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茶道,就其構成要素來說,有環境、禮法、茶藝、修行四大要素。(一)環境
茶道是在一定的環境下所進行的茶事活動,茶道對環境的選擇、營造尤其講究,旨在通過環境來陶冶、凈化人的心靈,因而需要一個與茶道活動要求相一致的環境。茶道活動的環境不是任意、隨便的,而是經過精心的選擇或營造。茶道環境有三類,一是自然環境,如松間竹下,泉邊溪側,林中石上。二是人造環境,如僧寮道院、亭臺樓閣、畫舫水榭、書房客廳。三是特設環境,即專門用來從事茶道活動的茶室。茶室包括室外環境和室內環境,茶室的室外環境是指茶室的庭院,茶室的庭院往往栽有青松翠竹等常綠植物及花木。室內環境則往往有掛畫、插花、盆景、古玩、文房清供等。尤其是掛畫、插花,必不可少。總之,茶道的環境要清雅幽靜,使人進入到此環境中,忘卻俗世,洗盡塵心,熏陶德化。
(二)禮法
茶道活動是要遵照一定的禮法進行,禮既禮貌、禮節、禮儀,法即規范、法則。“夫珍鮮馥烈者,其碗數三,次之者,碗數五。若坐客數至五,行三碗。至七,行五碗。若六人已下,不約碗數,但闕一人,而已其雋永補所闕人。”(陸羽《茶經》“五之煮”)此為唐代煎茶道中的行茶規矩。
“童子捧獻于前,主起舉甌奉客日:為君以瀉清臆。客起接,舉甌曰:非此不足以破孤悶。乃復坐。飲畢,童子接甌而退。話久情長,禮陳再三。”(朱權《茶譜》序)此為宋明點茶道主、客間的端、接、飲、敘禮儀,頗為謹嚴。禮是約定俗成的行為規范,是表示友好和尊敬的儀容、態度、語言、動作。茶道之禮有主人與客人、客人與客人之間的禮儀、禮節、禮貌。
茶道之法是整個茶事過程中的一系列規范與法度,涉及到人與人、人與物、物與物之間一些規定,如位置、順序、動作、語言、姿態、儀表、儀容等。
茶道的禮法隨著時代的變遷而有所損益,與時偕行。在不同的茶道流派中,禮法有不同,但有些基本的禮法內容卻是相對固定不變的。
(三)茶藝
茶藝即飲茶藝術,茶藝有備器、擇水、取火、侯湯、習茶五大環節,首先以習茶方式劃分,古今茶藝可劃分為煎茶茶藝、點茶茶藝、泡茶茶藝;其次以主茶具來劃分,則可將泡茶茶藝分為壺泡茶藝、工夫茶藝、蓋碗泡茶藝、玻璃杯泡茶藝、工夫法茶藝。再次則以所用茶葉來劃分。工夫茶藝依發源地又可劃分為武夷工夫茶藝、武夷變式工夫茶藝、臺灣工夫茶藝、臺灣變式工夫茶藝。
茶藝是茶道的基礎和載體,是茶道的必要條件。茶道離不開茶藝,茶道依存于茶藝,舍茶藝則無茶道。茶藝的內涵小于茶道,但茶藝的外延大于茶道。茶藝可以獨立于茶道而存在,作為一門藝術,也可以進行舞臺表演。因此說,表演茶藝或茶藝表演是可以的,但說茶道表演或表演茶道則是不妥的。因為,茶道是供人修行的,不是表演給別人看的,可表演的是茶藝而不是茶道。
(四)修行
修行是茶道的根本,是茶道的宗旨,茶人通過茶事活動怡情悅性、陶冶情操、修心悟道。中華茶道的修行為“性命雙修”,修性即修心,修命即修身,性命雙修亦即身心雙修。修命、修身,也謂養生,在于祛病健體、延年益壽;修性、修心在于志道立德、怡情悅性、明心見性。性命雙修最終落實于盡性至命。
中華茶道的理想就是養生、怡情、修性、證道。證道是修道的結果,是茶道的理想,是茶人的終極追求,是人生的最高境界。茶道的宗旨、目的在于修行,環境亦好,禮法亦好,茶藝亦好,都是為著一個目的——修行而設,服務于修行。修行是為了每個參加者自身素質和境界的提高,塑造完美的人格。
茶文化的核心為茶道。
茶道精神是茶文化的核心,是茶文化的靈魂,是指導茶文化活動的最高原則。茶道,以一定的環境氛圍,為基礎:以品茶、置茶、烹茶、點茶,為核心;以語言、動作、器具、裝飾,為體現;以飲茶過程中的思想和精神追求,為內涵。
是品茶約會的整套禮儀和個人修養的全面體現;是有關修身養性、學習禮儀和進行交際的綜合文化活動與特有風俗。茶道具有一定的時代性和民族性,涉及藝術、道德、哲學、宗教以及文化的各個方面。
茶文化的層次
中國是茶的原產地,茶文化的發祥地。中國的茶文化是中華民族寶貴的歷史遺產之一,它使中華民族的智慧和精神,得到承傳和再現。中華民族在茶的培育、制造和利用,茶文化的形成、傳播和發展上,為中國乃至世界寫下了光輝的歷史篇章。
茶文化是茶藝內容的綜合表現,是茶與中國社會各個階段、各個層面相結合,經過數千年發展演變而形成的獨特的文化模式和規范,是多民族、多社會結構、多層次的文化整合系統。
從結構上來看,中華茶文化包括四個層次:物質文化、制度文化、行為文化、精神文化。物質文化層次,物質文化是人類社會的物質生產活動方式及其成果的總和。
茶道是一種以茶為媒的生活禮儀,也被認為是修身養性的一種方式,它通過沏茶、賞茶、飲茶、增進友誼,美心修德,學習禮法,是很有益的一種和美儀式.喝茶能靜心、靜神,有助于陶冶情操、去除雜念,這與提倡“清靜、恬澹”的東方哲學思想很合拍,也符合佛道儒的“內省修行”思想.茶道精神是茶文化的核心,是茶文化的靈魂.
