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夜片无码AB区在线播放APP

登錄
首頁 >> 茶常識

袁枚與龍井茶

茶百科 2023-11-17 20:23:24

袁枚與龍井茶

袁枚(1716--1797年),字子才,號簡齋,晚號隨園老人,錢塘(現今浙江杭州)人。乾隆四年(1739年)進士,入翰林散館,只因滿文不佳,出為縣令。

袁枚33歲便辭官,卜居南京小倉山,修筑隨園,過了50多年的清狂生活。是一位有豐富經驗的烹飪學家,他的《隨園食單》一書,是中國清代一部系統論述烹飪技術和南北菜點的重要著作。其中的“酒單”一章中,集中記錄了他對各種名茶的感受。

他最喜歡家鄉的龍井茶,每次品到其他茶,都愛和龍井作比較,如他這樣評陽羨茶:“茶深碧色,形如雀舌,又如巨米,味較龍井略濃”,對洞庭君山茶,他說:“色味與龍井相同,葉微寬而綠過之,采掇最少”。

袁枚70歲時,游武夷山,對武夷茶產生了特別的興趣,他作了這樣的品味:“余向不喜武夷茶,嫌其濃苦如飲藥。然丙午秋,余游武夷,到曼亭峰天游寺諸處,僧道爭以茶獻,杯小如胡桃,壺小如香櫞,每斛無一兩,上口不妨咽,先嗅其香,再試其味,徐徐咀嚼而體貼之,果然清芬撲鼻,舌有余甘。一杯之后,再試一二杯,令人釋躁平矜,怡情悅性。始覺龍井雖清,而味薄矣;陽羨雖佳,而韻遜矣。頗有玉與水晶,品格不同之故。故武夷享天下盛名,真乃不忝,且可以瀹至三次,而其味猶未盡。

在他的《隨園食單》中,還有不少茶制食品,頗有特色。有一種叫“面茶”,熬粗茶汁,炒面兌入,加芝麻醬亦可,加牛乳亦可,微加一撮鹽,無乳則加奶酥皮亦可。還有一種叫“茶腿”,是用茶葉熏過的火腿,肉質火紅,味鮮而帶茶的清香。

袁枚善于品茶,更善于烹茶,他認為有了好茶,還要有好水,有了好水,更要善于掌握火候,他在實踐中摸索出烹水泡茶的方法是:烹時用武火,用穿心罐一滾便泡,滾久則水味將變,而停滾再泡則茶葉上浮。應一泡便飲,如加上杯蓋則茶味又會變化。

當時,他有一個朋友,在喝了袁枚的茶后,逢人便稱:“我只有在隨園,才吃到一杯好茶!”

袁枚簡介

   袁枚(1716-1797)清代詩人、散文家。字子才,號簡齋,晚年自號倉山居士、隨園主人、隨園老人,漢族,錢塘(今浙江省杭州市)人。乾隆四年進士,歷任溧水、江寧等縣知縣,有政績,四十歲即告歸。在江寧小倉山下筑筑隨園,吟詠其中。廣收詩弟子,女弟子尤眾。袁枚是乾嘉時期代表詩人之一,與趙翼、蔣士銓合稱“乾隆三大家”;與趙翼、張問陶合稱“性靈派三大家”。代表作品有《小倉山房詩文集》、《隨園詩話》、《隨園隨筆》等。

   一、個人生平

  成長經歷

  袁枚

   袁枚少有才名,擅長寫詩文,乾隆四年(1739)24歲參加朝廷科考,試題是《賦得因風想玉珂》,詩中有“聲疑來禁院,人似隔天河”的妙句,然而總裁們以為“語涉不莊,將置之孫山”,幸得當時大司寇(刑部尚書)尹繼善挺身而出,才免于落榜,得中進士,授翰林院庶吉士。

   乾隆七年(1742)外調做官,曾任沭陽、江寧、上元等地知縣,推行法制,不避權貴,頗有政績,很得當時總督尹繼善的賞識。三十三歲父親亡故,辭官養母,在江寧(南京)購置隋氏廢園,改名“隨園”,筑室定居,世稱隨園先生。好友錢寶意作詩頌贊他:“過江不愧真名士,退院其如未老僧;領取十年卿相后,幅巾野服始相應。”他亦作一幅對聯:“不作高官,非無福命只緣懶;難成仙佛,愛讀詩書又戀花。”自此,他在隨園過了近50年的閑適生活,他在給友人程晉芳的信中說:“我輩身逢盛世,非有大怪癖、大妄誕,當不受文人之厄。”袁枚晚年游歷南方諸名山,與詩友交往。生平喜稱人善、獎掖士類,提倡婦女文學,廣收女弟子,為當時詩壇所宗。袁枚與趙翼、張問陶(船山)并稱乾嘉性靈派三大家。

