai)祥和(he)鎮人(ren)的(de)(de)眼里,習(xi)慣就是習(xi)慣,沒(mei)有人(ren)去問原因。

終于有(you)一(yi)天(tian)(tian),趙(zhao)(zhao)裁(cai)縫(feng)(feng)早(zao)上起來(lai)(lai)(lai)(lai),發現家(jia)多了(le)一(yi)個(ge)水(shui)桶(tong)。找來(lai)(lai)(lai)(lai)找去,竟(jing)然什么東西(xi)也(ye)沒(mei)丟。趙(zhao)(zhao)裁(cai)縫(feng)(feng)圍著(zhu)水(shui)桶(tong)轉(zhuan)了(le)兩圈,這一(yi)轉(zhuan)就(jiu)讓(rang)他想起了(le)自己(ji)的(de)爹(die)(die)。他打(da)開(kai)一(yi)個(ge)柜子,拿出一(yi)雙(shuang)(shuang)布(bu)鞋(xie)。在(zai)他小的(de)時候,爹(die)(die)曾經和(he)這布(bu)鞋(xie)的(de)主人(ren)(ren)去外(wai)地,回來(lai)(lai)(lai)(lai)時,身上能(neng)(neng)用的(de)東西(xi)都進了(le)路邊的(de)當鋪(pu)。在(zai)一(yi)個(ge)破房子里過(guo)夜,醒來(lai)(lai)(lai)(lai)時,鞋(xie)的(de)主人(ren)(ren)不見了(le),就(jiu)留(liu)下了(le)這雙(shuang)(shuang)布(bu)鞋(xie)。爹(die)(die)走回祥和(he)鎮時,腳是光(guang)著(zhu)的(de),腳底磨(mo)破了(le),他也(ye)沒(mei)動(dong)這雙(shuang)(shuang)鞋(xie)。爹(die)(die)說,這是別人(ren)(ren)的(de)東西(xi),別人(ren)(ren)的(de)東西(xi)咱(zan)再需要也(ye)不能(neng)(neng)動(dong)。后來(lai)(lai)(lai)(lai)一(yi)直沒(mei)有(you)打(da)聽到鞋(xie)主人(ren)(ren)的(de)消息。爹(die)(die)上天(tian)(tian)享(xiang)福的(de)那天(tian)(tian),把鞋(xie)傳給了(le)他。趙(zhao)(zhao)裁(cai)縫(feng)(feng)看著(zhu)布(bu)鞋(xie),長出了(le)一(yi)口(kou)氣。他拎(lin)起水(shui)桶(tong)放在(zai)自家(jia)大門(men)外(wai)的(de)街(jie)道上。

這一反(fan)常的(de)行為,改變了小鎮已有的(de)習慣(guan)。

藥鋪(pu)的孫掌柜(ju)(ju)發(fa)(fa)現自(zi)己丟了(le)水桶(tong),多了(le)一(yi)盞油(you)(you)燈(deng)(deng),就去街上(shang)想找小偷算賬。他(ta)走著(zhu)走著(zhu),發(fa)(fa)現自(zi)己家(jia)的水桶(tong)在街道上(shang)好好地(di)放著(zhu)呢。一(yi)高興,拎(lin)回去了(le)。回到藥鋪(pu)的孫掌柜(ju)(ju)看(kan)(kan)著(zhu)那盞油(you)(you)燈(deng)(deng)發(fa)(fa)愣,他(ta)一(yi)拍腦袋,拎(lin)起(qi)油(you)(you)燈(deng)(deng)走到門外,左看(kan)(kan)右看(kan)(kan),最后把(ba)油(you)(you)燈(deng)(deng)掛在街邊(bian)樹丫上(shang)。

第二天(tian),樹(shu)丫上(shang)的油燈不見了。

祥和鎮(zhen)又出了(le)(le)一(yi)件怪(guai)事兒(er)。如果誰家(jia)發現丟了(le)(le)東西(xi)(xi),不用著急,在小鎮(zhen)上轉一(yi)圈,總能在誰家(jia)門口(kou)找到。自己多了(le)(le)的東西(xi)(xi)也被習慣地放在自家(jia)門口(kou),第二天(tian)放在門口(kou)的東西(xi)(xi)也就不見了(le)(le)。小鎮(zhen)上再也看不到有(you)人打(da)架了(le)(le)。

離小鎮不(bu)遠的一(yi)個(ge)破(po)廟(miao)里,有兩個(ge)乞丐在喝(he)酒。其(qi)中一(yi)個(ge)說(shuo):“師兄,我沒說(shuo)錯吧(ba),祥和鎮的人雖(sui)然平時脾氣暴躁,性格剛烈,但(dan)他們本性并不(bu)壞。”

另一個(ge)乞(qi)丐喝(he)了(le)(le)口酒(jiu)說:“師弟(di),這次(ci),你贏了(le)(le),我輸得高興。之前(qian)的(de)祥和鎮像撒了(le)(le)火藥(yao),沾火就(jiu)著,如今的(de)祥和鎮真的(de)祥和了(le)(le)。”

“是啊,我們可以回去和師父交差了(le),他老人(ren)家以后不(bu)用經常念叨他那雙布鞋了(le)吧(ba)……”兩(liang)人(ren)相視(shi)而(er)笑。

《禪(chan)的故事》一本書讀懂(dong)禪(chan)的前世今(jin)生

易中天先生的新作《禪的故事》,這本書為我們詮釋了什么是禪、禪的歷史、如何參禪等系列問題。

你是否對未知的未來感到恐懼?你是否對當下感到焦慮?覺得人生苦短,生命無常?如果答案為“是”,那么禪可以教你專注空明覺察的心靈,在日常一呼一吸的修行中獲得解脫的、自由的、美好的生活體驗。

當你觀賞藝術作品、古詩詞與畫作,是否察覺到了禪意?士大夫文人雅士為什么推崇禪?因為禪宗與中國文化息息相關,杜甫、白居易、蘇軾、王維、曹雪芹的詩文總暗藏玄機,充滿禪意。

禪是中國文化中最玄妙的一個部分,且無處不在。王菲、李連杰、喬布斯、馬云、李嘉誠等明星大佬也都會禪修。禪的最終目的是覺悟,禪宗精髓的精髓是“破執”:你的敵人就是你。

易中天教授告訴我們:" 讀禪越多,就越聰明。禪能幫助我們認識自己,它其實是人生哲學,它教會我們對抗孤獨,緩解焦慮。 "但你知道禪背后的歷史演變嗎?真真假假的禪宗概念,你能分辨清楚嗎?

對禪的悟性要靠天賦,但禪的知識和方法可以學習。易中天老師運用詼諧幽默的語言,配合國畫大師黃永厚的精彩畫作,引據神話傳說與真實史料,靈活運用古代文豪與禪師的對話,解釋了生活中司空見慣的常識及俗語的出處,它們都與禪擁有著密切的關系。讓我們了解禪是什么,理解禪文化和禪意,感悟禪的美妙。

一、什么是禪?

禪有用嗎?沒用。它不能教會職場小白的你走向財富自由,它不能讓怦然心動的你追姑娘到手。但 禪是一種智慧 ,看起來沒用的智慧。就像公司的董事長,乍一看什么具體的活兒都不干。但公司不能沒有董事長,就像我們的知識結構里不能沒有智慧。

要想獲得智慧,建議懂一點禪。

禪有三個特點: 不可說。不必說。不能說 。

是所謂“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可以說的真理,就不是永恒真理;可以說的智慧,便不是終極智慧。此乃 不可說 。

禪宗的特點是: 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見性成佛 。衣缽相傳靠的是心心相印,心花怒放,我就是佛,又何必說?此乃 不必說 。

禪的最終要義是“ 破執 ”,說是一種“執”,不說也是一種“執”。如作家三毛說,愛就像禪,不能說,一說就錯。此乃 不能說 。

那不可說,不必說,不能說,聽起來仿佛“玄之又玄,眾妙之門”,禪宗又憑什么傳世?佛法又談何普度眾生?其實,禪宗不是不說話,而是愛講故事。

比如最有名的這則禪宗故事:“當時有風吹幡動。一波僧人說風在動,一波僧人說幡在動,爭論不已。惠能上前說:‘你們辯論不休的原因不是風動,也不是幡動,而是你們作為修行人的心在躁動,心不清凈啊!’眾僧聽了,大為震驚。”

作為眾生的我們,想必聽了多少會有點感悟吧?這樣的小故事,稱為 公案 ,也就是禪宗典型的傳世方式。而故事中的惠能,則是禪宗當中一位里程碑式的人物,史稱 禪宗六祖 。

正是因為禪的不說,使得參禪稱為了一項高深的智力游戲,尤其被高智商的人青睞,比如蘇東坡,比如賈寶玉和林黛玉。而凡是高深的智力游戲,又有利于促進智力的增長,如此看來,禪又是極其有用的,它能幫助我們:

認識自己。

對抗孤獨。

緩解焦慮。

變得聰明。

二、禪的緣起

眾所周知,佛教從印度傳入中國后,先后衍化出八個宗派: 性、相、臺、賢、禪、凈、律、密 。而每一宗都需要循著歷史給自己正名。屬于禪宗的故事是這樣的:

釋迦牟尼在靈山開壇講法,精彩到落下漫天 花雨 ,是所謂 天花亂墜 。這天,佛祖講法之余,隨手拿起一朵花,是所謂 拈花示眾 。眾弟子面面相覷,只有一人綻放出笑容,此人就是如來十大弟子之一,叫 摩訶迦葉 。于是佛祖說,我已經把最高智慧涅槃妙心通過特殊途徑傳給摩訶迦葉了。

他倆怎么傳的?佛說我拈花示眾,他會心一笑。然后呢?就沒有然后了。

舉個例子,青年男女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后,“你望著我,我望著你,千言萬語化作沉默”。這時候需要語言嗎?不需要。可見,有些心意,比如愛,是不需要語言表達就能相通的。最高智慧就像“我愛你”一樣,可以默默傳達。佛教主張的也是愛,不過不是愛一個人,是愛所有人,叫:

慈悲為懷,普度眾生 。

三、禪宗來到中國

在講述禪宗來到中國之前,我們得先搞清楚的,是它怎么傳承的問題。

在 拈花一笑 之后,禪宗自此誕生。禪宗怎么向后世傳遞?八個字:“ 不立文字,教外別傳 ”。

不立文字好理解,教外別傳呢?就是另一個新的學派、流派、門派或宗派,也就是禪宗。但凡修行,就要有結果,結果也有正邪之分。按照邪門歪道修行,就會走火入魔;按照正道修行,就會 修成正果 。那么對于傳法的時候一句話都不說的禪宗,如何證得最后修成的是邪門還是正果?