茶道的歷史
盡管"茶道"這個詞從唐代至今已使用了一千多年,但至今在《新華辭典》、《辭海》、《詞源》等工具書中均無此詞條.
茶道屬于東方文化.東方文化與西方文化的不同,在于東方文化往往沒有一個科學的、準確的定義,而要靠個人憑借自己的悟性去貼近它、理解它.早在我國唐代就有了"茶道"這個詞,例如,《封氏聞見記》中:"又因鴻漸之論,廣潤色之,于是茶道大行."唐代劉貞亮在《飲茶十德》中也明確提出:“以茶可行道,以茶可雅志.”
茶道最早起源于中國.中國人至少在唐或唐以前,就在世界上首先將茶飲作為一種修身養性之道,唐朝《封氏聞見記》中就有這樣的記載:“茶道大行,王公朝士無不飲者.”這是現存文獻中對茶道的最早記載.在唐朝寺院僧眾念經坐禪,皆以茶為飲,清心養神.當時社會上茶宴已很流行,賓主在以茶代酒、文明高雅的社交活動中,品茗賞景,各抒胸襟.唐呂溫在《三月三茶宴序》中對茶宴的優雅氣氛和品茶的美妙韻味,作了非常生動的描繪.在唐宋年間人們對飲茶的環境、禮節、操作方式等飲茶儀程都已很講究,有了一些約定俗稱的規矩和儀式,茶宴已有宮庭茶宴、寺院茶宴、文人茶宴之分.對茶飲在修身養性中的作用也有了相當深刻的認識,宋徽宗趙佶是一個茶飲的愛好者,他認為茶的芬芳品味,能使人閑和寧靜、趣味無窮:"至若茶之為物,擅甌閩之秀氣,鐘山川之靈稟,祛襟滌滯,致清導和,則非庸人孺子可得知矣.中澹閑潔,韻高致靜.”
南宋紹熙二年(公元1191年)日本僧人榮西首次將茶種從中國帶回日本,從此日本才開始遍種茶葉.在南宋末期(公元1259年)日本南浦昭明禪師來到我國浙江省余杭縣的經山寺求學取經,學習了該寺院的茶宴儀程,首次將中國的茶道引進日本,成為中國茶道在日本的最早傳播者.日本《類聚名物考》對此有明確記載:“茶道之起,在正元中筑前崇福寺開山南浦昭明由宋傳入.”日本《本朝高僧傳》也有:“南浦昭明由宋歸國,把茶臺子、茶道具一式帶到崇福寺"的記述.直到日本豐臣秀吉時代(公元1536~1598年,相當于我國明朝中后期)千利休成為日本茶道高僧后,才高高舉起了“茶道”這面旗幟,并總結出茶道四規:“和、敬、清、寂”,顯然這個基本理論是受到了中國茶道精髓的影響而形成的,其主要的儀程框架規范仍源于中國.
中國的茶道早于日本數百年甚至上千年,但遺憾的是中國雖然最早提出了“茶道”的概念,也在該領域中不斷實踐探索,并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卻沒有能夠旗幟鮮明地以“茶道”的名義來發展這項事業,也沒有規范出具有傳統意義的茶道禮儀,以至于使不少人誤以為茶道來源于他邦.中國的茶道可以說是重精神而輕形式.有學者認為必要的儀式對"茶道"的旗幟來說是較為重要的,沒有儀式光自稱有"茶道",雖然也不能說不可以,搞得有茶就可以稱道,那似乎就泛化了,最終也“道可道,非常道”了.
泡茶本是一件很簡單的事情,簡單得來只要兩個動作就可以了:放茶葉、倒水.但是在茶道中,那一套儀式又過于復雜或是過于講究了,一般的老百姓肯定不會把日常的這件小事搞得如此復雜.