  仕途生涯

   袁枚是清代著名詩人、文學評論家,也是一位頗有賢名的縣令。他出生于浙江錢塘(今杭州),乾隆進士,曾為翰林院庶吉士。乾隆八至十年(1743-1745)任沭陽知縣。此時,正是所謂“乾隆盛世”,但在沭陽民間,卻是萬戶蕭疏、悍吏橫行的現實。一個沭陽縣,竟有“饑口三十萬,餓死者不計其數”。袁枚面對這“路有餓殍、哀鴻四野”的慘狀,拿起蘸著血淚的筆抒發感慨:“百死猶可忍,餓死苦不速,野狗銜髏髑,骨瘦亦無肉,自恨作父母,不愿生耳目。”他以犀利的筆尖,對那些“苛政猛于虎,悍吏虐于蝗”置人民生死于不顧的貪官污吏,進行無情的撻伐。他要“紓國更紓民,終為百姓福”。因此到任不久,就開倉賑災,減免賦稅,率民治水,筑有名的六塘子堰。采取多種抗災措施,恢復和發展農業生產,較快地取得了成效。他還嚴厲管束家屬、下屬、衙役,不準擾民害民。在訟獄處理上,據史載,他“為政,終日坐堂”,凡“吏民百事,有小訟獄立判無稽留”,大案也從速結案,加上治理有方,社會秩序較前穩定。他與耕夫、蠶婦、工匠、商販、書生皆有交往,不但關心農事百業,還躋身市場,“關心米價問江東”,心系民生。在封建時代,由于階級的局限性,袁枚能做到這樣,已是難能可貴的了,百姓皆稱他為“大好官”。袁枚由于為人正直,厭惡官場傾軋,40歲時便辭官不做,定居江寧(今南京市),住小倉山下,建隨園,自號倉山居士、隨園老人,安于閑情逸致的生活中。

   乾隆十年,他離任沭陽時,百姓夾道送行,攀車餞酒,灑淚話別。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73歲的袁枚,受沭陽知名人士呂嶧亭的邀請,又來沭陽作客,沭陽各界,一部分人曾趨前30里迎接。袁枚面對如此擁戴他的民眾,寫下了情意真摯的《重到沭陽圖記》。他在這篇短文中深有感受地說:“視民如家,官居而不能忘其地者,則其地之人,亦不能忘之也。”官愛民,民愛官,此真不失為一方父母官的范例。

   袁枚治沭,距今已200多年。他當時在沭陽縣衙(今縣 *** 內)手植的一株紫藤,至今仍生機勃勃,其葉蓁蓁,被列為沭陽縣重點保護文物之一。

  文學生涯

   袁枚與趙翼、張問陶并稱乾嘉詩壇性靈派三大家。他活躍詩壇40余年,有詩4000余首,基本上體現了他所主張的性靈說,有獨特風格和一定成就。袁詩思想內容的主要特點是抒寫性靈,表現個人生活遭際中的真實

   感受、情趣和識見,往往不受束縛,時有唐突傳統。在藝術上不擬古,不拘一格,以熟練的技巧和流暢的語言,表現思想感受和捕捉到的藝術形象。追求真率自然、清新靈巧的藝術風格。其中較突出的佳作主要有兩類:即景抒情的旅游詩和嘆古諷今的詠史詩。袁枚亦工文章,散文如《祭妹文》[1]、《峽江寺飛泉亭記》[2]等,駢文如《與蔣苕生書》、《重修于忠肅廟碑》等,傳為名篇。袁枚又是乾、嘉時期主要詩論家之一。繼明代公安派、竟陵派而持性靈說。《隨園詩話》及《補遺》、《續詩品》是他詩論的主要著作。《隨園詩話》除闡述性靈說以外,對歷代詩人作品、流派演變及清代詩壇多有評述。《續詩品》則是仿司空圖《二十四詩品》之作,立36目,用四言韻文簡括詩歌創作過程、方法、修養、技巧等具體經驗體會,即所謂創作“苦心”。與公安派相比較,袁枚的性靈說更有反道學、反傳統的特點,指出詩并非說教的手段,而要抒寫性靈。他把“性靈”和“學識”結合起來,以性情、天分和學習為創作基本,以真、新、活為創作的追求。他并不一概地反對詩歌形式的聲律藻飾、駢麗用典等講究,只要求從屬于表現性靈。袁枚的性靈說較公安派前進了一步,全面而完整,被認為是明、清性靈說的主要代表者。

   袁枚文學思想還廣涉文論及文學發展、文體作用等各個方面,在當時有進步意義。但他的文論不及詩論影響深廣。

  興趣愛好

   袁枚是個重視生活情趣的人,他愛金陵靈秀之氣,在他任江寧縣令時,在江寧小倉山下以三百金購得隨園。隨園舊為織造園(即曹雪芹筆下的大觀園),當時“園傾且頹,……百卉蕪謝,春風不能花。”荒廢已久,袁枚購得后,加以整治,由于是“隨其豐殺繁瘠,就勢取景。”此稱為“隨園”在《雜興詩》描寫隨園景致:

   “造屋不嫌小,開池不嫌多;屋小不遮山,池多不妨荷。游魚長一尺,白日跳清波;知我愛荷花,未敢張網羅。”如此詩情畫意,令人想往,也難怪袁枚怡然自得,放情聲色,不復作出仕之念。隨園四面無墻,每逢佳日,游人如織,袁枚亦任其往來,不加管制,更在門聯上寫道:“放鶴去尋山鳥客,任人來看四時花。”