禪宗的說法是: 以心印心 。也就是說,一個人已經開悟了,他用自己開悟的經驗,去檢驗另外一個人是開悟。從此留下成語: 心心相印 。

有門派自然有掌門,佛祖把教外別傳的微妙法門交給了摩訶迦葉,他就成了禪宗初祖,第一代掌門。有第一就有第二,如此代代相傳的掌門,在佛教就叫 法嗣 。傳掌門自然要先心心相印,但只是心心相印可不行。于是佛祖又給了兩件東西,一是 木綿袈裟 ,二是 紫金缽盂 ,作為心證之外的物證。

于是歷代掌門都要傳衣缽,是所謂 衣缽相傳 。這衣缽第二次傳承,便是給了阿難陀,稱為禪宗二祖。《西游記》里,唐僧師徒到了西天之后,第一次拿到的無字真經,便是禪宗初祖和二祖給的。禪宗主張不立文字,他們拿出的經書當然是一片空白。

既然唐僧師徒沒能把禪宗的無字真經取回來,那么禪宗何時來到中國呢?傳說是公元526年。這一年,西土禪宗第二十八代傳人菩提達摩登陸廣州,還帶來了木綿袈裟和紫金缽盂,他就成了 中國的禪宗初祖 。

是時,正是中國的南北朝時期,南梁北魏。達摩先是見了梁武帝,梁武帝毫無慧根,幾句雞同鴨講之后,達摩來到長江邊, 一葦渡江 來到河南少林寺背后的山洞,在山洞里對著墻壁坐下, 面壁九年 。之后被人下毒致死,但三年后有人看到他飄然西去。

這當然都是傳說,看來外來宗派要在本土立足,皇帝不開悟,靠不住,就只能靠創造民間傳說。傳說自不必理會,但有個人卻不得不說。在達摩面壁的時候,僧人慧可前來拜師,得到真傳。于是慧可成為了中國禪宗二祖。

禪的風靡華夏,是在五祖之后。禪宗五祖,法名弘忍。這是一個分水嶺,因為弘忍之后,衣缽實體不再代代相傳,禪宗也分為南宗、北宗。這兩派創始人都是弘忍弟子,卻天南地北、分道揚鑣。

弘忍七十一歲那年,決定競爭上崗,選擇衣缽傳人。考卷是弟子們每人寫一則示法偈,大弟子神秀成為了眾望所歸,他的偈如下:

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

時時勤拂拭,莫使惹塵埃。

以菩提樹比喻身體,以明鏡臺比喻心靈,表達了要保持內心的潔凈的修行態度。

此詩一出,眾僧欽佩不已。但,弘忍的評價卻是:“尚未入門啊”!

而被弘忍看中并稱為六祖的,是惠能。當時惠能是火房的幫廚,一個都沒有剃度的臨時工,而且還目不識丁。在聽到神秀的偈后,惠能自己也創作了一偈,正好遇到一位識字的官員,就請求這名官員替他寫到墻上,也想必大家都聽過: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

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不用多說,高下立判。弘忍甚感欣慰,當夜為其講《金剛金》、傳衣缽,并且度其過江南行,囑托其不再傳實體衣缽。惠能一路到了廣東,自知稱為衣缽傳人不能服眾,十五年后才亮明身份。

惠能亮明身份的那天是在廣州法性寺,也就是前文的那個故事,眾僧因為風動、幡動爭執不休,惠能站出來一聲斷喝“什么風動,什么幡動,都不過是你們心動!”

佛教最看重的就是心,認為萬法皆由心生,所以管它叫 心地 。這樣看,風動幡動,豈非都是心動?惠能在眾人的請求下,拿出衣缽。住持印宗法師先為其剃度,后拜其為師。惠能便在嶺南升壇說法,開宗立派。

衣缽不見了,禪宗便從此分為兩支。惠能創立 南宗 ,神秀代表的則成為 北宗 。而最終風行中華的大地的,是南宗。

四、禪宗的中國化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有一條重要的論斷“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這一論斷放在古代禪宗的中國化上,也可以得到印。

我們先從佛教的傳入說起。作為一個外來教,難免會水土不服。不信你看,玄奘法師取經歸來創立法相宗,長安城萬人空巷去膜拜,可很快就被人忘了,為什么呢?

太專業,太難懂了。

佛教要如何立足華夏,站穩腳跟呢? 一 要簡單,二要實用,三要中國化 。因此而興旺起來的,就是凈土宗和禪宗。

凈土宗是最受普通民眾歡迎的,因為道理通俗易懂,方法簡單易行。簡單來說,凈土宗求的是來世和往生。為什么?因為此生太苦。大家耳熟能詳,佛說人世間有“八苦”:生、老、病、死、愛別離、怨憎會、求不得、五陰熾盛。

釋迦牟尼當初就是看到了這些苦,決定尋找出路才創立了佛教。

第一個問題是,怎么才能擺脫苦海?佛說,要去 西方極樂 世界。第二個問題是,凡夫俗子去得了嗎?佛說,去得了,我佛慈悲,普度眾生。皈依佛門,就是簽證。第三個問題是,現在就去行嗎?佛說,不好意思,只能下輩子。第四個問題,手續怎么辦呢?佛說,很簡單,念誦“南無阿彌陀佛”就行。

這么簡單,還有問題嗎?有。既然下輩子才能脫離苦海,眼前的坎過不去,怎么辦?佛說,虔誠地念誦“南無觀世音菩薩”。觀音的使命是救苦救難,特點是大慈大悲,法力是千手千眼。有這么強大的菩薩在面前,你還有什么問題?

有。皇帝不喜歡了。西方極樂世界有皇帝的位置嗎?沒有。佛說,眾生平等。皇帝火了,這成何體統,豈不是要顛覆君君臣臣的綱常倫理?

更何況五胡十六國后,僧尼不入編戶,不納賦稅,不敬王者,許多寺院甚至有自己的武裝力量,叫僧兵。統治者能放心的下?

士大夫也不喜歡了。僧尼見皇帝不磕頭,不隨父姓而姓釋,外加不生孩子,求往生凈土而不敬天地。天地君親師是謂五倫,五倫否定了四倫,那還了得?

所以凈土宗的簡單實用,但并沒有中國化。而禪宗做到了,靠的是十二字法門:“ 以人為本、回到人間、立地成佛 ”。

以人為本: 這世界上的宗教,無論是印度教等多神教,還是猶太教、基督教等一神教,都存在一個或者多個先知,是高高在上的,受到神啟的人。而佛教,沒有神,只有佛。

釋迦摩尼八十歲去世,但在生前就已成佛。禪宗就因此而堅持這一點,佛也是人。佛能成佛,我們也能。

這是思想解放,讓佛教與華夏文明有了契合點。在傳統神話里,我們有鬼、神、仙。前兩個是死去的人,第三個是飛升的活人,都是以人為本的。如今佛定義為頓悟的活人。是不是毫無違和感?

回到人間:

河北趙州觀音院來了六祖惠能的四世法孫從諗,給新人上“開學第一課”。他都是問:同學,來過我們寺院嗎?回答來過或者沒來過,他都說“好好好,吃茶去”。或者又問,吃粥了嗎?吃了。洗碗了嗎?還沒有。洗碗去!

聰慧者頓悟: 佛法就在世間,修行就是生活 。

如此一來,中國人高興了,我們不再期盼遙遙無期的來世和往生。統治者也放心了,因為肯定現世就是承認君君臣臣。

更何況惠能三世法孫百丈懷海進行了一些列改革,讓僧尼更耕種,控制自我數量、不吃葷腥減少財政負擔。

立地成佛:

佛是什么?佛不是佛像,那叫色身,不是法身。色身是色相,就是表面現象。法身是實相,是內在本質。佛的本質是: 覺悟 。

覺悟到什么呢? 無上正等正覺 。成佛就是一種思想轉變,轉變了,人還是人,但不是一般人,一般人叫: 眾生 。

對于轉變的方式,北宗講究 漸悟 ,南宗強調 頓悟 。佛教的愿望是,普度眾生。也就是說,無論好壞,無關美丑,就看覺悟不覺悟。而且, 一念悟時,眾生是佛 。成佛變得好簡單,士大夫們好喜歡。

皆大歡喜。

禪宗自此徹底中國化。

五、如何參禪?

首先來介紹基本知識。

關于蘇東坡與佛印的很多佳話,廣為流傳。

有次東坡說:鳥宿池邊樹,僧敲月下門,可見和尚跟鳥是一對兒。

佛印回答:正是,就像貧僧跟學士您。

廣為流傳是因為內容好玩,在禪宗那里,這叫: 機鋒 。

使出機鋒的目的是,使人開竅。是禪宗用來開悟的手段,所以也叫: 禪機 。

就像北派禪宗創始人神秀,惠能說他還沒入門是因為什么?禪宗對此的解釋是一個字: 執 。

執則迷,迷則不悟。

所以,覺悟的關鍵是兩個字: 破執 。

破執,就要化機為鋒,一刀刺過去,因為破執極難,它有 我執、法執、空執 三關。

分別要破的是,執著于我、執著于法、執著于空。

蘇東坡寫示法偈給佛印,最后兩句是“八風吹不動,端坐紫金蓮”。八風是說八種影響情緒的原因。

佛印看完,批兩個字:放屁!

