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夜片无码AB区在线播放APP

登錄
首頁 >> 茶常識

茶中蘊含天人之道茶之貴也

小小茶農 2023-11-14 06:07:14

茶中蘊含天人之道茶之貴也

中國道首倡自然樸實,一切茶事活動都順其自然,一靜一動,如山石流泉,任由心生,美在率意。
中國人愛茶、親茶,寫茶詩、著茶文,茶事繁密,搖曳多姿。茶事意在“放”,放下雜務、雜念,忙里偷閑,舒緩身心。茶事中蘊含茶理,意趣良多。


茶是現實的。茶可以陶冶情操,自省、養廉、修德,在飲茶中審己,清醒地看待自己和他人,堅持做人的準則,不為環境左右。茶的清明淳凈和人的清心寡欲是相對應的:茶性儉樸,人亦應去浮躁;茶清淡,拒絕污穢雜染;人亦應清廉,防止墮落腐化;茶品高潔,人品亦應高尚;茶養人,人亦不可負茶、茶的精神。


古代茶人為取得好水不遺余力,專門收集“朝露之水”、“初雪之水”、“清風細雨之中的無根水”,即不使落地之水。古人對烹茶的燃料也不隨便。好的燃料純凈,火力持久,不生煙和異味;油污的炭、柴則不可,腐木朽株也不用,帶有火焰的炭火最佳。


烹茶、品茶對環境有要求,那就是一個“靜”字。茶事沖淡閑潔,韻高致靜,“欲達茶道通玄境,除卻靜字無妙法。”靜,內斂含藏,心如止水,洞察表里;環境安靜,氣定神閑,通過細吮慢啜,步步領略,方可在舌尖齒下咂摸出茶的含蘊。


道法自然,返璞歸真,在清茗茶香中獲得恬淡,精神與自然交流,達到“無我”,天人合一,品茶之極致也。品茶是一種境界,人之所以感到苦惱,即心中有太多的“放不下”,放下即是解脫。


隨意起坐,輕扇風爐,細聽茶銚之鳴聲,靜觀湯水之變化,笑談星月,自在人生,何等的愜意、曠達!細斟慢啜,放松身心,也就是放下了煩惱。世間本來美好,縱有瑕疵,也以樂觀待之,這是積極的人生觀。

茶文化中包含了哪些人生價值觀

復制一篇現成的文章吧:

茶文化中包含了哪些人生價值觀
 中國茶文化的人生價值觀,包括人生的目的,怎樣做人以及怎樣實現個人價值等方面的看法。今天學習啦小編就來給大家講講中國茶文化中所包含的人生價值觀,歡迎閱讀。
  中國茶文化的人生價值觀與茶文化精神是一致的。就其要義來講,主要有以下四個方面。

  中國茶文化中所包含的人生價值觀:尚和

  ——協調人與他人關系的宗旨

  茶道中“和”的基本涵義包括和諧、和敬、和美、平和等等,其中主要是和諧。通過以“和”為本質的茶事活動,創造人與自然的和諧以及人與人之間的和諧。
茶文化關于“和”的內涵既包含儒、佛、道的哲學思想,又包括人們認識事物的態度和方法,同時也是評價人倫關系和人際行為的價值尺度。

  第一,“和”是中國茶文化哲學思想的核心。茶道是在吸收儒、釋、道三教哲學思想的基礎上形成的。雖然三教對“和”的闡釋各不相同,但“和”則是三教共
通的哲學思想理念。儒家推崇的是中庸之道,《中庸》說:“喜怒哀樂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中者也,天下之大本也,和者也,天下之大道也。”指出了
“和”
與“中”的關系,“和”包含中,“持中”就能“和”。因而儒家提倡在人與自我的關系上必須節制而不放縱;在人與自然的關系上表現為親和自然,保護自然;在
人與人、人與社會的關系上倡導“禮之用、和為貴”。佛教中的“和”提倡“父子兄弟夫婦、家室內外親屬,當相敬愛,無相憎嫉”,并強調“言色相和”,這是一
種舍棄根本的“和”。特別是在茶道中的“茶禪一味”強調,人如果要脫離苦海,就須六根清凈,明心見性。禪茶是僧侶們通過品茶品味人生,這是“和”的另一種
表現形式。道家追求“天人合一”,“致清導和”“物我兩忘”的境界,這種“和”表達了人們崇尚自然、熱愛生命、追求真善美的理念。總之,儒、釋、道三家關
于“和”的哲學思想貫穿于茶道之中,既是自然規律與人文精神的契合,也是茶的本性的體現,同時也是特定時代的文人雅士人生價值追求的目標,如儒家基于治世
的機緣,佛家則是緣于淡泊出世的操節,道家又賴于尊人貴生的精神等。