事實上中國茶道并沒有僅僅滿足于以茶修身養性的發明和儀式的規范,而是更加大膽地去探索茶飲對人類健康的真諦,創造性地將茶與中藥等多種天然原料有機地結合,使茶飲在醫療保健中的作用得以大大地增強,并使之獲得了一個更大的發展空間,這就是中國茶道最具實際價值的方面,也是千百年來一直受到人們重視和喜愛的魅力所在.
茶道各家說
吳覺農先生認為:茶道是“把茶視為珍貴、高尚的飲料,因茶是一種精神上的享受,是一種藝術,或是一種修身養性的手段.”
莊晚芳先生認為:茶道是一種通過飲茶的方式,對人民進行禮法教育、道德修養的一種儀式.莊晚芳先生還歸納出中國茶道的基本精神為:“廉、美、和、敬”他解釋說:“廉儉育德、美真廉樂、合誠處世、敬愛為人.”
陳香白先生認為:中國茶道包含茶藝、茶德、茶禮、茶理、茶情、茶學說、茶道引導七種義理,中國茶道精神的核心是和.中國茶道就是通過茶是過程,引導個體在美的享受過程中走向完成品格修養以實現全人類和諧安樂之道.陳香白先生德茶道理論可簡稱為:“七藝一心”.
周作人先生則說得比較隨意,他對茶道的理解為:“茶道的意思,用平凡的話來說,可以稱作為忙里偷閑,苦中作樂,在不完全現實中享受一點美與和諧,在剎那間體會永久.”
茶道學者金剛石提出:茶道是表現茶賦予人的一種生活方向或方法,也是指明人們在品茶過程中懂得的道理或理由.
臺灣學者劉漢介先生提出:“所謂茶道是指品茗的方法與意境.”
1977年,谷川激三先生在《茶道的美學》一書中,將茶道定義為:以身體動作作為媒介而演出的藝術.它包含了藝術的因素、社交因素、禮儀因素和修行因素等四個因素.
久松真一先生則認為:茶道文化是以吃茶為契機的綜合文化體系,它具有綜合性、統一性、包容性.其中有藝術、道德、哲學、宗教以及文化的各個方面,其內核是禪.
熊倉功夫先生從歷史學的角度提出:茶道是一種室內藝能.藝能使人本文化獨有的一個藝術群,它通過人體的修煉達到人陶冶情操完善人格的目的.
人本茶湯文化研究會倉澤行洋先生則主張:茶道十一深遠的哲理為思想背景,綜合生活文化,是東方文化之精華.他還認為,“道是通向徹悟人生之路,茶道是至心之路,又是心至茶之路.
日本茶道
日本茶道——和、敬、清、寂 從唐代開始,中國的飲茶習俗就傳入日本,到了宋代,日本開始種植茶樹,制造茶葉.但要一直到明代,才真正形成獨具特色的日本茶道.其中集大成者是千利休(1522-1592年).他明確提出 “和、敬、清、寂”為日本茶道的基本精神,要求人們通過茶室中的飲茶進行自我思想反省,彼此思想溝通,于清寂之中去掉自己內心的塵垢和彼此的芥蒂,以達到和敬的目的.“和、敬、清、寂”被稱之為日本“茶道四規”.和、敬是處理人際關系的準則,通過飲茶做到和睦相處、互相,以調節人際關系;清、寂是指環境氣氛,要以幽雅清靜的環境和古樸的陳設,造成一種空靈靜寂的意境,給人以熏陶.但日本茶道的宗教(特別是禪宗)色彩很濃,并形成嚴密的組織形式.它是通過非常嚴格、復雜甚至到了繁瑣程度的表演程式來實現“茶道四規”的,較為缺乏一個寬松、自由的氛圍.
朝鮮茶道
清、敬、和、樂 朝鮮與中國土相連,自古關系密切,中國儒家的禮制思想對朝鮮影響很大.儒家的中庸思想被引入朝鮮茶禮之中,形成“中正”精神.創建“中正”精神的是草衣禪師張意恂(公元1786-1866年),他在《東茶頌》里提倡“中正”的茶禮精神,指的是茶人在凡事上不可過度也不可不及的意思.也就是勸要有自知之明,不可過度虛榮,知識淺薄卻到處炫耀自己,什么也沒有卻假裝擁有很多.人的性情暴躁或偏激也不合中正精神.所以中正精神應在一個人的人格形成中成為最重要的因素,從而使消極的生活方式變成積極的生活方式,使悲觀的生活態度變成樂觀的生活態度.這種人才能稱得上是茶人,中正精神也應成為人效中的生活準則(尹炳相:《韓國的茶文化與新價值觀的創造》,載于《農業考古》1997年2期).后來韓國的茶禮歸結為“清、敬、和、樂”或“和、敬、儉、真”四個字,也折射了朝鮮民族積極樂觀的生活態度.由此亦可見,朝鮮的茶禮精神就是茶道精神.