東坡大怒,過江去找佛印理論。

佛印呵呵一笑:八風吹不動,一屁過江來。

蘇東坡也沒有破執,可見這真的很難,但難也要想辦法。

所以,我們其次來看看破執的三種手段: 常規、非常規、超常規。

常規是明白道理,或者師父啟發、或者自己覺悟。

馬祖道一在禪房打坐。

其師父南岳懷讓問:你在這里坐禪,圖什么?答曰:成佛。

南岳懷讓讓人找了塊磚頭,在墻上磨。道一問:磨磚干什么?答曰:做鏡子。

道一說:磨磚豈能成鏡?

懷讓說:磨磚不能成鏡,坐禪豈能成佛?

禪非坐臥,佛無定相,道一頓悟。

非常規手段之一是 打啞謎 :

問:什么是上古佛心?

答:三個婆子排班拜。

手段之二是 呵斥和吼叫 ,代表人物臨濟義玄。也叫臨濟喝。

手段之三是 痛打 。打人的一是黃檗,打了師父打皇帝;二是德山宣鑒,他的問題不管答不答的上來,都是三十棒。因此留下成語: 當頭棒喝 。

超常規手段是 喝罵佛祖 。

是所謂:逢佛殺佛,遇祖殺祖,逢羅漢殺羅漢。因為眾生執迷,修佛則死認佛家三寶:佛、法、僧。死認則執著,執著則不開竅。為了破執,只好壯士斷腕以身試法,拿佛和祖師開刀。

最后,我們重新審視一遍禪的哲學。

禪是一種否定的哲學 。

比如說 涅槃 。

涅槃是死亡嗎?不是。僧人死亡叫圓寂,涅槃是不死嗎?也不是。肉體成仙是道教的概念。

不是死,也非不死,那時什么?超越生死。

同理,脫離苦海不是告別輪回,而是超越輪回。居士去打魚沒有打到,寫道:“滿船載得月明歸”。沒有就是有,一無所獲,就是滿載而歸。這就是禪宗的辯證法。

否定之后的肯定,才是真肯定。

我們用這種方式來表述什么是覺悟。覺悟是思想嗎?不是,最高覺悟不是可以想出來的。覺悟是不要思想嗎?也不是,想都想不明白,不想豈非更糊涂?

那是什么?是: 非想非非想 。是 超越思想 。

所以,禪宗是否定的哲學。否定以后又怎么樣呢?

就自由了。

青青翠竹,總是法身;

郁郁黃(huang)花,無(wu)非(fei)般若。

求(qiu)兩(liang)首禪(chan)宗故事或公案及其禪(chan)旨(zhi)

神光大師(二祖慧可大師)被夢魘所擾,初見達摩大師,請大師為其安心。達摩大師說:好!你把心拿來,我替你安!神光大師遍尋身體內外,找不到這顆不安的心,便對達摩大師說:我發現我這顆心,它不在內,不在外,不在中間,我找不到它。達摩大師說:我已經替你安好了心!神光大師言下大悟。悟什么呢?悟我們所執的這顆心,本來就是妄生。因執色、受、想、行、識五蘊為我心,看破虛妄,則無不安。
老和(he)(he)(he)尚(shang)(shang)(shang)(shang)(shang)(shang)(shang)是大(da)悟之人(ren)(ren),逢(feng)(feng)人(ren)(ren)講法(fa),便伸出(chu)一(yi)(yi)只(zhi)(zhi)手(shou)指。大(da)家(jia)都(dou)夸老和(he)(he)(he)尚(shang)(shang)(shang)(shang)(shang)(shang)(shang)禪(chan)法(fa)精深(shen),道行高妙。有一(yi)(yi)次,老和(he)(he)(he)尚(shang)(shang)(shang)(shang)(shang)(shang)(shang)出(chu)游,小和(he)(he)(he)尚(shang)(shang)(shang)(shang)(shang)(shang)(shang)在(zai)家(jia),逢(feng)(feng)人(ren)(ren)來請(qing)法(fa),小和(he)(he)(he)尚(shang)(shang)(shang)(shang)(shang)(shang)(shang)不解佛心禪(chan)意,也(ye)模(mo)仿老和(he)(he)(he)尚(shang)(shang)(shang)(shang)(shang)(shang)(shang)伸出(chu)一(yi)(yi)只(zhi)(zhi)手(shou)指。大(da)家(jia)都(dou)夸小和(he)(he)(he)尚(shang)(shang)(shang)(shang)(shang)(shang)(shang)厲害,是開悟之人(ren)(ren)。老和(he)(he)(he)尚(shang)(shang)(shang)(shang)(shang)(shang)(shang)回來后,聽說此事,把(ba)小和(he)(he)(he)尚(shang)(shang)(shang)(shang)(shang)(shang)(shang)叫到身(shen)邊,問小和(he)(he)(he)尚(shang)(shang)(shang)(shang)(shang)(shang)(shang),什(shen)么(me)是佛法(fa)?小和(he)(he)(he)尚(shang)(shang)(shang)(shang)(shang)(shang)(shang)遲(chi)(chi)疑(yi)地(di)(di)伸出(chu)一(yi)(yi)只(zhi)(zhi)手(shou)指,說時遲(chi)(chi)那時快,老和(he)(he)(he)尚(shang)(shang)(shang)(shang)(shang)(shang)(shang)抽出(chu)一(yi)(yi)把(ba)刀(dao),將小和(he)(he)(he)尚(shang)(shang)(shang)(shang)(shang)(shang)(shang)的這只(zhi)(zhi)手(shou)指砍了下(xia)來。小和(he)(he)(he)尚(shang)(shang)(shang)(shang)(shang)(shang)(shang)疼得嗷地(di)(di)一(yi)(yi)聲(sheng),就往外跑(pao)。老和(he)(he)(he)尚(shang)(shang)(shang)(shang)(shang)(shang)(shang)大(da)喊(han)一(yi)(yi)聲(sheng):什(shen)么(me)是佛法(fa)?小和(he)(he)(he)尚(shang)(shang)(shang)(shang)(shang)(shang)(shang)言下(xia)大(da)悟。悟什(shen)么(me)呢?悟佛法(fa)萬法(fa)一(yi)(yi)心,但卻連一(yi)(yi)心都(dou)不可立。

想要(yao)找一些禪理小(xiao)故事。

1、一滴水
佛祖釋迦牟尼考問他的弟子:“一滴水怎樣才能不干涸?” 弟子們都回答不出。釋迦牟尼說:“把它放到江、河、湖、海里去。”

2、禪者的祝福

唐朝的龍潭禪師,他少年未出家時很貧窮,靠賣餅為生,無處棲身,所以道悟禪師把寺旁的小屋子借給他住。為了表示謝意,他每天送十個餅給道悟禪師,而道悟總是回贈一個給龍潭,并祝福他說:“這是給你的,祝你子孫繁昌!”
他實在不解,有一天他問何故,道悟卻說:“你送來的,我送給你有什么不對?”
龍潭聽后從此開悟出家,后來成為一代宗師。取之于人要回報于人,得之于社會要回饋社會;要我好你也好,我贏你也贏。這偉大的祝福,也是生活的至理。

3、天堂與地獄

有一位武士向白隱禪師問道。 武士問:“天堂和地獄有什么區別?” 白隱反問:“你乃何人?” 武士答:“我是一名武士。”
白隱聽后笑道:“就憑你這粗魯之人也配向我問道?” 武士勃然大怒,隨手抽出佩劍,朝白隱砍去:“看我宰了你!”
眼看佩劍就要落在白隱頭上,白隱卻不慌不忙輕聲說道:“此乃地獄。”
武士猛然一驚,然后若有所悟,連忙丟棄佩劍,雙手合十,低頭跪拜:“多謝師傅指點,請原諒我剛才的魯莽。” 白隱又微微說道:“此乃天堂。”

4、修佛

一人去深山中的寺廟找禪師問道。 禪師問:“你到這兒來是干什么的?” 那人說:“我是來修佛的。”
禪師答:“佛沒壞,不用修,先修自己。”

5、心境

有一天,蘇東坡到佛印禪師處與佛印禪師聊天,兩人均盤腿而坐。聊到高興時,蘇東坡問佛印禪師:“你看我現在像什么?” 佛印禪師說:“我看你像一尊佛。”
蘇東坡笑著對佛印禪師說:“我看你像一堆牛屎。” 佛印禪師笑笑,沒有說什么。
蘇東坡以為他勝利了,回家后沾沾自喜地和他妹妹蘇小妹談起了這件事。他妹妹說:“哥哥,你輸了!禪師的心是佛一樣的境界,所以看你像一尊佛;而你的心態像一堆牛屎一樣,看禪師當然也就像一堆牛屎了。”
蘇東坡聽后頓時面紅耳赤。

6、禮物

一位禪師在旅途中,碰到一個不喜歡他的人。連續好幾天,那人用盡各種方法污蔑他。最后,禪師轉身問那人:“若有人送你一份禮物,但你拒絕接受,那么這份禮物屬于誰呢?”
那人回答:“屬于原本送禮的那個人。” 禪師笑著說:“沒錯。若我不接受你的謾罵,那你就是在罵自己。”一天,禪師對眾人說:“‘綿綿陰雨二人行,奈知天不淋一人’你們能知其中的道理嗎?”
有人說:“因為有一個人穿了雨衣,一個沒有穿雨衣。”
又有人說:“因為一個在屋檐下走,一個在路中間走。”
還有人說:“因為是局部小雨,一人被淋,一人未被淋。”
這些人都執著于“不淋一人”這個文句,從而不能發現真理。
其實,不淋一人,不正是說明二人都被淋了嗎!