   袁枚以文學為終身事業,是清代的文學家,性靈派創作理論的提倡者。性靈即性情也。他以為“詩者,人之性情也,性情之外無詩。”又說:“凡詩之傳者,都是性靈,不關堆垛。”他認為詩歌是內心的聲音,是性情的真實流露。文章以駢體最為擅長,頗得六朝體格,享文章之盛名數十年。其為人亦如作文,坦白率真,討厭矯情,卻極重情義,其友沈鳳司死后,因無后嗣,袁枚每年為他祭墳,三十年未曾間斷,對友人的情義深重,令人感動。

   袁枚致力為文,著述頗豐,有《小倉山房詩文集》、《隨園詩話》、《隨園隨筆》《隨園食單》……。其中《隨園食單》是一部有系統的論述烹飪技術和南北菜點的著作,全書分須知單、戒單、海鮮單、雜素菜單、點心單、飯粥單……茶酒單等十四個方面。有人傳說此文章《食單》好許做菜方法是聽來的,自己并不會做菜。在須知單中他開宗明義地說:“學問之道,先知而后行,飲食亦然,作須知單。”此篇可作為飲食通則,而戒單云:“為政者興一利不如除一弊,能除飲食之弊,則思過半矣,作戒單。”此篇值得一提的是“茶酒單”一篇,此篇對于南北名茶均有所評述,此外還記載著不少茶制食品,頗有特色。其中有一種“面茶”,即是將面用粗茶汁去熬煮后,再加上芝麻醬、牛乳等佐料,面中散發淡淡茶香,美味可口;而“茶腿”是經過茶葉熏過的火腿,肉色火紅,肉質鮮美而茶香四溢。由此可以看出袁枚是一個對茶、對飲食有相當研究的人。六十五歲以后,袁枚開始喜歡上了游山玩水,游遍名山大川,浙江的天臺、雁蕩、四明、雪竇等山,安徽游過黃山、江西廬山、廣東、廣西、湖南、福建等地,喜愛品茶的他自然也會嘗遍各地名茶,并且將它一一記載下來。他描寫常州陽羨茶:“茶深碧色,形如雀舌,又如巨米,味較龍井略濃”。提到洞庭君山茶,他說:“色味與龍井相同,葉微寬而綠過之,采掇最少。”此外如六安銀針、梅片、毛尖、安化茶等,也都有所評述。

   此外還寫下許多茶詩,如《試茶》詩:“閩人種茶如種田,郄車而載盈萬千;我來竟入茶世界,意頗狎視心逌然……。”描寫福建人普遍種茶的情形,置身其中,仿佛進入茶世界。《湖上雜事詩》:“煙霞石屋兩平章,渡水穿花趁夕陽;萬片綠云春一點,布裙紅出采茶娘。”描寫身著紅布裙的采茶姑娘在“萬片綠云”的茶海中采茶,分外醒目。又《漁梁道上作》:“遠山聳翠近山低,流水前溪接后溪;每到此間閑立久,采茶人散夕陽西。”可知他旅游時,除了欣賞群山萬壑、山澗溪流的美景之際,亦不忘留意當地的“茶葉文化”,可看出他對茶的鐘愛程度。

   袁枚70歲那年,游覽了武夷山,對武夷茶產生了特別的興趣。他先前對武夷茶的印象是“茶味濃苦,有如喝藥”,因此他向來不喜歡武夷茶,但是乾隆五十一年(1786夷山,來到曼亭峰天游寺等地后,卻讓他對武夷茶的印象完全改觀。他在《隨園食單.茶酒單》記載了當時的情形:“僧道爭以茶獻,杯小如胡桃,壺小如香櫞,每斟無一兩,上口不忍遽咽,先嗅其香,再試其味,徐徐咀嚼而體貼之,果然清芬撲鼻,舌有余甘。一杯以后,再試一二杯,釋躁平矜,怡情悅性。始覺龍井雖清,而味薄矣;陽羨雖佳,而韻遜矣。頗有玉與水晶,品格不同之故。故武夷享天下盛名,真乃不忝,且可以瀹至三次,而其味猶未盡。”這位茶葉專家從所用的茶壺、茶具到飲茶的步驟、感覺與武夷茶的特色均做了詳細而生動的描寫,一杯好茶的確能滌凈塵慮,撫平煩躁。

   袁枚認為,除了有好茶必須收藏得法才能保存長久,而要泡出一壺好茶,除了要有好的泉水之外,對于火候的控制亦是一門極重要的學問。對此他也有一段精彩的描敘:“欲治好茶,先藏好水,水求中泠惠泉,人家中何能置驛而辦。然天泉水、雪水力能藏之,水新則味辣,陳則味甘。嘗盡天下之茶,以武夷山頂所生,沖開白色者為第一。然入貢尚不能多,況民間乎!”他以為要泡出好茶,需先有好水,在此他再度推崇武夷山所產的茶為天下第一。