中國茶道
廉、美、和、敬 和韓國的茶禮一樣,中國的茶道精神也有不同的提法.中國雖然自古就有道,但宗教色彩不濃,而是將儒、道、佛三家的思想溶在一起,給人們留下了選擇和發揮的余地,各層面的人可以從不同角度根據自己的情況和愛好選擇不同的茶藝形式和思想內容,不斷加以發揮創造,因而也就沒有嚴格的組織形式和清規戒律.只是到了20世紀八十年代以后,隨著茶文化熱潮的興起,許多人覺得應該對中國的茶道精神加以總結,歸納出幾條便于茶人們記憶、操作的“茶德”.已故的浙江農業大學茶學專家莊晚芳教授在1990年2期《文化交流》雜志上發表的《茶文化淺議》一文中明確主張“發揚茶德,妥用茶藝,為茶人修養之道 ”.他提出中國的茶德應是“廉、美、和、敬”,并加以解釋:廉儉有德,美真康樂,和誠處世,敬愛為人.具體內容為:
廉——推行清廉、勤儉有德.以茶敬客,以茶代酒,減少‘洋飲’,節約外匯.
美——名品為主,共嘗美味,共聞清香,共敘友情,康起長壽.
和——德重茶禮,和誠相處,搞好人際關系.
敬——敬人愛民,助人為樂,器凈水甘.
大約與此同時,中國農業科學院茶葉研究所所長程啟坤和研究員姚國坤在1990年6期《中國茶葉》雜志上發表的《從傳統飲茶風俗談中國茶德》一文中,則主張中國茶德可用“理、敬、清、融”四字來表述:
理——“理者,品茶論理,理智和氣之意.兩人對飲,以茶引言,促進相互理解;和談商事,以茶待客,以禮相處,理智和氣,造成和談氣氛;解決矛盾糾紛,面對一杯茶,以理服人,明理消氣,促進和解;寫文章、搞創作,以茶理想,益智醒腦,思路敏捷.”
敬——“敬者,客來敬茶,以茶示禮之意.無論是過去的以茶祭祖,公平是今日的客來敬茶,都充分表明了上茶的敬意.久逢知己,敬茶洗塵,品茶敘舊,增進情誼;客人來訪,初次見面,敬茶以示禮貌,以茶媒介,邊喝茶邊交談,增進相互了解;朋友相聚,以茶傳情,互愛同樂,既文明又敬重,是文明敬愛之舉;長輩上級來臨,更以敬茶為尊重之意,祝壽賀喜,以精美的包裝茶作禮品,是現代生活的高尚表現.”
清——“清者,廉潔清白,清心健身之意.清茶一杯,以茶代酒,是古代清官司的廉政之舉,也是現代提倡精神文明的高尚表現.1982年,首都春節團拜會上,每人面前清茶一杯,顯示既高尚又文明,‘座上清茶依舊,國家景象常新’,表明了我國兩個文明建設取得了豐碩成果.今天強調廉政建設,提倡廉潔奉公,‘清茶一杯’的精神文明更值得發揚.‘清’字的另一層含義是清心健身之意,提倡飲茶保健是有科學根據的,已故的朱德委員長曾有詩云:‘廬山云霧茶,示濃性潑辣.若得長年飲,延年益壽法.’體會之深,令人敬佩.”
融——“融者,祥和融洽、和睦友誼之意.舉行茶話會,往往是大家歡聚一堂,手捧香茶.有說有笑,其樂融融;朋友,親人見面,清茶一杯,交流情感,氣氛融洽,有水乳交融之感.團體商談,協商議事,在融洽的氣氛中,往往更能促進互諒互讓,有益于聯合與協作,使交流交往活動更有成效.由此可見,茶在聯誼中的橋梁組帶作用是不可低估的.”
兩位專家還認為:中國的茶,“能用來養性、聯誼、示禮、傳情、育德,直到陶冶情操,美化生活.茶之所以能適應各種階層,眾多場合,是因為茶的、茶的情操、茶的本性符合于中華民族的平凡實在、和誠相處、重情好客、勤儉育德、尊老脘二甲苯的民族精神.所以,繼承與發揚茶文化的優良傳統,弘揚中國茶德,對促進我國的精神文明建設無疑是十分有益的.”
在此之前,臺灣的范增平先生于1985年提出中國“茶藝的根本精神,乃在于和、儉、靜、潔.”(《臺灣茶文化論》43頁“探求茶藝的根本精神”,臺灣碧山出版公司出版.)范先生的茶藝根本精神,就是茶道的精神,也就是上述的茶德.雖未加以詳細解釋,但其含義仍不難理解,與前述幾位專家的意見相去不遠.
更早一點,在1982年,臺灣的國學大量林荊南教授將茶道 精神概括為“美、健、性、倫”四字,即“美律、健康、養性、明倫”,稱之為“茶道四義”.其具體解釋如下:
美——“美是茶的事物,律是茶的秩序.事由人為,治茶事,必先潔其身,而正其心,必敬必誠,才能建茶功立茶德.潔身的要求及于衣履,正心的要求見諸儀容氣度.所謂物,是茶之所屬,諸如品茶的環境,的器具,都必須美觀,而且要調和.從潔身、正心,至于環境、器具,務必須知品茗有層次,從層次而見其升華,否則茶功敗矣,遑信茶德.”