?求人不如求己?
一人去寺廟參拜觀音菩薩。
幾叩首后,這人突然發現身邊一人也在參拜,且模樣與供臺上的觀音菩薩一模一樣。
此人大惑不解,輕聲問道:“您是觀音菩薩嗎?”
那人答:“是。”
此人更加迷惑,又問:“那您自己為什么還要參拜呢?”
觀音菩薩答:“因為我知道,求人不如求己。”

?修佛?
一人去深山中的寺廟找禪師問道。
禪師問:“你到這兒來是干什么的?”
那人說:“我是來修佛的。”
禪師答:“佛沒壞,不用修,先修自己。”

?誰在動?
六祖慧能和兩個和尚一塊在院子里打掃落葉,忽然吹來一陣風,院子里的樹葉隨風飄動。看到這一現象,一個和尚說:“是風在動。”另一個和尚馬上反駁說:“是葉在動.”兩個人找六祖評理,六祖聽了,笑說:“我看是你們兩個心動.”

?泥濘路上?
某日,坦山和尚與一道友一起走在一條泥濘小路上,此時,天正下著大雨。
他倆在一個拐彎處遇到一位漂亮的姑娘,姑娘因為身著綢布衣裳和絲質衣帶而無法跨過那條泥路。
“來吧,姑娘,”坦山說道,然后就把那位姑娘抱過了泥路,放下后又繼續趕路。
一路上,道友一直悶聲不響,最后終于按捺不住,向坦山發問:“我們出家人不近女色,特別是年輕貌美的女子,你為什么要那樣做?”
“什么?那個女人嗎?”坦山答道,“我早就把她放下了,你還抱著嗎?”

?一切皆空?
山岡鐵舟到處參訪名師。一天,他見到了相國寺的獨園和尚。
為了表示他的悟境,他頗為得意地對獨園說道:“心、佛,以及眾生,三者皆空。現象的真性是空。無悟、無迷、無圣、無凡、無施、無受。”
當時獨園正在抽煙,未曾答腔。但他突然舉起煙筒將山岡打了一下,使得這位年輕的禪者甚為憤怒。
“一切皆空,”獨園問道,“哪兒來這么大的脾氣?”

?打破碗?
一位老和尚有兩個徒弟,大和尚和小和尚。
一日飯后,小和尚在洗碗,突然把碗打破了一個。
大和尚立馬跑向老和尚的禪房打小報告:“師傅,師弟剛剛打破了一個碗。”
老和尚手捻佛珠,雙眼微閉,說道:“我相信你永遠也不會打破碗!”

?禮物?
一位禪師在旅途中,碰到一個不喜歡他的人。連續好幾天,那人用盡各種方法污蔑他。
最后,禪師轉身問那人:“若有人送你一份禮物,但你拒絕接受,那么這份禮物屬于誰呢?”
那人回答:“屬于原本送禮的那個人。”
禪師笑著說:“沒錯。若我不接受你的謾罵,那你就是在罵自己。”

?前世因緣?
從前有個書生,和未婚妻約好在某年某月某日結婚。到那一天,未婚妻卻嫁給了別人。書生受此打擊,一病不起。這時,路過一游方僧人,從懷里摸出一面鏡子叫書生看。書生看到茫茫大海,一名遇害的女子一絲不掛地躺在海灘上。路過一人,看一眼,搖搖頭,走了。又路過一人,將衣服脫下,給女尸蓋上,走了。再路過一人,過去,挖個坑,小心翼翼把尸體掩埋了。
僧人解釋道,那具海灘上的女尸,就是你未婚妻的前世。你是第二個路過的人,曾給過他一件衣服。她今生和你相戀,只為還你一個情。但是她最終要報答一生一世的人,是最后那個把她掩埋的人,那人就是他現在的丈夫。
書生大悟。

?禪理?
唐朝江州刺史李渤,問智常禪師道:
“佛經上所說的『須彌藏芥子,芥子納須彌』未免失之玄奇了,小小的芥子,怎么可能容納那么大的一座須彌山呢?過份不懂常識,是在騙人吧?”
智常禪師聞言而笑,問道:“人家說你『讀書破萬卷』,可有這回事?”
“當然!當然!我豈止讀書萬卷?”李渤一派得意洋洋的樣子。
“那么你讀過的萬卷書如今何在?”
李渤抬手指著頭腦說:“都在這里了!”
智常禪師道:“奇怪,我看你的頭顱只有一粒椰子那么大,怎么可能裝得下萬卷書?莫非你也騙人嗎?”
李渤聽(ting)后(hou),腦中轟然一聲,當下恍然大(da)悟。

禪語故事

禪語故事

  看禪語故事,領悟人生大道理。我和大家分享的幾則禪語,愿大家能有所感悟。
?

  人生短暫亦(yi)苦難

  累(lei)了自(zi)我累(lei)別人

  欲如行云流水(shui)意

  入禪悟道佛蒲參
?

  ?胡楊月(yue)

  1、還要我放下什么

  唐代,嚴陽尊者(zhe)問趙州(zhou)禪師:?一物不將來時如(ru)何

  大(da)意是:在(zai)禪修的(de)道路上(shang),我拋棄(qi)了一切(qie),下(xia)一步怎么做?

  趙州禪師(shi)答:?放下(xia)吧。?

  嚴陽尊(zun)者說,已經兩(liang)手空空,還要我?放下?什么?

  趙州(zhou)禪師指示(shi)他:?放不下,那就把(ba)它挑起來!?

  嚴陽尊者(zhe)聽到這里,忽(hu)然有所(suo)領悟。

  2、洗缽去

  唐(tang)代時,有參學禪法的僧人不遠千里(li),來到河北趙州觀音院(今柏(bo)林禪寺)。早飯后,他來到趙州禪師身前(qian),向他請(qing)教,?禪師,我剛剛開始寺院生(sheng)活,請(qing)您(nin)指導我什么是禪

  趙州問(wen):?你吃(chi)粥了嗎(ma)

  僧人(ren)答:?吃粥了。?

  趙州說:?那就(jiu)洗缽去吧!?

  在趙州(zhou)禪師話語之中,這位僧人(ren)有所省悟。

  趙(zhao)州的?洗缽去?,指(zhi)示(shi)參禪(chan)(chan)者要用心體會禪(chan)(chan)法的奧妙處,必(bi)須不離(li)日常生活(huo)。這(zhe)些日常的喝茶(cha)吃飯,與禪(chan)(chan)宗的精神(shen)沒有絲毫(hao)的背(bei)離(li)。

  3、一切都在

  有好(hao)多天,一休和(he)尚獨(du)坐參禪,默然(ran)不語。師(shi)父看出(chu)其(qi)中玄(xuan)機,微笑著領他走(zou)出(chu)寺(si)(si)門。寺(si)(si)外,一片大好(hao)的(de)春光。放眼望去,天地間彌漫著清新(xin)的(de)空氣,半(ban)綠的(de)草芽(ya),斜(xie)飛的(de)小(xiao)鳥,動(dong)情的(de)小(xiao)河

  一休深深地吸了一口氣,偷窺師父,師父正在安祥打坐于半山坡上(shang)。

  一休有些納悶(men),不知師父葫(hu)蘆里賣的(de)什么藥。

  過了一(yi)(yi)個(ge)(ge)下午,師(shi)父起身,沒說一(yi)(yi)句(ju)話(hua),打個(ge)(ge)手勢,他把(ba)一(yi)(yi)休領回寺內。

  剛入(ru)寺門(men),師(shi)父突然(ran)跨前一步,輕掩(yan)兩扇木門(men),把一休(xiu)關在(zai)寺外。

  一休不明(ming)白師(shi)父(fu)的旨意,獨坐門外,思悟師(shi)父(fu)的意思。

  很快天(tian)色就暗了(le)(le)下來,霧氣(qi)籠罩(zhao)了(le)(le)四周的山岡,樹林、小溪(xi)、連鳥語水(shui)聲也不再(zai)明晰。

  這(zhe)時,師父在寺(si)內朗聲叫一(yi)休的名(ming)字。

  一休推開(kai)寺門,走(zou)了進去。

  師父問:?外面怎么樣

  ?全黑了。?

  ?還有什(shen)么(me)嗎

  ?什么也沒有了。?

  ?不?,師父(fu)說(shuo):?外面,清風、綠野,花草,小溪,一切都(dou)在。?

  一(yi)休忽然領(ling)悟了師父的苦心。

  4、放下

  兩位禪者走(zou)(zou)在一條泥濘的道(dao)路。走(zou)(zou)到一處淺灘(tan)時,看見一位美麗的少女在那里躑(zhi)躅不前。由于(yu)她穿著絲(si)綢的羅裾,使她無法跨步(bu)走(zou)(zou)過(guo)淺灘(tan)。

  ?來吧(ba)!小姑娘(niang),我背你過(guo)去。?師兄說罷,把少女背了起來。

  過了淺灘,他(ta)把小(xiao)姑(gu)娘放下,然后和師(shi)弟繼(ji)續前進。

  師弟跟(gen)在師兄(xiong)后面,一路上心里(li)不(bu)悅(yue),但他(ta)默(mo)不(bu)作聲。晚上,住到寺院里(li)后,他(ta)忍不(bu)住了,對師兄(xiong)說(shuo):?我們(men)出家人要守戒律,不(bu)能(neng)親(qin)近(jin)女(nv)色,你今天(tian)為什么要背那(nei)個女(nv)人過(guo)河呢

  ?呀(ya)(ya)!你(ni)說的是那個女人呀(ya)(ya)!我早(zao)就(jiu)把她放下了,你(ni)到現在還(huan)掛在心上

  5、磨磚作鏡

  道一十(shi)二歲時到南岳衡山,拜懷讓禪師(shi)為師(shi),出家當(dang)了和尚。

  一(yi)天(tian),懷讓禪(chan)(chan)師看道一(yi)整天(tian)呆(dai)呆(dai)地坐在那里(li)參禪(chan)(chan),于(yu)是(shi)便見機(ji)施教(jiao),問:?你整天(tian)在這里(li)坐禪(chan)(chan),圖(tu)個(ge)什么

  道一說:?我想成(cheng)佛。?

  懷(huai)讓(rang)禪師(shi)拿起(qi)一塊磚,在(zai)道一附近的石頭上磨了起(qi)來(lai)。

  道一被(bei)這種噪音吵得不能(neng)入靜,就問:?師父(fu),您磨磚作什么呀

  懷讓禪師(shi):?我磨磚作鏡子啊。?