   接著他繼續提到收藏茶葉的方法:“其次,莫如龍井,清明前者號蓮心,太覺味淡,以多用為妙。雨前做好一旗一槍,綠如碧玉。收法須用小紙包,每包四兩放石灰壇中,過十日則換古灰,上用紙蓋扎住,否則氣出而色味全變矣。”可說是研究得相當深入,至于烹煮的方法,他也有獨到的妙法:“時用武火,用穿心罐一滾便泡,滾久則水味變矣!停滾再泡則葉浮矣。一泡便飲,用蓋掩之則味又變矣。此中消息,間不容發也,山西裴中丞嘗謂人曰:“余昨日過隨園,才吃一杯好茶,嗚呼!”[4]

   袁枚不愿在官場上爭逐名利,遂能依自己的方式生活,無羈無絆,優游自在,故而能活到八十二歲高壽。有意思的是,雖然自身不愿涉及官場,但是袁枚卻有著獨到的政治眼光。曾經在和珅和琳兄弟年幼的時候,寫過這樣一句對兩兄弟的評判“擎天兼捧日,兄弟各平分。”后面的事實證明,之后,和珅之后成為乾隆皇帝身邊第一紅人,和琳則成為著名將領,官至一等公爵。

   二、個人作品

  文風簡介

   袁枚的古體詩長期以來更是受到重視。實際上,古體詩創作集中體現了袁枚詩歌的天才特色, *** 澎湃,縱橫恣肆,充滿生命力和創造性,呈現出不同于近體詩創作的美學特征,是我們全面認識袁枚詩作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袁枚是清代中葉最負盛名、最有影響的詩人,居“乾隆三大家”之首,執詩壇牛耳近50年。他在考據成風的乾嘉時期,在重經學、重學問的詩壇上,以充滿創造精神、洋溢著天才之氣的詩作,獨樹一幟,非同凡響。

  文學著作

   袁枚著有《小倉山房集》;《隨園詩話》16卷及《補遺》10卷;《新齊諧》24卷及《續新齊諧》10卷;散文,尺牘等30余種。

   袁枚之妹袁機亦甚具學識,《如皋縣志》、《杭州府志》、《清史稿·列女傳》皆有傳。袁機于乾隆二十四年(1759)卒,袁枚八年后寫成的散文代表作《祭妹文》哀婉真摯,流傳久遠,古文論者將其與唐代韓愈的《祭十二郎文》并提。

   袁枚收錄了許多鬼怪故事,以簡潔明了的筆法,寫成筆記小說《子不語》,與紀曉嵐《閱微草堂筆記》齊名。袁枚也是一位美食家,寫有著名的《隨園食單》,是清朝一部系統地論述烹飪技術和南北菜點的重要著作。該書出版于乾隆五十七年(1792)。江蘇古籍出版社已出版《袁枚全集》共八卷。

  其中《小倉山房集》中的《黃生借書說》收錄到上教版初二語文第一學期(第22課)

  文學主張

   袁枚為文自成一家,與紀曉嵐齊名,時稱“南袁北紀”。倡導“性靈說”。主張寫詩要寫出自己的個性認為“自三百篇至今日,凡詩之傳者,都是性靈,不關堆垛”。主張直抒胸臆,寫出個人的“性情遭際”。主張“性靈”和“學識”結合起來,以性情、天分和學歷作為創作基本,以“真、新、活”為創作追求,這樣才能將先天條件和后天努力相結合,創作出佳品,認為“詩文之作意用筆,如美人之發膚巧笑,先天也;詩文之征文用典,如美人之衣裳首飾,后天也”。主張文學應該進化,應有時代特色,反對宗唐宗宋。他譏諷神韻派是“貧賤驕人”,格調派是“木偶演戲”,肌理派是“開骨董店”,宗宋派是“乞兒搬家”。他也反對沈德潛的“溫柔敦厚”說,認為“孔子論詩可信者,‘興觀群怨’也;不可信者,‘溫柔敦厚’也”。主張駢文和散文并重,認為駢文與散文正如自然界的偶與奇一樣不可偏廢,二者同源而異流,它們的關系是雙峰并峙,兩水分流。詩歌清新雋永,流轉自如。寫景詩飄逸玲。其中,和他的詩歌主張與風格相似的詩人還有鄭燮、趙翼、張問陶和黃景仁。朱庭珍評述袁枚:“袁既以 *** 狡童之性靈為宗,專法香山、誠齋之病,誤以鄙俚淺滑為自然,尖酸佻巧為聰明,諧謔游戲為風趣,粗惡頹放為豪雄,輕薄卑靡為天真,淫穢浪蕩為艷情,倡魔道妖言,以潰詩教之防。”

   袁枚的文學思想有發展的觀點,對封建正統文學觀點及形式主義思潮有沖擊作用。另外,他強調駢文作為美文學的存在價值,有一定的積極意義。但他的詩多敘寫身邊瑣事,多風花雪月的吟哦,缺少社會內容,有些詩趨向艷俗,不免淺薄甚至浮華。