  第二,“和”是人們認識茶性、了解自然的態度和方法。茶,得天地之精華,鐘山川之靈秀,具有“清和”的本性,這一點,已被人們在長期的社會生產生活實
踐中所認識。陸羽在《茶經》中關于煮茶風爐的制作所提出的“坎上巽下離于中”與“體均五行去百疾”,是依據“天人合一”、“陰陽調和”的哲學思想提出來
的。陸羽把茶性與自然規律結合起來,表達了“和”的思想與方法。煮茶時,風爐置在地上,為土;爐內燃燒木炭,為木、為火;爐上安鍋,為金;鍋內有煮茶之
水,為水。煮茶實際上是金、木、水、火、土五行相生相克達到平衡的過程,煮出的茶湯有利于人的身體健康。另外陸羽還對采茶的時間、煮茶的火候、茶湯的濃淡、水質的優劣、茶具的精簡以及品茶環境的自然等論述,無一不體現出 “和美”的自然法則。

  第三,“和”是規范人倫關系和人際關系的價值尺度。中國茶文化對于“和”精神,主要表現在客來敬茶,以禮待人,和誠處世,互敬互重,互助互勉等。通過
飲茶、敬茶,形成了茶禮、茶藝、茶會、茶宴、茶俗以及茶文學等多種茶的表現形式,而實質內容則是以茶示禮、以茶聯誼、以茶傳情,而達到的目的則是以茶健身,以茶養性,以茶表德。

  中國茶文化中所包含的人生價值觀:重德

  ——擺正人與自我關系的準則

  重德,是中國茶文化人生價值觀中最基本的內容。講究茶德,塑造高尚人格,完善自我,實現自身的人生價值,是歷代茶人崇尚和追求的目標,也是茶文化的核心內涵。而茶德的樹立,既是茶的自然特性的顯現,又是茶人精神的流露,同時又是茶人所確立的道德標準和行為規范。

  首先,茶性蘊含著茶德。茶品即人品。茶品是指人們在對茶的認識中提煉出來的象征性品貌,陸羽在《茶經》一之源開宗明義地指出:“茶者,南方之嘉木
也。”
茶被稱為嘉木,是因為茶的生長、體型、特色和內質等具有剛強、質樸、清純和幽靜的本性。茶樹生長在山野的爛石、礫壤或黃土中,仍不失堅強、幽深;茶葉凝聚
陽光雨露的精華,其“性潔不可污”;茶湯晶瑩清澈,清香怡人,給人以智慧和幽雅的韻致。茶性與茶品相聯系,無喧囂之形,也無激揚之態,茶性與茶品這些自然
的本質特征滲透到人們生活領域,表現在人對生活的一種理解,一種靜觀,一種品鑒,一種回味;延伸到人們的精神世界里,則是一種境界,一種理念,一種智慧,
一種品格。因此,重德觀念的形成,源于茶的自然本性。

  其次,茶德是茶道的靈魂。在茶文化發展的歷史上,
人們對茶德早已確認,并崇尚備至。陸羽在《茶經》提出的“精行儉德”,說明茶的美好品質應與品德美好之人相配,這是最早確立的茶德標準,也是中國茶道的精
神所在。到了后來,唐代劉貞亮對茶德的闡述則更為具體:以茶散悶氣,以茶驅睡氣,以茶養生氣,以茶除癘氣,以茶利禮仁,以茶表敬意,以茶養身體,以茶可雅
行,以茶可行道。在當代,王澤農,莊晚芳等茶學專家,對茶德都作了深刻的注解。王澤農先生認為,茶道的本質精髓應該是“德”,德是天地的屬性,天性、人
性、茶性乃共性所在也。莊晚芳先生提出了“廉美和敬”為核心內容的茶德,他認為“廉儉”可以“育德”,以一杯清茶來推行清廉與勤儉,培養良好的道德品質。
由此可見,茶德的樹立和推崇,不僅為中國茶道形成奠定了基礎、豐富了內容,而且也為茶人實現自我人生價值明確了方向。