  道一(yi):?磨磚(zhuan)怎么能作鏡(jing)子呢

  懷(huai)讓禪師(shi):?磨(mo)磚不能作鏡(jing)子,那么坐(zuo)禪又怎么能成佛呢

  道(dao)一:?那要怎么樣才能成佛呢

  懷讓禪(chan)師:?這道理就好比有人駕(jia)車(che),如(ru)果車(che)子不走(zou)了(le),你是打(da)車(che)呢?還是打(da)牛!?

  道一沉(chen)默,沒(mei)有回答。

  懷讓禪師又(you)說:?你是(shi)學(xue)(xue)坐(zuo)(zuo)禪,還是(shi)學(xue)(xue)坐(zuo)(zuo)佛(fo)(fo)?如(ru)果學(xue)(xue)坐(zuo)(zuo)禪,禪并(bing)不(bu)在(zai)于坐(zuo)(zuo)臥。如(ru)果是(shi)學(xue)(xue)坐(zuo)(zuo)佛(fo)(fo),佛(fo)(fo)并(bing)沒有一(yi)定的形狀。對于變化不(bu)定的事(shi)物不(bu)應該有所取舍,你如(ru)果學(xue)(xue)坐(zuo)(zuo)佛(fo)(fo),就(jiu)是(shi)扼殺了佛(fo)(fo),如(ru)果你執著(zhu)于坐(zuo)(zuo)相,就(jiu)是(shi)背道(dao)而行。?

  道一聽了懷讓禪師(shi)的教誨,如飲醍醐(hu),通身舒暢。

  6、人生咸淡兩由之

  1925年(nian)初秋,弘一法師因戰(zhan)事而滯留寧波七塔寺。

  一天,他的老友夏(xia)丏尊來(lai)拜訪。他看到(dao)弘一法(fa)師吃(chi)飯時,只(zhi)有一道咸(xian)菜。

  夏(xia)丏尊不忍地問:?難道這咸菜(cai)不會太咸嗎

  ?咸(xian)有咸(xian)的味道。?弘一(yi)大(da)師回答道。

  吃完飯后,弘一大師倒了一杯白開(kai)水喝。

  夏丏尊又(you)問:?沒有茶葉嗎?怎么喝(he)這(zhe)平淡的開水

  弘一大師(shi)笑著說:?開水雖淡,淡也有(you)淡的味道。?

  7、佛法大意

  白居易向鳥巢禪師請教:?佛法的大意是什(shen)么?

  鳥巢禪(chan)師答:?諸惡莫作,眾(zhong)善奉(feng)行。?

  白居易鼻孔里(li)哼了一聲,說:?這個(ge),三歲的小孩也知道這樣說。?

   鳥巢(chao)禪師說:?雖然三歲的小(xiao)孩也說得出,但未(wei)必八十的老翁能(neng)夠做到。?

  白居易心(xin)中服膺(ying),便(bian)施(shi)禮退下(xia)了。

  8、求人不如求己

   佛(fo)印(yin)禪師與蘇東坡同游靈隱寺,來到觀音(yin)菩薩的像(xiang)前(qian),佛(fo)印(yin)禪師合(he)掌禮拜。

  忽然,蘇東坡問(wen)了一(yi)個問(wen)題,?人人皆念(nian)觀世音(yin)菩薩,為何他(ta)的手上(shang)也和我(wo)們(men)一(yi)樣(yang),掛著一(yi)串(chuan)念(nian)珠?觀世音(yin)菩薩念(nian)誰(shui)

  佛印禪(chan)師:?念(nian)觀世音菩薩。?

  蘇(su)東坡(po):?為何亦念觀世音菩薩

   佛印禪師:?他比(bi)我們更清楚(chu),求(qiu)人(ren)不如求(qiu)己。?

  9、先把你的杯子空掉

  有一天(tian),一位(wei)在大學(xue)里教授(shou)禪(chan)學(xue)的(de)'教授(shou)來請教南隱禪(chan)師,什么(me)是禪(chan)。

  南隱(yin)禪(chan)師以茶相待。他將水注入來賓的杯中。杯子(zi)滿了,南隱(yin)禪(chan)師好像沒有發覺(jue),他繼續往杯子(zi)里注水。

  望(wang)著茶(cha)水(shui)溢出(chu)杯(bei)來,滿(man)桌都是(shi),教授忙著用紙巾拭(shi)水(shui),并對(dui)南隱禪師(shi)說:?杯(bei)子滿(man)了,茶(cha)水(shui)已經(jing)漫出(chu)來了,禪師(shi)不要再倒了。?

  南隱禪師停下來。

  ?你(ni)就像這杯(bei)子,?他微笑(xiao)著說:?你(ni)的(de)頭腦里裝滿(man)了你(ni)對(dui)禪的(de)看法和想法,卻來問(wen)我。如果(guo)你(ni)想讓(rang)我說如何是禪,你(ni)得先(xian)把自己的(de)杯(bei)子空出來啊。?

  10、無

  從前有(you)(you)(you)一(yi)個(ge)(ge)僧人問(wen)趙(zhao)州(zhou)和(he)(he)尚(shang)(shang):?門(men)前那只狗是(shi)否(fou)有(you)(you)(you)佛(fo)性(xing)(xing)?,發問(wen)的(de)(de)僧人心里想,佛(fo)說(shuo)一(yi)切眾生(sheng)皆有(you)(you)(you)佛(fo)性(xing)(xing),那么(me)狗自然(ran)有(you)(you)(you)佛(fo)性(xing)(xing),師父回答(da)一(yi)定是(shi)?有(you)(you)(you)?。可(ke)趙(zhao)州(zhou)和(he)(he)尚(shang)(shang)回答(da)卻是(shi)?無(wu)(wu)?!趙(zhao)州(zhou)和(he)(he)尚(shang)(shang)是(shi)有(you)(you)(you)道高僧,他(ta)不會(hui)不懂(dong)得?眾生(sheng)皆有(you)(you)(you)佛(fo)性(xing)(xing)?。可(ke)見趙(zhao)州(zhou)和(he)(he)尚(shang)(shang)所說(shuo)的(de)(de)?無(wu)(wu)?不是(shi)世(shi)俗所說(shuo)?無(wu)(wu)?,而(er)是(shi)超越了世(shi)俗認為的(de)(de)?有(you)(you)(you)無(wu)(wu)?之上(shang)的(de)(de)?無(wu)(wu)?,這正是(shi)佛(fo)的(de)(de)世(shi)界觀反映。講到?無(wu)(wu)?不能不提及五祖傳(chuan)(chuan)道的(de)(de)典(dian)故。禪宗(zong)五祖弘(hong)忍在(zai)將要(yao)傳(chuan)(chuan)授衣(yi)缽之前,曾召(zhao)集所有(you)(you)(you)的(de)(de)弟(di)子(zi)門(men)人,要(yao)他(ta)們各自寫出(chu)對佛(fo)法的(de)(de)了悟(wu)心得,誰寫的(de)(de)最好(hao)就(jiu)把(ba)衣(yi)缽傳(chuan)(chuan)給他(ta)。弘(hong)忍的(de)(de)首座弟(di)子(zi)神秀是(shi)個(ge)(ge)飽學高僧,他(ta)寫到:身是(shi)菩(pu)提樹,心如(ru)明(ming)鏡臺(tai)。時時勤拂拭,莫(mo)使惹塵(chen)埃。弘(hong)忍認為這偈文美則美矣,但尚(shang)(shang)未悟(wu)出(chu)佛(fo)法真(zhen)諦。而(er)當(dang)時寺中有(you)(you)(you)一(yi)個(ge)(ge)燒水的(de)(de)小(xiao)和(he)(he)尚(shang)(shang)慧能也作了一(yi)偈文道:菩(pu)提本無(wu)(wu)樹,明(ming)鏡亦非(fei)臺(tai)。本來無(wu)(wu)一(yi)物,何處惹塵(chen)埃。

  五祖弘(hong)忍認為?慧能(neng)了悟(wu)了?,于是當夜(ye)就(jiu)將達(da)摩祖師留下的袈裟和鐵缽傳給了慧能(neng),后(hou)來慧能(neng)變成了禪宗六祖。他(ta)參透了佛(fo)的三法印,明白(bai)了?諸法無(wu)(wu)常,諸法無(wu)(wu)我,涅(nie)磐寂靜(jing)?的真理。只有認識到?本來無(wu)(wu)一物(wu)(wu)?,才能(neng)進(jin)一步(bu)認識:?無(wu)(wu)一物(wu)(wu)中無(wu)(wu)盡藏(zang),有花有月有樓臺?的真境。