  觀點主張

   袁枚一生,歷任溧水、沭陽、江浦、江寧知縣,除了贏得賢明政聲之外,留下的文學著作也很多,有《小倉房詩文集》、《隨園詩話》、《隨園隨筆》和筆記小說《子不語》等。《隨園詩話》是他的代表作,有獨特的文學見解。他提出“性靈說”,對儒家詩教提出異議。部分詩篇對漢儒和程朱理學發難,并宣稱“《六經》盡糟粕”。他主張直抒胸臆,詞貴自然,反對泥古不化,強調自創精神,這在我國文學史上是具有進步意義的。袁枚論詩主張抒寫性情,繼明公安派之后揭橥“性靈說”。這種文學論調與當時的吳敬梓、曹雪芹、鄭燮、張問陶等人的進步文學思潮、哲學思潮、史學思潮相互對應著。他認為詩必須有詩人不失赤子之心的

  袁枚手鑄銅灑金缽式爐

   “真我”,反對儒家傳統詩論,認為艷詩可作。他的詩論為清代詩壇帶來一股清新之風,對掃除擬古之作有積極作用。其詩多抒發個人的閑情逸致或嘆古諷今,往往隨性而發,富于情趣與意境,追求明白曉暢、清新靈巧的藝術風格。散文思想穎銳,部分作品直接揭露現實黑暗與官場腐敗。抒情作品則情感真摯,富于感染力,具有清新自然,文筆生動的特點。他主張寫詩要寫出自己的個性,認為“自三百篇至今日,肌理派是“玲。

   三、藏書之家

   清著名詩人、藏書家。字子才,號簡齋,一號隨園,晚號隨園老人。浙江錢塘(今杭州)人。乾隆元年(1736)入京應考,場內老師宿儒、賢達文士近百人,而他年紀最輕。乾隆四年(1739)進士,改翰林院庶吉士,散館分發江南,歷任溧水、江浦、沭陽,調江寧等知縣。39歲時辭去官職,筑園林于金陵石頭城下,名“隨園”,學者稱“隨園先生”。在園內種竹澆花,著述終日。幼即嗜書,苦于無錢藏書。作官后,以薪俸易書,積至40萬卷,筑藏書樓“小倉山房”、“所好軒”。自注何謂“所好”,味、色、花、竹、金石、字畫,皆有時有限,只有藏書,不分少壯、饑寒,讀之無限;還專門寫有一篇《所好軒記》。乾隆三十八年(1773)詔求遺書,將所藏書傳抄罕見者皆獻于清廷,并作有《散書記》以紀。藏書印有“道素之門”、“百石山房”、“華里神仙”、“錢塘蘇小是鄉親”、“此間樂”、“子才一閱”、“隨園珍藏圖書”、“小倉山房藏書之印”等。寫詩主張抒寫性情,反對儒家詩教。部分詩篇對漢儒和程朱理學進行了抨擊,并宣稱“六經盡糟粕”。多數作品則抒發其閑情逸致。著有《小倉山房詩文集》、《隨園詩話》、《隨園尺牘》、《子不語》、《隨園隨筆》等30余種。

  紀念場所

  袁枚墓

   袁枚死后即葬于隨園。其墓位于小倉山南嶺隨家倉的百步倉上,原為省級文件保護單位。墓原有石牌坊,上刻“清故袁隨園先生墓道”九字,并樹“皇清誥授奉政大夫顯考袁簡齋之墓”石碑一塊,碑文為古文家姚鼐所撰。“十年動亂”中均被全部毀壞。1974年3月,因建五臺山體育館,經批準,由南京市文件保管委員會對該墓進行了清理。3月18日開始,歷時3天,共清理墓葬三座。皆為磚室,長2.5米左右,其寬度僅容木棺一具,除葬袁枚本人以外,其余兩座均為女墓,當屬袁枚妻、妾。隨葬物有金簪3枚,金耳環2副,玉帶片20塊。以及玉管、銅鏡、瓷罐等。

  袁枚故居

  隨園,位于南京清涼山東,小倉山麓,乃清學者袁枚故居。

   四、評價

  “通天老狐,醉輒露尾”,這是洪亮吉在《北江詩話》中對袁枚的評價。

關于隨園的文章詩句(誰知道袁枚古詩隨園詩話的原文和譯文,多謝)

1.誰知道袁枚古詩隨園詩話的原文和譯文,多謝 《隨園詩話》年代:清 作者:袁枚 飛云倚岫心常在, 明月沉潭影不流。

 明月有情應識我, 年年相見在他鄉。 譯文:飛云依傍著遠山心一直都在,明月沉落清潭倒影不曾流走。

 明月如若有情應該記得我了,年年都在異鄉看見它。 擴展資料:袁枚(1716-1797)清代詩人、散文家。

字子才,號簡齋,晚年自號倉山居士、隨園主人、隨園老人。漢族,錢塘(今浙江杭州)人。

 乾隆四年進士,歷任溧水、江寧等縣知縣,有政績,四十歲即告歸。 在江寧小倉山下筑筑隨園,吟詠其中。

廣收詩弟子,女弟子尤眾。袁枚是乾嘉時期代表詩人之一,與趙翼、蔣士銓合稱“乾隆三大家”。

《隨園詩話》,清代袁枚的詩歌美學和詩歌理論著作。是一部有為之作,有其很強的針對性。

 本書所論及的,從詩人的先天資質,到后天的品德修養、讀書學習及社會實踐;從寫景、言情,到詠物、詠史;從立意構思,到謀篇煉句;從辭采、韻律,到比興、寄托、自然、空靈、曲折等各種表現手法和藝術風格。 以及詩的修改、詩的鑒賞、詩的編選,乃至詩話的撰寫,凡是與詩相關的方方面面,可謂無所不包了。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袁枚。