  第三,茶道孕育了茶人精神。如前所述,中國茶道,很大程度上是在樹立茶德的基礎上創立的。盡管目前人們對茶道的論述,各執己見。但是,有一點是相同
的:茶道講求的是精神內涵。中國茶文化繼承了儒、佛、道的精義,把飲茶等茶事活動融入哲理、倫理、道德,通過茶的品飲來修身養性,陶冶情操,品味人生,參
禪悟道,達到精神上的洗禮和人格上的澡雪,這就是飲茶的最高境界——茶道。中國茶道孕育了茶人精神,茶人精神推動了茶道的發展。被人們尊為茶圣的陸羽,幼
為棄兒,長于佛門,一生不仕,致力于茶事研究,他常腳著芒鞋,獨行野中,采茶覓泉,品茶鑒水,以自己的親身實踐和對理想的追求,寫下了世界上第一部茶學專
著——《茶經》,為推動人類的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建設作出了杰出的貢獻。而陸羽的一生,不羨官爵,不慕名利,甘愿荒餐野宿,櫛風沐雨,始終生活在人民大眾
之中,他這種犧牲自我,造福人類的奉獻精神,以及勇于吃苦、善于創新的探索精神,既是茶人精神的充分體現,也是中國茶道關于人的人生價值思想的完美表達。

  總之,茶文化崇尚以“和”為目標的價值取向,對于建立團結和睦、和誠相處、和諧一致的人倫和人際關系,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中國茶文化中所包含的人生價值觀:貴真

  ——溝通人與自然關系的要求

  貴真,就是講求人與自然的親和,追求真善美的統一。這既是中國茶道的核心內容,也是傳統茶文化的魅力所在,同時也是茶人對人生價值的最終追求。

  真,是道家哲學思想的主要內容。莊子曾經說:“真者所以受于天,自然不可易,圣人法天貴真,不拘于俗”。解釋了真的本質,即“真”與“天”、“自然”
是一致的,是不可改變的。所謂“天道自然,“天人合一”,是古代先哲們解釋人與自然之間關系的基本觀念。中國傳統茶文化講究的真,包括了茶的自然本性之
真、品茶的環境之真和人的性情之真。

  第一,茶的自然本性之真。茶葉是天涵地載人育的靈芽,其天然性質為清純、淡雅、質樸。陸羽《茶經》指出,“茶之性儉”,“茶之為用,味至寒”。唐代裴
汶在《茶述》中說:“其性精清,其味淡潔,其用滌煩,其功致和。”唐代詩人韋應物在《喜園中茶生》的詩中寫下:“潔性不可污,為飲滌煩塵”的名句。由此可
見,人們對茶的發現、利用和享受,既有感觀上的真香、真味,也有精神上的真性、真趣。茶,由最初的藥用到生活中的享用,由提神醒腦的天然功用到致清導和的
精神作用,由自然的茶品到社會的人品,這種漸進的認識、升化過程,不僅表現出了人對自然的認識歷程,而且也反映出了人與自然高度契合、和諧統一的過程,同
時也彰顯出人類對真善美的追求過程。

  第二,品茶的環境之真。人們品茶,還須要有適宜的環境、氛圍和時間,“天趣悉備,可謂盡茶之真矣。”天趣則是指自然天成的環境。《徐文長秘集》稱“品
茶宜精舍、宜云林、宜永晝清談、宜寒宵兀坐、宜松月下、宜花鳥間、宜綠蘚蒼苔、宜素手汲泉、宜紅妝掃雪、宜船頭吹火、宜竹里飄煙”。表明了品茶需要野、
幽、清、凈的自然環境。明代許次紓在《茶疏》中提出了品茶的適宜時候:“心手閑適,披詠疲倦,意緒紛亂,聽歌拍曲。歌罷曲終,杜門避事。鼓琴看畫,夜深共
話。明窗凈幾,佳客小姬。訪友初歸,風日晴和。輕陰微雨,小橋畫舫。茂林修竹,酒闌人散。兒輩齋館,清幽寺觀,名泉怪石”等,此外,歷代文人雅士選擇茶境
時,離不開松、竹、梅、蘭與琴、棋、書、畫等,這些即是人與自然溝通時,對“真”的追求,也是人文精神與自然精神交相涵攝時,對美的感悟。

  第三,茶人的性情之真。人們對茶的品飲,除了外在的環境之外,重要的還必須有內在的心境。自然環境與人的心境和諧一致,人就能真正地放松自己,進入忘我的境界,達到修身養性,品味人生的目的。