  11、求人不如求己

  某(mou)(mou)人(ren)(ren)在(zai)(zai)路上走(zou)著(zhu)(zhu),突然天(tian)下(xia)大雨(yu)(yu)(yu)。某(mou)(mou)人(ren)(ren)就躲到屋(wu)沿下(xia)躲雨(yu)(yu)(yu),看見觀(guan)音(yin)打著(zhu)(zhu)雨(yu)(yu)(yu)傘在(zai)(zai)前面雨(yu)(yu)(yu)中(zhong)(zhong)(zhong)走(zou)著(zhu)(zhu)。某(mou)(mou)人(ren)(ren)對(dui)(dui)著(zhu)(zhu)打著(zhu)(zhu)雨(yu)(yu)(yu)傘的觀(guan)音(yin)說(shuo)(shuo)(shuo):?觀(guan)音(yin)度(du)(du)我(wo)一(yi)度(du)(du)。?意思是要觀(guan)音(yin)手(shou)(shou)中(zhong)(zhong)(zhong)的雨(yu)(yu)(yu)傘。觀(guan)音(yin)說(shuo)(shuo)(shuo):?你(ni)(ni)在(zai)(zai)屋(wu)沿下(xia),我(wo)在(zai)(zai)雨(yu)(yu)(yu)中(zhong)(zhong)(zhong),誰度(du)(du)誰呀!? 某(mou)(mou)人(ren)(ren)聽觀(guan)音(yin)這樣一(yi)說(shuo)(shuo)(shuo),就從屋(wu)沿下(xia)走(zou)入雨(yu)(yu)(yu)中(zhong)(zhong)(zhong).。某(mou)(mou)人(ren)(ren)對(dui)(dui)觀(guan)音(yin)說(shuo)(shuo)(shuo)::?現在(zai)(zai)我(wo)也在(zai)(zai)雨(yu)(yu)(yu)中(zhong)(zhong)(zhong),請觀(guan)音(yin)度(du)(du)我(wo)一(yi)度(du)(du)?。觀(guan)音(yin)說(shuo)(shuo)(shuo)::?你(ni)(ni)在(zai)(zai)雨(yu)(yu)(yu)中(zhong)(zhong)(zhong),我(wo)也在(zai)(zai)雨(yu)(yu)(yu)中(zhong)(zhong)(zhong),只不過(guo)我(wo)手(shou)(shou)中(zhong)(zhong)(zhong)有傘,你(ni)(ni)手(shou)(shou)中(zhong)(zhong)(zhong)沒(mei)傘.。你(ni)(ni)應該要傘度(du)(du)你(ni)(ni),而不是叫我(wo)度(du)(du)你(ni)(ni)。?某(mou)(mou)人(ren)(ren)聽后(hou)郁(yu)悶,回(hui)家去了。

  某(mou)人(ren)(ren)(ren)有(you)次碰(peng)到(dao)難(nan)題,于是(shi)想到(dao)廟里(li)去求(qiu)觀(guan)(guan)(guan)音(yin)(yin)(yin)。正(zheng)在(zai)想磕頭的時候,看(kan)到(dao)前面有(you)個女人(ren)(ren)(ren)也在(zai)拜觀(guan)(guan)(guan)音(yin)(yin)(yin)。看(kan)這(zhe)個女人(ren)(ren)(ren)很(hen)像觀(guan)(guan)(guan)音(yin)(yin)(yin),越看(kan)越像,越看(kan)越像,于是(shi)某(mou)人(ren)(ren)(ren)上前問:?你是(shi)不是(shi)觀(guan)(guan)(guan)音(yin)(yin)(yin)觀(guan)(guan)(guan)音(yin)(yin)(yin)說:?我是(shi)觀(guan)(guan)(guan)音(yin)(yin)(yin)。? 某(mou)人(ren)(ren)(ren)問::?你為什么要拜自己(ji)(ji)? ?觀(guan)(guan)(guan)音(yin)(yin)(yin)說:?人(ren)(ren)(ren)有(you)難(nan)事(shi),我也有(you)難(nan)事(shi),我現在(zai)也遇到(dao)難(nan)事(shi).。我該求(qiu)誰(shui)呀.,我該去求(qiu)佛(fo)是(shi)吧?可是(shi)我一想,求(qiu)人(ren)(ren)(ren)不如求(qiu)己(ji)(ji)。于是(shi)我在(zai)這(zhe)里(li)要拜自己(ji)(ji)。

  某人聽后恍(huang)然大悟(wu)。

  12、鋤草斬蛇

  有一個(ge)學(xue)僧到(dao)智常禪師的道場來(lai)參學(xue)。

  智常禪(chan)師正在(zai)鋤草(cao),草(cao)中剛好跑出一條蛇,禪(chan)師舉(ju)起鋤頭便砍。學僧很(hen)不以為然的(de)說道:?很(hen)久就仰慕這里慈悲(bei)的(de)道風(feng),到了這里,卻只看(kan)見一個粗魯的(de)俗人(ren)。?

   智常(chang)禪師道:?像你(ni)這(zhe)么說話,是你(ni)粗,還是我粗

  學僧仍(reng)不高(gao)興的問道:?什么(me)是粗

  智常禪師放下鋤頭(tou)。

  學(xue)僧又問:?什么是細

  禪師(shi)舉起鋤頭,作斬蛇的姿勢。

  學僧不(bu)明白智常禪師的(de)意(yi)思,道:?你說的(de)粗(cu)細,叫人無(wu)法(fa)了解(jie)!?

  智(zhi)常禪師就反問(wen)道:?且(qie)不(bu)要依照這樣說粗細,請問(wen)你在什么地方看(kan)見我斬蛇

  學僧(seng)毫不客氣的道(dao):?當下!?

  智常禪師(shi)用訓誡(jie)的口氣道:?你『當下』不見到自己,卻(que)來見到斬(zhan)蛇(she)做什么

  學僧終于(yu)有省。

  禪宗史上有南泉(quan)(quan)斬貓(mao)的(de)故(gu)事,有謂(wei)殺生(sheng)究是(shi)佛門根(gen)本大(da)戒,南泉(quan)(quan)不應(ying)殺生(sheng);有謂(wei)這是(shi)南泉(quan)(quan)古佛的(de)大(da)機大(da)用,不能以狹義的(de)見解,誣謗大(da)德。南泉(quan)(quan)斬貓(mao)或許(xu)以手作(zuo)(zuo)勢,為(wei)斬斷大(da)家(jia)的(de)物(wu)欲和執(zhi)著(zhu)。現在智常(chang)斬蛇(she),這可能也(ye)是(shi)作(zuo)(zuo)勢欲斬,學僧見風即雨(yu),故(gu)脫口批評太粗氣了,意謂(wei)些慈悲沒(mei)有。

  但智常禪師既有(you)德望(wang)可以(yi)號召學(xue)者(zhe),豈容(rong)你說粗說細,所(suo)以(yi)教誡(jie)學(xue)僧(seng)不要停滯在見(jian)聞覺知上,禪要割斷常情常識,為什么一(yi)定要在外(wai)境上分別執著,而不能照(zhao)顧當下的(de)自我呢?

  13、月亮偷不去

  良寬禪師除弘法外(wai)(wai),平常(chang)就是居住在山腳下一(yi)(yi)間簡陋的茅(mao)棚,生(sheng)活過(guo)得(de)非常(chang)簡單。有一(yi)(yi)天晚上,他從外(wai)(wai)面講(jiang)經回來,剛好撞上一(yi)(yi)個小(xiao)偷(tou)正在光顧他的茅(mao)蘆,小(xiao)偷(tou)看到禪師回來了,慌張得(de)不(bu)知(zhi)如何(he)是好。

  良寬(kuan)和悅的(de)(de)對雙(shuang)手空(kong)空(kong)的(de)(de)小偷說:?找不到(dao)可偷的(de)(de)東西嗎(ma)?想你(ni)這(zhe)(zhe)一趟(tang)是白跑了(le),這(zhe)(zhe)樣吧!我身上的(de)(de)這(zhe)(zhe)件(jian)衣服,你(ni)就拿去吧!?

   小偷抓著衣服就跑,良寬禪師(shi)赤著身子,在月(yue)光下看到小偷的(de)背(bei)影,無限感慨的(de)說:?可惜我不(bu)能把這美(mei)麗的(de)月(yue)亮(liang)送給他(ta)!?

  ?美麗的(de)月亮(liang)?,象征著我們的(de)自性(xing)(xing),每一個人,自性(xing)(xing)中都有無限的(de)寶藏,假如(ru)能識得自家寶藏,何用偷竊他物?禪(chan)師的(de)惋惜,不能將美麗的(de)月亮(liang)送人,正(zheng)是告訴(su)天下眾生,人人都有佛性(xing)(xing)至(zhi)寶,何必淪為竊盜(dao)?

  14、八風吹不動

  宋(song)朝(chao)蘇(su)東坡(po)居士(shi)在江(jiang)北(bei)瓜州地(di)方(fang)任職,和(he)江(jiang)南金山(shan)寺(si)只一江(jiang)之隔,他和(he)金山(shan)寺(si)的住持佛印(yin)禪師(shi),經常談禪論道。一日,自覺(jue)修(xiu)持有(you)得(de),撰詩(shi)一首,派遣書僮過江(jiang),送給佛印(yin)禪師(shi)印(yin)證,詩(shi)云:

  稽首天中天 毫光(guang)照大千(qian)

  八風(feng)吹(chui)不動 端坐紫(zi)金蓮(lian)

  (注:八(ba)風(feng)是指吾人(ren)生活上所遇(yu)到的(de)?稱、譏、毀、譽、利、衰、苦、樂(le)?等(deng)八(ba)種境界(jie),能影響人(ren)之情緒,故形容為風(feng)。)

  禪(chan)師(shi)從書(shu)僮(tong)手中接看之后,拿筆批(pi)了兩個字(zi),就叫書(shu)僮(tong)帶回去。蘇東坡(po)以為禪(chan)師(shi)一定會贊賞自(zi)己(ji)修行參(can)禪(chan)的境界,急忙打(da)開禪(chan)師(shi)之批(pi)示,一看,只見上面(mian)寫著(zhu)?放屁?兩個字(zi),不禁無(wu)名火(huo)起,于(yu)是(shi)乘船(chuan)過江(jiang)找禪(chan)師(shi)理論。

  船快到金山寺時(shi),佛印禪師(shi)早站在(zai)江(jiang)邊(bian)等待蘇東坡(po),蘇東坡(po)一見禪師(shi)就(jiu)氣呼呼的說(shuo):?禪師(shi)!我(wo)們是(shi)至交道(dao)友,我(wo)的詩,我(wo)的修行,你不贊賞也就(jiu)罷了(le),怎(zen)可罵人呢

  禪師(shi)若無其事的說:?罵(ma)你什么呀(ya)

  蘇東(dong)坡(po)把詩上批的?放屁(pi)?兩字拿給禪師看。

  禪師呵呵大笑說(shuo):?哦(e)!你(ni)不是說(shuo)?八風(feng)吹(chui)不動(dong)?嗎?怎么?一屁(pi)就打過江?了呢蘇(su)東坡慚(can)愧不已。

  修行,不是(shi)口上(shang)說的,行到才是(shi)功夫。

  15、凡圣兩忘

  南塔(ta)光涌禪(chan)師(shi)(shi)初參仰山禪(chan)師(shi)(shi)時,仰山問(wen)他:?你(ni)來做(zuo)什么

  光涌答:?來拜見(jian)禪(chan)師。?