 2.袁枚《隨園詩話>>這篇文章,你有什么感受 凡作詩,寫景易,言情難。何也?景從外來,目之所觸,留心便得;情從心出,非有一種芬

芳悱惻之懷,便不能哀感頑艷。然亦各人性之所近:杜甫長于言情,大白不能也。永叔長于

言情,子瞻不能也。王介甫、曾子固偶作小歌詞,讀者笑倒,亦天性少情之故。文見袁枚《隨

園詩話》。

詩歌是歌詠吟唱心性感情的工具。天有四季,春夏秋冬,陰晴雨雪,周而復始;人有七情,

喜怒哀樂,悲歡離合,死去活來。詩即感四季,寫七情,托哀怨,寄親情,解憂煩,刺風俗,

或陽剛,或陰柔。四季常輪,七情不滅,則人間不能無詩。

凡紙上之可喜可驚,皆胸中之欲歌欲哭。讀古人詩歌,表達哀怨之情的詩便真的能使人哀怨

欲哭,敘寫歡愉之感的詩便真個能令人翩翩起舞,氣勢激烈的詩使人想擊碎唾壺,意氣飄揚

的詩令人如同乘風云端。這就是古人的心志情懷,足以與后世之人相互感應觸發之處。“酒逢

知己飲,詩須會家題!”說的就是這個意思吧。

詩人多情種!也多是真心感懷之士,無真情即無真詩歌!詩《三百篇》不著姓名,是因為當

時的古人直抒胸懷,并無借此傳名的意思,所以其詩歌真意可愛!昔人稱“詩言志”,若無真

情,何必作詩?矯揉做作,蹈襲陳言,自己讀來都味同嚼蠟,其如讀者何?

不過用情過深往往自傷情懷,不但傷己,也會傷害到自己的心上人。古時姚大陸是江蘇人,在

杭州有個女人,并留下割臂之盟。后隨父親到福建為官,過杭州時,他找到那女人,那女人

卻早已香消玉殞死去,大憐一年多了。因此賦《西泠感舊詩》四章寫道:

江南蕩子恨無家,錦字坊西問狹邪。

蕪館秋燈留蝙蝠,蕪陵春水沒蝦蟆。

故人尚指樓頭柳,漁火空迷洞口霞。

辜負沙棠舟上客,酒尊詩卷到天涯。

窈窕文窗啟碧軒,美人家近苧羅村。

芳蘭佩結潘經樣,杏子衫嬌潑酒痕。

斗草人歸春綽約,賣花聲破夢溫存。

爭知舊日青鬃客,哭過批粑白板門。

樓頭別語人凄清,乍似長生七夕盟。

絕代可憐人早死,十年未見我成名。

臨流淺土埋蘇小,殘月香詞唱柳卿。

安得并驂瑤島鶴,蒼煙吹破嶺頭笙。西泠曲港漾平沙,橋上黃昏噪暮鴉。

榆柳洲邊新鬼火,挑花門里舊兒家。

玉魚葬臺肌猶暖,金蛻魂歸月易斜。

知否蕭郎重到此,短詩和淚泣琵琶。

哀痛之音,令人淚下。不到半年,姚大陸也死了。語言是從人心底里發出的聲音,所以寫詩

作賦不宜過于悲傷。陸游與唐婉的愛情悲劇也是一個事例,唐婉在和完那首知名的“釵頭風”

后不到半年也凄涼地死去了,陸游之所以不早死,大概與他后來矢志于抗金運動中有關吧!

 3.寫作文《隨園詩話》 《隨園詩話》是我讀的第一本有關古詩詞的書。才看了幾頁,就被書有幾個片段吸引住了——

 一個書生寫了一首名為《蠅》的詩,是蒼蠅的特寫:“飛揚莫入幽人室,一種芬芳不稱君。”我們平時討厭的蒼蠅在這首詩中卻變得十分富有人性,讓我暗暗驚奇.。

 唐朝的落第詩是最多最精彩的。“失意雅不愜,見花如見仇。路逢白面郎,醉簪花滿頭。”這是一位唐朝詩人為表達自己落第后悶悶不樂的心情而寫的一首詩。還有一位名叫唐青臣的詩人也在他落第后寫了一首詩——“不第遠歸來,妻子色不喜。黃犬恰有情,當門臥搖尾。”落第是古代學子一生中最大的打擊,可這位唐青臣卻把落第后回家看到家犬十分友好地對自己表示歡迎的場景,寫進了自己的落第詩,令人忍俊不禁。可見,即使是同一個環境,同一件事,站在不同的角度,有著不同的背景,懷著不同的心態創作,是喜是悲是不一樣的。真是“千人千脾氣,萬人萬性格”呀!