健——“‘健康’一項,是治茶的大本.茶葉必精選,劣茶不宜用,變質不可飲;不潔的水不可用,水溫要講究,沖和注均須把握時間.治茶當事人,本身必健康,輕如風邪感冒,亦不可泡茶待客,權宜之法,只好由第三者代勞.茶為健康飲料,其有益于人身健康是毫無疑問的.推廣飲茶,應該從家庭式開始,拜茶之賜,一家大小健康,家家健康,一國健康,見到全體人類健康;茶,就有‘修、齊、治、平’的同等奧義.”
性——“‘養性’是茶的妙用,人之性與茶之性相近,卻因為人類受生活環境所污染,于是性天積垢與日俱加,而失去其本善;好在茶樹生于靈山,得雨露日月光華的灌養,清和之氣代代相傳,譽為塵外仙芽;所以茶人必須順茶性,從清趣中培養靈尖,滌除積垢,還其本來性善,發揮茶功,葆命延所,持之有恒,可以參悟禪理,得天地清和之氣為已用,釋氏所稱彼岸,可求于明窗凈幾之一壺中.”
倫——“‘明倫’是儒家至寶,系中國五千年文化于不墜.茶之功用,是敦睦聳關系的津梁:古有貢茶以事君,君有賜茶以敬臣;居家,子媳奉茶湯以事父母;夫唱婦隨,時為伉儷飲;兄以茶友弟,弟以茶恭兄;朋友往來,以茶聯歡.今舉茶為飲,合乎五倫十義(父慈、子孝、夫唱、婦隨、兄友、弟恭、友信、朋誼、君敬、臣忠),則茶有全天下義的功用,不是任何事物可以替代的.”(蔡榮章《現代茶藝》200頁,臺灣中視文化公司,1989年7版)
此外,臺灣的周渝先生近年來也提出“正、靜、清、圓”四字作為中國茶道精神的代表.(周渝:《從自然到個人主體與文化再生的探尋》,《農業考古》1999年2期)
以上各家對中國茶道的基本精神(茶德)的歸納,雖然不盡相同,但其主要精神還是接近的,特別是清、靜、和、美等是符合中國茶道的精神和茶藝的特點,和日本茶道和韓國茶禮的基本精神也是相通的.據陳香白教授研究,他認為中國茶道精神的核心就是“和”.“和”意味著天和、地和、人和.它意味著宇宙萬物的有機統一與和諧,并因此產生實現天人合一之后的和諧之美.“和”的內涵非常豐富,作為中國文化意識集中體現的“和”,主要包括著:和敬、和清、和寂、和廉、和靜、和儉、和美、和愛、和氣、中和、和諧、寬和、和順、和勉、和合(和睦同心、調和、順利)、和光(才華內蘊、不露鋒芒),和衷(恭敬、和善)、和平、和易、和樂(和睦安樂、協和樂音)、和緩、和謹、和煦、和霽、和售(公開買賣)、和羹(水火相反而成羹,可否相成而為和)、和戎(古代謂漢族與少數民族結盟友好)、交和(兩軍相對)、和勝(病愈)、和成(飲食適中)等意義.“一個‘和’字,不但囊括了所有‘敬’、‘清’、‘寂’、‘廉’、‘儉’、‘美’、‘樂’、‘靜’等意義,而且涉及天時、地利、人和諸層面.請相信:在所有漢字中,再也找不到一個比‘和’更能突出‘中國茶道’內核、涵蓋中國茶文化精神的字眼了.”(陳香白:《中國茶文化》43頁,山西人民出版社出版)香港的葉惠民先生也同意此說,認為“和睦清心”是茶文化的本質,也就是茶道的核心(《茶藝報》19頁,香港茶藝中心1993年出版).
茶藝與茶道
茶道是以修行得道為宗旨的飲茶藝術,包含茶禮、禮法、環境、修行四大要素.茶藝是茶道的基礎,是茶道的必要條件,茶藝可以獨立于茶道而存在.茶道以茶藝為載體,依存于茶藝.茶藝重點在“藝”,重在習茶藝術,以獲得審美享受;茶道的重點在道“,旨在通過茶藝修心養性、參悟大道.茶藝的內涵小于茶道,茶道的內涵包容茶藝.茶藝的外延大于茶道,其外延介于茶道和茶文化之間.
茶道的內涵大于茶藝,茶藝的外延大于茶道.我們這里所說的‘藝’,是指制茶、烹茶、品茶等藝茶之術;我們這里所說的‘道’,是指藝茶過程中所貫徹的精神.有道而無藝,那是空洞的理論;有藝而無道,藝則無精、無神.茶藝,有名,有形,是茶文化的外在表現形式;茶道,就是精神、道理、規律、本源與本質,它經常是看不見、摸不著的,但你卻完全可以通過心靈去體會.茶藝與茶道結合,藝中有道,道中有藝,是物質與精神高度統一的結果.茶藝、茶道的內涵、外延均不相同,應嚴格區別二者,不要使之混同.