  仰山又問:?見到(dao)了(le)禪師嗎

  光涌答:?見到了!?

   仰山再問:?禪師(shi)的樣子(zi)像(xiang)不(bu)像(xiang)驢馬

  光涌說:?我看禪師也不(bu)像佛!?

   仰山(shan)不(bu)放松(song)再追(zhui)問(wen):?既不(bu)像(xiang)佛,那么(me)像(xiang)什么(me)

  光涌(yong)則不(bu)甘示弱地回答:?若有所像,與驢(lv)馬有何分別(bie)

  光(guang)涌(yong)大(da)為驚嘆,說(shuo)道:?凡圣兩忘(wang),情盡體露,二十年之(zhi)中,再也無人優勝于你,你好好保重。?

  事后仰山禪師(shi)一見到(dao)人就贊嘆說:

  ?光涌(yong)為肉身佛也。?

  這(zhe)則公案(an)究(jiu)竟(jing)有(you)(you)何(he)含意(yi)呢,譬如有(you)(you)人(ren)問(wen)(wen)人(ren)像(xiang)(xiang)(xiang)(xiang)(xiang)什么(me)?這(zhe)是(shi)(shi)很難回答的問(wen)(wen)題,因為(wei)假如有(you)(you)所(suo)像(xiang)(xiang)(xiang)(xiang)(xiang),就有(you)(you)所(suo)不像(xiang)(xiang)(xiang)(xiang)(xiang)。如果回答說人(ren)像(xiang)(xiang)(xiang)(xiang)(xiang)鬼(gui),鬼(gui)中(zhong)也(ye)有(you)(you)人(ren);如果說鬼(gui)像(xiang)(xiang)(xiang)(xiang)(xiang)人(ren),人(ren)中(zhong)也(ye)有(you)(you)鬼(gui)。金剛經說:?凡(fan)所(suo)有(you)(you)相(xiang)(xiang)(xiang),皆是(shi)(shi)虛(xu)妄。若見(jian)諸相(xiang)(xiang)(xiang)非相(xiang)(xiang)(xiang),即見(jian)如來(lai)。?虛(xu)空像(xiang)(xiang)(xiang)(xiang)(xiang)什么(me)?虛(xu)空無(wu)相(xiang)(xiang)(xiang)無(wu)所(suo)不相(xiang)(xiang)(xiang),正因為(wei)虛(xu)空無(wu)相(xiang)(xiang)(xiang),才能包容萬有(you)(you);虛(xu)空無(wu)相(xiang)(xiang)(xiang),所(suo)以(yi)像(xiang)(xiang)(xiang)(xiang)(xiang)一切的樣子。仰山禪師(shi)和光涌禪師(shi)議(yi)論不像(xiang)(xiang)(xiang)(xiang)(xiang)驢,不像(xiang)(xiang)(xiang)(xiang)(xiang)佛,那么(me)究(jiu)竟(jing)像(xiang)(xiang)(xiang)(xiang)(xiang)什么(me)?像(xiang)(xiang)(xiang)(xiang)(xiang)自己。唯有(you)(you)見(jian)到自己的自性,才能與虛(xu)空一個(ge)鼻(bi)孔出氣(qi),像(xiang)(xiang)(xiang)(xiang)(xiang)什么(me)?像(xiang)(xiang)(xiang)(xiang)(xiang)虛(xu)空無(wu)相(xiang)(xiang)(xiang)之(zhi)相(xiang)(xiang)(xiang)。能夠凡(fan)圣(sheng)兩(liang)忘,體用一如,那就是(shi)(shi)見(jian)到無(wu)相(xiang)(xiang)(xiang)的真理了。

  16、詩偈論道

  蘇東坡住在盧山東林寺,做了(le)一(yi)首(shou)七言絕句,詩云:

  ?溪(xi)聲盡是廣長舌,山色無非清凈(jing)身;

  夜(ye)來(lai)八萬四千偈,他日(ri)如(ru)何舉似人

  這首詩的前面兩句(ju),氣勢博大(da),確是(shi)驚人。

  一天(tian),證(zheng)悟禪師前往謁(ye)見庵元禪師。他倆夜里閑(xian)談,證(zheng)悟就舉(ju)出東(dong)(dong)坡(po)的東(dong)(dong)林詩偈,并贊(zan)嘆(tan)地說:?這也是不易到達的境地哦(e)!?

  庵元不以為然(ran),批評說(shuo):?這種說(shuo)法還(huan)沒有(you)看到路徑,那里說(shuo)到了目的地呢

  證悟:?溪聲盡是(shi)(shi)廣長舌,山色無非清凈身,若不是(shi)(shi)已到了那種境界,如何有這個消息

  庵(an)元:?是門外漢而已。?

  證悟:?和尚慈悲(bei),可為(wei)指破

  庵(an)元:?且(qie)從這里用心參破,即(ji)可(ke)以(yi)知道本命元辰落在何處(chu)

  證(zheng)悟聽了茫(mang)然一片。整夜深思,無法(fa)入睡。不知不覺中,天已亮(liang)了,忽聞鐘聲,恍然一悟,去其疑云(yun),說道:

  ?東坡居士太饒舌,聲色關(guan)中(zhong)欲透身;

   溪(xi)若是(shi)聲山是(shi)色,無(wu)山無(wu)水好愁(chou)人

  拿此偈語奔告庵(an)元禪(chan)師,庵(an)元說(shuo):?向(xiang)你說(shuo)是門外漢嘛!?

  禪,不(bu)(bu)是用(yong)語(yu)言能(neng)(neng)說的(de),也不(bu)(bu)是用(yong)文字能(neng)(neng)寫的(de),更(geng)不(bu)(bu)是用(yong)心(xin)思(si)(si)能(neng)(neng)想的(de);禪,完全(quan)是透過悟才能(neng)(neng)體(ti)認的(de)。證悟禪師的(de)一夜深思(si)(si),那(nei)鐘聲(sheng)終于敲開(kai)了心(xin)扉(fei),他和東坡(po)的(de)境界就不(bu)(bu)同了。

  17、不變應萬變

  道(dao)(dao)樹(shu)禪(chan)師,建了(le)一所寺(si)(si)院,與道(dao)(dao)士(shi)的(de)(de)(de)(de)?廟觀?為鄰,道(dao)(dao)士(shi)放(fang)不(bu)(bu)下(xia)觀邊的(de)(de)(de)(de)這所佛寺(si)(si),因此每(mei)天變一些妖魔鬼怪來(lai)擾亂寺(si)(si)里的(de)(de)(de)(de)僧眾,要把他們(men)嚇(xia)走(zou)。今天呼風喚雨,明天風馳(chi)電掣,確實將(jiang)不(bu)(bu)少年輕的(de)(de)(de)(de)沙(sha)彌都嚇(xia)走(zou)了(le)。可是(shi),道(dao)(dao)樹(shu)禪(chan)師卻在這里一住就是(shi)十多年。到了(le)最(zui)后,道(dao)(dao)士(shi)所變的(de)(de)(de)(de)法術都用完了(le),可是(shi)道(dao)(dao)樹(shu)禪(chan)師還是(shi)不(bu)(bu)走(zou),道(dao)(dao)士(shi)無法,只得將(jiang)道(dao)(dao)觀放(fang)棄,遷離他去。

  后來,有(you)人問道(dao)樹(shu)禪師(shi)說:?道(dao)士們(men)法術高強(qiang),您怎能(neng)勝過(guo)他(ta)們(men)呢(ni)  禪師(shi)說:?我沒有(you)什么能(neng)勝他(ta)們(men)的,勉強(qiang)說,只有(you)一個?無?字能(neng)勝他(ta)們(men)。?

  ?無,怎能勝他們呢

  禪師說:?他(ta)們有(you)法術,有(you),是有(you)限(xian)、有(you)盡、有(you)量、有(you)邊;而我無(wu)法術,無(wu),是無(wu)限(xian)、無(wu)盡、無(wu)量、無(wu)邊;無(wu)和有(you)的(de)關系,是不變應萬變。我?無(wu)變?當然會勝(sheng)過?有(you)變?了(le)。?

  18、不信是真諦

  有學僧請示慧忠國師(shi)道:?古德(de)云:?青青翠竹盡是法身,郁(yu)郁(yu)黃花無非般(ban)若?;不信的(de)人認(ren)為(wei)是邪(xie)說,有信仰者認(ren)為(wei)是不可思議,但(dan)不知如何(he)才正確

  慧忠國師回答道:?此是(shi)文(wen)殊普賢等之境界,非(fei)諸凡夫小乘們所能信受,故《華嚴(yan)經(jing)(jing)》云(yun):佛身(shen)充滿法界,普現一切(qie)群(qun)生前,隨緣赴感(gan)靡不(bu)周,而常處(chu)此菩提(ti)座(zuo)。翠竹(zhu)既(ji)不(bu)出于法界,豈(qi)非(fei)法身(shen)?又《般(ban)若經(jing)(jing)》云(yun):色無(wu)邊,故般(ban)若亦無(wu)邊,黃花既(ji)不(bu)越于色,豈(qi)非(fei)般(ban)若?故經(jing)(jing)本(ben)不(bu)定法,法本(ben)無(wu)多(duo)子。?

  學僧(seng)聽后,仍不明(ming)白,再問道:

  ?此中消息,信者為是(shi)?不信者為是(shi)

  慧忠國(guo)師提示(shi)更高的意境,答道:

  ?信者(zhe)為(wei)俗諦,不(bu)信者(zhe)為(wei)真諦。?