 原來詩還能這么寫!《隨園詩話》中說,“詩能令人笑者,必佳。”我恍然悟到:寫作文其實和寫詩一樣,也要落筆新穎,構思奇特,才能使文章更加生動有靈氣,從“蕓蕓眾篇”中脫穎而出。

 古語說,書讀百遍,其義自見。好書就像一塊海綿,每擠一次就能排出更多的水分,這“水分”就是感悟。《隨園詩話》現在成了我隨身攜帶的必備品,期望它給我帶來更多的收獲!

4.《隨園詩話》全詩及意思是 隨園詩話

袁枚

飛云依岫心常在,

明月沉潭影不流。

明月有情應識我,

年年相見在他鄉。

譯文:

飛云依傍著遠山心一直都在,明月沉落清潭倒影不曾流走。

明月如若有情應該記得我了,年年都在異鄉看見它。

擴展資料:

 袁枚(1716-1797)清代詩人、散文家。字子才,號簡齋,晚年自號倉山居士、隨園主人、隨園老人。漢族,錢塘(今浙江杭州)人。乾隆四年進士,歷任溧水、江寧等縣知縣,有政績,四十歲即告歸。

 在江寧小倉山下筑筑隨園,吟詠其中。廣收詩弟子,女弟子尤眾。袁枚是乾嘉時期代表詩人之一,與趙翼、蔣士銓合稱“乾隆三大家”。《隨園詩話》,清代袁枚的詩歌美學和詩歌理論著作。是一部有為之作,有其很強的針對性。

 本書所論及的,從詩人的先天資質,到后天的品德修養、讀書學習及社會實踐;從寫景、言情,到詠物、詠史;從立意構思,到謀篇煉句;從辭采、韻律,到比興、寄托、自然、空靈、曲折等各種表現手法和藝術風格。

 5.袁枚《隨園詩話》節選翻譯~~~ 我在二十多歲的時候在北京,就聽說吳江地區有個沒有科甲功名的百姓徐靈胎,他有智謀出眾、作風瀟灑的名聲,但一直沒有機會會面。

 在庚寅年七月,我患了胳膊疼的毛病,于是買船去物件吳江尋訪徐靈胎,和他見面交談之后彼此都很高興。徐靈胎年紀將近八十歲,但是還很健談,而且言語風趣,留我在他家對飲,并且贈送給我治療臂痛的藥。

 他家臨近太湖,太湖七十二峰的美景近的仿佛就在家中。他有好句子說:人生真的有絕對悠閑的日子么?即使年過百歲仍然有很多事情沒有解決。

 《自題墓門》詩說:漫山遍野都是名貴藥材,但路邊松樹下也仍然滿是修煉長生不老術的道士。徐靈胎有《戒賭》、《戒酒》、《勸世道情》等文章,語言雖然粗俗簡單,但是卻很恰如其分。

 《刺時文》中說:讀書的人,是最良莠不齊、各存異心的,腐朽的科舉文章,好象爛泥一樣腐爛,國家本來是為了招攬有才華的人才實行按文章選才的制度的,可是誰知道,反而變成了相互欺騙的技巧。用三句話承接轉述題目,再用兩句話解釋題目,具有可以搖頭擺尾誦讀的格律,就說是孔圣人的優秀學生了。

 可是,他們知道三通(、、)、四史(〈史記〉、〈漢書〉、〈后漢書〉、〈三國志〉 )這樣的好文章是什么?知道漢高祖、唐太宗,是什么朝代的皇帝么?書桌上放著名人鴻儒講學的文章,從書店里買來科舉文章講解,讀起來隨著格律肩膀忽高忽低,嘴里總是為了表現自己的感慨而發出感嘆聲,讀這樣好象嚼爛了的甘蔗一樣的前人解讀四書五經的文章,有什么滋味呢?這樣浪費了自己的時間,渾渾噩噩的度過了一生。就算讓他碰巧用這種文章騙取了大官,也只能說是老百姓和朝廷倒霉。

 6.隨園詩話的著作賞析 著作賞析另一版本清代性靈詩派的倡導者,生性疏淡灑脫不喜作官,于壯年辭官,隱居隨園,優游自得,不復出仕。

 一生致力文學,所為詩文,天才橫溢,尤工駢體。所著《隨園食單》,對于茶葉方面的評述頗為獨到,是位知茶愛茶的品茶評茶專家。

 袁枚是個重視生活情趣的人,他愛金陵靈秀之氣,在他任江寧縣令時,在江寧小倉山下以三百金購得隨園。隨園舊為織造園(即曹雪芹筆下的大觀園),當時“園傾且頹……百卉蕪謝,春風不能花”。

荒廢已久,袁枚購得后,加以整治,由于是“隨其豐殺繁瘠,就勢取景”。因此稱為“隨園”。

 他在《雜興詩》描寫隨園景致:“造屋不嫌小,開池不嫌多;屋小不遮山,池多不妨荷。游魚長一尺,白日跳清波;知我愛荷花,未敢張網羅。”

 如此詩情畫意,令人想往,也難怪袁枚怡然自得,放情聲色,不復作出仕之念。隨園四面無墻,每逢佳日,游人如織,袁枚亦任其往來,不加管制,更在門聯上寫道:“放鶴去尋山鳥客,任人來看四時花。”