喝茶、品茶、茶藝與最高境界——茶道
喝茶:將茶當飲料解渴.
品茶:注重茶的色香味,講究水質茶具,喝的時候又能細細品味.
茶藝:講究環境、氣氛、音樂、沖泡技巧及人際關系等.
最高境界——茶道:在茶事活動中融入哲理、倫理、道德,通過品茗來修身養性、品味人生,達到精神上的享受.
個人認為:在中國,不存在茶道,在中國,只存在"茶文化"!理由如下:
1、在中國,“道”是一種很嚴肅的東西,而不是這些生活的枝葉.反觀日本,它從中國拿過去的一些皮毛就堂而皇之地稱之為“道”!中日茶文化的根源都在中國,而其發展之路卻走向了兩個不同的方向,這其中是有其必然因素的.
中國茶文化的主體是人,茶是作為人的客體而存在的,茶是為人而存在的.中國茶文化被稱為美的哲學.有五個方面的原因:
1.中國茶文化美學的根可溯源到先秦和魏晉南北朝.奠定中國古典美學理論基礎的宗師是大哲學家.
2.其理論基礎源于一些哲學命題.
3.中國茶文化美學在發展過程中主要吸收了釋,道,儒三教的哲學理論,并得益于大批思想家哲學家的推動.
4.中國茶文化美學強調的是天人合一,從小茶壺中探求宇宙玄機,從淡淡茶湯中品悟人生百味.
5.中國茶文化美學從哲學的高度,廣泛深刻的影響著茶人,特別是從思維方式,審美情趣,藝術想象力及人格的形成.
總之,中國古典哲學中的美學理念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般的滋潤著中國茶文化這朵奇葩.在中國茶文化中既有佛教圓通空靈之美,又有道教幽玄曠達之美以及儒家文雅含蓄之美.
反觀日本茶道,強調的是以下三個觀點:.
(一)和敬清寂
“和敬清寂”被稱為茶道的四諦、四規、四則.是日本茶道思想上最重要的理念.一提這四個字,人們馬上就會和茶道聯系起來.茶道思想的主旨為:主體的“元”即主體的絕對否定.而這個茶道的主旨是無形的.作為“無”的化身而出現的有形的理念便是和、敬、清、寂.它們是“無”泊出生的四種現象.由這四個抽象的事物又分別產生了日本茶道藝術成千上萬種諸形式.
(二)一期一會
“一期一會”中 “一期”指“一期一命”“一生”“一輩子”的意思.一期一會是說一生只見一次,再不會有第二次的相會,這是日本茶人們在舉行茶事時所應抱的心態.這種觀點來自佛教的無常觀.佛教的無常觀督促茶人們尊重一分一秒,認真對待一時一事.當舉行茶事時,要抱有“一生一世只一次”的信念.時至今日,日本茶人仍忠實地遵守著一期一會的信念,十分珍惜每一次茶事,從每一次緊張的茶事中獲得生命的充實感.
(三)獨坐觀念
“獨坐觀念”一語也出自井伊直弼的《茶湯一會集》.“獨坐”指客人走后,獨自坐在茶室里,“觀念”是“熟思”、“靜思”的意思.面對茶釜一只,獨坐茶室,回味此日茶事,靜思此日不會重演.茶人的心里泛起一陣茫然之情,又涌起一股充實感.茶人此時的心境可稱作“主體的無”.
由此可見,在日本茶道中,刻意地淡化了人的存在,而一味地強求對茶的突出.這正是兩國茶文化上最大的差異,也從一個側面反映了兩國文化、價值取向上的差別.
綜上所述,我們可以得出如下 結論:
中國茶文化的發展是自下而上的,故而起發展的特點是在廣度上,以求博大,所謂之:茶文化,并與儒家思想結下了不解之緣.可以講,把中國茶文化從儒家思想體系中剝離出來研究是不現實的,也正是這一點,因為中國文人的灑脫不羈,中國茶文化,呈現出一種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狀態.同時,又由于在中國文化中,“道”是一種非常神圣、非常嚴肅的事情.所以中國對于茶,只是籠統的稱之為“茶文化”或“茶藝”,而不敢奢談“茶道”.
反觀日本,從一開始,茶的傳播就是自上而下的,上層社會將茶上升為一中莫名其妙的宗教,統治階級為了自己的某種需求,將茶套入一個神圣的光環中,務精務細,不能不說拘泥于表象而淪落為形式了.在茶道中,人已經淪為茶的奴仆,似乎是有本末倒置的嫌疑.
這樣,我們可以得出結論:從表象上看,自近代以來,中國的茶文化趨向于沒落,反而不及日本這家后來者了;但從深層次上看來,這是由兩國的民族心態和文化底蘊所決定的:在中國,茶只是一門藝術,是從屬于人的一種文化現象;而日本,則是神圣、嚴肅的大“道”.