  學僧大驚道(dao):

  ?不信者譏(ji)為邪(xie)見,禪師怎可說為真諦(di)

  ?不(bu)信者(zhe)自不(bu)信,真(zhen)(zhen)諦自真(zhen)(zhen)諦。因其真(zhen)(zhen)諦,故凡夫斥(chi)為(wei)邪(xie)(xie)見。邪(xie)(xie)見者(zhe),何能語(yu)真(zhen)(zhen)諦慧忠國師作了總結。

  學僧(seng)方悟究竟真理,不(bu)易信也。

  佛(fo)(fo)陀初證悟,即慨嘆所悟與眾生相(xiang)違,眾生認(ren)為(wei)(wei)欲樂為(wei)(wei)真,佛(fo)(fo)陀則認(ren)為(wei)(wei)欲樂為(wei)(wei)假;眾生認(ren)為(wei)(wei)佛(fo)(fo)性真如為(wei)(wei)無,佛(fo)(fo)陀則認(ren)為(wei)(wei)是(shi)有。故世(shi)間之法,莫以信與不信為(wei)(wei)準,莫不以說好(hao)說壞為(wei)(wei)準,實則是(shi)佛(fo)(fo)道(dao)的(de)歸于(yu)佛(fo)(fo)道(dao),邪(xie)見的(de)歸于(yu)邪(xie)見。

  19、一切皆禪

  有(you)一位云水僧聽人傳(chuan)說(shuo)無相禪師(shi)禪道高妙,想和其辯(bian)論禪法,適逢禪師(shi)外出(chu),侍者沙彌出(chu)來接待(dai),道:?禪師(shi)不(bu)在,有(you)事我(wo)可(ke)以代(dai)勞(lao)。?

  云水僧(seng)道:?你年紀(ji)太小(xiao)不行。?

  侍者沙彌(mi)道:?年齡雖小,智(zhi)能不小喔(wo)!?

  云(yun)水(shui)僧一(yi)聽,覺得還不錯(cuo),使用(yong)手(shou)指(zhi)比(bi)(bi)了個小圈(quan)圈(quan),向前一(yi)指(zhi)。侍者攤(tan)開雙(shuang)手(shou),劃了個大(da)圓圈(quan),云(yun)水(shui)僧伸出(chu)一(yi)根指(zhi)頭,侍者伸出(chu)五根指(zhi)頭。云(yun)水(shui)僧再伸出(chu)三根手(shou)指(zhi),侍者用(yong)手(shou)在(zai)眼(yan)睛(jing)上比(bi)(bi)了一(yi)下。

  云(yun)水僧(seng)誠惶誠恐地跪了(le)下來,頂禮三(san)(san)拜,掉頭(tou)就走。云(yun)水僧(seng)心(xin)里想(xiang):我(wo)(wo)用(yong)手(shou)比了(le)個(ge)小圈(quan)圈(quan),向前一(yi)指(zhi),是想(xiang)問(wen)他(ta)(ta),你胸量(liang)有(you)多大(da)(da)?他(ta)(ta)攤開雙手(shou),劃了(le)個(ge)大(da)(da)圈(quan),說有(you)大(da)(da)海那么(me)(me)大(da)(da)。我(wo)(wo)又伸(shen)(shen)出一(yi)指(zhi)問(wen)他(ta)(ta)自身如何?他(ta)(ta)伸(shen)(shen)出五指(zhi)說受持五戒。我(wo)(wo)再(zai)伸(shen)(shen)出三(san)(san)指(zhi)問(wen)他(ta)(ta)三(san)(san)界如何?他(ta)(ta)指(zhi)指(zhi)眼睛(jing)說三(san)(san)界就在眼里。一(yi)個(ge)侍者尚且(qie)這么(me)(me)高明(ming),不知無(wu)相禪師的修行(xing)有(you)多深,想(xiang)想(xiang)還是走為上策。

  后(hou)來(lai),無相(xiang)禪師(shi)(shi)回(hui)來(lai),侍者就報告了(le)上(shang)述的(de)經過,道:?報告師(shi)(shi)父!不知為什么,那(nei)位(wei)云水僧知道我(wo)俗(su)家(jia)是賣餅(bing)的(de),他用手比(bi)個(ge)(ge)小圈圈說(shuo),你家(jia)的(de)餅(bing)只這么一(yi)(yi)點大。我(wo)即攤開(kai)雙手說(shuo),有這么大呢!他伸(shen)出(chu)一(yi)(yi)指(zhi)說(shuo),一(yi)(yi)個(ge)(ge)一(yi)(yi)文(wen)錢(qian)(qian)嗎?我(wo)伸(shen)出(chu)五指(zhi)說(shuo)五文(wen)錢(qian)(qian)才能買一(yi)(yi)個(ge)(ge)。他又伸(shen)出(chu)三(san)指(zhi)說(shuo),三(san)文(wen)錢(qian)(qian)可以嗎?我(wo)想太沒良(liang)心了(le),便比(bi)了(le)眼睛,怪他不認(ren)識貨,不想,他卻嚇(xia)得逃走了(le)!?

   無相禪師(shi)聽后,說道:?一切皆(jie)法也,一切皆(jie)禪也!侍者,你會嗎

  侍(shi)者茫然(ran),不知為對。

  佛法(fa)講(jiang)究(jiu)機緣,禪(chan)(chan)(chan)(chan)(chan),就是(shi)機緣,你(ni)懂得,無(wu)時(shi)不禪(chan)(chan)(chan)(chan)(chan),無(wu)處不禪(chan)(chan)(chan)(chan)(chan),無(wu)人不禪(chan)(chan)(chan)(chan)(chan),無(wu)事不禪(chan)(chan)(chan)(chan)(chan)。不懂,即使說得天(tian)花亂墜,也(ye)與禪(chan)(chan)(chan)(chan)(chan)無(wu)關。禪(chan)(chan)(chan)(chan)(chan)史中有(you)趙(zhao)州茶,云門餅之(zhi)說,此(ci)皆禪(chan)(chan)(chan)(chan)(chan)也(ye),俗語(yu)云:講(jiang)者無(wu)心,聽者有(you)意(yi),故(gu)無(wu)相禪(chan)(chan)(chan)(chan)(chan)師(shi)曰一切皆法(fa)也(ye),一切皆禪(chan)(chan)(chan)(chan)(chan)也(ye)。

  20、百年一夢

  金山曇穎禪師,浙江人,俗姓丘,號達(da)觀,十(shi)三歲皈(gui)投到龍(long)興寺出(chu)家,十(shi)八歲時

  游京師(shi),住在(zai)李(li)端愿太尉花園里。有一(yi)天,太尉問他道:?請問禪師(shi),人們(men)常說的(de)地

  獄,畢(bi)竟是有呢(ni)?抑是無(wu)呢(ni)? ?曇穎禪師回答道:?諸(zhu)佛如來說(shuo)法,向無(wu)中說(shuo)有,如眼見空華,是有還無(wu);太尉

  現在向有中覓無,手(shou)搘河(he)水,是無中現有,實在堪笑。如(ru)人眼前見牢獄,為(wei)何(he)不心(xin)內

  見天(tian)堂(tang)?忻怖在心,天(tian)堂(tang)地(di)獄都在一念之間,善惡皆能成(cheng)境(jing),太尉但(dan)了自心,自然無

  惑。?

  太尉:?心如(ru)何了(le)

  曇穎(ying):?善惡(e)都莫思量。?

  太尉:?不思(si)量后,心(xin)歸何所

  曇穎:?心歸無所,如金剛經(jing)云: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太(tai)尉:?人若死時,歸(gui)于(yu)何(he)處

  曇穎(ying):?未知生,焉知死

  太尉:?生則我早已知曉。?

  曇穎(ying):?請道一句,生從何來

  太尉正沉思時,曇穎禪師用手直(zhi)搗(dao)其胸曰:?只在(zai)這里思量個什么

  太尉:?會(hui)也,只知貪程,不覺蹉跎。?

  曇穎:?百年一(yi)夢。?

  太尉李端愿當下有悟,而(er)說偈曰:

  ?三十八歲(sui),懵然無(wu)知(zhi)(zhi)。及其有知(zhi)(zhi),何異無(wu)知(zhi)(zhi)

  ?滔滔汴水,隱(yin)隱(yin)惰堤。師其歸(gui)矣,箭浪東馳(chi)。?

  生(sheng)從何來?死(si)往(wang)何去?這是一般人經常想到的(de)問題,甚至(zhi)不(bu)少人都(dou)在(zai)探究的(de)問

  題(ti),但(dan)都沒有人揭破這個謎底。釋迦牟尼佛和歷代禪(chan)師們道(dao)出了原委(wei),又(you)不易為人了

  解。生(sheng)命(ming)有隔陰之迷,意即換了身體就不知過去(qu)一切,故千古以來(lai),生(sheng)命(ming)之源,一直

  眾說紛(fen)紜,莫衷一是。其(qi)實生命的(de)形相(xiang)雖千差萬別,而生命的(de)理性則一切(qie)平(ping)等,佛(fo)教

  的緣起性(xing)空、三法印(yin)、業識、因果等的義理能(neng)通達(da)明白,則(ze)生(sheng)從何(he)來?死去何(he)處?即

  不問可知了。

;

本文(wen)地(di)址://n85e38t.cn/cha/37283.html.

聲明: 我(wo)們(men)致力(li)于(yu)保護作(zuo)者版(ban)權,注重分享,被刊用(yong)文章因(yin)無(wu)法核實真實出(chu)處(chu),未能及時(shi)與作(zuo)者取得聯系(xi),或有版(ban)權異議的,請(qing)聯系(xi)管理(li)員(yuan),我(wo)們(men)會立(li)即(ji)處(chu)理(li),本站(zhan)部分文字與圖片資(zi)源來自于(yu)網絡,轉載是(shi)出(chu)于(yu)傳遞更(geng)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qin)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qing)立(li)即(ji)通知我(wo)們(men)(管理(li)員(yuan)郵箱:),情況(kuang)屬實,我(wo)們(men)會第一時(shi)間予以刪除,并同時(shi)向您表示歉意(yi),謝謝!

上一(yi)篇:

下一(yi)篇: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