  中國茶文化中所包含的人生價值觀:崇儉

  ——處理個人與民族及國家關系的基礎

  崇儉,就是倡導勤儉、樸實、清廉的個人思想品德與社會道德風尚。以茶崇儉、以儉育德,既是中國茶道精神的精義,也是茶文化關于人的人生價值的重要思想內容。

  茶在守操、養廉、雅志、勵節等方面的作用被歷代茶人所崇尚。陸羽在《茶經》中追述了自神農至唐代諸多有關飲茶的名人軼事,其中不乏以茶崇儉的例子。如
齊國的宰相晏嬰以茶為廉,他吃的是糙米飯,除少量葷菜,只有茶而已。晉代的陸納以茶待客,反對鋪張,不讓他人沾污了自己儉樸的清名。桓溫以茶示儉,宴客只
用七盤茶和果來招待。齊武帝在遺詔中說他死后,只要供上茶與餅果,而不用犧牲,并要求天下人無論貴賤,都按照這種方式去做。如果說這些以茶崇儉的例子只是
對廉儉之風的追求,那么陸羽崇儉的思想,則更多地表達了自己匡時濟世的政治向往和憂國憂民的赤誠之心。

  陸羽對煮茶的鍋,要求用生鐵制成,如果用瓷、石則不耐用,如果用銀制,則“涉于侈麗”,這種觀念仍然是崇儉。而他在風爐上鑄上“伊公羹、陸氏茶”和
“圣唐滅胡明年鑄”的字樣,是陸羽用自己的茶比伊尹治理國家所調之羹,來說明修身、養性、齊家、治國、平天下的道理。至于風爐的鑄造時間,標明是在唐代平
息安史之亂第二年鑄造的,表明了陸羽對國家興亡的關注,同時也寄托了茶人積極入世,以身許國的高尚情懷。

  陸羽一生勤奮好學,儉樸處世,他不求仕進,不成家,卻成就了《茶經》。他雖身為閑云野鶴的隱士,但卻處江湖之遠亦憂其民。在安史之亂時,他寫的《四悲詩》,就是對人民的痛苦有所感觸,用悲憤的淚水寫成的。

  以茶崇儉,以儉育德,茶是人們寄托感情的媒介,也是歷代茶人愛國憂民的情結的載體。“啜苦勵志,咽甘報國”代表了茶人以愛國主義為人生價值的崇高品格。

  綜上所述,中國傳統茶文化關于人生價值以及實現人生價值的基本思想,構成互相聯系統一的人生價值觀,它是中國茶道的核心內容。千百年來,這種價值觀潛移默化于中國人的民族精神之中,影響著中國乃至世界人民的思想和行為方式。中國茶文化作為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
是世界優秀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人類社會共同享有的物質和精神財富。她與世界其它國家和民族的文化交流融會在一起,形成了共識與認同。當今世界面臨著
“和平與發展”的主題,弘揚中國傳統茶文化的精髓,讓中國茶文化走向世界、走向未來,對于全人類的文明與進步,具有十分重要的促進作用。特別是中國人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宏大工程中,繼承和發揚中國傳統茶文化,研究和開發傳統文化的人生價值觀的思想資源,弘揚和重建民族文化精神,對于提高國民的整體素質,特別是道德素質、文化素質、心理素質,更具有深遠的歷史意義和現實意義。

淺談茶藝里的茶道

淺談茶藝里的茶道

   導語:茶藝包括:選茗、擇水、烹茶技術、茶具藝術、環境的選擇創造等一系列內容。茶藝背景是襯托主題思想的重要手段,它渲染茶性清純、幽雅、質樸的氣質,增強藝術感染力。不同的風格的茶藝有不同的背景要求,只有選對了背景才能更好地領會茶的滋味。

   開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喝茶是尋常百姓家很普通的一件事,普通的一件事卻蘊涵著大道理,這個大道理的表徵就在於茶藝,藝是「表」,是整個喝茶過程中的形式表現,在整個喝茶過程的形式表現中所看不見的內在部分,就是道。藝與道互為表里,是喝茶的大道理。

   茶藝的形式表現稱為行茶法,分為三個階段,簡稱「三段」。一、準備階段;二、操作階段;三、完成階段,這三段是行茶的程序。

   準備階段的工作,做得是否完善、周到,將影響到您在操作階段所表現出的過程,是否順暢優美,您的操作順暢優美,就會得到觀眾的贊賞。因此,三段也猶如「三世因緣」,前世、今生、來世,「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來世果,今生做者是」,因果論是科學的。準備階段是前世,操作階段是今生,完成階段是來世,有充分的準備,才會有優美的表現;有優美的表現,才會有完美動人的圓滿結果。