袁枚以文學為終身事業,是清代的文學家,性靈派創作理論的提倡者。性靈即性情也。

他以為“詩者,人之性情也,性情之外無詩”。又說:“凡詩之傳者,都是性靈,不關堆垛。”

 他認為詩歌是內心的聲音,是性情的真實流露。文章以駢體最為擅長,頗得六朝體格,享文章之盛名數十年。

 其為人亦如作文,坦白率真,討厭矯情,卻極重情義,其友沈鳳司死后,因無后嗣,袁枚每年為他祭墳,三十年未曾間斷,對友人的情義深重,令人感動。 致力為文 著述頗豐有《小倉山房詩文集》、《隨園詩話》、《隨園隨筆》、《隨園食單》……其中《隨園食單》是一部有系統的論述烹飪技術和南北菜點的著作,全書分須知單、戒單、海鮮單、雜素菜單、點心單、飯粥單……茶酒單等十四個方面。

 在須知單中他開宗明義地說:“學問之道,先知而后行,飲食亦然,作須知單。”此篇可作為飲食通則,而戒單云:“為政者興一利不如除一弊,能除飲食之弊,則思過半矣,作戒單。”

 此篇正好與須知單互為表里。值得一提的是“茶酒單”一篇,此篇對于南北名茶均有所評述,此外還記載著不少茶制食品,頗有特色。

 其中有一種“面茶”,即是將面用粗茶汁去熬煮后,再加上芝麻醬、牛乳等佐料,面中散發淡淡茶香,美味可口;而“茶腿”是經過茶葉熏過的火腿,肉色火紅,肉質鮮美而茶香四溢。由此可以看出袁枚是一個對茶、對飲食有相當研究的人。

 六十五歲以后,袁枚開始游山玩水,游遍名山大川,浙江的天臺、雁蕩、四明、雪竇等山,安徽游過黃山、江西廬山、廣東、廣西、湖南、福建等地,喜愛品茶的他自然嘗遍各地名茶,并且將它一一記載下來。他描寫常州陽羨茶:“茶深碧色,形如雀舌,又如巨米,味較龍井略濃。”

 提到洞庭君山茶,他說:“色味與龍井相同,葉微寬而綠過之,采掇最少。”此外如六安銀針、梅片、毛尖、安化茶等,也都有所評述。

 此外還寫下許多茶詩,如《試茶》詩:“閩人種茶如種田,郄車而載盈萬千;我來竟入茶世界,意頗狎視心逌然……”描寫福建人普遍種茶的情形,置身其中,彷佛進入茶世界。《湖上雜事詩》:“煙霞石屋兩平章,渡水穿花趁夕陽;萬片綠云春一點,布裙紅出采茶娘。”

 描寫身著紅布裙的采茶姑娘在“萬片綠云”的茶海中采茶,分外醒目。又《漁梁道上作》:“遠山聳翠近山低,流水前溪接后溪;每到此間閑立久,采茶人散夕陽西。”

 可知他旅游時,除了欣賞群山萬壑、山澗溪流的美景之際,亦不忘留意當地的“茶葉文化”,可看出他對茶的鐘愛程度。 袁枚70歲那年,游覽了武夷山,對武夷茶產生了特別的興趣。

 他先前對武夷茶的印象是“茶味濃苦,有如喝藥”,因此他向來不喜歡武夷茶,但是乾隆五十一年(公元一七八六年)他游武夷山,來到曼亭峰天游寺等地后,卻讓他對武夷茶的印象完全改觀。他在《隨園食單.茶酒單》記載了當時的情形:“僧道爭以茶獻,杯小如胡桃,壺小如香櫞,每斟無一兩,上口不忍遽咽,先嗅其香,再試其味,徐徐咀嚼而體貼之,果然清芬撲鼻,舌有余甘。

一杯以后,再試一二杯,釋躁平矜,怡情悅性。始覺龍井雖清,而味薄矣;陽羨雖佳,而韻遜矣。

頗有玉與水晶,品格不同之故。故武夷享天下盛名,真乃不忝,且可以瀹至三次,而其味猶未盡。”

 這位茶葉專家從所用的茶壺、茶具到飲茶的步驟、感覺與武夷茶的特色均做了詳細而生動的描寫,一杯好茶的確能滌凈塵慮,撫平煩躁。袁枚認為:除了有好茶必須收藏得法才能保存長久,而要泡出一壺好茶,除了要有好的泉水之外,對于火候的控制亦是一門極重要的學問。

 對此他也有一段精彩的描敘:“欲治好茶,先藏好水,水求中泠惠泉,人家中何能置驛而辦。然天泉水、雪水力能藏之,水新則味辣,陳則味甘。

 嘗盡天下之茶,以武夷山頂所生,沖開白色者為第一。然入貢尚不能多,況民間乎!”他以為要泡出好茶,需先有好水,在此他再度推崇武夷山所產的茶為天下第一。

 接著他繼續提到收藏茶葉的方法:“其次,莫如龍井,清明前者號蓮心,太覺味淡,以多用為妙。雨前做好一旗一槍,綠如碧玉。

收法須用小紙包,每包四兩放石灰壇中,過十。

本文地址://n85e38t.cn/cha/32875.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下一篇: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