茶道知識簡介
茶道知識簡介。我們中國的茶道歷史是非常悠久的,一些茶道的知識也屬于我們國家的一種文化傳承。那么接下來就由我帶大家詳細的了解一下茶道知識簡介的相關內容。
茶道知識簡介1 茶道
就是品賞茶的美感之道。茶道亦被視為一種烹茶飲茶的生活藝術,一種以茶為媒的生活禮儀,一種以茶修身的生活方式。它通過沏茶、賞茶、聞茶、飲茶、增進友誼,美心修德,學習禮法,領略傳統美德,是很有益的一種和美儀式。喝茶能靜心、靜神,有助于陶冶情操、去除雜念。茶道是茶文化的核心,例如自嘉茶的茶道“品嘗甘醇味道,享受天然滋養”,正是品鑒出了茶的自然甘醇之美感。
茶德
茶德是指茶自身所具備的美德。茶有八德——康、樂、甘、香、和、清、敬、美。“茶德”的概念自唐代從中國傳播到日本、韓國等,豐富了這些國家的茶文化內涵。
茶道精神
當代中國茶思想或由于立場不同,或由于訴求對象互異,或由于理念差別,故旨趣相差甚遠,茲枚舉四家略作說明中國的茶道精神:中華茶藝業聯誼會『靜、美』;中華民國茶藝協會『清、敬、怡、真』;陸羽茶藝中心『美律、健康、養性、明倫』;高雄市茶藝協會『中庸、儉德、養氣、品味』。
六大茶系
綠茶:又稱不發酵茶。以適宜茶樹新梢為原料,經殺青、揉捻、干燥等典型工藝過程制成的茶葉。其干茶色澤和沖泡后的茶湯、葉底以綠色為主調,故名。名茶有龍井、碧螺春、黃山毛峰、太平猴魁等。
紅茶:紅茶是全發酵茶,干茶的色澤烏褐,沖泡之后茶湯和葉底都呈紅色。名茶有祁門紅茶、滇紅、正山小種,以及臺灣的鶴岡紅茶、日月潭紅茶等。紅茶的來源有一個故事。傳說一隊士兵行軍經過一個村莊,晚上土兵就睡在裝著綠茶鮮葉的麻袋上。士兵走后,茶場主人回來,看到茶葉都發酵了,他含不得丟掉,將這些發酵的葉子都烘制成茶。一泡,茶湯都是紅的,覺得茶質不好,干脆拿到遠方去賣,沒想到洋人特別喜歡,現在紅茶反而成為世界生產量最多的一種茶類了。
青茶:青茶是半發酵茶,既有綠茶的清香和花香,又有紅茶的醇厚。它有個文雅的名字叫做“綠葉紅鑲邊”,表示又紅又綠,介于兩種茶之間。福建的武夷巖茶、安溪的鐵觀音、廣東的鳳凰水仙都屬于青茶。臺灣的著名青茶則為包種、凍頂烏龍、高山烏龍、東方美人、木柵鐵觀音等。
白茶:白茶是輕發酵茶,茶形纖細,選用嫩芽葉上白茸毛多的品種制成,品質特點是干茶外表滿披茸毛,色白隱綠,湯色淺綠。它是一種珍貴稀少的歷史名茶,有許多美好的名字,如瑞云樣龍、龍團勝雪、雪芽等等。
黃茶:黃茶的制法與綠茶相近,唯需經過堆放悶黃的工序,黃湯黃葉是其特點,名茶有君山銀針和蒙頂黃芽等。
黑茶:黑茶是后發酵茶,在采摘茶葉后,經過渥堆工序,使茶葉發生后發酵,造成茶面顏色深暗,稱為黑茶。它是許多緊壓茶的原料,名茶有湖南安化黑茶、云南普洱茶、廣西六堡茶等。安化黑茶是中國黑茶的始祖,在唐代的史料中記載為“渠江薄片”,曾列為朝廷貢品,明嘉靖三年就正式創制出了安化黑茶。至16世紀末期,安化黑茶已位居中國領先地位,萬歷年間被定為官茶,大量遠銷西北。安化黑茶主要品種有“三尖”、“三磚”、“一卷”。三尖茶指天尖、貢尖、生尖;“三磚”指茯磚、黑磚和花磚;“一卷”是指花卷茶,現統稱安化千兩茶。安化黑茶特殊的制作工藝過程中會自然發酵生成“冠突散囊菌”(俗稱金花)。這種黑茶里獨有的活性菌,富含18種氨基酸,450多種對人體有益的成分。
茶道知識簡介2 一杯好茶需要水、茶葉、茶具才能構成,但是怎么樣才算得上好茶呢?這就沒有定義了,覺得只有適合自己的才是好茶,品質好的茶雖然可以說是公認的好茶,但是不適合自己口味那依然是一般的茶,但是如何泡好茶是有依據的.,泡茶的功夫到家,自然就能呈出靚的茶湯。
要沖泡一壺好茶需要留意的事項有茶葉、水、溫度、時間、茶具等,只要把握這些要素,必能沖泡出一壺好茶。
一、茶葉好,茶量適中。要沖泡一壺好茶,選擇高品質的茶葉是必要條件,沖泡一壺茶的量根據茶葉容量的大小決定。