   先來談談準備階段,也可說是茶藝的準備工作,準備工作的充分是整個茶藝表現圓滿成功的基礎。準備階段在行茶的過程中,是屬於過去式,就人生來說猶如前世,前世造的因,將是您現在的果報。

   在正式操作表演之前,用心認真地做準備工作,在客人來臨前的所有工作,因各種情況決定準備工作的多寡;但必須準備到能使操作工作順利進行、完美為準。茶藝的準備階段,即準備工作,分兩個部分:

  (一)有形部分,格物致知。(二)無形部分,誠意正心。

  (一)、有形部分的「格物致知」

   格物致知,「格物」就是把事物徹底分析,進入大自然中,與大自然融為一體,感通於外物,體會不同生命背后相似的生命內在;「致知」就是把事物徹底了解,順應大自然的循環,領悟到作息正常對身體的好處。「格物致知」用現代話來說,就是「科學」,是著重於物質部分,是屬於客觀外在的經驗學習,是知識、是外向性。所有看得見的東西,都應該以「科學發展觀」來落實,并且要以「科學發展觀」的精神和態度來對待事事物物。

  (二)、無形部分的「誠意正心」

   誠意正心,「誠意」首先使自己的意念真誠,沒有半點虛偽不實;誠意之后,才能端正自己的思想,清心正意,就是「正心」,達到正心之后,才是修養的基礎。是著重於精神部分,是屬於主觀內省自覺去體證固有的道德,是修養、是內向性。誠意也就是念茲在茲,絲毫都不馬虎,不敷衍了事或茍且塞責,不要有雜念、私欲,要控制和管理欲念,把心端正起來,方才可稱為「誠意正心」。有誠意的態度才有方正的心。「誠意正心」就是專心一致,把所有心意放在一件事上,心無邪念妄想。

   茶人行茶事、飲茶,誠意正心,祛除雜念,萬緣放下,心中空蕩蕩,聲聞俱息,過影不留,了無一芥,達到心清意正,抱著一期一會的態度來辦理每一次的`茶會,達到天人合一的境界。《論語?子路第十三》「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身正則氣正,氣正則意自正,孔子席不正不坐;茶人飲茶,首先要求誠意正心,主敬存誠,不僅是對茶的恭敬,也是對人的恭敬,對事的恭敬,對道的恭敬,這樣才有資格談茶論道。作為茶人,對茶的尊重,對水的尊重,對茶器的尊重,對茶湯的尊重,才能領悟茶中的道理。

   真正的茶人經過一段時間的茶事修持后,心境逐漸趨於平靜,定力因此鍛煉而來,雖然身處鬧市叢林中,環境喧鬧吵雜,也能做到一心不亂,心如一潭止水,空明澄澈不起一絲漣漪,如同隱居山林一樣,心中清凈無比。唐代南臺守安禪師有詩:「南臺靜坐一柱香,終日凝然萬慮亡;不是息心除妄想,只緣無事可思量。」飲茶時環境須清幽,獨飲比較容易清心,兩三茶人共飲,閑話不及國事、家事以及人事,以談茗事、禪事,有關茶道的趣事為妙,此時心不清而自清,意不凈而自凈,自然能誠意正心。茶人如此,已入禪境了,最堪進茶。於是,「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誠意正心的目的,為了讓身體與生活的運作上軌道,使自己的道德內涵提升,領悟到一切歸於大自然,才能談誠意正心,才能進入無憂的禪境,這是一種王道的精神。

   茶藝的具體理事,就在於「以禪為心,以藝為體,以茶為用」。準備階段,主要是為創造完善的茶藝理事工作做好條件。在準備工作當中,需要知識,也需要有修養,訂定時間、選擇空間、設計環境、備妥道具、營造氣氛等工作都是屬於這個皆段該做的事。茶會有「一期一會」之說,每一次的茶會,可能都是一生中僅有的一次,所以要以很虔敬的心來做準備工作,以很喜悅的心來等待嘉賓的來臨。

   凡是看得見的東西,表演的東西都是「藝」;隱藏在「藝」過程中,看不見、摸不著而事實存在的東西,就是「道」。「道」以藝呈現;「藝」因道而存在。「道」、「藝」是相輔相成,沒有「道」的藝,不能成其為「藝」;沒有「藝」的道,是不能說明其為「道」。茶藝、茶道即是如此。明白此中道理,也就較能準確的說明茶藝的問題了。

;

本文地址://n85e38t.cn/cha/25721.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下一篇:

相關文章