二、水質要上佳。自古飲茶即注重水質,好的水可以讓茶益加發揮甘醇美味。一般而言,無色無味且含氧量高的水最適宜用來泡茶,又以泉水、井水及溪水最佳,市售的礦泉水若是純水或自然水亦可代替。
三、如何泡好茶?時間最關鍵。泡好后茶葉需與茶湯分離,此時沖泡時間的把握便成為關鍵。若沖泡時間過久,茶湯變得苦澀。反之,沖泡時間過短,則泡不出茶的香馨,茶湯會帶有明顯的水味。若無法控制時間,則可根據茶湯的光彩來判定,只要茶湯顏色正確,必可泡出一杯好茶。由于不同茶葉的茶湯光彩不同,必須憑經驗加以判定,但大體來說,茶湯要明亮清澈,不可有渾濁狀。
知道如何泡好茶是不夠的,還要知道什么時候喝什么茶。夏天出汗多,鉀、鈉也會隨著汗液流失,而鉀流失過多,更容易中暑、渾身無力,甚至心臟不好的還好出現不適。這時候就要多飲這些茶:
金銀花茶:茶味甘,性寒,具有清熱解毒、疏散風熱的作用。可有效治療夏季常見的各種癰腫瘡毒、熱毒血痢及溫熱病。
菊花茶:由白菊花和上等烏龍茶焙制而成的菊花茶,是每天接觸電子污染的辦公一族應必備的一種茶。因為茶中的白菊具有去毒的作用,對體內積存的有害化學或放射性物質,都有低抗、排除的功效。
普洱茶:鏟除脂肪平小腹 中國茶多數都有促進脂肪代謝的效果,普洱茶更是消除多余脂肪的高手。茶中含有的元素,有增強分解腹部脂肪的功效。
蘆薈茶:好煙如命的倩女俊男們,為了健康還是趕快戒煙吧。想抽上一口的時候,泡一壺蘆薈茶,那與香煙相似的獨特苦味,是嘴饞時最好的替代品。
枸杞茶: 如果一個人連續三天沒有排便,就買點沒特別苦味的枸杞茶喝一喝了。
荷葉茶:古代減肥秘藥。一種用荷花的花、葉及果實制成的飲料,不僅能令人神輕氣爽,還有改善面色、減肥的作用。
夏天到了,早晚溫差大,不僅要預防中暑,還要預防感冒,同時家里、辦公室都備著茶葉、花茶,閑暇時候給自己泡一杯,提神的同時,還能消暑,如何泡好茶現在大家都了解,夏天是個不斷給自己補水的時期,以茶代水更健康。
茶道知識簡介3 茶藝知識介紹
高溫能促使茶葉內部物資產生化學紡暌鉤,溫度越高,紡暌鉤速率就越快。以是茶葉儲存保管,必須注意控制溫度以及濕度。溫度對于茶葉的噴香氣、湯色、滋味、形態均有很年夜的影響。要使茶葉穩定或少變質,應接納低溫或者恒溫貯藏。實驗證明,貯藏茶葉的最佳溫度為0-5℃。以是,夏季酷熱氣溫,于茶葉保存不利。
茶葉極易接收水份,特別在氣溫較高、濕度較年夜的條件下,會使茶葉很多內含物氧化、分解,終極引起發霉變質,不堪飲用。南邊各產茶省區,夏季7-8月份間,氣溫高達40℃,相對濕度又較高,縱然干燥避光儲存,茶葉也會很快變化,稍不注意,便會產生"綠茶不綠,紅茶不紅,花茶不噴鼻香"的結不美觀。
茶道六正人是茶道或是茶藝演出中所必需的,它們各有各的用途,也各有各的寄義,如其名一樣平常,宛若是六名茶意境中走出的翩翩正人,風采斐然,心胸軒昂,讓咱們來看看茶道六正人是甚么?它們有甚么用途吧。
茶筒:盛放茶藝用品的器皿茶器筒。
茶匙:又稱「茶扒 」形狀像湯匙以是稱茶匙,其主要用途是挖取泡過的茶, 壺內茶葉,茶葉沖泡事后,每每會牢牢塞滿茶壺,加之一樣平常茶壺的口都不大,用手挖出茶葉既不利便也不衛生,故皆利用茶匙。
茶漏:茶漏則于置茶時放在壺口上,以導茶入壺,防備茶葉掉落壺外。
茶則:茶則(茶勺)茶則為盛茶入壺之器具。
茶夾:又稱「茶鏟」茶夾服從與茶匙雷同,可將茶渣從壺中挾出,也常有人拿它?蔥著茶杯洗杯,防燙又衛生?p>
茶針(茶通): 茶針的服從是疏浚茶壺的內網(蜂巢),以維持水流流通當壺嘴被茶葉堵住時用來疏通,或者放入茶葉后把茶葉撥勻,碎茶在底,整茶在上。
本文地址://n85e38t.cn/cha/30682.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銀杏葉茶系列產品的研制
下一篇: 淺談茶花專類園的植物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